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诗歌十二首(诗人阿紫的写作初心)

2023-06-06 11:5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阿紫诗歌十二首(诗人阿紫的写作初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紫诗歌十二首

阿紫,当代诗人、词作家、朗诵表演艺术家,“我为母亲写首诗”发起人,百城万人《读中国》公益文化活动诗词作者。

11月的贵州遵义,乌江岸边红渡村,高天流云,秋色纷飞,诗人阿紫一首诗朗诵《英雄》,长歌向水,韵律天成。瞬间被诗人和诗歌点燃的云贵大地,绵延起激荡人心的文化艺术音符。

你和我/我和他/我们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祖国需要/只要人民需要/你和我/我和他/我们都可以/都可以成为这个筋骨铮硬的民族/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英雄

大乌江中学学生穆仕艳说:“《英雄》让我知道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无论你的身材如何,学历怎样,我认为,作为学生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也许,这就是阿紫及其诗歌的本质内涵。

一首首诗点亮了一座座城池

我是一个乏力追逐的人,尤其是盲从或追星,或者追逐所谓的名人,但对真诗歌、真诗人,真文化,我却如同大多数人,一向心怀崇敬。

于是,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与诗人阿紫不期而遇,是意外且惊喜的事情——那是在青川,山回路转的午后,早已刻记在内心的诗人阿紫,像邻家姐姐,诗意地坐在我身旁。车窗外,绿色九月,葳蕤生辉。

我们说诗歌,说文化百态,说匪夷所思的征象。这远远不够。晚间,围着壁炉,趁着火光,继续在她的《生如胡杨》的旋律中,听坚韧的意志和强劲的力度在大漠深处挺拔起生命的故事和乐章。

那一夜,伴着山谷原舍满屋的诗书香,徜徉阿紫的诗境,穿越丛林,看望熟透的叶子,以及山间的芬芳;那一夜,除了白龙江不息的水声,就是阿紫朗诵的诗声——大自然,在心灵的底片上,归于无限的宽阔和另一种宁静;那一夜,读着阿紫的《九月,我们去丛林吧》入梦,在梦的另一端,新的早晨,照拂不一样的阳光和清风。

有人说,阿紫是一个文化传奇,不错,阿紫现象的存在、传扬及被认同,到广泛参与,足以见证诗人的境界及其诗歌的魅力。

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良正的种子

读诗人阿紫,读阿紫诗歌,如同在追寻的旅途中得到点拨,她字里行间昭彰出的对人生、对事业、对家国的充沛情感和奔放精神,如同大地上催开万千世界的化雨春风,让每一位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与社会文明同频共振的支点。

在《生如胡杨》中,阿紫说:

他孤独地承接荒漠的风剑刀霜/用无悔的守望,执着地生长生命的渴望/他努力地深扎根系,努力地繁衍梦想/他高昂着枯竭而扭曲的肢体仰天高歌/与自然,与生死较量……

在阿紫的笔下,是这样一个广袤的大漠之地,猎风、砂砾、荒寂、高冷,而在这翻滚的沙海之上,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如同沙漠里坚硬的骨血,演绎出一场绝无仅有的盛典,在高于大地的海拔之上舒展精神和气象,即使零落,也要与噬啮成性的沙砾对决,以至在每一次严寒之前抬首,以至于将渗入身体里的雪水,化作经年的守望、上升的美感,以及意气风发的姿态。

阿紫将意象胡杨修辞为大写的人,无悔、执着、努力,与大自然博弈,与风剑刀霜博弈,与苦难生死博弈,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顽强、不屈、坚韧、傲岸,都蕴积在铮铮之身里,尽管风割沙噬,但雄风不减,尊严恒在。于国家于社会,这是每一个人本该的精神写照。

在《一日三餐》中,阿紫说:

生活就这么简单/粗茶淡饭/小的要追赶太阳/老的要红透西山/春天播种/绿色的稻谷/秋天收获/金色的麦田/节约粮食要记在心中/最美的就是/家家的炊烟/就是这一日三餐/就是这粗茶淡饭……

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轻缓、贴近,近到能抚摩我们的三餐、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生活。阿紫用平实、浅易的诗句,诠释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

在《趁父母还在》,阿紫说:

男:其实/劳累一生的父母啊/他们要的只是儿女的一个微笑/一个短信/一个电话

女:他们不指望/儿女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也不奢求/儿女财富多少/本事多大……

男:趁父母还在的时间/趁着牙齿还能咬动食物/为他们做一顿喜欢的菜饭

女:趁父母还在的时间/趁着腿脚儿还好/带他们到想去的地方……

《本草纲目·禽部》云:“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慈乌返哺,羊羔跪乳,历为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镜鉴。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趁父母还在,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给予父母陪伴和慰藉,给予父母恩念和赡养,这是中国家风家教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一个国家能否源远流长,家风建设有着根本的决定性。阿紫的娓娓道来,让人们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良正的种子。

用练达的字符表现丰富的元素

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首诗歌,其被传扬的因由,究竟如何去解读?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又承载了如何的使命与责任?

透视阿紫的《读中国》,在东方意象的宏大叙事空间,我们在铿锵的诗韵中,读到了历史、文化,读到了一种积淀于心、发端于心、蓬兴于心的东方文明与东方精神。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狭义说,人的情志须付诸语言方能表达,语言的表达还须具备一定的文采;广义则是,语言是胸臆情怀的彰显形式,而富藏的内容才能赋予文脉血液,才能被大众所传播所歌咏。

因此,诗之魂魄在于流畅的语言,在于丰蕴的内容,在于其给予读者的审视审美审读格度。诗人阿紫总能用练达的字符表现丰富的元素,并给读者以生活思考、事业启迪、奋斗匡助。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的责任在于唤醒,在于塑造与提升。那么,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浓缩了社会状态、信仰观念、家国情怀,是民族赖以省察、思考、进步、升格的纽带和支撑。当然,这得奠基于先进文化的根本之上,而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延续力,正源于诸如阿紫的一众诗人或作家,他们考量、思辨、行动,以砥砺的文字为阶梯,致力构建文化广厦,给未来的场域,以丰富的滋养和高清的图景。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正是文化这种能够传习的质性,才愈发地凸显诗人阿紫写作初心及文字内容的责任担当——最好的因,才会有最好的果。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