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创的内容是什么 城市规划热点串讲——城市双修

2023-06-03 03:41: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市双创的内容是什么 城市规划热点串讲——城市双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城市双创的内容是什么

城市双修主要是基于我国追赶期快速发展阶段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大量出现等问题而提出。而城市更新、城市再生等其它很多方式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城市双修、城市更新、城市再生等均是存量规划时期的重要建设方式

■城市双修背景解读:

1、中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阶段

(1)空间增长:增量扩张——存量优化

(2)空间利用:粗放式空间建设——精细化品质提升

(3)发展方式:投资导向——创新驱动

(4)建设模式:城市管理——城市治理

2、中国城市化不断提升,进入“城市病”高发时期

(1)城市的快速扩张不断侵害生态空间,导致资源枯竭

(2)城市的发展一昧膨胀扩张,忽略了城市功能的建设

(3)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脱离地方文化,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

■城市双修的概念解读:

即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指通过保障发展用地、更新存量土地、改造建设空间来修补和修复城市现存问题,以实现城市集约化发展。“城市双修”理念是国家基于转型期城市发展特征提出的城市更新手段,新常态下对城市存量土地和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和再利用的新方法。

(1)城市修补:

是一种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指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法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2)生态修复:

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高度自我调整能力和大量反馈机制,生态修复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当前城市双修存在哪些不足:

1 、决策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双修”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和推进模式, 未能考虑城市空间环境直接使用者的需求, 导致“双修”项目实施不顺畅, 得不到公众的关注和支持。

2 、缺乏时空动态视角

对于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多数“双修”行动, 其范畴多为城市, 而小城镇、乡村以及农田林地、山川水系等一些对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区域, 却被屏蔽在“双修”范围之外。

3 、重建设而疏于管理

在城市建设实践中, 人们往往重视城市形象的树立, 过于关注城市的表象, 却对建设行为疏于管理、对建设成果疏于维护, 由此大大地削弱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成效。

■如何进行城市双修:

1、城市修补方面:

(1)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

(2)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

(3)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

(4)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5)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2、城市生态修复方面:

(1)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

(2)注重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

(3)注重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

(4)注重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

(5)在生态修复中,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

■三亚试点实践:

发展背景

三亚从一个边陲渔村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三亚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三亚作为一座规模适中、尺度适宜的城市,其发展转型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作组织框架

三亚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住建部、三亚市与中规院等共同建立了行政统筹负责、技术协同对接的工作组织框架。工作组织框架技术路线框架(图片片来源于网络)

技术路线:

技术组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通过总体把握、系统梳理,提出了包括功能、交通、文脉、社区、生态等在内的修补修复的总体框架。结合三亚突出问题进一步抓住重点,明确近期生态修复的重点在:山、河(包括湿地)、海岸的修复;城市修补则以“6大战役”为抓手,包括城市形态天际线、建筑风貌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照明、拆除违建等方面。并结合这些重点要素的修补修复提出指引。

改造重点:

同时考虑工作实效与时序,进一步提出围绕城市核心地段(也是城市性最突出区域)“一湾两河三路”的一系列近期重点实施项目并推动实施。通过近期18项重点实施性项目来落实和示范“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综合要求,涉及绿化景观、河岸、道路和综合环境等多个方面,包括解放路(示范段)项目、东西河景观提升和迎宾路景观改造工程设计等。这对城市价值提升、功能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综合的效益。

(1) 从生态要素局部入手,恢复生态网络系统,重塑已被打破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绿色健康的活动场所,实现“人工自然,和谐共生”;

(2) 催化调整城市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转变城市增长模式,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使城市“功能完善,富有活力”;

(3) 尊重、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强化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精神,优化城市空间和风貌,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品质特色”;

(4) 遵循“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民生优先、为民所需”的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依据规划实施,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