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这些才是小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习惯和能力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这些才是小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习惯和能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拿大黄老师说留学
2019-07-14
每年的6月底,是留学生们庆祝的时节。庆祝他们顺利高中毕业、顺利升入理想大学。也是少数留学生和家长痛苦的时间点,被开除、被劝退、高中未能毕业,没有得到上大学的机会。
仔细分析这些失败孩子的情况,不难发现,不想要的结果确实发生在高中阶段,但问题的种子从小就被父母种下了,慢慢发芽、慢慢长大,直到今天才成熟“收获”而已。
归纳起来,这些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留学生普遍存在一系列共性的问题。某种程度,这些孩子也许就不应该出国留学。在国内至少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冲突,也不会完全失去父母的监管。最后学习成绩依然可能不好,但还不至于高中不能毕业,更难被开除。
1、学习专注能力
做事不够专注,大多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这和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说得准确一点,父母、爷爷奶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孩子小的时候,头脑里基本是空的,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装进各种知识、思想;慢慢养成各种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也包括性格的大部分特质。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潜意识里面都会有模仿、学习的冲动,尤其是身边最亲近人的言行。
父母、爷爷奶奶,就是孩子学习和模仿最多的对象。而不够专注这种行为习惯,主要是因为从小玩耍、吃饭、学习都会受到身边人的干扰,在总是有干扰的环境下做事,怎么能够做到专注?时间长久后,自然就形成了做任何事情都难以专注的习惯。
比如,孩子小时候拿到一个新玩具,我们是不是总会不停地干扰他?一会儿是教他姿势应该这样,一会儿是操作应该这样。本来孩子自己在专心揣摩是怎么回事,在尝试自己熟悉,结果大人的介入,表面上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可以玩得很好。但这个过程和结果,有两个明显副作用。一是打扰了孩子专注玩耍,二是让孩子有了走捷径的意识。
再比如,有多少家庭吃饭的时候,所有人只专注在吃饭?是不是很多孩子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很多家长是不是也是边看手机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
再比如,家里客厅开着电视,甚至大人在玩麻将;另一边,却要求孩子在自己房间专心学习?
再比如,一家人在看春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不专注,也是边看春晚、一边不停地玩手机?
要培养专注能力也不难,注意一些细节就可以。而时间节点就是孩子幼儿园到小学这几年。一旦习惯养成,中学以后就相对稳定了。
首先是孩子小的时候,每天看电视或者其它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有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时期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1小时,多数孩子长大以后会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
孩子放学回家、自己玩耍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不动声色留意孩子的安全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专心玩耍;要不就主动陪孩子一起玩耍,但不要轻易中断或者被别的事情打扰。
到了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所有家庭成员坐一起吃饭,可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但都需要适当专注,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就餐。比如40分钟、60分钟。
餐后可以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一旦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家长最好自己也安静地做相应的事情。做家务、看书、出门散步等都可以。孩子睡觉以前,最好不要开电视。学习时,小孩房间不要关门(小学低龄段),但也不要没事进入小孩房间,给孩子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
我们管理的一位11年级留学生,就是典型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作业一般不到5分钟,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看一下、回个微信什么的。要不就是出去喝个水、上个厕所,学习效率很差。
虽然我们和这位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但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好在这个孩子还算懂事,自己有明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知道每天的任务必须完成,加上我们的提醒和督促,效率不高、但通过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学习才算没有明显受到影响。
2、良好的作息习惯
作息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并不会意识到需要培养成自觉行为,更多是控制。孩子年龄小,又比较容易控制,自觉的作息习惯就不太容易养成。等大了以后再去纠正,很难。
所谓良好的作息习惯,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培养出来的,通常需要一家人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家长们,自己也要有相对良好的作息习惯,哪怕是装几年,也有必要。这种习惯培养的时间,还是幼儿园、小学这10来年,一旦养成,受用一辈子。
最简单的要求就几个时间点坚持做到:一日三餐的时间,基本固定,全家遵守;睡觉、起床的时间,要尽可能基本固定、早睡早起、健康合理;每天学习的时间,要相对固定。这样的作息习惯,虽然偶尔可以放纵一下,但能不突破还是一直坚持为好。
我们观察,问题留学生普遍有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日三餐没有规律,暴饮暴食,学习的时候也不忘记玩耍等不良习惯。而且大多是出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并非出国以后、没有父母管束才有的。
再看看父母,是不是也会经常在外面应酬、深夜不归?周末也会睡懒觉?吃饭没有个固定时间?据孩子给我们说的情况,部分家长确实有这样的行为。
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身体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管理的一位12年级男生,就是作息没有规律的典范。
这位男生,晚上都是深夜1点以后才睡觉。早上很难按时起床,上课经常迟到,也基本不吃早餐。长期睡眠不足,上课的学习质量很差。课后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完成作业。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晚饭前必须要补觉1-2小时。然后晚上又是深夜不睡,恶性循环。
每次见到这个孩子,一看面色、精神状态,不用问,就知道是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我们把这个孩子的作息时间仔细排出来,大家看看问题在哪里。
早上7:40左右起床,没时间早餐,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课;
下午3:30回到家,洗个脸、吃点东西,开始睡觉到6、7、8点;
下午6:00晚餐(6、7、8点,没有准数);
晚上8:00(9、10点也有),开始学习;
晚上1:30(学习效率低,2、3点也有),准备睡觉;
晚上睡觉4-6小时+下午睡觉2-4小时=每天睡觉6-8小时。
如果晚上11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睡眠时间是不是8小时、是不是有时间早餐、上课是不是会更有精神、学习效率是不是会更高、是不是一日三餐会有规律?其实,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3、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又以学习时间学习、先学习后玩耍、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规定时间做完规定事情等习惯为主要培养目标。
小学低年级培养学习效率为主。所谓学习效率,就是在规定的合理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牺牲一点学习质量都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3-4年级之前,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智成长一些、也会更懂事一些,在已经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前提下,可以注重培养学习质量;也就是在小学4-6年级期间,培养孩子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各位家长应该都很清楚,如果不从小培养,大了以后费时费力,也难以有好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小时候很乖、成绩也很好,越大越差的主要原因。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只要一发力,成绩就会蹭蹭蹭往上涨,关键是家长还不用操多少心。学习习惯好、成绩好,自信心也就上来了,整个人的状态、学习,就进入良性循环。再往后的人生,家长就可以慢慢放手。
我们管理的一位10年级留学生,什么都不错,就是学习效率低下。同学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她从来不会少于3小时。每天都被各种学习任务搞得精疲力竭。现在,我们就像培养小学生一样,教她每一项学习任务应该怎么做、怎么提高效率、怎么提高质量。她累,我们也很累。
比如英语课的写作,在10年级的上学期,我们就要求不要管写的好坏,先练习速度,一定要在1小时内写完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强迫自己像考试一样,计时写作、写不完也要交卷。
开始阶段,每次就像打仗,结尾总是匆匆忙忙。3个月以后,开始好一些,一学期下来,基本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第二学期,我们要求继续提高,在50分钟内写完初稿,留10分钟修改、完善。
到了11年级,基本速度有了以后,我们训练的重点就会放在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这样的培训,本来应该在小学阶段完成的,高中来做,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良好效果的。
还有位留学生,小学低年级段完成学习任务很高效,高年级时反而很低效。现在已经高中,学习效率还是不高。最近和家长交流,才找到真正的原因。
小时候孩子听话、学习能力不错、学习习惯也好,所以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又快又好。但是,每次孩子完成任务以后,妈妈就会要求,再多做一个练习。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慢慢反应过来,原来我做得快,妈妈就会让我做得更多,那我还是慢慢做吧。这下好了,几年以后,拖拉的习惯养成了,现在每天都需要12点以后才能睡觉。
所以,孩子幼小阶段,家长也需要多准备、多学习,多放点心思在家庭和孩子身体上,这个时候的付出和努力通常是事半功倍的。我们一直认为,每位负责的家长,一生总会有某个时间段,需要为孩子付出很多。有的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有的是在孩子中学大学时期,有的是孩子工作以后,也有已经80岁还在为50多岁的儿女劳作。
4、独立能力
人的独立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心理、情感、生活、思想和精神的独立。仅仅就独立性而言,有些问题留学生反而是表现最好的一部分孩子。只是他们的独立能力,并没有用在正途上。
就留学生群体来讲,普遍还是缺乏独立能力,也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独立能力不够,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
孩子独立能力不够,通常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是原生家庭环境的问题。从心理、情感上尝试和父母亲人的逐渐剥离,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父母的感受),但却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和接受的。
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从能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孩子断奶,最好在1岁以内;孩子分床睡觉,最好从出生就开始;孩子分房睡觉,最好不要超过3-6岁。如果是家里有2个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住一个房间,大一点看家庭条件,孩子之间也要分房。
断奶、分床、分房,对孩子的心理、情感独立性影响很深、很大、很久。某种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心智发育。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自己将来的婚姻和家庭。
幼儿时期,自己吃饭,哪怕是用手抓着食物吃,也比父母、老人喂饭对孩子成长有利;自己穿衣的后果,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外出旅行,自己收拾行李可能的代价就是带掉了一些必须带的物品;这些是大事吗?我相信绝大多数已经过来的家长会说,我当年怎么就不知道放手呢?
当孩子跌倒在地,父母不自觉地就急匆匆跑过去,拉起孩子,又是安慰、又是心疼;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呢?这可是孩子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意识,最好的培养机会。
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管是否向父母求助,都应该缓一缓再伸出援助之手。首先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管理中小学留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当学生碰到问题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商讨可以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解决。我们绝不代替孩子,直接出面去解决问题。
追求独立和长大,是每一位孩子成长过程都会经历的一个痛苦阶段,多数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逆反期。一方面,他们希望脱离父母的掌控,希望自己去面对、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自己能选择、决定自己的事情;渴望像成年人一样生活。
另一方面,父母又紧紧捆住孩子,不愿意放手,矛盾冲突难以避免。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受影响的不只是孩子,有些是亲子关系,有些甚至是整个家庭。
我们管理的一位11年级男留学生,每次暑假、圣诞、春假,只要回国,妈妈一定来接送。他的问题就是害怕陌生环境、怕见陌生人,不敢独立上街,不敢独自一人乘坐飞机。这个孩子其他各方面都很好,但这一个缺陷,足够限制他的人生。
还有一位今年高中毕业的女生,也是我们管理了3年的留学生。和父母关系很亲密,全家人也很享受这种温馨和爱。暑假回国,可以和妈妈同床睡觉2个多月。这种现象背后,难道没有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爱需要有距离。这两位孩子身上的缺陷,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家长。孩子的独立,是从和父母保持合理距离开始的。这种距离,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是零,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分床、分房实施,需要从零增加到1、到2、到3,最后到一个合理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数字。
独立能力不仅仅是吃饭穿衣这些简单的生活能力,更多是心理、情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能力,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
5、自我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能力
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缺乏,是绝大部分留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孩子是无辜的,这种能力的缺乏,应当归“功”于家长和全社会。
回顾一下80年代以后出生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是不是从小就不需要自己操心任何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冤枉吧?吃喝拉撒都有人管,不会错吧?
家里除了父母,还有四个老人都是服务人员;管学习、管吃饭、管玩耍、管睡觉。学校有班主任、副班主任、班干部、课代表;管考勤、管学习、管卫生、管作业、管仪表。
关心、爱孩子,没有任何错;父母、爷爷奶奶做好后勤服务,也没有错;孩子小,没有自理能力,我们替代做,也没有问题。但应该有界限、有年龄要求、有培养自我管理的计划和方法。
小学低龄段,每天晚上,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今天上学怎么样?老师都布置了什么作业?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几点钟全部完成?
到了周五,问问孩子,明天上午想做什么、下午想做什么?我们一起来排一排明天出去玩的计划好不好?可能的话,鼓励孩子将几点出门、几点午餐、几点回家写成书面计划,并由孩子来掌握,家长负责执行。
节假日,如果家庭有外出游玩计划,孩子应该参与制定行程安排;自己需要准备的东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准备、自己管理。不要怕麻烦,可以把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给孩子来完成。比如每天伙食费计划花多少、早中晚各多少,做个计划,孩子负责管理账目。
刚开始,孩子回答这些问题、做这些事是有困难的。但从简单开始,一次两次,反复给机会,一定会有效果的。
我举这几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既不影响长辈对孩子的爱,也不影响对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控制能力的培养。方法远不只这些,也需要因人而异。但主观上愿不愿意去做,结果差异就会很大了。
6、良好的阅读、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观察是对外界社会认知的一种方式,是不断吸取新知识的一种过程。思考是在消化、领悟和吸收、抛弃、提升、固化所接触的知识信息,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交流表达(口头和文字)是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向外界他人传达出来。
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有阅读的习惯,但是随着年级上升、学业加重、补习繁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阅读的习惯逐渐丢弃。而一个人真正具有比较强的思考、辨识能力、学习能力的年龄阶段,应该博览群书、大开眼界的时间,正好是中学、大学时期。但这个时候,多数孩子,已经没有了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不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同样重要。如果父母、爷爷奶奶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每天晚上、周末节假日,爷爷奶奶看电视,爸爸妈妈打麻将看手机,孩子凭什么该坐在那里看书阅读呢?
阅读可以在家里进行,但观察需要走出家门。最好的方式就是幼儿园、小学阶段,每天放学以后、晚饭前后、周末,让孩子到小区院子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家以后,找个机会,花几分钟时间问问孩子一些需要观察才能回答的问题,今天都和谁一起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看到张三没有?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来吗?
这种玩耍意义重大,不仅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交流沟通能力、群体意识、安全意识;也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开朗、心理和精神、身体更健康。
观察、发现、思考、辩论(讨论)、领悟这一个过程,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培养成灌输(老师讲解)、背诵(死记硬背)这种被动学习的学生。虽然这种学习方法不能说完全就错,但需要出国留学时,就很不适应。
教育质量高的国家,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老师都不会过多直接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上网检索、查阅各种资料,寻找答案。这种学习方法需要的能力正是我们孩子普遍缺乏的,导致部分留学生上课很少参与讨论。课后也极少出门参与社会活动,部分孩子心理、信心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就会一定程度出现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些问题。
上面分析的这些习惯和能力,虽然是从出现问题的留学生身上终结出来的,但应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只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从小注意培养这些基本的习惯和能力,上中学以后,家长就可以轻松很多。上大学以后,就可以完全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