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自我奉献他人 说说自私与私性,牺牲与奉献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牺牲自我奉献他人 说说自私与私性,牺牲与奉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们在谈论牺牲与奉献时,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其实,恐怕还是认为人是自私的吧。于是就会出现牺牲与奉献确实会让人感动,但它们存在的底层原因却没人愿意,甚至没人敢去说——或许是怕一不小心就推导出个不那么美好的逻辑结论吧。
当然,大多数心理学成系统和理论都出自西方。而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其实遵从了一个统一的,默认的,一切以人的私欲为逻辑基点向外扩展的体系。这也造成了普遍的价值体系,都会很轻易的被导向一个点——私性,进而被人泛化成自私,最后把奉献精神功利化。
当然,我并不认为说“私性”有什么不对,人的行为底层也确实“主要”由私性主导。但却不代表我不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我看来,自私和私性其实是应该分开来看的。私性很底层没错,但狭义上的自私,却是相对于“自我”这个个体的直接利益来说的。
也就是说,此“私”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彼“私”。
而“自我”的这个“我”的存在,却是有与外界互动自证的需求的。“我”其实属于意识范畴,而我们的意识产生于大脑,但大脑的信息来源,却是通过感官的物理层面的对外界发生作用,(口耳眼鼻触觉,这些感官的运作原理,懂点生理心理学的人,有一些物理的基本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比如眼耳鼻的结构是对光学,声波以及气味分子的应用,以及触觉的神经末梢和神经系统的生物电的传导……)接收外界的反馈得到的。所以,作为能够主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我”,也有需要与外界的交互进行自我定位的需求。这样我们才是“我”而不是你,他,她,或者它。
也就是说“自私”里的这个“自己”都是通过与外界和互动才能清晰感知到的,你还认为“自私”应该高于一切吗?
诚然,私性是种本能,自私来源于本能没错,但人的本能需求远不止这一个。
至于自私到底是不是最底层的本能呢?不言而喻,没有外界的一切,我们“自己”,的概念都不存在,哪来的私?又怎么去自私。它怎么能算最底层?
换回现实角度来说,自私当然有,且是广泛存在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私独私独,自私就是一个个体的人的事儿。很少人意识到,它也是与外界紧密相连的。
从个体成长经历上来说,其实谁都是从自私的阶段走过来的。当时过境迁,回头再去看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我们“自我中心感”特别明显——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也会是如此。我们会很明确的知道,确保我们生存是直接目标是什么,有时有明确目标的感觉会很爽对吗?其实那是惰性使然,思考同样也是要消耗大量精力体力的。直接定个目标多省力?在这个阶段,我们甚至会不自觉地想要塑造一个企图通行所有环境的,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这就是现在通行的私性为源点的理论(除了宗教层面的)的源头。
在生存之外,我们的成长阶段,也会找直接能证明自己“意识”存在的外界事物,比如小孩本能的喜欢喜欢闪亮却不会直接伤害到自己的东西(感官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反馈信号更强)。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通过认识周围的世界来确认自我意识的存在(当然,这些是通过潜意识触发的,你并不会感知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只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莫名被动的需要和想法)。但当你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与你的关系已经无需证明,或者说没有证明的价值时。你就会扩展自己的视野,去通过关注他人,并渴望得到回应来证明自我意识的存在。
马思洛的心理需求金字塔也说明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存在,但他没有说原因。比如生存,安全,与认同感,这些心理需求里面就会延伸出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其实这看似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它的源头还是意识之所以产生的物理原理(感官作用于外界,并得到反馈)决定的一种基本本能。
再说说与“私”对立的“公”,人因为有基因传承的需求,所以在男或者女两个体之间就会产生繁殖后代的共同需求。这个共同需求的“共”性,就诞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最原始的“公共”性。这是所有“公”性的初始源头。
这时候,人就要开始学会彼此“共存”,以及为了后代的成长,寻找食物的过程,违反自我私性原则,进行自我生存之外的体力支出(体力也是原始层面的个体资源和利益)的行为。而这,就是牺牲(和本体无关,与个体私性相违的额外支出)的初始源头。
本质上讲,奉献也是一种个体向公众付出自我私利,证明自我对于其他人的价值,来证明“我”(意识)存在过的一种方式。
或者你要说这也是自私的一种,但本质上,它却是与他人有关,违反自私原则的一种行为。其实,很多人还是会为了他人的牺牲自我利益甚到是生命,为了大多数人奉献自己和精神感动。而人们之所以感动,正是因为这种牺牲与奉献所代表的自我利益的取舍。本身就是在每个人身上都经历过,并一直存在——生活细节里,为了家庭,孩子,牺牲自己时间与空间甚或是人生,无偿付出的人比比皆是。这不是因为生活强加给我们的,是因为它们属于所有人的本能需求之一,给予我们最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证明的一种方式。它甚至能缓解我们对环境的焦虑,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