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和情境怎么样区分【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场景和情境怎么样区分【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有很多傻傻分不清的相似概念呢?
本周,“辨析”小田心继续为大家带来「新传概念辨析」专栏,快跟着我们辨析起来哦~
小伙伴们在阅读与场景和情境相关的论文时,有没有被这两个概念搞迷糊呢?究竟什么时候该用场景?什么时候该用情境?这两个概念如此相似,该怎么区分开呢?
关于场景和情境的关系,不同的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情境包括场景,两者并用;也有学者认为,场景包括情境,场景作为统称可代替情境使用。那么,到底是场景包括情境,还是情境包括场景?两者的异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小田心就带你一起来捋清楚~
什么是场景?
“场景”一词本来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完整的故事。
把“场景”一词作为重要概念和因素引入传播学始于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2014年二人合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首次提到“场景”。他们认为场景时代的到来依托五大技术的支撑,即“场景五力”,分别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
目前,学者们对场景一词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总体看来,场景主要指基于特定时间、空间和行为及心理的环境氛围。场景作为一种人为构设且“被建立”的环境,其功能特性在于促进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生产者以及用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连接、集合、协同及价值变现。场景可以承载内容、社交、游戏、用户分享等多种服务,为场景中的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对于作为一个传播学概念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场景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产物。但是从技术角度而言,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场景,不应局限于当前的“场景五力”,未来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VR、AR、AI等,会出现基于新的媒介形态的场景。
2.场景两阶段发展。第一阶段着重“场”,即主要是在大众传播同质化信息的基础上解决人们不同情景下的个性化、精准信息和服务的适配。第二阶段着重于“景”,在解决人们不同情景下个性化信息和服务的适配之后,场景技术将在“景观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方面迈进,典型的场景技术是VR技术。
3.场景与用户的“上下文”(context)关系对应。正如彭兰所言,对移动场景的分析和应用应该关注三个阶段,除了“此时此地”外,还应关注“此前彼处”和“此后彼处”,时空前后的延伸体现着场景满足与用户行动上下文的密切关系。即为了满足用户当下场景的需求和及时准确的预测用户的未来需求,都应对用户平时的生活习惯、社交圈子、行动轨迹等有所掌握。因而,场景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其英文(context)比较精准的体现了其涵义,围绕个人存在的上下文关系,才是个人所处的场景。
4.场景的分类和本质的分析。喻国明对场景的分类很有开创和启发性。可从界面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场景进行分类,从界面可分为现实性场景、虚拟性场景、现实增强性场景;从功能可分为实用性功能场景和社会性功能场景。关于场景的本质可总结为两方面,从小处看,是精准传播的升级版,能满足人们不同情景下信息和服务的适配;从大处着眼,场景是重构社会关系,开启新型关系赋权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情境?
以情境论出现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我们可以理清不同时期情境论的内涵:
1.普世意义的情境:拉斯韦尔和托夫勒的情境论
拉斯韦尔在其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就鲜明指出传播中情境的重要性,他认为传播中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每一环节都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任何一种情境都可以用五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它们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体构成的物质背景;“场合”——行动发生的舞台或地点;一批角色,这就是人;社会组织系统的场所;概念和信息的来龙去脉。托夫勒呈现了情境具体的构成要素,“物品”、“场合”、“角色”、“场所”以及“信息”。托夫勒还谈及情境的定义,他认为,对于情境,现在还没有简洁的定义……而且,情境和情境之间的界限虽然可能不清楚,但每一个情境本身又有某种“完整性”,某种 “同一性”。
2.面对面物理空间:戈夫曼的情境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所提出的“情境”(situation),是指一种在“建筑物”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一个人出现在另一个人面前时,情境就产生了。人们会对身处这一情境进行“定义”,再根据定义的结论调整自己的言行。
3.电子媒介造成的信息系统:梅罗维茨的情境论
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iz)将“情境”定义为“信息系统”:“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地点创造的是现场交往的信息系统,而其他传播渠道则创造出许多其他类型的情境。”
梅罗维茨的“情境”与戈夫曼的面对面现场情境不同,梅罗维茨关注的是媒介技术造成的新情境。特别是电子媒介出现后打破了原先物质地点和社会地点的界限,不仅产生了电子媒介情境,还使得很多电子情境和传统情境发生了融合和交叉。
在传播学中,对情境的解释更关注媒介技术造成的新情境。媒介出现后,原本的物理意义上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中的地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模糊化。媒介的环境和原有的环境相互交融,得到一个全新的、地域不明确的新环境。
场景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1.外延大小不同:情境包括场景
通过对不同时期情境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情境论不仅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还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理论,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方面,传播媒介不同所造成的情境不同。另一方面,从传播媒介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戈夫曼的情境是口传时代面对面的情境,梅罗维茨的情境是电子媒介出现后造成的新情境,场景是场景五力作用下出现的新情境。
另外,我们从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后期文章中更能看出“情境”与“场景”的关系。他认为“情境”主要指物理环境中的行为,而延伸到媒介环境中,情境包括两种场景(context),即物理场景(place-contexts)和媒介场景(media-contexts)。从这一角度看,情境的内涵更广泛,场景包含在情境之中,且场景有明显的技术塑造的特征。场景作为专有名词引入传播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与早期传播学的情境论一脉相承。情境包括场景,场景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情境。
2.研究视角不同:微观与宏观
场景与梅罗维茨的情境都指一种信息环境,但同中有异。
(1)情境更关注宏大的文化语境,研究的是更为宏观的媒介、情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解释了电子媒介如何以及为何能引发社会普遍而革命性的变化——角色的融合、身份的转换、权威的祛魅。
(2)而场景更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需求,是具体的、可体验的。场景的提出更加适合互联网精神即“价值聚焦当下与此在”的“浅薄”精神。场景传播正是为体现此在和当下的价值应用而生的。场景传播关注个体此时此地的需求,目的是满足个体当下的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提供个体良好的体验。
3.传播特点不同:互动与非互动,时空融合与时空分离
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与电视的情境传播有很大的不同。
(1)互动与非互动
梅罗维茨探讨的电视创造的情境其传播特点是单向的,电视是信息的发出者,人作为接收者,人观看后的反馈不能及时到达电视,电视与人不产生双向的、及时的交流。
场景传播具有“无社交,不传播”的特点,传播便意味着不断发生社交行为,而互动是社交的本质特征之一。场景传播正是在一种深度的互动中实现信息的适配,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
(2)时空融合与时空分离
电子媒介造成的情境中时空关系是分裂的,具有时间消灭空间的特点。在电子媒介极速的传播中,远方的信息瞬间便可被带到身边,我们身处一个“时间性”至上的时代,而逐渐丧失了对空间的感知。
与电子情境传播不同的是,场景传播是一种时空融合的体验传播。当下以智能手机为移动设备的场景传播,手机的便携性、移动性使得随时随地的在线和传播成为可能。新媒体的使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紧凑和压缩,体验到了“时空的一体化”。
田心说
总结一下,场景作为传播学的专用名词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而之前出现的场景都非专用名词概念上的使用,或指地方、场所,或与情境含义相近。与场景相比,情境的内涵更广泛,情境包括场景,场景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情境。如果小伙伴们能明白这一点,以后就再也不怕混用啦~
◐◑◒◓◔◕
大家还对那些概念傻傻分不清楚呢?
参考文献:
[1]梁旭艳: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
[2]喻国明:网络新媒体导论
[3]喻国明、梁爽:移动互联时代:场景的凸显及其价值分析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
[5]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