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艺家为传承綦江民歌发扬光大献言献策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庆文艺家为传承綦江民歌发扬光大献言献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者吴蜀丰特约撰稿 雪燃)8月23至26日,綦江民歌理论研讨会綦江区郭扶镇举行,向菊瑛、王积应、张烈、胡晓东、丁梦玲等音乐方面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表示綦江是民间音乐宝库,希望加强保护传承并利用,让民歌成为旅游文化中的靓丽风景。
研讨会上,来自高庙村的10余名村民,现场演唱了“石工号子”、“龙杆号子”、“薅秧歌”等在郭扶镇广泛流传的民歌,专家学者现场指导、提问,进一步了解綦江民歌的发展。在听取了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对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及传承工作介绍后,与会者对綦江做的保护 工作大加赞赏。接下来,与会者围绕綦江民歌的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了为了期2天的理论研讨。
据承办此次研讨会的綦江区文化馆长熊勇介绍,綦江民歌种类繁多,有山歌、薅秧歌、盘歌、石工号子、小调、风俗歌、苗歌等7大类数十个歌种,题材涉足劳作生活、婚丧嫁娶、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内容,较为详细地反映了綦江本地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和人文情感。其歌词充分运用地方方言和口头土语通篇点缀,乡土特色浓郁;曲调以五声为主,句式顺畅,旋律优美;表演时将演唱或喊说结合,时而假声飘逸,时而本嗓粗狂,整体音声动人心魄,深得国内音乐界人士的好评。 《大河涨水浪沙洲》《丁丁猫红爪爪》《挨到起》等10余首綦江民歌在国内荣获过大奖。2014年成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綦江区正在着手收集、整理民歌,将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汇编成书出版,还将在中小学校和街镇村社推广优秀民歌传唱,切实做好綦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钟光全(重庆市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 綦江山歌是人民真情的吐露,从心底喷发出的呐喊,尤其是盘歌中的你问我答,成为了知识传播的载体,山歌,小调中的即兴编唱,往往成为时政趣闻传播的热点话题,许多优美唱词内容丰富,承载民俗风情传统,起着前传后叫,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有的歌,借对大好河山、旖旎风光的赞咏,倾诉热爱家乡和胸中喜怒哀乐的深情,散发出阵阵的泥土芳香,陪伴綦江人民渡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山音乐琴韵,江河号子的回响,成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王积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綦江县文化馆长)綦江民歌是在人们的劳动中,如:栽秧、薅草、抬石、放牛、放羊、榨油、拉船等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唱歌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步调”、“发号施令”、“恢复疲劳”、“活跃气氛”、“散闷解忧”、“提神醒脑”、“愉悦心情”等。除了劳动需要,还有人们精神上的信仰,如:祭祀、婚、丧、嫁、娶、求神、拜福、娱乐等的需要,产生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包括声乐、器乐、小戏、曲艺等)这些音乐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至今,是一个“挖不完、用不竭”的宝藏,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向菊瑛(国家一级作曲、重庆市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綦江民歌是重庆众多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綦江民歌的产生,流传和发展以及綦江民歌的创作体裁,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音乐艺术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些价值是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綦江历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张 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理事、重庆沙坪坝区音乐家协会主席)綦江民歌的精采风貌与生动、独特的内含个性,是在千百年来长期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綦江民歌中的衬字、衬词和衬腔的别致与多姿多彩实在令人感叹不已,每首歌曲除具其自身的特点外,有的民歌又同时具备了上述“各性”特征(体裁、结构、情感、风格…)中的多种内含与效应,闪耀着灿烂的人文风情与浓郁的民族色泽之光,向我们展现出了渝东民歌迷人的魅力。
胡晓东(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兼职研究员)綦江民歌是巴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綦江民歌有着与巴渝民歌相通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当前,綦江民歌虽已翻越巴山渝水,为人们所熟知。但对于綦江民歌的研究却相形见绌,不利于相关音乐创作与表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对区域音乐品种而言,音色是识别其个性气质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中国民族音乐地域音色库,使民族音乐的地方音色问题成为具体可控的指标与系统,是推进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建设乃至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邹俊星(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辑部干部) 綦江民歌的歌唱形式多以独唱的形式出现,以自由灵活、质朴多样的独唱形式表达情感。但也不乏对唱、齐唱、重唱、领和结合的歌唱形式。对唱在山歌、情歌中运用较多,齐唱和重唱等形式多出现在仪式中,而领和结合的歌唱多出现在劳动号子和薅秧歌中。大部分綦江民歌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是以无伴奏的歌唱方式流传的,也有一些民歌在歌唱时辅以锣鼓等打击乐,渲染音乐气氛。总之,綦江民歌的歌唱形式既质朴又多样。
刘天学(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綦江的劳动号子不光是根据劳动情形赋予同步节奏,而是节奏与速度变化进行了非常完美的结合,完全打消人们通常认为号子只是简单而粗狂的认识。特别是打油号子,弱而慢时扣人心弦,强而快时震撼人心。抬工二声部的号子以完全模仿、节奏模仿的复调音乐形式出现,不可多得,完全可以填补我国没有复调音乐的空白,因为在我国其他地方和民族发现支声复调音乐(侗族大歌)已经觉得了不起,綦江二声部的抬工号子已是地地道道的复调音乐,不得不令人额手惊叹。
杜成林(重庆市綦江区杨地湾学校音乐老师)民歌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承载了当地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样折射出当地的多种习俗。作为一名音乐的学习实践者有义务对民歌传承与延续音乐的发展全力以赴,老歌新唱、歌曲创编、现场 Live演奏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突出綦江民歌的独特性,让旋律走进内心、走进校园、绽放綦江民歌光彩。
丁梦玲(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干部)綦江民歌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后,标志着人们对它的保护已经从民间上升到官方层面。现如今,綦江人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要把它传承下去,同时作为一种地方认同的载体,更是綦江人民的骄傲。因此,现在依靠的更多的是文化自觉,他们想把他们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