幼儿园婴幼衔接方案 幼儿园应如何开展幼小衔接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婴幼衔接方案 幼儿园应如何开展幼小衔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源:图虫创意
幼小街接主要是指将幼儿阶段教育及小学阶段教育有效衔接在一一起,根据学前幼儿不同的身心成长表现解决衔接教育问题,旨在引领幼儿持续成长,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需与社区紧密合作,积极与家庭互动,在与小学进行教育衔接时充分运用现有育人资源,为幼儿成长提供优质条件,继而解决幼儿成长教育问题。为推动育儿活动稳健发展,探析学校开展幼小衔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营造小学的学习氛围
幼儿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及身体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能力,而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都会发生较大改变,以学习各门知识为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前教育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的情况,从营造小学的学习氛围开始,教师可以依据大班幼儿的具体状况,给幼儿描绘小学生活,校园和班级的有趣事件,潜移默化地向幼儿输入学习意识,让幼儿形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憧憬,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让幼儿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在书包里放上常用的铅笔、橡皮擦、直尺等学习用具,然后指导幼儿学习怎样整理书包,文具和书本应怎样合理地放人书包。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布置不同的小任务,让幼儿形成自己收拾书包的习惯。此外,小学阶段--堂课通常需要40分钟,幼儿园的课堂时间较短,为了提前让幼儿适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逐步延长课堂时间,最终让幼儿适应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同时,幼儿园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在游戏的基础上开发各种教学活动,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渐渐压缩游戏的时间,适当延长讲解知识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定的家庭作业,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些简单的作业,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
(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会给予幼儿极大的帮助,一般情况下,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在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实践空间扩展,教师逐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为此,教师需通过学前教育提升幼儿的注意力、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幼儿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及生活。例如,教师可在提问时适当延长幼儿的思考时间,引导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整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生活实践等课程比率,为幼儿动手实践、阅读探究提供条件,通过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以往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呈割裂状态,幼儿教师对小学教育环境知之甚少,无法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及生活技能,导致部分幼儿在升学后出现厌学、自卑、逃避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小学教师开展育人工作。基于此,教师需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完善育人体系。将学前教育视为幼儿阶段性成长的台阶,通过教育使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助其成功过渡为小学生。
(四)科学配置育人资源
学前教育有别于中班、小班教育形式,幼儿的作息逐渐向小学生作息时间靠拢,应逐渐减少并取消午睡时间,下午不再加餐,同时调整教育内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旨在实现幼小街接的教育目标。以绘本阅读为例,小班、中班幼儿所读绘本几乎没有文字,通常以图片为主,学前班幼儿则需接触含有拼音、生字、英文的绘本,绘本篇幅增长。教师需引领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使幼儿通过阅读累积知识,继而通过科学配置育人资源,提高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难点
(一)在学习生活上存在教育难点
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出“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师从生活切入展开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并根据生活环境理解所学内容。然而,部分学前教育教师存在幼小衔接脱离幼儿生活的问题,在讲解衔接性教育内容时过于生硬、机械化,影响幼小衔接教育成效。
(二)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教育难点
幼儿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和幼儿一同做游戏,在幼儿发生矛盾时及时予以解决,导致幼儿对教师较为依赖。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相对较低,一且幼儿教师在学前育人进程中,忽视了对幼儿人际关系的正确指导,将使幼儿丧失“社会性",无法融入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容易导致幼儿产生,逆反、自卑、自闭心理等问题,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三)在标准要求上存在教育难点
对于幼儿来说,每天安全、健康地往返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在幼儿教师的帮助下掌握生活技能、学习基础知识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他们需要在美育、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锻炼,进而获得全面发展。但是,部分幼儿教师因未能及时调整学前教育标准,导致幼儿难以全面成长,降低了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质量。
三、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关键
(一)时间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需适当延长集体活动时间,如30~-40分钟,在两节课之间给幼儿预留10分钟的如厕、喝水时间,尽最避免幼儿在上课时做这些事,旨在强调课堂纪律,在幼儿心中渗透时间观念。教师可适当取消午睡,使学前教育活动时间与小学教育活动时间相衔接。
(二)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幼儿存在区别,为此教师需在学前教育中渗透相关行为规范,使幼儿做到写姿、坐姿、站姿、握笔姿势规范,保持学习态度端正,从而使幼儿可以听从教师安排,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写简单的数字、阅读简单的绘本、独立制作手工等。幼儿教师应规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规范为纽带实现幼小衔接目标。
(三)能力
在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教师需重视培养幼儿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幼儿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其他幼儿和谐相处,进而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组织学习成长小组,让幼儿推选一名小组长,培养幼儿的组织纪律性,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管理,让幼儿以组为单位做手工、做游戏、读绘本,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引领幼儿树立集体意识,使幼儿在集体中互帮互助、学习成长,达到培养幼儿合作精神,自学能力、自律能力等的目的。
另外,学生进入小学后,较强的专注力会十分有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让幼儿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集中注意力于指定的对象。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做到在被打扰后快速调整自己,再次进入专注状态,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从而做到上课时认真地倾听,跟随教师的引导完成学习内容,不东张西望、发呆走神等。
四、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立足生活,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据此,幼儿教师需在学前班渗透小学规章制度、小学生行为规范等生活教育条例,引领幼儿熟悉小学生活,使其在未来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在小学生活中感到熟悉与轻松,从而提升幼小衔接教育效果。
(二)社会即教育,立足人际关系,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社会即教育”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来讲意义深远。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强调知识性且轻视社会性,导致幼儿不仅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也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难以培养交流互动、抒发想法、融入集体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需引导幼儿回归社会,如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引下组织幼儿开展社区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帮助幼儿顺利融入小学班集体,同时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三)标准即底线,立足能力培养,落实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为确保幼儿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幼儿教师需了解小学教育标准,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以一名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班的幼儿,坚守幼小衔接教育底线,优化教育成果。
例如,幼儿教师可在“行是知之始”的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引下,根据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调整个人的行为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调动幼儿的自主实践积极性,点燃其实践热情,在绘本阅读、画画、日常观察(观察秋季的落叶、观察蚂蚁搬家、观察小鸡孵化等)、科学小实验(温度与食盐融化的关系、空气与火柴燃烧的关系等)、手工制作(陶艺、折纸、制作节8贺卡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如审美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使幼儿自觉按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敦促幼儿成长,继而为幼儿学习掌握小学知识,开展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具有提升幼儿综合素养、完善育人体系、科学配置育人资源等积极意义,为此负责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育人理念,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引领幼儿熟悉小学学习环境,使其具备深入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科学评价指引幼儿全面成长,使幼小衔接教育更加科学高效。
作者:郑建梅(1977.7-),女,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为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1]席小莉,成颖丹,赵国栋。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一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02):93-99.[2]蔡阗阗.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200-202.[3]何淑群.农村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行与思[J].江西教育,2020(Z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