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2023-11-26 22:1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生公益活动方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公益实践不仅仅带来品格的提升,还带来了关心他人、运用自身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被别人照顾”到“被他人需要”的内心充盈,以及主动思考如何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正向思维和自我发展。

近日,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与媒体发布了《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主要来源依据为《白皮书》发起方开展的首次全国性中学生公益实践情况调研,34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收到有效问卷4674份,基于对问卷的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最终形成该内容,以期呼吁社会各界提升对中学生公益素养及公益实践的关注,并号召更多中学生加入到公益行动中来。

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该研究有哪些发现?当前的中学生公益素养教育又存在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建议方向和优秀实践案例?

《白皮书》指出,66.8%的中学生未来一年计划参与公益实践,多由学校和老师组织参与。未来提高中学生参与的渠道和频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合共同发挥力量;过去一年中,学生对公益实践的参与人数占总体的23.8%,其中,父母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近八成中学生因学校鼓励参与公益

《白皮书》指出,中学生对公益实践的参与度整体较低(过去一年参与过的人数为1112人,占总体比例为23.8%)。调研发现,除了经济发展程度外,可自由支配时间、学习成绩状况、是否有出国计划、参与渠道、父母的态度等都影响着中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积极性,其中,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积极程度。

《白皮书》就以上几个方面做了详细阐释:

《白皮书》指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中学生更关注公益实践

计划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对公益实践相对较为重视。打算考国外大学的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打算国内就读的学生。《白皮书》提到,有2525名学生计划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海外国家留学深造(其中包括1984名仅考虑未来国外就读和541名可能海外就读或中国大陆就读的同学),他们对公益实践较为看重,以履历添彩作为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驱动力之一。

成绩位于年级前50%的中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主动性更强。《白皮书》显示,成绩优异的学生对社会议题的感知更为敏锐,擅于行动与表达。在调研中,46%的中学生成绩位于年级前50%,他们参与公益实践意愿更高。

中学生公益实践的参与度受自由支配时间的影响。《白皮书》调研发现,56.6%的学生认为个人时间过于紧张导致无法参与公益实践;37.4%的中学生表示每周仅有5个小时以内的自由支配时间;35.2%的中学生表示每周仅有5-10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由此可见,中学生在课业和规划好的课外活动之外“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参与公益实践受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制约。

六成以上中学生缺少公益实践参与渠道,同时缺乏“高质量的参与机会”。调研显示,除时间原因外,“缺乏高质量的公益实践机会”位列“阻碍你参加公益活动原因”的第二位,“过往活动体验差,收获少”也是阻碍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越是获知公益活动信息渠道多的学生,越高比例的认为缺乏高质量的公益活动机会是阻碍其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由此能够反映出高质量的公益实践活动尚未在中学生群体广泛普及。公益活动如何覆盖更多校园?如何丰富渠道助力更多中学生参与公益实践?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近八成中学生因学校鼓励参与公益,且部分因学校/升学要求参与公益服务。《白皮书》显示,78.6%的中学生表示学校鼓励积极参与公益实践,其中17.1%的学生受学校硬性规定,规定参与时长并辅以学分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和学校正逐步提升对中学生公益实践的关注度,学校在中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关键引导作用。

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积极程度。根据调研数据,74.2%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3.4%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实践,担心其影响学业。在过去的一年,4674个有效样本中有1192名同学表示了解其家长参与公益捐赠的情况,其中907位家长(76%)参与过公益捐款,频次以1—3次居多,金额在1元—10000元不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也会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影响其公益实践参与度。与此同时,家长的支持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公益的参与热情。

近七成中学生未来一年计划参与公益

《白皮书》指出,66.8%的中学生未来一年计划参与公益实践。对比在过去一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学生占比23.8%,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次数在三次以内,且多由学校和老师组织参与。由此可见,未来提高中学生参与的渠道和频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合共同发挥力量。

《白皮书》数据显示,六成以上中学生认为参与公益实践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实现自我价值;77.3%的中学生认为参与公益实践有助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例如组织、沟通、领导等能力。受访者反馈在参与公益项目过程中,很多人学会了调研、采访、制作海报和视频等各项技能,极大提升了自身获得感。但也有25.6%的中学生认为自我技能不足而对公益实践望而却步。公益实践本无门槛,提升自信,大胆加入,在参与过程中技能也会随之提升。同时,63.2%的孩子也表示愿意和父母一起践行公益活动,公益实践可能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学生公益实践在主题选取上呈现多元化趋势,范围涵盖十余个类别。《白皮书》调研发现,从喜好度排名上来看,42.9%的中学生表示对环境保护话题最为感兴趣,其次分别是动物保护、教育、儿童、医疗健康、青少年、文化保护、老年人、救灾减灾等主题。而有些距离中学生日常生活较远的话题,例如性别议题、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城市社区治理等也受到关注。由此可见,中学生对细分的公益领域认知越来越清晰,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不因小众而渺小,同时环境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青少年群体对共创美好社会较强的意愿与责任感。

在公益实践地点的选择上,出于服务家乡、参与渠道简单、帮助边远地区的考虑,59.9%的学生倾向于在本地开展相关活动,16%的学生选择线上参与的方式,30.6%的学生选择在边远地区开展公益活动。

青少年做公益应真正去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调研分析,《白皮书》对中学生公益实践提出三条建议。

首先,希望社会组织和企业助力拓宽中学生公益实践的渠道,建设交流共享平台,提升其参与体验度,有意义且有质量地完成公益服务与行动。渠道是制约中学生公益实践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线上、线下实践渠道以及优质的公益项目传播需求,能为中学生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社会洞察力。

其次,希望学校和家庭教育加强对中学生公益实践的重视度,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推广公益慈善通识,提高其公益素养,助力塑造全球胜任力。建议学校加强公益理论课程教育,促进公益课程在更多中学落地,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公益通识精品课程,提高学生公益素养的认知能力。家庭方面,建议家长发挥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鼓励并与孩子一同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活动,从生活点滴日常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提升公益素养,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第三,希望相关机构巧用平台激励方式,不断丰富公益实践参与模式,注重对中学生群体内生动力的培养,从实践中帮助他们实现其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向善力和向上力。目前,学生公益服务绝大部分停留在初级阶段,例如慰问孤寡老人、探望福利机构、维护公共秩序等,这些公益服务均属于临时性基础服务,人员流动性强、重复度高,对提高学生公益素养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建议针对中学生志愿服务临时性、非专业性的特点,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并实施积分制,让他们能够通过交流与鼓励形成自我驱动力和传播力,成为同年龄层群体中的公益小“达人”,放大公益势能。同时,注重对学生志愿服务进行评分,记录在网络平台当中,根据志愿者积分状态评鉴服务质量,优先匹配高积分志愿者,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参与公益行动的可持续。

此外,应勉励青年学子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从为推进社会进步、帮助他人、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不纯粹因追求升学而从事“变味”的公益。真正去解决问题,不做浮于表面的公益。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