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书(虎哥说志愿59: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书(虎哥说志愿59: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首先是一个“志愿服务项目”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觉得很可笑: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当然都是志愿服务项目了。但我想很严肃的告诉大家:这种情况不只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非志愿服务项目包括:
1. 是慈善项目,不是志愿服务项目。向服务对象捐赠款物,不是志愿服务(开展劝募活动可以属于志愿服务)。慈善和志愿服务是两个并行的概念,虽然肯定会有交叉,但要看以哪个为重。简而言之,有钱出钱是慈善捐赠,有力出力是志愿服务,没钱没力出个好主意也可算志愿服务。
2. 是活动,而不是项目。项目虽然由活动组成,但仅仅两三个活动,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项目。
3. 是大学生实习或社会实践项目或活动,不是志愿服务。教育部要求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而不是代替实践学分。
4. 是本职工作(如对口帮扶、各类“突击队”、从项目实施中获得报酬的社工项目等),不是志愿服务项目。
5. 是志愿服务团队或组织,不是志愿服务项目。
6. 是商业创业项目,不是志愿服务项目。
7. 是别人的项目,不是你自己的项目。比如研究生支教团是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性项目,而不能是某个高校的项目。
……
在此,我还想再重申一下:并不是有志愿者的项目都是志愿服务项目,正如西红柿鸡蛋面,虽然也有西红柿和鸡蛋,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碗“面”,而不能称之为“一道菜”。关于志愿服务项目和其它公益项目的差别,请参阅我以前的一篇文章(虎哥说志愿(39):浅谈志愿服务项目和慈善项目、社工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公益营销项目的差别)
一般而言,志愿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非营利性、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宗旨)
2. 以志愿者为主要推动力量
3. 以服务时间为主要衡量标准
4. 以劳动为主要投入
5. 以服务对象持续改善为主要产出
6. 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
7. 项目的执行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活动)
8. 有具体的期限或周期(比如团中央实施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虽然已经连续实施了20多年,但其项目周期明确为1年)
二、需求是充分调研出来的
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需求,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的需求,也包括政策需求、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关联方需求。只有将这几个方面的需求结合,才有可能设计出一个优秀的项目。
1.政策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志愿服务项目生命力的根本。
2.服务对象需求。这个需求不能是想象的需求,而是服务对象最迫切的需求。这是志愿服务项目是否能有明显成效的基础。比如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虽然有一部分的需求是解决生活困难,但大多数人的最大需求是参与社会,直白讲:就是活出意义,活出自我。
3.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这是常常被忽略或忽视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志愿者不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一个群体。人们只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时间、地点等相吻合的项目或活动。为什么?可参阅【虎哥说志愿】当前志愿服务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和 虎哥说志愿(35):糕点理论——志愿服务的“商品”属性 。
4.关联方需求:关联方是指和项目有关的各个方面,比如企业、基金会等潜在的资金供给方等。一般而言,大部分企业或基金会的公益资金也是有一定的投入方向和使用要求的,只有遵循这些要求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支持。
三、能够预防或解决社会问题
1.在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上,要能够依据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虎哥说志愿(十二):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一);虎哥说志愿(十三):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二)),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2.在服务安排上,能确实体现为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而做的努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活动频次。仅仅依靠一锤子买卖或者简单的几次活动,是无法实现缓解或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的。这一点也是当前许多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个人觉得,一个优秀的项目,至少应该能够达到每月一次的活动频率。
如果说第一项内容是“知”,那么第二项就是“行”。光说不练的,只能是假把式。只有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实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
四、明确志愿者从哪里来?
在项目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志愿服务项目,顾名思义,是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实施的项目。由此看来,志愿者不仅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必要因素,更是最重要的元素。
因此,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必须明确志愿者从哪里来,而且志愿者在项目中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在很多志愿服务项目申报书中无从寻觅。
五、采取“结对”+“接力”等运行机制
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必须是可持续。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可持续的基础。通过机制化安排,让服务不会成为负担——不会成为志愿者的负担,不会成为组织者的负担或者服务对象的负担。
实践早已证明,“结对”+“接力”的运行机制,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基本机制之一,通过“结对”的方式固定志愿服务对象,通过内部分组“接力”的方式,将个体的碎片化时间整合成为团队的片段式时长,能够相对有效化解服务对象需求的长期性,与志愿者个体服务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一天被洗7次脚,老人直呼受不了”的尴尬局面才有可能不会再次出现。
六、合理的资金安排
志愿服务“服务无偿 成本有偿”(虎哥说志愿(之三):请客原理---志愿服务“服务无偿,成本有偿”),不需要资金支撑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是好项目,因为志愿服务成本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这些成本费用必然是由志愿者自己承担,但这样做(1)无法大面积推广复制的项目;(2)长期下去必将成为志愿者的负担,有可能因此失去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而成为一个不可持续的项目。
但是一个需要很大资金量的项目也不一定是好项目,特别是用于捐赠占比过大的项目(有慈善项目的嫌疑)。另一方面,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则因为资金来源单一,在资金中断后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也不是好项目。
还有,为志愿者提供高额补贴的项目,比如单次补贴超过50元的,也不是好项目。而单次补贴超过100元的,则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是一个商业项目,因为已超过最低日工资标准,组织者和志愿者之间已经可以认可为临时雇佣关系。
志愿服务项目中可以有一些工作人员经费支出,但不宜占比过大,而且标准也不能太高,否则有社工项目的嫌疑。个人认为在20%以内都可以接受。
七、能“读懂”项目申报书的内容
这个问题似乎不可思议,因为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者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但现实是,在看申报书过程中,的确可以经常发现“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存在。
比如项目的目标、内容和成果之间,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边界:目标应该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内容是讲如何做,成果是实施以后的结果是否和目标相吻合、有哪些具体成效。但看完有些项目申报书,则会让我糊涂,而不得不再去仔细研究、帮其归类。
再比如,某个项目报告2019年项目经费收入为5000元,但“其中”财政资金竟然达到60000元。看完后,我只能说:还真有些人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呀。
前后内容不一致,也是在看项目申报书可以经常发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一切争取让评委看不懂的项目申报书,都不会被认可为是一个好项目。
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做,用科学的方法去做,遵循“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做的有意义”,一定会设计并实践出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