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招聘简历库(智联招聘等线上招聘平台简历大量外泄,此前已多次发生)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智联招聘简历库(智联招聘等线上招聘平台简历大量外泄,此前已多次发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者 | 周姝祺
1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三家互联网招聘平台个人简历泄露问题。这些简历大量流入网络黑市,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
据一位卖家透露,只需要支付7元,就可以买到一份智联招聘上最新的求职者简历。简历内容详尽,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卖家甚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简历按照年龄、地域、毕业院校等信息进行精准筛选。
界面职场记者发现,在“3.15晚会”曝光之前,这些招聘平台已多次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但并未得到有效整改。不少网友反映,在智联招聘投递简历后,会收到不少垃圾短信,微信也频繁地被陌生人通过手机号码搜索添加好友,不堪其扰。
简历外泄已成产业链
根据央视报道,招聘企业上传营业执照和法人信息注册企业账号后,就可以在智联招聘上发布职位、查看求职者简历。此时简历上求职者的姓名、电话、邮箱地址等关键信息仍处于隐藏状态。
不过,企业可以通过花费不等的价格购买下载包含姓名、电话及邮箱地址等关键信息的完整简历。根据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薪资水平等条件,简历的下载价格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40元、60元和1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只要交钱办理会员,完整版简历就可以不受数量限制下载,并且下载后,求职者个人端口没有数据反馈,处于完全不知情的状态。
此外,智联招聘的企业账户可以通过不法手段伪造,在网络上流通。这些伪造的企业账户同样可以不受限制的随意下载信息详尽的个人简历。
尽管智联招聘宣称,企业用户不应以任何方式泄露简历信息。但是对于下载后的简历信息,却缺乏管理和监测,任其流入网络黑市,被多次倒卖,甚至流入到诈骗团伙手中。
这些简历的贩卖信息通常在各类贴吧、论坛、QQ群之中流传,例如央视记者加入的“58智联粉”的QQ群众,成员人数就有上千人。
不仅是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等互联网招聘平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记者通过同样的手段,也买到了从这两家泄露出来的简历。
事件曝光后,猎聘和前程无忧发布声明表示,已经成立相关小组,将进一步升级各项信息安全及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企业黑名单制度,升级相关监测与干预机制。
前程无忧的声明还表示,将强化个人用户授权流程,升级并加大明示已有的“谁看过我的简历”等一系列求职者知悉、选择和授权的程序,接受求职者的投诉,倾听求职者意见。
早在央视曝光之前,互联网招聘平台简历泄露被非法售卖已经不是新鲜事。在2018年,曾有人在暗网兜售200万条关于前程无忧用户信息,前程无忧对此否认公司数据被“拖库”。
2019年1月,界面职场报道有一个包含2.02亿中国求职者简历信息的数据库泄露,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数据曝光之一。
这个数据库共计有202,730,434条简历,详细记录了大量敏感信息,包括个人全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政治关系,身高,体重,驾驶执照,识字水平,薪水期望、教育背景、过去的工作经验等。
这份数据库的来源之一被怀疑是58同城,但58同城方表示这些数据来自于第三方数据抓取,而不是网络泄露。“我们搜遍了整个数据库并调查了所有数据存储,可以很确切地说,简历数据不是从58同城的平台上泄露的。”
2020年11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从售卖企业招聘账户到批量下载应聘者个人信息,再通过贴吧或QQ群销售简历,存在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调查指出,这些简历的购买价格非常低廉,一手实时简历每份3.5元左右,二手简历每份1元左右。另外,新京报记者发现,40元就可买超过十万条简历信息,这些简历是在2014年至2015年之间,且均带有智联招聘或前程无忧的logo。
针对此事件,前程无忧称,初步断定,这是个别人将部分企业在2014-2015年招聘时收到的简历拿出来非法售卖。而智联招聘回应表示,将内部调查。
界面职场浏览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多年来陆续有犯罪人员利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招聘平台作为载体,收集公民信息,进行非法牟利。
2020年4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公布一起利用招聘平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刑事判决书显示,被告人刘某利用以深圳市德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名义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招聘”等招聘网站上注册的企业账号,登录相应的网站并发布招聘广告,下载求职者的信息并进行出售。经法院查明,刘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共计109803条,收取费用合计人民币63205元。
针对频繁发生的简历泄露事件,去年12月,人社部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对网络招聘信息审查、信息保护、收费管理等服务事项进行明确。
《规定》明确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篡改、毁损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经营状况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