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豫剧团创新发展纪实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省信阳市豫剧团创新发展纪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省信阳市豫剧团创新发展纪实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歌舞之乡”,民间歌舞丰富多彩。根植于这片丰厚文化沃土的信阳市豫剧团近年来瞄准市场需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力,打造精品剧目、加强文化交流,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一抹绚丽的“信阳红”,也成为河南省豫剧演出市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多方借力助推剧团发展
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信阳市豫剧团,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了各具风格的代表剧目,如现代豫剧《命根》、历史剧《桃花夫人》、根亲文化大戏《开漳圣王陈元光》等,多次获得河南省戏剧表演类奖项。受信阳地域文化滋养,剧团在音乐唱腔设计和表演风格上体现出鲜明的豫南文化韵味。
但一段时间里,信阳市豫剧团也曾存在专业人员青黄不接、行当不全、资金匮乏等问题。如何直面难题,寻找突破点?信阳市豫剧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必须打破旧有观念,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为此,信阳市豫剧团从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着眼于以剧目为依托转变经营主体,多方借力,将信阳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信阳市豫剧团进一步明确深化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坚守文艺演出阵地、拓展演出经纪协调的发展方向,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信阳市豫剧团团长杨卫东说。
人才、设备和资金空间都有限,只能开门搞剧目,借力求共赢才是剧团发展的加速器。信阳市豫剧团深知这个道理。在创排《开漳圣王陈元光》时,信阳市豫剧团面临制作规模大、所需演职人员多等挑战。剧团积极应对,吸引国家一级编剧孔繁燕、国家一级作曲耿玉卿、国家一级导演黄天博、国家二级演员任现军等加盟,并主动与禹州市豫剧团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剧荣获2011年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并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打造的精品剧目和对台文化交流重点项目。
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
观众需求是剧团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剧目创作的源泉。多年来,信阳市豫剧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就是依托本地优势文化资源,抓好原创剧目,增强作品感染力。剧团在创作上有着植根信阳当地文化的优良传统,编演的《茶乡月明》、《桃花夫人》、《开漳圣王陈元光》及正在编排中的歌舞剧《八月桂花开》等均取材于信阳的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信阳是闽台文化的祖根地。唐初,陈元光父子率信阳固始乡亲开漳立州,发展农耕。他们的后裔成为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构成,并不断向我国台湾、香港、海南以及南洋地区流徙。闽台及海外很多地方为陈元光设庙供奉,1000多年来香火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开漳圣王文化现象。信阳市豫剧团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创排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突出中原与闽台自古血脉相连、同根共祖的鲜明主题,填补了开漳圣王戏剧方面的空白,也适应了根亲文化市场的需求。
2012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剧组先后赴郑州、杭州以及粤闽两省六市演出;2013年和2014年,剧组在台湾南投、台中、高雄、台北等地演出13场,所到之处,受到台湾民众热烈欢迎。为拉近剧目与闽台观众的距离,该剧作曲耿玉卿在豫剧昂扬激越的传统唱腔中融入信阳民间音乐和闽南小调的委婉绮丽元素,使唱腔迂回曲折、跌宕有致。这种“豫闽结合”的唱腔设计,在让南方观众感到亲切的同时,也为豫剧唱腔改革注入了新的能量,获得业内专家和戏迷好评。
用好用活政策扶持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信阳市豫剧团积极面向市场,并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用好用活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扶持。
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方面,信阳市豫剧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根据信阳观众的欣赏特点,把传统大戏和小戏、小品、快板、舞蹈、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坚持文化惠民。2012年以来,信阳市豫剧团每年承担河南省、市“舞台艺术送农民”和“文化下乡”等政府采购的公益性演出约150场,足迹遍布全市170多个乡镇。截至目前,剧团已完成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近6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