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自我呈现”与日常表演)

2023-10-31 05:4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自我呈现”与日常表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戈夫曼对于“表演”(performance)的定义被概括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

作为全书中的核心概念,任何其他的定义与话语都围绕着“表演”展开,这大概就是被称为“拟剧理论”的语义。诸如表演中特定参与者便是表演者、观众、协助参与者与其他相关人员;特定场合就是所谓“舞台”,指建筑物或者房屋内的某种有限的社会场合与区域;表演方式是给他人造成印象的种种行为与过程,包括了给予(gives)和流露(gives off)两个方面。 互动中的不对称便由此体现出来。个体可能仅仅意识到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观察者则有可能两个方面都能够意识到。不过,自我呈现的个体同时也有一些对策来解决可能导致的印象不一致问题:

“因为他人可能对个体行为中未加操纵的一面更加信任,所以个体可以对这一面加以控制,从而获得更大的益处。”

戈夫曼用这些概念集合形塑出一个抽象的、具有高度类比性质的“舞台剧系统”,他自己称之为“情景定义”。从情景的定义和解读过程中,表演者赋予观众们他想要传达的材料与可能性,而观众则试图从中获取关于表演者的一切信息,能使他们“预先知道该个体对他们寄予什么期望,以及他们或许可以对该个体寄予什么期望”。这是所谓互动(interaction)的过程,是双方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显然,围绕舞台与表演的互动基于“符号”的传递,这便是“符号互动理论”。十分有趣的地方在于,他阐释了三种动机,但这三种动机却同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

(1)有意识、有预谋的呈现

“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它们做出他预期的特定回应。”

(2)无意识的呈现

(3)社会环境与习惯的要求

“但这主要是因为他所属的群体或社会地位的传统习惯要求这种表达,而不是因为这种表达可能会唤起那些得到印象的人的特定回应。”

譬如,大多数人总是会十分留意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什么时候该转发一些公共性的话题以表明自己对国家事务与公关话题的关心;什么时候该发一组美美的照片九宫格,告诉大家自己和男/女朋友去了有情调的地方;什么时候该适当宣泄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澄清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与生活态度;什么时候会分享最近喜欢的音乐和电影,验证一下自己的“高级品味”……这都是有意识、有组织的形象表演。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观众”,表演也并非同质化的。朋友圈的分组可见以及屏蔽等技术功能的设定,就是这种“观众隔离”最好的写照。

但也有不少表演,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完成的。在异性面前,我们似乎总是会更加留意自己的外貌,试图增加我们对自我形象的掌控力。例如我们总会不经意地捋一捋头发,保持面部与嘴角的干净,拉扯衣角以保持政界,甚至还会考虑中午吃的食物会不会影响口气。

最后,社会习惯于道德标准总会要求我们在特定的场合进行自我表演。你肯定不会在会议室里脱鞋,和领导聚会时吃东西肯定不会吧唧嘴,公车上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传播学视野中理解“镜中我”与社会规范,从哲学意义上理解“超我”,最终也是我们要扮演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s)。是某种系于特定的、抽象的类型化身份之上的权利与职责的规定,例如我们希望医生扮演一个救死扶伤的社会角色,那么他便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表演,如果不这样做,对医生个人乃至对医生群体的社会判断与信任甚至会有所损害。

因此这其中蕴含的道德特征是十分鲜明的:

任何一个明确或不明确地表明其具有某些社会特性的个体,实际上都应该言行一致。因此,当个体投射一种情境定义并由此或明或暗地声称自己是某种类型的人时,他就主动地对他人施加了道德要求,迫使他们以他这种类型的人有权期待的方式来评价他和对待他。”

自我形象、社会角色……这些概念的启发性远远超出了学术的疆界,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赛博空间里(戈夫曼这个研究的语境因为年代限制只是停留在面对面的领域内),自我呈现与表演仍然是社交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晰地认识这一过程,无论如何是充满了乐趣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