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是导演吗(怎样评价陈佩斯先生的)

2023-04-26 00:2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陈佩斯是导演吗(怎样评价陈佩斯先生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佩斯是导演吗

怎样评价陈佩斯先生的「喜剧与笑声的关系」理论?2021-03-12

前言

我是一名香港退役编剧,由于研究的目的,一直有注意大陆的喜剧节目。得承认,陆港两地的喜剧,在创作体系、表演体系和观赏(审美)体系上,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里分享一下。

先说这一点,我很奇怪,在诸多喜剧人比赛秀上,评委都不能将剧本和表演分开来评价。有些剧本明明不好笑,纵使叫周星驰来演,星爷也会落败的,这公平吗?喜剧人比赛,是比赛演员功力及演出,抑或比赛剧本成绩?

喜剧应包括演和创

陈佩斯先生在小品事业的努力及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喜剧理论,我们在网上聆听了很多,有些甚有道理,但有些是让我们听不懂的。关于如何搞笑,我在港产喜剧黄金年代,涉猎过喜剧制作及创作(副导演及编剧) ,亲眼见过很多喜剧片的产生。好笑就好笑,不好笑就不好笑,从来未听过一如陈先生所说的那么复杂理论的。我们十分尊重陈先生的理论,只是想说说一些不同的见解,希望陈先生不要介意,大家切磋一下。

人们常常要定义什么是喜剧,这个问题太沉重了。学院派理论有多种,我们拍戏的,只着重实用。一定要说的话,喜剧是一种惹人发笑的戏剧,要演员表演和剧本结合,方能称为喜剧。而搞笑的技巧方法和表现应分开来。搞笑的技巧方法,我们这一辈编剧都懂得(千禧年辈则未必),大概有10多条。而表现则有千百种,表现是一种「活」,是演员的「艺」(基本功)加剧本加演员加演出时的火候、状态结合的结果。

判断「活」好不好笑,是很主观的。得由导演和主创编剧决定。编剧向导演负责,导演向观众负责。

喜剧是一种惹人发笑的戏剧,不是创造出人类笑行为

说到观众,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地方、不同观众会产生不同的喜剧,其理自明。所以不能用「所有观众的角度」去定义喜剧---人类惹笑行为有一定共通性(多数是肢体语言),但表现则有多样性(譬如语言及地方习惯等)---某一喜剧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发笑的。先让自己感到好笑(开心)就是,知道自己在弄什么喜剧就是(难不成期望老外也发笑),喜剧没有单一的定义,它不是科学。

观众的第二重意义,是个人因素。纵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水平的观众,对笑点都会有不同的反应。纵使在同一个节目的观赏中,有评委发笑,也有其他评委不发笑的。节目的成绩应采取最大公因子,在市场上就以票房为主导。

喜剧与发笑/笑声的关系。据我粗浅的理解,人类发笑(行为)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进化的(接近于食与色的神经反应--不是食欲和性欲),是一种情感/情绪自然的流露。恕我冒犯的说一句,喜剧不是「创造(人类)笑行为的艺术」(陈佩斯语),它是一种惹人发笑的戏剧艺术。相等于性冲动(不是性欲)是人类的天然/生理上反应一样,而不是由sex subject创造了性冲动---七情六欲是天生的,发笑和性冲动是其情感/情绪/生理上的流露---不是「好笑/笑点」创造了人类发笑机能。喜剧是引人发笑的原因之一,不是孕育(发笑)天性的母体,陈先生似把因果关系搞乱了。比方,有些人一生未看过喜剧,难道就不会笑了?婴儿没有认识,也时常发笑呀!

直接观赏Vs解剖喜剧原理

喜剧是一种感性艺术,感官、生理上直接感应即可(即情感/情绪上的直接反射),毋须问理由。第二层是欣赏(appreciation)层次,比方,脱口秀观众大概要具备一定欣赏修养,才能发笑。反之,假定一些香港高级观众,十分有修养,面对北方相声,却未必会发笑。第三种层次是critic(批评、剖析),一些剧评人/影评人只著眼於他们心目中那个戏剧/喜剧原理,而忽略了正在进行中的喜剧所发出的能量。陈先生在观看节目时发笑(第一种),事后则进行critic(批评、剖析),说不行(没有说不好笑),这是矛盾的。奇怪的是,似没有多少人敢否定他的judgment(判断)和理论---虽然听得雾煞煞---郭先生似是例外的一个。

再打个比方,会不会这样子,当你观看一个女孩在跳芭蕾舞,美到不得了,感到赏心悦目。但你却分析「她的腿力平衡不均匀」、「肌肉张力不到位…」,似乎也没有错,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两码子事嘛!艺术是美的哲学,不能机械性地去分析的吧!你要求一个喜剧演员「得从人物的背景、以及人物的心理、以及动机出发,思考前后整个过程,从而去达到这种表情…」,说来总不会错,但会令演员听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他/她这个表情(演出)能不能感应/感动到观众,才是重点!

喜剧的精粹是:荒诞,认真地演出荒诞

演员似毋需斤斤计较于「喜剧是什么」从而沉溺于「喜剧表演方法应该是什么」,这会把表达方法越弄越胡涂,用体验的方法即行。理性地解剖、分析前因後果(假定是对的)未必能表达出那个体验/体现!(我不是演员,但也知道acting(表演)是讲求体验/体现。另一方面,搞笑技巧方法是可以讲求模式/规律的,另话。)

进一步讨论,似不能用「一般人类生理构造」中的发笑机能反向地规律化喜剧技巧(表演及创作),两者没有程度上的必然关系。而且,发笑有很多不同意义,未必由于好笑(陈先生自己也这样说)。

在「搞笑技巧方法」这个问题上,陆港两地也有异同之处。我个人认为(不是教科书理论)﹕喜剧的精粹是:荒诞,认真地演出荒诞(故事、情节、情景、人物、表情、台词、动作)--- 内地作者似很少提喜剧的精粹=荒诞这一点。

大陆一些不好看的喜剧,原因就是虽然有荒诞之处,但不合理。不通、不顺、不够或过多(尺寸拿捏)通常是大陆戏剧(不止于喜剧)的缺点。这可能是一种态度使然,一种要求的态度使然。明知不通不顺,也要干下去。然而,不合理就是胡闹儿戏,胡闹儿戏不是喜剧。

「差势」说让人听不懂

拿「金牌喜剧班」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21-02-20)其中的角色转换(子扮父)这一段来说,这个set-up(设定)基本上是不通的,很少人会看不穿这个是年轻人在扮老人家---假如连观众也看不出,陈先生的「差势」理论更不能成立---这先令到儿子这个角色显得很笨(居然可以这样做,行吗?虽然懂得化妆,也是不行的),也令女老师角色变成很笨。这是作者(笨)意志盖过角色的意志,是编剧大忌。「子扮父骗老师」虽然荒诞,但前提是不合理,所以就不好笑---是不是大陆观众比较容易被哄?

陈先生就这一点提出了「差势」说,对不起,我们有点听不懂。他说﹕「…她被骗的时候,好了,这个故事就不好看了,就打折扣了」---这一点是对的。但不是由于所谓「差势」,而是由于不合理,假,儿戏,观众的感受力被瓦解,遑论好笑。

陈先生又说﹕「…喜剧缺了那个突然性了,那个突然性是什么呢?那个突然性是所有观众知道,只有一个人不知道,那你们之间会出现一个什么对比差?我把它叫作「差势」。所有的喜剧的行为过程,都是在创造「差势」的过程。…创造剧场中的这个﹕他们知道,你不知道,你被伤害,他们开心,我们开心,看的人开心,就是这样!」

「所有的喜剧的行为过程,都是在创造「差势」的过程」?

对不起,我认为,这段话是比较混乱的。突然性是否就是喜剧的必要成份,且不论(要举实例才行)。根据逻辑,「所有观众知道,只有一个人(女老师)不知道…」不等于是突然性。

「他们(观众)知道,你(女老师)不知道,你(女老师)被伤害,他们开心,我们开心,看的人开心…」---怎么会开心得起来?女老师又不是反派,观众首先感应的是不合理这一点!

我们听不懂「差势」是什么,当然也听不懂「所有的喜剧的行为过程,都是在创造「差势」的过程」这一句了。

怎样矫正这一段?大慨可以改成《三叉口》式的错模(误会)梗﹕儿子无意欺骗女老师,但女老师(合理地)误会他是父亲,如何?大概要多设计一个情境(situation)条件(如《三叉口》般),而不是由儿子主观地扮父亲「硬上」。在一种Delicate situation(脆弱处境)的错模下,(行为)才会好笑。我猜,陈先生的「差势」大慨接近这个意思。(完)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