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员管控工作预案

2024-04-12 20:3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重点人员管控工作预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法局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

第1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一、基本情况

XX年年以来,支行党委高度视案件防控工作,充分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工作查找问题,重点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剔旧补新,使制度与实际工作相符;对内管内控、工作落实和业务流程等层面存在屡查屡犯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分类汇总,通过查找基础管理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和漏洞,剖析根源,制定方案及时整改。

1.年初全行员工签订案件防控责任书1194份,(支行行长与分管行长签订案件防控责任书、分管副行长与部门、机构网点负责人签订、部门负责人与员工签订案件防控责书)实行分管责任,使案件防控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2.认真落实《关于在全省建行开展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工作》建鄂函[XX年]231号的通知精神,在支行开展了全方位对员工不良行排查工作,以提高员工防范道德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的能力,对员工不良行为排查率为100%。

3.认真传达案件防控工作动态及上级文件,根据支行机构网点分散特点,XX年年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转发案件防控工作动态及上级等文件,以部门、机构网点为单位组织员工学习传达,提高了全体员工案件防控意识。

4.条线管理部门深入机构网点搞好案件防控及整改,促进整改工作落实。为了加强基层机构关键环节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网点工作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防止出现因“管理疲劳”产生的操作风险和案件,条线部门、机构网点负责人加强积分管理工作,对违规行为员工现场积分,XX年年至今全行员工违规行为137人次,共积分201分。

二、案件防控具体做法

认真贯彻落实省分行《关于在全省建行开展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工作的通知》(建鄂函[XX年]231号)文件精神,我行结合实际,全行范围内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员工不良行为的排查工作。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扎实落实

班子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专题会、推进会、督导会,对总行和省分行案件防控视频会精神的落实工作进行明确部署和严格要求,不等不靠,提早下手。成立了由蒋勇行长任组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监察合规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排查领导小组,并对排查工作做出安排部署。要求各部门、网点负责人必须本着对建行事业、对员工和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认真扎实地抓好排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严以律己,自觉抵制、检举和纠正违反总行九项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二)明确责任,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一把手”负总责,亲自过问、主动协调、直接参与;在此基础上,逐一分解细化整改措施,逐项明确牵头、协办和督办部门,各部室加强沟通,充分信息共享,形成了各部室齐抓共管、全部整体联动的格局。截至目前,各项措施已经全部启动,有效地遏制各类案件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三)筑防火墙,注重预防,适时预警

认真开展专项排查,加强员工行为管控,先后开展重要岗位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员工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专项行为排查,排除隐患;组织开展典型案件警示教育活动,警示全员珍惜拥有、珍爱职业生命,深入开展“员工行为九项禁止性规定”,要求各部室负责人带头学,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学,做到人人知晓,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员工合规经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

一是紧密结合支行实际,注重工作措施的针对性,重视工作方法的有效性,抓住自查、互查、民主测评和综合考评三个阶段,合理安排各阶段工作进度。并在排查过程中注重“三个延伸”,即:在时间上向八小时外延伸,在思想上向可能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表现方面延伸,在业务上向操作细节上延伸,做到排查工作深入、彻底。

二是首先采取全行员工自查、互查的方式,然后排查工作组分成两个小组深入到部门、网点听取负责人对每位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并组织员工对本部门、网点负责人进行民主测评。部门、网点平常也较注重员工的思想状况,与他们交心谈心,沟通思想,同时,在工作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为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感到支行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重点突出排查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及其他重要岗位人员、前台操作人员。着重抓好防范挪用资金购买股票、、参与、炒期货、炒卖房屋、经商办企业以及利用职务之便、工作之便收受贿赂、向客户索要财物、好处费等问题。4月下旬至5月份,全行排查613人,排查面达到100%。收回排查表3846份,其中自查表613份、互查表2764份,民主测评表469份。通过这次排查,使全行员工提高了思想认识,自觉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增强了员工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在这次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工作中,未发现有不良行为的员工。

这次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工作,大多数网点、部门负责人能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上级行的文件精神,严格按通知要求分阶段进行不良行为的排查工作,对照排查内容及禁止性规定逐条自查、互查。排查期间,支行按要求设立排查(举报)信箱,明确双人负责,并公布排查(举报)电话及联系人。排查工作的进行,加强和规范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防范道德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的能力。当然,也存在极个别网点负责人由于业务工作繁忙,对排查工作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不良行为排查工作的关系,思想认识不足,在组织员工学习、传达上级行文件精神上,没有做好记录,排查表、互查表上交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支行汇总统计工作。今后,我们将此项工作常抓不懈,逐步建立防范道德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为支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及时用电子邮件方式转发案件防控工作动态及上级文件精神

要求部门、机构网点负责人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传达,并做好学习记录,根据下发文件条线部门深入机构网点进行抽查传达文件学习情况,了解员工学习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提高员工案件防控意识。

三、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情况

为了加强基层机构关键环节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网点工作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防止出现因“管理疲劳”产生的操作风险和案件,根据《关于监控检查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的通知》(建总函[XX年]132号)、《关于加强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建总函[XX年]590号)文件要求,在现有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加强内控管理的同时,支行建立了专、兼职风险经理对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制度。几个月以来,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再监督工作得到了支行领导高度重视,配备了监控人员,落实了监控职责,实施了监控检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检查发现的问题已得到积极整改,风险监控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支行从3月中旬开始,按照总行要求的检查频率、13个风险点的监控检查内容,历时7个月对全行44个网点、294名柜员进行了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被检查柜员总人次为7730人次,被检查营业网点总次数为2133次。支行风险管理部在营业网点兼职风险经理监控检查的基础上,还重点监控检查了44个营业网点。全行共检查发现问题27个(其中超库限16个,监控有死角9个,重空保管不合规1个,印章保管不合规1个),截至9月底对检查发现问题已整改27个,整改率达100%,同时对监控检查发现问题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违规行为积分处罚。至此监控检查发现问题逐月减少,基层机构关键操作风险点防范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提高。

监控检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我行每月初组织44个网点的基层风险经理对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进行一次交叉检查,月底组组织各基层风险经理再进行一次自查。

2.风险管理部专职风险经理对各基层网点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发现问题的网点现场签发《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发现问题通知书》,要求3个工作日内由问题网点将整改结果回复风险管理部,同时抄送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协同监察合规部实行条线配合、跟踪整改;对无法整改或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违规,由问题网点书写情况说明,同时递交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确认情况属实后,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共同整改。

四、个金部案件防控工作做法及具体措施

为贯彻落实总行、省分行案件防控及整改的相关要求,支行个金部及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印发<×××××支行统一配送重要空白凭证和现金流程的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江岸关于协助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单位或个人存款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印发<建行江岸支行现金集中整点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江岸支行离行式自助设备集中管理操作规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建行江岸支行工资业务集中处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同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了《×××××支行营业网点柜员交易主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和《建行湖北省分行×××××支行柜面人员服务考核及星级评定办法》。

支行在制定相关规定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检查力度,每月由支行督导人员检查一次,检查覆盖面达到100%;并组织各网点柜员(会计)主管每月进行交叉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业务操作熟练、制度执行规范的柜员和网点进行表扬奖励;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并实行积分处罚。通过对支行网点每月二次的现场检查,有效的减少了网点差错,规范了网点的操作,降低了风险。

五、财会部案件防范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中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

根据支行实际,制定了《×××××支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把全面推行集中采购作为节约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促进业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采购程序、采购范围、采购方式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规范集中采购行为。采购程序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集中采购操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严格监控集中采购环节,提高采购透明度和效率。逐步建立从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落实指标到集体决定的规范化集中采购程序。采购方式上,根据采购项目的不同特点,通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等多种采购方式。集中采购的推行有效降低了我行的采购成本,1-9月份,我部先后对12个项目进行了集中采购,集中采购金额达1000万元,节约采购成本达100万元。

2.夯实会计管理基础,切实防范风险

一是夯实基础,梳理风险控制措施。以“提高效率、杜绝真空、信息共享、避免重复”为目标,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控制职责、措施、方法进行梳理。针对两行制度理解和执行中的差异,制订了大额现金支付报备流程、单位账户管理流程、同城票据小清算业务流程、资金调度业务流程、教育储蓄税务上报业务流程、现金单证配送业务流程、应急、查询、错账报调业务流程、单位对帐业务流程、****上交流程等11个业务统一文件,及时解决了网点制度执行中的难题。

二是加强配合,做好会计检查组织工作。按照会计管理和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及公私分离相关文件的要求,营业网点的管理职责分属于会计部、个人金融部等不同部门,会计部门作为会计检查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针对营业网点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我部组织相关部门对现金尾箱、重要单证、印章、印鉴卡、柜员管理、业务授权、大额支付等重要部位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理清了薄弱环节,对差错和违规行为下达了整改通知,加强了风险管理控制,及时稳定了前台业务运行安全。

三是加强现金管理,杜绝风险隐患。严格控制库存限额。结合网点现金收付额、周边网点现金备付以及atm(cdm)的设备的具体情况核定现金库存。将原网点现金库存支行按年度核定一次改为每季度核定,大大提高了对网点现金库存调整需求的反应速度,适应业务发展。同时,对以往未涉及的外币库存进行核定,实现了全现金核定管理。以上工作的改进,特别是部分网点执行零外币库存,要求各网点改进现有现金管理思路,做好现金备付计划预测,严格执行现金预约制度,提高现金使用效率。开展上门收款业务清查,研究上门收款业务集中管理工作,解决该业务风险大、监控难的问题。按照支行现金管理集中的要求,将分散在各行的上门收现业务整合集中到支行营业部,成立专班负责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操作风险。

六、安全保卫部案件防控工作做法及具体措施

1.认真做好营业网点安全检查工作

为规范两行合并后的安全保卫工作,安全保卫部迅速制定《营业网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营业网点安全检查制度及检查内容,切实贯彻“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营业网点负责人和安全员按照营业场所安全管理检查内容40条进行逐条对照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同时,安全保卫部指派专门的保卫人员,加大对营业网点的夜间巡查力度,明确每周不低于两次的夜间巡查,每月网点夜间巡查覆盖面达100%。

2.狠抓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和积分管理工作

安全检查是做好安全防范、案件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其落脚点就是放在对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上,及时堵塞管理和操作中的漏洞,增强安全系数,杜绝案件的发生。截止三季度,安全保卫部共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88起,发现整改安全隐患39起,下达违规行为整改通知单28份,同时对照《营业网点安全保卫违规积分标准》对9个营业网点及个人作出积分处理,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重查处、轻整改的工作倾向,也进一步提高了营业网点对安全防范及案件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规范了员工的安全防范操作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切实加强我行营业观点技防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

安全保卫部通过对营业网点监控录像的随机回放检查,一方面促进网点对技防设备的清洁、维护保养,一方面通过对监控资料回放调阅,复制拷贝发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不规范行为,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整改,防患于未然,杜绝操作风险的形成和案件的发生。

4.整理制定×××××建行安全保卫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加强案件防控力度,维护我行的正常经营秩序,建立支行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使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责任化,最大程度的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安全保卫部重新调整和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从工作职责、组织架构、人员分工、保障支持、处置流程等方面规范和细化预案内容。从上半年营业网点预案演练的情况来看,我行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均能切实指导网点针对突发事处乱不惊,有条不紊的做好处置工作。

5.认真规范运钞车辆及守押人员的管理工作

随着我行押运工作社会化改革,运钞车辆及接、送现(重空)工作是银行押运安全工作中风险较为突出,而且最容易疏忽的一项工作。针对两行合并后,押运工作量成倍上升的工作状况,我行安全保卫部抓紧与押运公司的衔接配合,进一步规范网点接、送现(重空)、上门收款及运钞车辆调度管理工作,细化工作流程,加大对押运队伍的学习教育,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守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物质保障和思想防线两方面切实抓好案件防控工作。

案件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行安全保卫部将进一步查找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防范管理手段,加大工作力度和深度,切实做好防范案件和风险,为我行各项业务工作的持续开展保驾护航。

七、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

1.进一步提高认识,确保案件防控工作取得实效。支行要求各基层网点充分认识开展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落实监控检查职责,防止“检查走过场”和“检查疲劳”,确保监控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监控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力度,确保检查发现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对于监控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落实整改,并做到举一反三,杜绝屡查屡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各网点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网点负责人要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针对《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发现问题通知书》提出的问题做好整改工作。各条线管理部门加强与网点、业务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起到督促整改,促进业务管理再上台阶。对发现问题多、频率高、问题突出的关键风险点要在督促相关网点进行整改的同时,采取措施,研究解决当前在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关办法,避免因管理不到位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3.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案件防控水平。总行已于6月29日下发了关于对《中国建设银行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落实情况开展效能监察的指导意见(建总函[XX年]145号)文件,支行将组织监控检查人员认真学习文件,全面掌握文件内容,并按总行、省分行案件防控指导意见结合支行实际抓好工作落实。

第2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银行机构风险识别力与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求是大案频发的根源

第一,重利润轻管理,制度执行力缺失,是案发的隐患。银行的管理层,尤其是基层行的管理层过分强调业务拓展,片面追求业务指标,放松内控防范,错误地认为周边都是“熟人”、“朋友”值得信任;少数高管人员“以信任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以行政管理代替制度管理”,忽视制度执行,致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少数基层网点忽视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对案防教育有抵触情绪,法制教育缺位。另一方面,少数一线员工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比比皆是,对违规行为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对“球”视而不见的现象屡见不鲜。没有营造正规的控制环境,员工就做不到“不能为”,案件发生就成了不可控的“洪水猛兽”。

第二,检查监督手段落后,内控效能逐级弱化,是发案的隐忧。分行对支行、支行对网点检查监督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归纳起来有“五多五少”,即现场检查多,非现场录像检查、计算机数据监测等方式进行的检查监督少;对基层操作人员检查多,对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客户经理的检查监督少;对操作员工责任追究多,对管理者处理的少;追究领导责任避重就轻不到位的多,重罚相对的少;对基层网点的违规违章行为提出整改意见的多,持续有效进行整改过程控制的少。有了这“五多五少”,势必造成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内控效能逐级衰减。

第三,业务培训滞后,产生操作“盲点”,是发案的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大都在管理上采取减员增效的策略,工作普遍处于人手紧张、业务繁忙的状况。员工脱产进行系统性业务培训和法制培训的机会较少,加之网络化远程培训手段又非常不普及,多数网点仍旧沿袭“师父带徒弟”的原始模式,不能精准把握业务操作规程的细节,同样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屡查屡犯”。而作案人却都是些“聪明人”和“有心人”,他们往往特别会利用同事执行操作流程的疏漏点大肆作案。

第四,员工行为动态分析和管理不到位,失去案前防范的有利时机。分析案伊,我们不难看出,作案人员一般都有长期从商或家属从商的经历,有的甚至嗜赌。由于对员工行为动态分析流于形式,疏于“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这些异常行为并未引起关注,从而失去案前防范的有利时机,更失去了教育员工,挽救员工的机会。

构建现代商业银行案件防范长效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是防范大案频发的保障

第一,不断完善内控制度,狠抓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银行机构应针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法律框架、程序控制、内部审计等方面,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要经常性地对各项制度进行评估和论证,对失效或过时的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使制度能够真正覆盖所有风险点;对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提前制订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检查规范,准确计算和评估可能引发的风险;建立健全案件防范长效机制,扎实完成涉案专项治理及善后工作。内控制度的执行必须重视过程和细节的控制,必须延伸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稽核、事后监督、监察、纪检等部门的职能,形成内控制约合力。

第二,重视对高管人员制度执行力的监管,狠抓问责成效。为了有效遏制银行业案件多发、高发态势.银监会重拳出击,明确要求;对辖区内发生重大案件的银行机构高管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一定时期直至终身的业内高级任职资格;引入引咎辞职制度;发生大要案及案件频发分支机构的主要领导要坚决撤换,不得易地同级任职,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调离,降级使用或免职;对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要上追两级领导责任。应该说,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良好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环境的关键,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赖于高管人员的持续努力,因此,突出管理层案防工作问责制,明确问责和免责标准,不但有利于对高管人员制度执行力进行监管,而且必将促进高管人员强化案防意识,成为自觉执行和尊重内控制度的典范。

第三,关注员工行为动态,培育良好的内控环境。在强化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管理层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科学、健全的“人本”控制,创建严密、科学且符合国情、地情、行情的案防体系,建立并运行员工行为动态分析机制。员工行为动态管理应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预警化,构建银行、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做到“关口前移”,消灭发案隐患。在处理改革中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还应做到思想引导先行、工作预案配套,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为金融改革与创新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第3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1 内控案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内控管理工作的氛围不浓

氛围不浓主要表现为受“四少四怕”困扰。“四少”是:专题会议研究得少、内控活动开展得少、支行下基层督导落实得少、阶段性活动推进措施触动得少。导致内控工作在整体策划、组织和运作上无影响力、号召力和整体合力,显得在全行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营造的声势明显不够,甚至偃旗息鼓,没有把内控管理工作当成促进业务稳健、高效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系统工程来抓。“四怕”是:管理层面一怕得罪人,对一些问题和苗头,甚至是不可饶恕的严重问题,处理起来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敢于碰硬,以歪就歪,求得一团和气,存在过多的迁就、遮掩、隐瞒,甚至是护短,在内控监管过程中,监管人员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没有严肃查处一个,很多都“石沉大海”。二怕对一线会计人员处理过重会带来消极影响和抵触隋绪,甚至担心一些思想波动较大的一线柜员产生对抗心理,做出偏激举动。三怕成为众矢之的,当老好人的思想严重,以信任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原则,致使大部分操作人员对不良的操作习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对支行监管发现的问题不屑一顾,步入了前查后犯,屡查屡犯的怪圈。四怕冲淡中心工作,没有摆正内控管理工作的位置,畏难情绪严重。认为内控管理工作不做也可以过得去,做了反而自讨苦吃,而且吃亏不讨好。因此,内控管理工作就是几个内控管理人的事,而几个人在这样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前显得元助、无力、元为。

1.2 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不突出

一是缺乏对重点人的行为管理,主要是对家庭婚姻不幸者、赌马者、思想异常活跃者、情绪不稳定者、社会背景复杂者、性格极端者这六类人缺乏最基本的调查、引导、教育和管制,在行为管理上,在道德风险防范上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把握不准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费时费力,得不偿失。支行监管员、坐班主任在日常监管中缺乏对新时期风险特点的研究,把握不住重点时段、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监管无头绪,检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三是缺乏对新业务的跟进监督与检查,特别是考核员工绩效的业务品种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是对业余揽存、代收代付、基金、质押、票据贴现、农户小额贷款的监管乏力。四是缺乏对会计主管的准确定位,没有把会计主管当成财会监管队伍的中流砥柱来对待,会计主管在营业网点充当着一线“万精油”的角色,当“顶班主任”、“外勤主任”现象比较普遍,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除了参与营业网点业务经营挂钩,编报近20种表格外,还要承受各种检查罚款,导致会计主管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多,在监管工作方面失之偏颇。

1.3 内控管理工作的方法不对路

支行财会监管员长期采取“老一套”的常规监管方式方法,会计主管长期充当事后救火员的角色,下班后整整凭证账簿,不规范的就要求柜员补一补,反而把不规范的做成了规范的,甚至“隐藏”案件,使案件更加隐蔽。

1.4 内控管理工作的机制不新

罚款而已,其他没有了。比如财会监管员、坐班主任的资格考试准入制、末位淘汰制、工作质量考核制、黄牌警告制、安全责任制、岗位轮换制、强行休假制、异地轮换制、等级考核、质量考核等等一些机制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机制能量的放大。

2 开展内控案防工作的主要措施

2.1 突出一线柜员在内控案防中的基础地位

突出一线柜员的基础地位,一是适度提高一线柜员的工资标准,从2009年的每月1500元提高到2300元,基数工资从800元增加到1300元,大大地提高员工收入,使一线员工有盼头、有想头、有搞头;二是推行星级柜员等级管理,按月考评、按季调整、工资每月高于一般柜员150元计发;三是大力开展岗位技术比武,并给予奖励,对优秀人才变相提高待遇;四是实行优秀会计人员人才储备制,采取按月内控评价到人,按季统计违规差错率排行榜,从中确立优秀分子纳入人才库管理,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岗位择优流动上优先考虑;五是配给一定的中餐补贴和延时补贴,对异地轮岗人员较多和偏远的分理处,在生活补贴上实行倾斜,保证员工的基本福利;六是对人员偏紧、人均业务量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分理处,配备相对优秀的会计人员,并给予适度的超劳补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七是严格实行业务量计酬的计件工资制,按期以全行业务总量配比计件工资总额,按统一的单笔业务计价标准计酬至每一员工;八是力所能及地解决会计人员的合理要求,急之所想,谋之所急,在柜员休假、合理安排岗位、安排住房整理维修等问题上绝不含糊;九是建立沟通机制,按季开展“面对面”谈心活动,现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十是对城乡轮岗人员采取优惠政策以及开展节假日送温暖活动等等。

2.2 突出会计主管在内控案防中的核心地位

一是把准会计主管在防范一线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位问题、会计主管是安全门上的“守护神”,是农业银行内控案防的最前沿哨所,把握着全行的安全命脉,是内控管理队伍的中流砥柱。提高会计主管的监管质量,抓好会计主管的队伍建设,是为全行业务经营保驾护航的关键,是内控案防工作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二是坚决解决会计主管的待遇问题,将会计主管的收入纳入支行财会部门单独进行考核,实行委派制,不准与各项业务经营指标挂钩。三是坚定不移地实行会计主管岗位轮换制度和能上能下机制。我行采取了按季会计主管流动监管,就是让网点会计主管彻底交清自己经管的工作,按季轮流安排到其他网点接手会计主管工作。同时,实行会计主管“飞行药检”,选派一名业务过硬的财会监管员担任流动会计主管“药检员”,不定期对内控管理薄弱的分理处的会计主管实行强制休假。同时对会计主管实行一年一度的上岗资格考试,支行按年实行竟聘上岗。四是实行会计主管监管例会制度。每月分管行长、财会部门所有负责人,必要时支行“一把手”组织召开会计主管例会,做到月月有研究、有督导、有发动、有部署。五是推行会计主管等级管理,工资拿到支行,分一、二、三个等级依照会计主管例会现场评定其内控管理质量,按季动态调整,严格与报酬和任免挂钩。六是解决对会计主管的再监督问题,支行监管员到营业网点的监管,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检查会计主管的职责履行是否到位上。七是实行强力的行政推动。对于一贯思想麻木、管理松懈、有老好人思想导致会计核算与管理质量低下的会计主管一律给予免职和换岗。

2.3 突出监管员队伍在内控案防中的关键地位

一是确保会计监管员待遇上靠一级,并实行等级质量管理,完善各种奖励办法进行激励;二是配备充足的人员。目前配备了4名会计监管人员,还增加了1名专职在线监管、在线监控员;三是重新划分财会监管员的监管职责。事实证明,由于多种原因,财会监管员在防案控案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是案件爆发后,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查,掘地三尺尚且不容易查出来,更何况日常漫无边际地查?况且案件发生后根本于事无补,悔之晚矣。因此,会计监管员的监管职责应该重点放在事前、事中的有效防范上,要到一线业务柜台上去,要到监控系统上去,要到在线监管上去,要到新业务上去,这才是财会监管员要做的。要弱化事后监管,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四是把好会计监管员的按年考核准入关,不爱岗的下,不称职的下,不符合条件的下。

3 抓好内控案防工作的体会与启示

3.1 要着手解决一线柜员的“内控”盲点问题

所谓盲点问题就是事后检查不出来的问题,比如:盗用密码和身份证件复印件、伪造客户签名私下提取客户存款案件就无法检查出来。应采取的办法:一是大力推行城乡轮岗,每半年进行一次一线柜员的城乡轮岗,使一线柜员在短期内违规违法操作不想为、不敢为和不能为,震慑其违法犯罪行为,到目前为止,支行共组织三次异地轮岗达103人次。二是严格落实强制休假制,防止在长期岗位出现松弛和麻痹思想,全行共对8名满三年的中层干部、17名一线柜员实行了强制休假和异地轮岗。三是推行柜员间相互监督制,支行设计出柜员相互监督日志,出台了柜员相互监督告知书,对不准自办业务、不准带包人室、不准动用密码小键盘、不准临时离岗不退出系统、不准剽窃授权密码等五种行为进行互相监督。四是推行走动式实时监督制,原则上要求会计主管在柜员后面实时走动监督,充当“监班”角色,起到震慑作用。五是实行会计监管员驻点监管,支行所有财会监管员对营业网点的主任岗、坐班主任岗、业务操作岗全部实行强制休假,全面接管营业网点的业务操作,少则半月,多则20天以上,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方面负责业务操作,一方面上门核对对公存款账务、系统内往来账务以及在柜台上核对储蓄账务。

3_2要抓好员工的行为监管,在人防上做到心中有数

柜员不良行为是诱发各类案件的根源性因素,因此员工行为管理是会计监管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全行安排专人开展对员工的行为排查,通过对人员的行为监测、客户走访、员工座谈、所在地派出所调查等方式排查出在个人感情上出问题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的、交友不慎的、同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经常的人混在一起的、买马的、做生意的、有外债的、嗜酒如命的、情绪不稳定的,对这几类人建立档案,实行跟踪盯防、教育、轮岗、强制休假、调换岗位等,有效地控制、震慑和打消少数有行为不良嗜好者铤而走险的想法。

3.3 要重点抓好授权管理,在线监管和新业务专项监管

ABIS的授权管理已经有效控制了一线业务操作90%以上的风险,在线监管实际上是授权管理的再延伸,主要对短期内大额资金存入发生取款业务的:同一账户多次频繁取现或转账;大额5万元以上的存、取、转的;不是会计主管授权的这4类要向会计主管预警提示。实实在在做好授权管理和在线监管等于控制了95%以上的风险,对新业务进行专项监管主要是防止新业务内控制度滞后形成的内控“真空”。因此,要切实加强,高度重视。

第4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银行基层网点;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案件防控机制也在不断的建立,目前案件防控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基层网点,这是由于基层网点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究竟如何才能落实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基层网点入手,对商业银行案件防控工作进行探讨,力求能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工作,提高其安全性。

一、目前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案件风险分析

(一)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易发生一些案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层网点的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出现风险漏洞。如:乱用公章、没有清点清楚钱数、没有按时交接等。同时,在基层工作,容易出现人情高于规章制度的现象。再加上基层为了自身的业绩没有正确的处理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在基层由于人情突出,会出现对身边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进行忽视或者包庇,尤其是对于领导出现的工作失误更是不制止,有些甚至还会出现叫好的现象。在基层还会出现业绩高于规章制度的现象,有些为了实现本季度的业绩要求,降低对客户的考核标准。如:大额客户在进行开户等业务时,没有认真核实和登记身份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内部监控方面,监控只存在于流程上,检查不顺,查而不报,报而不整,责任缺乏明显的落实不到位现象。

(二)内部监管缺乏

在基层网点交易中,操作流程银行都对其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内部监控,尤其是对基层网点的监控大多数监管不到位,监督检查多流于形式,没有进行现场突击检查,就使得一些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应到上一层,进而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调整和处理。但是当以纸质形式按照规定的期限汇报到上级或者银行的审计部门时,一般会出现较大的披露,甚至影响到重要的工作环节。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内部监管的缺乏,造成问题的发展扩大,整改措施的不及时,效果不明显,也造成了对银行规章制度的破坏。使得银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丧失。

(三)员工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近几年,我们从银行案件可以看出,案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员工操作失误和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风险控制”的理念没有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造成业务不熟和风险意识不强主要在于岗前业务培训时主要是开展产品和营销的培训,没有对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进行培训或者培训不多。这就使得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风险意识和流程不熟等现象。再加上侥幸心理,认为业务失误不会造成事故或者造成的事故完全可以弥补等想法。就更加加重了在业务操作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遇到问题不及时改正,最终导致了案件的发生。

(四)案件防控措施不能够满足当前要求

目前,银行实行的案件风险防控手段相对滞后,风险防控工作主要是采取人盯人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原来银行业务较少,服务群体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但是目前,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柜台交易,还开展了网上交易,同时服务对象也在不断增多,还采取原来的防控措施,不仅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还会出现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高新技术手段来改善风险防控滞后的现象。

二、出现案件风险点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理念的偏差

近些年来,银行的经营模式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依靠存款、贷款实现利润增长转变为经营理财产品,收取服务费来实现。这种转变使得某些基层的银行网点将业务重点放在开发客户、增长利润上,对银行的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漠不关心。就出现了犯罪分子利用风险漏洞进行违规操作,埋下极大的风险隐患。

(二)员工教育缺失

目前针对银行员工的培训主要是根据业务开展的,风险教育类培训并没有引起重视。同时,针对风险教育对象涉及不够全面。首先,处于基层机构的管理人员、主要操作人员等关键人员,在目前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我监督。其次,刚参加工作的员工,由于刚刚处于工作阶段,还不能够适应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容易产生挫败感,加强对这方面员工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三)案件防控认识不足

现阶段基层网点的负责人或者管理层并没有对案件防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仍然认为案件的发生不是由于管理或者操作失误所造成的,而是运气不好;他们还认为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案件发生是正常的现象,不可能消失。

(四)内部监管制度贯彻不够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强调的是制度的连贯性,因此,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得员工在贯彻和执行中,易产生心态,进而忽视案件防控。同时,内部监管质量不高,机制不顺,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应,调整力度得不到充分观察,责任追查不严。

三、商业银行案件防控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贯彻和落实案件防控机制

第5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一、农村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农村金融机构也在不遗余力进行着金融创新,推出自己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也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逐渐提高自身案件防控水平。

一是案件防控工作意识增强。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案件防控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案件防控的认识由过去的消极对待转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案件防控责任制不断完善,案件形势分析机制基本形成。对案件防控工作更加重视,对合规文化的建设也不断进行规范。

二是案件防控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将案件防控工作与转变经营机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案件防控的制度建设、制衡机制,以及技防能力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稽核审计部门工作不断加强、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数据集中核算、业务流程再造、扁平化管理等一系列内控措施,使农村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是案件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机构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实现了业务发展与案件防控的双赢。发案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案件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件犯罪份子利用的是传统的手法造成了银行业的重大损失。农村金融机构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出了麻痹大意,有章不循的现象,在平时工作中没有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凭经验和感情办事,从而被犯罪份子利用钻了空子。

一方面对银监会案件防控有关规章制度宣传不够。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对银监会案件防控的一些重要规章制度掌握不全面,对银监会关于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制度的规定不了解,对员工的教育还不够扎实细致,这些重要的制度规定还不被基层员工所了解和掌握,使基层案件防控工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授权卡(柜员卡)管理、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查询对账等三个环节制度落实不到位。临柜人员防范意识淡薄,对密码的重视程度不够;授权卡管理形同虚设,在批准权限范围内贷款时,让其他人在信贷授权界面代为操作,导致密码乱用、公开使用现象;有的临柜人员临时离开岗位时,不能按照规定退出操作系统界面。而强制休假的制度安排与一线岗位人员严重紧缺的矛盾突出,使强制休假无法有效落实,一线操作人员长期得不到休息,既容易造成员工身心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增加差错率,又不利于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个别农村金融机构对轮岗休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基层农村信用社主任在一个社的任职竟超过六年之久。在查询对账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询对账。

其次技术防范措施不足。技防设施不达标,录像监控设施的基本配置要求与实际配备数量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操作终端、营业室内外、ATM机录像监控有空白点,监控界面不清晰,设施老化,故障频繁,且维修周期长,难以及时恢复正常的问题。

三、加强案件防控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积极构建案件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改造业务流程,加强对关键风险点的监控,堵塞制度执行、内控管理的漏洞,降低发案的可能性。加强问责力度。案件防控和治理工作,重在预防,要形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震慑一方”的处理案件责任人的高压态势。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案件的机构相关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决不姑息。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指导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变合规文化建设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片面理解,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制行规、案例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员工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干部选拨任用机制,做到既张扬个性,重视对人才的使用和奖励,又重视普通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普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打造一支“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高素质团队。

三是重视员工队伍的教育和引导。“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抓好人的教育,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是防范案件的关键。要求各金融机构做好人文关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团队精神,从根本上关心员工,使员工有归属感、稳定感和自豪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继续加大案件防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基层员工全面掌握案件防控的制度规定,始终做到案件防控警钟长鸣。

四是增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农村金融机构的上级稽核审计部门和内控部门要加强对柜员卡(授权卡)管理、轮岗休假、查询对账、录像监控等重要制度执行力的检查。重点加强对基层负责人、重要岗位人员和重要业务经办人员,信贷、储蓄和现金管理等业务岗位的监督管理,对一些重制度制定,轻制度落实和检查、对执行内控制度重视不够,有饶幸心理的列入重点检查对象,对有章不循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的处理,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技防设施的投入,加大对稽核审计以及合规部门工作人员的技防知识培训,使技防手段与业务发展同步进行。

第6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病案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病案质量控制是依存于医院管理人员、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病案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的工作。现代的质量理念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任何部分的作用,包括医院管理人员的支持,医师、护士采集的信息、医技人员的记录、病案管理人员的服务[1]。他们的职责明确,并相互支持与关联。病案室参与病案质控的程度,关系到病案质量的高低。而且,科学的病案管理是可以促进病案质量持续提高的。因此,病案室参与病案质控是不可或缺的[2]。

在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中,要求病案管理能够通过理论研究,总结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来指导病案实际工作,为医患双方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我们应重视病案工作与医院病案质控工作的关联,积极参与到病案管理质量控制当中去,把质量管理融入到病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持续改进病案质量。

多年来,我院一直积极探索病案室参与病案质控的更进一步的实践,努力打造科学的病案管理模式,推进病案管理改革。主动围绕病案管理质量,并以此为关注焦点,发挥病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和病案室的纽带作用,为提高医院病案质量而努力。目前,我院的病案管理无论在范围、层次上,还是制度的成型、完善上,先进技术的应用上,以及优化配置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3]。

1通过增设质检员健全质量管理结构

以往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由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而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领导以及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则负责统筹规划,再由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因为这种组织结构主要是自上而下,体现在监管层面,以督查为主的质量管理审视角度较单一。工作小组一般由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等少数人员担任,人员构成较单一。这些人员忙于主管工作,往往无暇顾及质量管理。并对病案管理流程不熟,所以质量管理的广度深度不够。因此,上述组织结构层不能完全满足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为顺应医院现代化建设要求,落实各规章制度,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正常的运行秩序。因此,我院挑选优秀的病案管理人员担任质量检查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形成了由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四个层次质量管理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将监管层与执行层面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效率。

质检员参与质量控制,进行质量监控,可以有效地扩展质量管理涵盖面。一般来说,每个质检员投入质量管理的时间占个人专业工作的10%~20%较好。例如:疾病分类质检员就疾病分类人员对病案首页的门急诊诊诊断、主要诊断、其他诊断、病理诊断、手术及操作的编码进行质量控制,自然地加大了投入质量管理的时间、广度和深度。质量检查员在质量检查工作的同时,潜意识下容易自然地进行质量自查。质量检查员在同临床专家沟通确认编码时,可以发挥"纽带"作用,把质量讯息有效传达。同时,临床专家也涉入许多质量理念,如主要诊断选择原则等。这样,病案质量逐步提高,质量管理提前到生产阶段,质量控制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

实践证明,质量检查员从事质量控制工作具备以下优势:①他们具备病案管理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的程度深。由他们来具体执行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可以有效地把质量管理范围扩展到病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持续开展质量管理工作。②对于质量检查员来说,在对应的岗位从事熟悉专业的质量检查,比较容易。③便于他们熟练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把握各种技能操作的特质,抓住病案业务质量管理的核心重点。④便于他们研究制定提高质量的措施和持续改进方案,便于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细化质量管理工作。

2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形成质量管理的活动框架

制度建设是病案工作质量管理的"脊梁",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通过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的质量管理办法,是科学的理性权威,用此来规范病案人员的行为,可以促进病案管理整体优化。我院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而且有了巩固质量管理规定的活动框架[4]。

随着医院的发展,旧的病案管理制度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病案质量,阻碍病案管理的发展。2010年前,我院的病案管理制度较粗泛,缺少工作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以及详细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管理工作因缺乏依据,落实起来比较困难。病案工作者只能凭借知识、能力和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质量的优劣。

质量管理的活动框架模糊,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不够明确,质量管理活动流程不规范。一些质量管理工作难免出现重复性;质量管理工作衔接不好,很难实现可追溯性,影响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4]。

2010年后,为保证制度落实到实处,我院把制度建设作为病案管理的常规工作,根据病案工作的发展和质量管理的工作需求,修订管理制度。《病案室内病历交接制度》明确规定了病历在病案室内流通的活动框架。《质检员管理制度》规定了病案室参与质量控制的职责、内容和操作方法。《病历回归检查标准》、《整理检查标准》、《审核编码质量检查标准》、《归档检查标准》、《复制服务检查标准》等,为病案监控提供了详细的质量评价标准。而对《出院(归档)病案排序》、《库房管理制度》、《病案信息管理制度》、《疾病分类原则》、《终末质控职责》的修订遵循与现有的病案管理水平衔接并不断创新的原则,顺应病案管理的发展需求,重点落实工作流程与规范,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服务和绩效,建立质量与安全长效机制。

在制定病案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有理有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②适用性。符合病案管理、使用方面的制度、规范、流程等执行文件,遵循适宜原则。如:病历整理工作质量标准。遵循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中的《出院(归档)病案排序》,修复质量标准符合档案管理的纸张修复原则等制订[5]。又如,编目工作质量标准符合疾病分类原则以及病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医管司数据对接接口校验规则制定。③符合专业特点。制定时应把握各种技能操作所具有的特质,抓住病案业务的核心重点,有针对性的策划、设计和制定。重点体现专业特点,重点突出病案业务核心部分。如:病案服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重点放在病历安全、服务理念、提供利用的时效上,编目工作质量评价标准,重点放在客观编码(编码员行使自由裁量权度)、符合疾病分类规范,重视诊断及手术操作次序的选择[5]。另外,完善的制度建设可以通过文字、图形,运用印刷、局域网等多种形式表达、宣传和教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按制度规范办事的工作习惯。不断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和增订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出处、有标准、有规范。杜绝浮与纸上、流于形式的现象,避免制度与工作实际脱节或者阻碍病案管理。病案人员可以以此来处理各种业务,避免了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含金量"。

3不断进行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和功能挖掘

要想质量管理工作有飞跃,必须不断进行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和功能挖掘。原先我院的病案管理程序设置的系统功能,仅仅限于病案管理基本流程的使用为主的,对一些质量管理方面的功能设计少有涉及。导致以前的病案管理质量情况,不能直接通过程序检索和统计,必须辅以手工。后来,我院将一些质量管理的元素加入病案管理程序,可以达到部分病案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例如: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可以将终末质控检查信息记录并示踪。可复合查询缺陷问题、乙级病历、评分等详细记录,并可根据需求对应制作统计报表。后期结合实际需要,对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添加了发送返修单功能,增加发单日期、修改具体日期、逾期天数、缺陷率等项目。通过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可随时调阅质控信息数据,还便捷地为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依据,解决了手工制作报表的问题,解放了劳动力[6]。

我们还不断通过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充分掌握"病案签收系统"的全面和真实的使用情况。注重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内部合作与沟通。对于发现的问题,寻求不断的技术支持,发挥技术力量作用,不断修正、更新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的"病案签收系统",不再必须每天检索出院病历回归率,可以任意组合查询、检索、统计、导出出院病历回归情况。他的再优化,以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为支撑,系统功能更加符合现代病案管理需求。缩短了工作路径,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质量管理人员进一步从繁杂的操作工作中解脱出来。

另外,我们还不满足于病案管理程序被动的简单使用,更勇于挖掘潜在能量。结合质量管理需求集思广益,通过研究和讨论,敏锐的把握信息化途径,革新信息化质量管理手段,达到病案管理专业创新无止境。2011年,我们成功挖掘了统计系统中的逻辑性审核功能。此功能的合并使用,完美的把卫统4表中的首页逻辑性审查部分,应用到了病案管理编码审核质量检查工作中去。它的提示功能,可以快速、高效地协助编码审核工作质量管理。2012年,主观能动的运用病案管理程序的复合查询功能,对病案管理运行的数据进行自查校验。通过开展综合检查和单项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比对已完成操作数量信息记录与实际流通的病历数量,可以进行数据比对和分析,进一步排查缺陷和薄弱环节,防止质量问题发生[7]。2013年,我们更进一步突出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所有病案人员都可以借助、应用各种程序,全方位的捕捉到所需质量信息,创造性地、自主地开展质量管控,加大质量控制在量和空间上的涵盖,力求质量管理效率再提高。再如,以运用两项跨度查询监管病案管理工作效率,以实时监控质量管理目标实现情况为切点,对病案工作的运行状况,包括组织结构构成、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职责分工权责关系以及工作情绪等,进行整体评估。

病案管理程序升级改造和功能挖掘的实现,必须依靠病案室站在病案学科前沿的高度上,运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加强病案工作质量研究,把病案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与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并依托信息管理部门从技术角度帮助实现。目前,病案室已经借助电子病历运行的契机,在编制病案管理软件时,嵌入病案质量管理的内容,发挥技术力量所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完成质量管理方面的功能设计。

推行质量检查员制度、增设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施行病案管理程序阶段性升级改造三个措施,加速了病案质量的提高。病案室参与病案质量控制益于病案管理持续改进。促使病案工作与质量管理元素紧密相衔接,便于在力求处理加工病历零缺陷的同时,开展过程控制。能够将质量控制从监测、检查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制作阶段方面,将纠正次品贯穿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减少了后期检验投入,避免重复性工作,解放劳动力。还利于消除各部门间沟通和合作的壁垒,缩短质量控制路径。同时,帮助医护人员提高病历书写质量,满足患者服务需求。使病案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完整,更好地为绩效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总之,病案室作为医院质量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参与质控积极地把握要点,以质量管理需求为导向,以质量管理为引擎,指导病案管理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使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地更加完整化、有序化、标准化、科学化[8]。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病案信息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7.

[2]蔡青,衡爱萍,雷光文,等.病历质控需从细入手[J].中国病案,2012,1:13.

[3]江捍平,罗乐宣,李创,等.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回顾及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0:721-724.

[4]柴帮衡.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5-46.

[5]吴广平,向阳.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1:198.

[6]邵洪芳,吴占敖,王洪金.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智能化病案管理系统[J].中国病案,2010,9:52-54.

第7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通过本次大会的召开,统一了全行员工的思想认识,为下阶段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分行准备阶段工作已顺利结束,第二阶段工作即将展开。通过参加此次动员大会的学习,我感触良多,体会最深的就是觉得新形势下银行开展“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不仅为防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且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以下是我对银行开展“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的认识及其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感悟。

一、本次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韩行长指出“执行年”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和切合实际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2013年随着信贷结构的调整,资金流动性明显趋紧,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的案件可能明显增加;其次也是分行自身发展的内生性需要,目前重业务轻管理、重形势轻内容的苗头有滋生抬头的趋势。

显而易见,新形势下银行开展“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是加强领导管理减轻案件滋生的好措施,是党中央深化银行内控案件防控制度改革的新成果,同时也是我们银行人士新的期待。

二、贯彻落实“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深入认识

分行于10年底至14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合规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基础管理仍然不牢不实、理性的管控受到质疑和挑战等。近几年分行业务快速发展,业务发展是靠管理支撑的,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业务发展,越是在业务大发展的时候,越要强化管理。行长还强调:内控和案防是全行干部员工的事情,是内在的要求,要做到主动合规。

三、内控和案防方面的做法

1、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韩行长要求各部门、各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一把手要亲自挂帅。要强化制度建设和流程梳理;强化制度执行,坚持违规问责和处罚不动摇;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查防兼顾,重在预防;关注重点环节的排查;扎实推进,确保不走过场。

2、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要坚持做到“执行年”活动五个阶段的统筹、自查和迎检的统筹、阶段性活动与长效机制建设的统筹、业务发展与活动开展的统筹。为防止活动走过场,韩行长提出了本次活动的衡量标准,即:使分行制度健全、流程优化、执行力加强、效能提高、有效防范案件、促进业务发展。

3、活动目标

本次“执行年”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开展“执行年”活动,使全行各项业务规章制度以及内控案防和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得到进一步提升。

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开展“执行年”活动与内控三年规划建设相结合。根据去年内控体系规划建设工作情况和今年内控体系规划,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认真落实,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二是开展“执行年”活动与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管理机制有序、高效运转,认真开展操作风险管理监测,及进识别、监控、防范、化解操作风险,不断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执行年”活动与重要案防风险点专项整治相结合。针对总行提出的企业开户、U盾申领、预留印鉴卡片管理、银企对账、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客户营销与维护和参与等7个重要风险点和省分行提出的客户经理管理与基层网点负责人履职2个风险点,进行严格、持续的专项整治,对这些业务领域或业务环节的违规违章行为进行严格的纠正。

四、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银行零售业务客户经理,主要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日常工作为发放个人贷款,包括住房按揭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等等,及银行理财销售,包括基金、信托、保险、银行理财等。

近期,我国银行业案件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案防任务非常艰巨,主要呈现出大要案突出,涉案金额巨大、团伙犯罪明显等特征,案件集中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支行。所以我认为银行决定在全行范围内开展“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活动贯彻实施情况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得看改革实践的效果如何。我们要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实际、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我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坚持晨会制度。网点主任利用晨会时间及时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当日发放贷款以及理赔销售工作要求进行布置落实,通过与员工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坚持每周讲评制度。以网点为单位,每周对网点员工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运行风险监控系统发现的准风险事件、抽看录像情况、现场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等对柜员的业务操作行为进行讲评。

三是坚持每月通报制度。负责人及现场管理人员每月对网点基本业务管理、岗位管理、要素管理、禁止性规定执行情况、检查整改情况等内容逐条逐项地进行检查,并为每一名员工建立内控管理台帐,逐月对所有柜员的准风险事件和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进行通报,针对存在风险提出防范、整改的措施,并督促及时整改到位。

四是坚持每季考核制度。每季按照内部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内控管理台帐,责任到人,进行考核评比,做到奖惩分明。

第8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1 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

所谓的质量控制就是为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所采用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缺陷进行消除。在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1.1 质量控制的内容

第一,选择数字化方案。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档案的特点以及保存的形式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所以,进行档案数字化也是如此,数字化方案的制定要尽量符合标准,其中包括档案数字化的原则,技术水平以及操作方式等等。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数字化软件。在实际的工作中,数字化的软件种类繁多,特色各异。在选择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做好调研工作。选择符合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同时能够做到效果最大化的数字化软件,进而提升档案数字化的效率。

第三,人员选拔和培训。提升档案数字化质量的主体是人,因此,做好人员的选拔工作和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的操作能力是选拔的关键,同时其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也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定期进行人员的培训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形式,不仅要将专业的知识进行灌输,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等进行明确,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进行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率。事实上,人员选拔和培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充足的计划。

第四,检查、监督、验收和评估。这可以说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主要依靠这一环节来决定。需要注意的是,检查的对象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除了一些设备之外,人员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的流程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所谓的监督就是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状态找到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果监督工作中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向上级部门报告。另外,验收工作就是要对画幅的完整性以及清晰度等机型检测,对档案的质量进行扫描,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成果要充分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做好综合的评价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1.2 质量控制的手段

第一,明确分工和责任。对档案数字化的集成进行质量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多样,其工作方案,档案的总量以及数字化的程度不同,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对质量进行严密地控制,需要将分工进行明确,同时明晰工作的思路。

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于档案数字化的流程来说,做好档案信息的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指导,同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来对档案信息的质量进行规定。

第三,落实适当的奖惩制度。为了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相应的奖惩措施,由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系统性和基础性较强,因此,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优点和缺点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2 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

2.1 安全保密控制的内容

安全保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要保障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避免出现泄密问题。安全保密控制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2.2 安全保密控制的手段

安全保密控制是指对档案数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并依据数字化工作中人、物、环境等因素的运动规律,有效控制泄密事故的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方案的确立,场所的选择和安防系统的建设,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数据库的维护、整理和数据备份。

2.2.1 加强教育,提高人员思想素质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保密控制的重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理智的行为。为此,可通过加强教育来控制人的不理智行为。首先,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档案安全保密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科学地设计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安全保密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从而提高参与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第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参与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2.2.2 强化人员管理

人是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主体,强化人员管理,能为安全保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严把人员政审关。第二,明确参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第三,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此外,对于退出此项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收回其证件、门禁卡等,并在门禁系统中删除他们的认证权限。

2.2.3 落实制度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

安全保密制度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之初都已建立,但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一些原因引起的,如错误地认为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中麻痹大意等。为此,我们要克服错误认识,严查细究,对人为造成的泄密问题,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使安全保密工作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还应落实安全系统建设,强化技术防范手段,配备安全防护设备,配置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确保档案实体、数字化加工设备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系统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9篇:重点人员管控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职能;实施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和报表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档案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工作拓宽了会计档案的职能范围、提高了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也对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为会计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工作电算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是科技环境与管理环境共同作用于会计工作的结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效率得到提高。传统的人工记账时期,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其中大量重复的劳动是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过程除设置账户与填制凭证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外,人工记账时代大量重复进行的登记账簿与编制报表工作主要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主要是审核与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会计职能作用形式产生了变化,会计职能的重心由人工记账时期的会计核算转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监督。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预算控制不仅实现了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时时监控”,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的跨度,完成对历史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未来信息的分析等工作,较好地协助会计人员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等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档案)具有领域的拓宽性、环境的依赖性与数据易改性等特点,会计电算化虽然有助于简化核算过程与拓宽会计监督的职能,但在会计工作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安全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职能适应会计环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就应从调整会计职能人手,将会计职能的行使设置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前台工作人员行使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完成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处理工作,二是由后台工作人员行使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职能,完成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与信息利用工作。会计档案作为记录会计工作过程与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证据,既是联系会计工作前台与后台的纽带,也是实现会计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利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同传统手工记账时代的档案管理职能相比较,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职能主要应突出它的两大功能。

1.会计质量控制关口的职能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及时预防“差错”与“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要留下包括“差错”与“舞弊”行为在内的经济业务记录与会计工作痕迹,并通过相应的事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中止上述行为。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首要职能是实现档案归集关口的前移,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反映经济业务与会计工作的本来面貌;其次,要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实施结果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把事后监督信息定期反馈到会计工作前台,同时真实记录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的过程。

2.会计信息利用窗口的职能

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档案利用的首要任务是要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备份,并定期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档案要素复制到磁介质上,与相关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等一同归档,保证归档资料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数据的综合查询与有效利用奠定基础。其次,要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单位经济业务的分类,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对会计档案的编研,以财务年鉴等方式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防止保存档案信息的载体失效而使重要的会计信息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各项职能,必须从观念、制度、手段与人力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1.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首先,要克服传统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纠正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重凭证、账簿管理,轻辅证材料管理;重纸质实物档案管理,轻磁性介质档案管理,重档案移交后续管理,轻前台会计工作的档案管理,重一般档案的统一管理,轻专门档案的专门管理。其次,要将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和管理成果应用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实践,树立会计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意识、完整性意识、过程控制意识、质量保证意识、妥善保管意识与有效利用意识。

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管理应从严密、有序与规范的要求出发,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与会计电算化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现代化工作。要建立会计档案入库前的审查制度,加强前台会计工作的会计档案管理,确保入库会计档案的质量;要建立会计档案查询、对外借阅、复印等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档案资料的遗失与泄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要加强对有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的辅证材料以及磁性介质会计资料的管理,防止磁性介质档案信息的失效,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

3.强化档案管理手段

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档案载体,新型载体与传统档案载体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会计档案,将是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要求有效地保护档案载体,还要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管理手段与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与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实践中,才能满足新型档案载体管理的要求。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