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的旅行什么意思【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诗和远方的旅行什么意思【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少媒体将其称作“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诗”代表文化体验的深度,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审美追求;“远方”代表时空的广度,是旅游活动所进行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位移。“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生动地反映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的时空转换中实现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观照。“诗和远方”,本质上都是一种美化的生活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因而更加有必要从旅游本体论的角度,对“诗和远方”的旅游本质进行深度探讨。
“诗”来自心灵自由的最深处。“诗”亦即“诗意”,“诗意”可以理解为人的身心自由体验。旅游与诗都追求“美”,因为它们都是人生的美学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诗意。旅游是审美的诗意对话,是人对“诗意栖居”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旅游的本质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状态。
旅游与诗是相通的,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旅游与诗都是休闲的产物,注重精神追求;旅游与诗都追求“真”,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因为它们都追求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与诗都追求“善”, 因为它们都是净化心灵的药方,使人对大自然和生活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旅游与诗都追求“美”,因为它们都是人生的美学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诗意;旅游与诗都追求“意境”,因为它们都追求主客交融、物我同一,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旅游与诗既是人生的一种奢侈品又是人生的一种必需品,在物质生活丰裕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都需要休闲与诗意。既然旅游与诗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在旅游中就需要用一颗“诗心”去观照大自然与世界,与旅游审美对象进行诗意的对话。
“远方”实际是指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旅游活动一般是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发生的一种旅游体验行为,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源于人们“远方崇拜”的天性和异地向往的心理情结,旅游是人类转换生活空间的理想途径,是使人诗意栖居在大地的另类生活方式。“异地”主要是指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相区别的特殊空间场所。旅游异地性内涵丰富,既包括地理上的区别,也涵盖文化与心理上的差异。正是异地的陌生与神秘,才使旅游具有诱人的魅力。常言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旅游是“见异思迁”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新奇或新异为核心的刺激追求是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异地是相对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言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概念,而且是心理的、社会的、感性的概念,不可能精确地、理性(或量化)地定义。笔者曾经提出用“樊笼理论”阐释旅游的本质。“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将小鸟关在鸟笼里,小鸟囿于鸟笼的束缚,总是向往着飞向可以自由翱翔的蓝天,一旦打开鸟笼,鸟儿就要飞出去。这正是陶渊明所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也是一样,惯常生活与日常工作环境像樊笼一样对人具有束缚作用。
从日常时空特征来讲,日常生活是一个相对凝固、刻板、封闭的世界,而“远方”的旅游世界是活泼、变化、新奇的。这种窒息人类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韦伯称之为“理性铁笼”。正是惯常生活与日常工作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局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由此埋下了旅游的种子并孕育萌发了旅游动机。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生活程式化、精神空虚化、人际关系异化等,对大众旅游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助推力,促使人们冲出“理性铁笼”,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以外的地方寻求身心自由的体验。“远方”或异地是旅游的重要属性特征,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永恒性的一种深层次内在追求。当然,我们对“远方”不限于“异地性”的科学解读,“远方”也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想象,可以从旅游哲学的视野对“远方”进行诗意的阐释。那就是,真正的旅游应该目视“远方”,仰望星空,努力创造一个“理想的旅游世界”,让旅游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功能与远大目标。
“诗”和“远方”之于旅游,二者缺一不可。仅有“远方”而无“诗”(意)可能只是人的空间位移的事务性旅行,仅有“诗”(意)而无“远方”可能只是人的日常性的就地休闲。“诗与远方”,其根本在“诗”;心中有“诗”,就有“远方”。心中没有“诗”的时候,只在苟且。心中想起“诗”的时候,自然就成就“远方”之梦。总之,只有“诗”和“远方”有机结合,才是真正体现旅游本质——“异地身心自由体验”的旅游。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创新研究”[20ZD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