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自我形象(放下自我,重塑自我)

2024-02-01 13:0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重塑自我形象(放下自我,重塑自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重塑自我形象

当一个人开始深入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时候,说明此人开始有了哲学的思考,预示着此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个人生阶段就是向内自省的阶段,从过去的依赖转变成独立的思考,从而实现自我的飞跃,意识的觉醒。这时候往往最大敌人是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知识让我们拥有看问题的角度同时也形成了“执念的牢笼”,而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牢笼。

一、执念的来源

我们的执念来源于我们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束缚着一个人,而环境造就的经验是自我成长的敌人,它容易让我们先入为主的产生自我偏见,从而无法客观的分析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问题的实质。

1、 家庭是接触世界最开始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偏见和价值观很容易传达到孩子身上。

1)自私:凡事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从来不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容易发生冲突。这样的利己主义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观念,家庭是维护社会的最小单位,家族观念往往让我们陷入一种误区而“画地为牢”。

2)心胸狭隘:攀比心,争强好胜。大部分家长总是在外吹嘘我的成绩,在家却拿别人的优点去和我对比。这种攀比会导致自己见不得别人好,过分的爱慕虚荣,以及让自我陷入一种恐慌状态。使得自己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关注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做事的企图心偏离了自己的轨道,走向不理性的思考。比如在参加长跑比赛的时候,不关心自己是否热爱长跑,而是我能不能拿第一,比别人强,证明给自己喜欢的人看。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最后的结果因为没有对这项运动本身的认知和热爱,失去了对这项运动本身的兴趣,而压力却不断增加无法消减,最后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进入了自我否定的死循环。此后甚至每次跑步都给自己设定目标,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心安理得,完全不顾身体的反应和对跑步的热爱,这总让自己无法持续的坚持下去。除了热爱能让我们坚持,还有什么?

3)自卑:恐吓与威逼利诱,是对付儿童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愚蠢的方法。父母往往容易懒惰,缺乏耐心而对小孩表现出来的幼稚行为进行恐吓,对他们提高成绩进行威逼利诱。比如考个好成绩就给糖吃,或者是买一个喜欢的玩具。我们常常以大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却早已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幼稚的小孩。在我们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时候,多想有个人告诉我这些事物发生的原理,以及我能做到什么。小时候不听话就被打骂,或者威胁送人,而这种恐吓心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伴随一生。当他遇见困难棘手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害怕逃避问题。怕做不成,更怕被原始那种恐吓支配的感觉。

4) 偏见: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生活的富足程度和地位的高低直接局限着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容易做出偏见的论断。而父母原先就带有对部分人的偏见也会嫁接到孩子身上。比如地域歧视、农民歧视等等。

2、 传统的教育创造了禁锢我们思维的牢笼,试想一下近代教育史自从300多年前普鲁士教育推行至今,我们的教育模式就从未改变过。我们用刻在书本上过去300多年的知识,再由一位老师复刻在我们脑子里。一波接一波的人不停被复刻,以保证模具造出来的统一性。而我们把学习能力最好的12年时光交给了这个复刻机构。

1) 无好奇心:切断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真正本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父母生下了我们,并将生命注入我们的身体。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完全新的,我们充满好奇心的想去探索这个世界,其实是在构筑内心真正的世界。而照本宣科的学习让我们抑制了这份好奇心活力因子。原来这么错综复杂的世界到头来都会有结果导出的,答案都已经有了,而且是唯一的。“1+1=2”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只是活在这个大人早已构筑好了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新奇,都是那么枯燥而毫无意义。

2) 无创造力:以考大学为目的导向的灌输式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更明确的未来。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大学;然后呢?找工作;然后呢?结婚-生孩子-考大学-找工作。这种往复循环给了我们一种稳定的心态,让我们心有所依。而代价却是失去了对学习真正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自我掌控。更重要的是它无情压榨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阶段拥有自己主导的时间。每天三点一线的上学-下学回家-做作业,让学生失去了基于好奇心而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才是我们通向未来的源泉。

3) 无独立思维:用书本公式化教育方式使得独立思考能力的稀缺。我们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所有的思维几乎都是已经建立在已知条件下的已知结果,非未知条件下未知思考。我们很难跳出教育环境所塑造的一种公式化思维模式,所谓的中国式创新大多是在细微处的微创新,几乎无法做到思维的逃逸。

4) 强迫与逃避:灌输式学习的反人性化原则让我们希望通过其他寄托寻找快乐。比如游戏、武侠玄幻小说、漫话电影等。过去我在玩游戏的时候,不是热爱游戏本身,而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逃避,为自己创造一个暂时的乌托邦世界。

3、 社会环境是一个大染缸,首先是这个地球村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经济体的多样性;其次我们中国是一个政治集权化国家,但在经济上鼓励创业,科技上拥抱创新和挑战;再次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水平和创新水平决定了我们的眼光和上限;最后在什么样的行业里以及是否拥抱互联网企业将决定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1)发泄抱怨:对社会的抱怨是对自己无能的控诉。我过去经常抱怨政府的腐败、社会的不公以及领导的无能。其实抱怨本身说明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意,是好的征兆,但如果我们不去借此机会主动改变,那我们的抱怨将毫无意义。认真思考一下抱怨来源,大多是无法了解这个社会的全貌,想当然的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者体制和管理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人没有本事和行动是难以撼动的。

2)悲观厌世: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容易让自己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做任何事都是那么别扭,委屈,不能尽情收放自如。当我们把时光机的镜头拉长来看,整个历史长河中一些事情循环往复,真正成功的往往是抓住机会,顺势而为的人,我们称之为“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我们长时间站在对立面,很容易形成一生的固执和偏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往往容易被社会的意识形态所裹挟,被人当做肉盾和靶子来玩弄。

3) 焦虑、恐惧未知:内心的恐惧来自于我们逃避对未知的探索。我们恐惧死亡是因为死亡是神秘而未知的事物,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巫术和轮回;我们恐惧陌生人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对我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因此变得自闭;我们恐惧国家政府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政府会不会复刻历史上的悲惨社会,因此我们很听话;我们恐惧被社会抛弃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此顶着巨大的压力无以复加的刷新闻;我们恐惧失败,所以做事优柔寡断,不敢有冒险精神......我们恐惧,因此我们买房买车寻求稳定,恐惧往往造成对自我的欺骗,有些事物的本质我们往往并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有真正想看。

4)难以自我定位:虚荣心和自傲自负害人害己。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从而迷失了自我,会做出一些取悦别人的行为。甚至伪造虚假的学历、生活经历以及感情来营造一种在别人眼里看来很快乐充实的假像。当自己稍微做出点成绩,就认为比所有人都强,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只是万千众生中普通一员,没有付出必将得不到丰硕的果实。人生的差距往往是从自我感觉良好中拉开的。

二、放下执念

电影《超体》里面主角通过一种精神药物的刺激,让自己的大脑开发达到了百分百水平。本体消失了,融合在万事万物中,无惧无形,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而我们只有放下自我,才能从狭小的思维角度里走出来,尝试看到世界的全貌,顺势而为,成就一番事业。

1、 走出原生家庭:我们不能决定出生的家庭环境,但可以决定要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每一个试图掌控自我命运的人都会从原生家庭走出去,为的是创造一个关爱包容,充满爱的新家庭。

2、 放空自我: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社会现状的时候,首先不是利用我们的经验执念去否定它,而是去学习使用和探寻它,最终找到问题的实质去利用它。比如当头条、抖音和快手这种信息分发模式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对社会毫无价值可言。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我们自己的圈层和角度看问题,以偏概全的进行片面定位。当我们站在八亿农民和农民工角度考虑问题时,这些信息分发工具让他们得到了及时信息分享和快乐,获得开心和满足,同样鼓励创造产生自我满足感的内容。张一鸣通过延时满足感来抓住即时满足感的人性,并利用人性推动了字节跳动帝国的飞跃式发展。

3、 思维逃逸:传统教育让我们大脑形成了“思维禁锢”,统一化的思考问题方法,让绝大多数人很难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从过去思维的“黑洞”里面逃逸呢?

1) 升维和降维。在社会上也有维度划分的,拼多多、抖音就是成功的市场降维的方式。而升维就需要接触到现今存在的最高维度的天花板。比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物联网/脑神经科学/基因等。这些天花板都在有相应的技术瓶颈和场景问题,突破技术或重新布局生态场景是升维的好方法。而根本上的升维是看到未来几年的场景,然后从现在开始着手布局,这个维度产品内容都将在未来某个节点被替代。

2) 逆向思维。当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法对的时候,就要小心反过来思考。当我们有一个创业思路,大多数人觉得可行那就基本不可行。当大多数人都这样想,这件事就没有再去创新的余地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理念和知识,集体智慧往往是某种意义上的妥协,称之为乌合之众。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概念和产品意识流,如果不进行深入思考很容易被割韭菜。

3) 开放性思维,质疑一切,拥抱一切。当我们读一本书或者看到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怀疑状态,这句话真的对么?用在我身上怎么去实践?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太正常反而不正常。

4)成长性思维。禁锢性思维总是看到事物发展的一面,从而下结论。并且容易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用天赋决定论来回避别人付出的努力。成长性思维在于一切都可以学习,天性可以认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和局限性,有成长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跳出自我:人常会不自觉的记下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这是形成委屈的重要原因,也是抱怨的来源。而想法的自我强化有逃避现实的嫌疑,首先可以做的是从容淡定一点,从实际现实场景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出发。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或者策划某个活动,首先跳出自我提出质疑,这是我自己想的,还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这样做的真正出发点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5、 行动力,用事实数据说话:

1) 不做调研,想当然的认为用户会这样想,而不是用户是否真的这样想?无论是做产品还是运营,放下自我,一切从用户出发,挖掘用户需求,切勿试图教育用户。

2) 恐惧所在正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地方,只有用行动去探寻究竟,消除恐惧,我们才会更加认知到真正的世界。

3) 数据不会说谎,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性麻痹自己从而进行想当然的猜疑杜撰。数据互联时代,用数据说话,采集数据进行抽样化分析,最终结果才会说服大众,也说服自己。

三、重塑自我

放下自我并不是《超体》里面融合万物,而是如同老子《道德经》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善利万物,重塑自我,实现个人意识觉醒。

1、认知天性,精炼内核,提升内驱动力。内驱动力来自于掌控自我命运的活性成分,核心是由对这个世界认知的重构,理解为梦想。假如生活是拉弓射箭,而梦想是箭靶子,没有梦想,那每天的拉弓就毫无意义。梦想和现实有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这就需要付出实践去完成。

1) 延迟满足感,真正幸福来源于梦想的追求。快乐分三种:欢乐(pleasure)/热情(passion)/理想(high purpose),一时的欢乐和交流的热情都无法满足真正的快乐,唯有理想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在快乐之中,寻求幸福。

2) 享受孤独,沉思冥想,保持专注。孤独是精炼内核的常态,并不需要别人能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而是自我接纳。专注唯有在自己特别热爱或者沉浸某件事情的时候才会产生。梦想和兴趣爱好是产生专注力源泉,它引导我们心流体验,忘我的状态才能打造绝佳的产品。

3) 自律,掌控时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锻炼计划。保持自律,让良好习惯日积月累成一种常态,就可以为追逐梦想节省下大量的专注时间。

4) 勇气和果断,往往让我们抓住机会。勇气来源于对自我认知的坚定信念,当遇见一件棘手的问题或者作出两难的抉择时,勇气往往是决定一锤定音的时刻。勇气不是大胆无知,是坚定地去做真的认为对的东西。

5) 韧性,即逆商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当拥有了内驱动力,在跨越梦想与现实的鸿沟时,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压力也会随着能力的提高倍增。一时急躁和冲动往往葬送了大好前程,一切毁于一旦。拥有坚韧不拔的气概和包容宽广的胸怀,才会容纳万物,看清眼前的困境。

6) 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任何成大事者必然是谦逊和意志力并存的,骄傲自满容易蒙蔽自己的内心,缺乏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事情往往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复杂。去做去体会,用谦逊的心态去向任何人学习,闭门造车只会自掘坟墓。

2、 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成长心态。知识可以分类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常常我们碰到困难时来自于已知的未知,而阻碍我们真正自我突破的是未知的未知。我们学习是“编码-巩固-检索”的过程,往往碰倒困难的时候,大部分会选择逃避,恐惧失败。恰恰是困难帮助我们进行新的编码-巩固-检索的过程,让我们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不要让自己禁锢在一个知识面,要多知识面认知学习才能更加认知世界,做出合理的决策。

1) 保持好奇心(stay hungry):stay hungry有三个意思贪婪、成就动机和好奇心。贪婪是瞬间的结果,引导我们成为卑劣的投机者,成就动机是一个持续过程,将生活看成是艰辛的攀登,而好奇心是对远大未知世界的幸福的探索。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创造力,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

2) 自学能力成就一万小时的天才理论:由内驱动力激励我们在某个领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只需要自学一万小时,当然不是重复一万小时,而是建立一个学习路径,不断探索学习内容。

3) 拥抱困难,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困难有时会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误区,又时会帮助我们在这方面还欠缺认知,让我们多去找寻困难,最后解决实现心智成长。

3、 拥抱不确定性,找寻规律。已知物理学最前沿“量子理论”和“量子纠缠”告知我们,宇宙中一切物质运动都是不确定的,偶然发生的。我们看到的事实都是大量偶然事件组成的必然集合。

1) 不确定性是基本,这个世界是非线性发生的,非常态的。我们企图用过去的经验和逻辑去推算未来,基本上是失败的。让自己处在灵活性状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

2) 当下的力量: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而决定我们是否能成功的基本因素是,要做一件事立马当下去做,不得拖延,会越来越接近真实。

3) 找寻规律,发现偶然中的必然。两个再遥远的量子都会产生彼此的纠缠效应,在宇宙和社会之间寻找规律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西方衍生出来的任何学科都是规律的总结,而中国古代智慧起源《周易》也是在探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特别是人与人的社会,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做事,比如经济金融规律、互联网思维、摩尔定律等等。人的规律、社会的规律、自然万物的规律、宇宙的规律都值得去探寻。

4) 逻辑系统,结晶智慧:规律一旦找寻就会形成系统,自然万物生态系统、植物/动物的呼吸系统、生物进化系统、城市发展系统等。总结出这些系统,有利于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体系。

4、 认知人性,满足人性。人生来本无善恶之分,人欲即天理。社会的环境渲染让我们的人欲突破天理,无休止的追求满足,任何欲望一旦上瘾就变成灾难。

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所有人都会追求最基本的物质的满足,包括衣食住用行,而性满足是来自于生物进化理论最基本的需求。这种即时满足感的快乐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1) 坚持原则。原则是道德底线,是良知,是面对纷纭复杂世界的真诚一面。唯有坚持自我的原则,才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不会为了暂时的利益放弃自己。人与人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彼此坦诚直率,才能建立信任,而信任是无价的。

2) 换位思考避免人性的弱点。人往往处在一个非理性的情绪、偏见、傲慢和虚荣,喜欢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对他人进行指责和批评。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用赞美、鼓励和激励方式去给予他人,往往会让事情更加顺利。

3) 利用人性。人性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比如懒惰可以帮助人类制造更便捷的工具。互联网上人人喜欢分享晒出自己的生活,攀比心,性需求等等即时满足感都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人性有善恶两面,我们推动人性走向善的一面,接纳人性恶的一面就可以很好地创造自己的产品价值。

4) 避免好为人师,不要试图去教育别人,教育大众。传统的教育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成年人的观念是不可改变的。要让大家接受我的理念和产品,就要抓住人性。

5、 开启open的人生。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存在即是合理。任何我们认为不对的,不好的,背后都有其逻辑和发生的根源,以及存在的价值。

1) 连接一切。把自己当成接收器,任何人任何事我们都能找到他的闪光点和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拘泥于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认知。

2) 不去做判断,引导大于总结,切勿妄下结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不以自己的好逸作为评判标准,一切都是建立在客观联系之上的。

3) 拥抱自下而上的创新社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未来,人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秀”,欣赏和接纳所有的“秀”,并搭建“秀”的舞台。

6、走向卓越。优秀是把所有事做到相当好,做到合情合理,而卓越是把当下的事做到极致。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的人更容易寻求安逸稳定和生活富足,而卓越的人更喜欢冒险,推翻逻辑,颠覆认知。

1) 对卓越的极端追求和对平庸的极度不容忍才会创造出一款卓越的产品。

2) 做事一点也不能含糊,含糊就是存在侥幸心理和懒惰人性。“也许、大概、差不多”是做不出卓越的产品的,只会安逸于自我欺骗和自我满足。

3) 卓越要探寻问题的实质。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解决问题用感性做决策。任何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敢于去探索,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卓越不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体现出来的,而是在生活工作的每时每刻。形成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