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总结部分常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2024-01-01 04:4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投射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总结部分常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投射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共十五种

分别为压抑、否认、歪曲、退行、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置换、隔离、被动攻击行为、合理化、认同、理智化、幽默和升华。

1、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也是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压抑将那些危险的或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在知觉范围之外。但这些被压抑的意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例如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从某一感官获得的信息。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人正在哭泣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2、否认:否认现实也许是所有自我防御机制中最简单的一个,它让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以暗示自己的危险并不存在。例如,自己心爱的人已死亡,但是仍相信或认定Ta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Ta做些什么;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尽管Ta本人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样的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于一下子承受不了痛苦。这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3、歪曲:指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通过将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

4、退行:是指个体倒退到一个更早期的人格发展阶段。面对强大的压力焦虑时,个体可能会采取过去适宜,但是现在已经不成熟的行为。例如,成年人在内心焦虑时可能不自觉地咬手指等。或者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一个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人最近新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的照顾而出现退行。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现象。比如在疼痛时,成人也常会失声叫“我的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5、投射:即把自己产生的无法接受的情感或意念归因于他人。当个体感受到强烈的性驱力、破坏驱力或道德律令的威胁时,可能不会容忍相应的焦虑,而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他人亲密、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并且常常很执著。

在诊疗过程中可以对这一机制进行利用,以便加深对患者潜意识和核心欲望的了解

比如邀请患者一起编故事/做评价。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对他者的评价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对他者评价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评价中。

6、反向形成:人们通过采取与令人不安的欲望相反的有意识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去面对无法接受的冲动,使自己无需去应对本应出现的焦虑。这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包括:当某人希望自己得到照顾时却特意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工作,甚至还可能一个有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却积极参与检查读物或影片的活动,并表现出超出正常范围的热情。

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疾人可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说话流利的演说家。(和上方反向形成的原理高度相关)

8、置换:当个体感到焦虑时,他可能不把自己的冲动情感发泄到危险的物或人身上,而把它转移到更安全的物或人身上。这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而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却难以还手,于是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9、隔离:是指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应、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隔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

10、被动攻击行为:应用者会间接地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故意失败。

11、合理化:某个已经发生而不被个体所接受的糟糕的、失败的行为或观念,人们就找出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它,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失望感。又称文饰作用,无意识地用似乎有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被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12、认同:通过呈现出他人的特征,人们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人们能通过认同成功的因素来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并使个体摆脱失败感。同时也是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

13、理智化:不直接应对情感的问题,而采用抽象思维间接地处理。例如,某人被公司降职了,但他却貌似超然地说事情本来可能会更糟。这种防御机制是⽤过多的思考替代物取代痛苦和不适的情感,它的表现是个⼈把⼀切的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于客观原因,这样来避免反思和觉察⾃⼰的内⼼活动,从⽽减少内疚和羞耻带来的痛苦,它主要是对长期⼼理冲突的防御。如,⼀个前来寻求⼼理咨询的求助者,⽆法处理⼼理治疗早期的焦虑,转⽽开始⼤量阅读⼼理治疗的书籍,甚⾄开始和治疗师探讨移情的神经⽣物学基础,他就是在⽤理智化做防御。(笑死,这个例子简直是我在照镜子)

14、幽默: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对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常见于各类文学、漫画、影视作品,通过幽默来释放平时无法发泄的欲望,因此喜剧作品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幽默的元素离不开色情、暴力、政治、奇幻,它们包含着大量被压抑已久的思想。

在其运作过程中,它扮演了一个缓解和释放内在冲动,和消极情绪的合法渠道的角色。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释放潜意识深处的本能冲动。

15、升华: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它把内驱力改造成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将本能的内驱力转移到自我与社会能够接纳的范围。如:通过参加体育项目释放暴力冲动,通过创作漫画、文学、游戏、影视类作品,或上网参与话题讨论以表达自我等。

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更多不幸的人。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