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科考试评价改革要坚持“五个转向”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学科考试评价改革要坚持“五个转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编者按
“分数评价”转向“等第评价”,克服成绩排名排序的“唯分论”
改“分数评价”为“等第评价”,属于结果性评价改革之一。采取等第评价以后,同一等第的学生没有量化比较,大大削减了分数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老师、家长和学生而言,关注的重心转向学生等级的跃迁,关注待达标生和达标生的进步。实际上,在国家监测、省市级别的教育质量监测中,学科成绩已经采取等第评价,也有一些区域和学校已经实行等第评价。小学一般采用优秀(A)、达标(P)、待达标(E)三个等第;初中一般采取优秀(A)、良好(B)、达标(P)、待达标(E)四个等第。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通过等第评价,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可以克服排名排序的“唯分论”,克服“分数标签”效应。
“总分评价”转向“项目评价”,发挥考试评价的诊断性功能
学科项目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学科知识维度、学科能力维度和认知能力三个维度。以初中数学为例,知识维度就是知识模块或章节单元,项目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科能力维度的项目可以分为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等六个;认知能力维度的项目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评价与创新六个。不同学科项目分类结构不一样,各呈学科特色。
每个项目都呈现满分值或者权重、学生项目得分或得分率。满分值和权重数据反映了这个项目在学科中地位的主次,项目满分值越大,权重越大,代表该项目的重要性越强。项目得分和得分率反映了学生在这个项目上学习成就,项目得分越高,得分率越大,表明学生在这个项目上学习成效越好。
“纸笔性评价”转向“表现性评价”,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传统的纸笔考试具有考查内容覆盖面广、批改公平公正、操作简易经济等优点,但是考试内容侧重碎片化知识、孤立的能力和解习题能力,难以考查看、听、说、演、做等实践能力,难以考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难以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由单一的纸笔考试兼顾表现性评价,能突破单一考试类型的局限,使得测评内容立体丰富。
“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发挥考试评价的促进性功能
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评价,所以又称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而言,其主要功能是诊断反馈、强化学习和激励促进。对教师而言,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性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历程等信息,作为教学改进和个别辅导的依据,其主要功能是教学过程的监控、反馈、补救和改进。
过程性评价命题原则是“教—学—评”一致:教什么考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考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就这么考;学什么考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考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就这么考。过程性评价试题在来源上,要尽量多一些课本上的、作业上的、课堂上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阅读、重视作业和作业订正、重视听课和笔记整理,保证让那些上课认真、作业认真、重视课本的学生考出好成绩。
“水平评价”转向“增值评价”,发挥考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增值评价就是关注学生进步的评价,简单地说,学科增值评价就是两次考试结果的比较。学科总分采取增值评价,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名次法,直接采取总分排序名次或百分位名次做比较;采取名次法,只能呈现增值数据,绝对不能呈现学生的名次。第二种方法为标准分法,把两次考试的原始分做标准化处理,转变成百分制的量尺分,比较两次量尺分大小。建议各学科对各项目也做增值评价。分别计算出学生个体第一次、第二次考试各项目的得分率与常模的均差值,再比较这两个均差值大小。
(《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28期《学校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五个转向”》王旭东文)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