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怀疑是 总是自我怀疑怎么办

2023-06-06 19:5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怀疑是 总是自我怀疑怎么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我怀疑是

本文共3017字

这是知识的边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决定努力做一件事,但是结果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看着别人一点点的超过自己,内心总是害怕、担心要是努力没有结果怎么办,我是不是应该放弃、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

进一步讲总是极度渴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

比如学演讲这件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演讲的前提是能说会道、肚子里有很多货、外向的适合。

所以有很多人第一次学演讲,通常站在台上说不出话。当他看着别人讲的头头是道,内心总是质疑自己真的学的会吗?

这时候你会自我怀疑、批判自己,在你内心当中有个声音一直在告诉你不要去冒险。你会觉得“我”受到了限制你觉得正是因为自己内向所以我做不了那些需要和别人沟通的事。

自我怀疑总是导致不自信,所以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去面对。

自我怀疑是一种焦虑

自我怀疑经常会导致自我否定、批判自己,最后陷入深深地不自信中。

但这种怀疑往往是在行动中产生的焦虑:

比如增胖这件事,比较瘦的人经常有这种感觉怎么吃也吃不胖,坚持了一两个月逼着自己吃但是发现还是胖不起来。

见没有起色就放弃了,想着我果然是吃不胖啊。

但如果他偶然间看到了关于增重的知识就会知道,不是他吃不胖而是吃的新陈代谢掉了吃了也吸收有限。

这说明一件事:事件是客观的,而我们却强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就像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会产生「过滤气泡」像机器一样所有进入我们头脑当中的信息,都会经过筛选再经过我们的加工产出信息。

在这个过程当中客观的信息被我们吸收,变成了带有我们主观的观点。

这也就是想太多。

而我们的大脑天生会对事「归因」,也就是无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只要它能给我确定性的答案就行了,因为不确定的事物会带来不稳定性,我们会焦虑、担心等等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

在古代人们对于世界还不了解的时候作为一位古人,每当你身边发生了你不理解的事你会把解释寄托于神,比如为什么天会下雨这件事你给不了合理的解释,你会想着今天雨神高兴降雨下来了,来获得确定性。

所以「归因」就产生了,「归因」产生的自我怀疑包括:

1.习得性无助:面对重复的失败而觉得无能为力解决问题,面对问题选择放弃。

2.自证预言:对于自己的预期,并且促使自己达到预期。就比如你觉得你一定学不会英语,你会通过失败来证明你学不会。

3.证实偏见:也就是我会筛选接受信息,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来支持我所期待的是正确的来证明我已经相信的事情。

4.刻板印象:对自己的固定认知,认为自己不会发生改变。比如认为自己内向是不会变的会说话。

你会发现这些「归因」是依据过往的经验在你的心中放大使你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不断产生自我怀疑。

同时你不自觉的还会说服自己。

举个例子:你性格很内向一和陌生人聊天你简单的闲聊几句就不知道怎么说了,你会觉得就因为我很内向所以我一定不会聊天,而不是想着我能不能做的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这不需要让你的行动发生改变「归因」解释是最容易的、最能够接受的、没有痛苦的。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你同时持有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思想、态度、信仰、观点)时,便会出现的一种紧张状态。

言行不一会让你产生自我的不一致,为了减少不一致当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自发的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也就是说,当你是一个内向的人经常有人对你说社交、建立自己的人脉特别重要一定要去做时,这时你有两种认知:

「我的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

「社交、建立自己的人脉对自己来说特别重要」

这两种认知会产生冲突达成不一致,不一致会造成和自我的冲突也就是“我”感觉不是“我了,这会导致紧张的负面情绪比如自我怀疑、不自信等等。

你有动力去减少相互对立的不一致,去改变这两种认知使他们彼此更加一致。

而社交、建立自己的人脉对于你来说会让你不舒服、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需要克服社交焦虑,显然这很难需要特别强的动力。

更容易的做法是什么呢?

你会为自己做「辩护」比如你会说服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能力就不需要社交,×××(名人)就不需要社交。

也就是你会为不社交也没有关系做「辩护」举有利的论证,让认知达到一致。

还是那句话:事件是客观的,而我们却强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消除「噪声」

那么我们怎么面对自我怀疑呢?自我怀疑经经会陷入到和别人的比较、努力但没有结果中。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量的认知资源通常会消耗在「事件之外」也就是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和「噪声」。

我把「噪声」定义为: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

「噪声」会引导到很多负面情绪比如自我怀疑、焦虑、担心等等。

就比如玩游戏,很多人玩游戏本来是为了开心放松的,但往往会被胜负欲、排名所裹挟,为了达到更高的段位、通宵也要赢几局,情绪随着输赢起起伏伏、开心好像并不重要了。

这把我们拉入到了「噪声」中,内在动机发生改变问题就产生了。面临竞争你就特别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但是当你不去在意这些排名、输赢之后,在这一刻你跳出了「噪声」它就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了。

就比如说当下的热词「内卷」,内卷就是因为资源有限而人多,所以人为了竞争更多资源每个人都在一起使劲干,但没有提高“生产率”所以还是花了更多的力获得的资源还是没有变的更多。

那么这时候就有人为了不陷入被动竞争就有人选择躺平,也就是消除被动竞争的影响,而躺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被动竞争”就相当于「噪声」,当没有「噪声」就解决了外部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而跳出来。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自我怀疑往往是在行动中所产生的焦虑。焦虑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事件之外」了,而过少的不关注这件事本身也就是「事件之内」。

所以回到目标让自己从「事件之外」跳出来回到本身的内在动机也就是:我能够学到什么。

想太多,做得少

「归因」和认知失调本质会产生什么呢?

「行动最小化」,这也就是我们倾向于想太多,做得少。

那么我们要怎样让自己避免陷入到「行动最小化」呢?

我的建议是:让自己不得不去做和愿意去做。

为什么呢?你不行动往往是因为这件事你不做也没有关系、不会影响到你,而你又自动遵循着「行动最小化」。

就比如工作这件事,就算你不喜欢你的工作、觉得很痛苦你也会做下去,因为你不工作就活不下去。

我们往往缺少的是一个推着我们前进的力。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对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会带来情绪上的焦虑和畏惧。

就比如你去旅游之前你会担心特别多的问题比如出行交通工具几天能到?、站点附近有没有旅馆等等。

一定会查看大量的旅游攻略、旅游地点的位置,看完之后你对于当地有了大概的了解,你悬着的心也放松了下来。

所以不妨逼一逼自己让你不得不去做,就像“把钻石先扔过墙”报名参加一场活动、花钱买一门课。

总的来说是让自己的退路很难走。

那么什么是在做的过程让自己舒服呢?

想想看你什么时候更愿意去行动,相比于冬天你是不是更愿意夏天去跑步,冬天起床太冷躺在被窝完全不想出去阻碍变大了。

那么在睡觉的时候穿上衣服,起床之后在房间里锻炼到身体发热去跑步,阻碍变小了你会更愿意去做。

这本质上是在一点点减少行动中的阻力,让你更愿意去做这件事。

很多人会说自律21天养成习惯就好,但我们经常坚持不到21天或者坚持了21天之后有几天没做慢慢的就放弃了。

那么让自己更愿意去做让事情从更适合自己、变的更舒服的事一点点的去改变。

比如你想学日语那么先听听日语歌看看日语动漫对日语感兴趣之后学习说我能不能唱一首日语歌呢?

这使得无意义的单词变的有意义了。

所以让自己不得不去做,愿意去做。

避免陷入「行动最小化」。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