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真正的做自己【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真正的做自己【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Stevie Worder唱《We Can Work It Out》这首歌时,他似乎同时传达出脆弱和自信,悲伤和希望等各种情感。 而我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去听这首歌,被唤起的情绪也可能各不相同。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被激起的情绪是听歌过程中自然的反应,天生就有的。当听到某段旋律、某段歌词,我们的情绪便会自动出现,并且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或动作展现出来。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只蜜蜂正在授粉。如果你喜欢蜜蜂,那么你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其他神经元也会立刻调整好,你心跳加速,汗腺分泌,血压下降,你欣喜地走近蜜蜂进行细致的观察;但如果你过去曾被蜜蜂蜇过,有过痛苦的经历,那么你的大脑会让你的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做出一个准备搏斗的动作。
在每个清醒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去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情绪的这个过程,被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称为「情绪建构」,当有事件发生时,大脑便会预测出身体做出何种反应,当身体感觉和外界事件产生共鸣时,情绪就发生了。如果预测不同,那么身体反应也会不同。就如听同一首歌,有人被唤醒了悲伤,有人体会的是希望;看到蜜蜂,有人想的是好奇,有人体会的是害怕。
01
如何成为一个情绪专家?
情绪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
周六参加公司组织的一个活动,在和一个领导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认为新冠肺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糟糕”的结果。但他能够更细致地区分“糟糕的类别”,比如对经济肯定是有“影响”,对底子不好的企业会“重创”,对没有现金流的公司会“比较痛苦和挣扎”,长远来看经济会“复苏”,“艰难的时刻”需要“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做好自身该做的事,也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吸引一些其他公司的人才。
从情绪构建理论的角度来看,情绪能力强的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情绪概念,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实例。
巴瑞特教授说,如果想成为一个情绪专家,我们需要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能力,也就是“情绪粒度”要高。那些情绪粒度高的人,更能够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做朋友。提高情绪粒度,就能直接提高人们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仍以“感觉很糟糕”为例,情绪粒度高的人可以区分诸如“尴尬、窘迫、生气、惊恐、愤怒、暴躁”等不同类别;同样是“快乐”时,你可以微笑、喜极而泣、尖叫、举起双臂、握紧拳头、蹦跳、击掌,甚至因震惊而一动不动。
当一个大脑的概念系统中情绪词汇匮乏时,它通常不能感知到情绪。这样即使是一件小事,你可能会笼统地以“糟糕”来概括,而“糟糕的感觉”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现实。
02
理解情绪的本质
情绪建构论告诉你,你不是被动反应的动物,被动地对世间万物做出反应。在谈到你的体验和感知时,你所拥有的控制力远超你的想象。你会先预测、构建,然后才去行动。你是你自己体验的建筑师。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对让自己习得哪些概念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因此,你习得的内容创造了概念,最终导致了你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因此“责任”意味着在改变概念时,慎重做出选择。
电影《何以为家》中的赞恩在一个充满憎恨的家庭中长大,但他选择成为“自己体验的建筑师”。这种就是通过预测学习概念,调转方向,远离有害的意识和行为。同时他的行为又塑造了他人的概念和行为。
03
如何掌控情绪?
之前在一个群里看见讨论“焦虑”这个话题,原问题是“现在人们的焦虑是被贩卖的?还是因为社会本身发展太快,来不及应变?”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有几个朋友分享了对待焦虑的方法,比如:认真做好手头的事,避开高风险区域;加倍努力干活,然后出门和朋友吃饭喝酒。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间接找到了《情绪》这本书。
巴瑞特教授介绍,想成为情绪的掌控者,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生活食谱。在这个食谱中,主要的食材就是你的身体预算和你掌握的概念。身体预算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你总体上会感觉很好,而如果你储备了大量丰富的概念,那么你就拥有了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的工具箱。
要想保证身体预算平衡,首先要做的是:保证饮食健康,经常锻炼,有充足的睡眠。虽然这个建议听上去毫无新意,甚至很老套,但身体预算就像金融预算意义,当你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更容易维持良好的状态。
其次是让身体保持舒适,可以选择瑜伽来让身体预算保持平衡,多接触绿色植物和自然光,有空的时候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同样有益于你的身体预算。
无独有偶,巴瑞特教授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个预算助力器:经常和朋友午餐聚会,轮流请客。研究表明,给予和感激都对身体预算有益,因此,即使轮到你请客时,你也会获利。
关注了身体预算后,接下来为了情绪健康,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充实你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成一个高情商的人”。
情绪能力高的显著特征就是情绪词汇丰富。假设你只知道两个情绪词汇,“感觉棒极了”和“感觉糟透了”,无论什么时候你体验情绪,或者感知他人情绪时,你只能用这两个词笼统地概括,这样的人情绪能力不可能高。相反,如果你能够对“棒极了”(快乐、满意、激动、放松、喜悦、充满希望、备受鼓舞、骄傲、崇拜、感激、欣喜若狂……)进行细化,也能够把“糟透了”(生气、愤怒、惊恐、憎恶、暴躁、懊悔、阴郁、窘迫、焦虑、恐惧、不满、害怕、忌妒、悲伤、惆怅……)的感觉细分为50个不同层次,那么在预测、分类、感知情绪时,你的大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你提供工具,做出更加灵活、有用的反应。你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对你的感觉进行分类,更好地调整你的行为,从而更适应周围的环境。
在提高了情绪粒度之后,另一个锤炼概念的方法是每天记录你的积极体验。你可以发现让你微笑的事情吗,哪怕只笑了一下?每当你做积极的事情时,你就可以对你的概念系统进行微调,强化关于积极实践的概念,让它们在你的思维模式中变得显著突出。如果你能够记下你积极的经历则更好,因为词汇可以发展概念,这将有助于你预测新的时刻,培养积极性。
在我们平衡身体预算,扩展自己的概念系统后,如果仍然有各种困扰,能够做些什么来控制你的情绪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活动你的身体,另外一个控制情绪的方法是改变你的位置或者环境,接下来可以尝试对自己的感觉重新分类,也许可以把你自己认为的痛苦看成不适,或者把精神折磨解析成生理不适。
04
如何对抗抑郁和焦虑?
全球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仅2015年,美国大约有1610万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经历了至少一次严重的抑郁症发作,占所有美国成年人的6.7%。
全世界估计有2.64亿人患有焦虑症。有31.1%的美国成年人一生中会经历焦虑症。一个自然年中,估计有19.1%的美国成年人患有焦虑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
每天,在美国有2700万人服用抗抑郁药,但是仍有超过70%的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精神疗法也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比较多的人处于抑郁和焦虑的边缘。对于这两个内容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多。巴瑞特教授在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说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去细看。
神经学家海伦·S.梅伯格做过一个实验,她用电刺激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通电时,这个方法能立刻减缓病人因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因为病人的大脑不再全身心投入内部焦点,而是转向关注外部世界,这样大脑就可以正常预测和处理预测误差。所以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疾病,并非仅仅是缺乏积极的心态。
而焦虑症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有一件事似乎是确定的:它也是由这两个网络中的预测和预测误差导致的神经紊乱。研究显示,焦虑症预测和预测误差的神经通路与情绪、疼痛、压力以及抑郁的神经通路是同一个。
从情绪建构论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打破错误预算的循环来治疗抑郁症,也就是说,改变内感受预测,使之更符合你周围发生的事情。抑郁时,预测增多,但预测误差降低了,因此你被困在了过去;焦虑时,来自外界的预测误差过多,大多数的预测都不成功。
也就是说,抑郁是因为沉浸在已经发生的过去,焦虑是因为过度担心尚未发生的未来。所以要想成为构建自己体验的高效建筑师,我们可以通过打破大脑的预测回路/神经活动模式来改变现状。同时区分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05
写在最后
《情绪》这本书提出了很多的观点,有一些是颠覆之前的传统情绪观,内容涵盖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进化等。前面的章节读起来有些费力,一些概念和我们的认知有所区别,新的名词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友好。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我想这就是巴瑞特教授提出的「情绪建构论」起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