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浅议口译心得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口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浅议口译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译路有我 ——浅议口译心得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担任口译工作已有15载。时光冉冉,回首过去,关于口译方面已略有心得。本文主要是想与各位老师、考生交流经验,以求共勉。
口译是指对口头表达的信息及文本进行的口头翻译(Shuttleworth and Cowie, 1997),是非常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由话语辨别、储存机制、转化、表达及表达监督机制组成的多过程。也就是说,口译的关键应该是口头翻译,既然是口头翻译,就应该具有与笔译不同的特点。
一、口译的特点和原则
口译的特点之一是及时、独立的翻译(吴冰,1995)。首先是及时,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实际上留给译员的时间非常的少。在这有限的少量时间里,译员必须能够迅速地转化两种语言。其次是独立,也就是说,在口译的过程中,一般在一段时间内总是由一名译员独立完成(当然,同时传译存在轮换),因此基本不可能咨询其他译员的建议或是请别的译员给与帮助,自身也没有推敲查询的时间。
口译的特点之二是压力大、不允许失败。有过口译经验的译员都知道,口译与自身讲外文不同,由于要翻译别人的语言,无论从逻辑上、思维方式上、话语的切入点上都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这样一种先天性难度的存在,加之现场的氛围、专业术语、文化背景等,与笔译不同,做口译的译员具有很大的压力。加之,口译是实时的交流,如果口译错误和理解有误,势必会对接下来的交流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交流不畅,因此是不允许有失败的。
通过口译的两个特点可以发现,正如很多人说的一样,口译对译员的要求特别高。根据国际会议译员协会(AIIC,1994)的定义可以发现,国际会议译员首先是高素质的双语或多语专家。译员的任务也具有多样性,比如单向交流的讲座、大会发言,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正式会晤、谈判等。这也就是说作为译员首先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其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必须能够熟练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在了解文化背景、专业领域、特定场合等外在复杂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自由转换。其实口译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就如同Gile在《论会议翻译》一书中提出的一样,影响会议翻译的因素有发言者、译员本人、听众、雇 佣者、其他在场的翻译、会议组织者、技术人员以及与口译相关的其他人员。
口译是交际过程的语言体现(Nord, 1991),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翻译就是由源语语篇诱发的译语语篇生产过程。很多学者都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比较注重“信”、“达”、“雅”,而口译或许更加注重“信”与“达”。1987年李越然提出口译“准”、“顺”、“快”三原则,1993年王学文提出口译要从大处着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原话,应主要采用意译,1996年钱伟提出口译灵活度问题,1997年楮广友提出口译过程中须用第一人称翻译,同年,庄恩乎提出口译必须符合文化、具备准确性和得体性。1998年鲍刚提出“全面”、“准确”、“通畅”的原则。这些学者们提出的翻译原则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必须在实践中体现。本人在口译的实践中主要遵循的是李越然提出的“准”、“顺”“快”三原则。所谓的“准”,我的个人理解是要在充分理解说话人语境的基础上进行口译,因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简单的讲,就是要能够翻译出说话人的“真意”,而不是字字对照翻译。即,以意群为单位,拆散来译(林康文,1997),采用意译的方法。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Gile提出了口译中的理解公式。
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发现,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和分析。如果采用字字对照的翻译,那么在“语言知识”方面可能会翻译得很好,但由于缺少“言外知识”和“分析”,势必会造成听者的误解,产生交流、沟通的障碍,会产生口译失败的风险。所谓“顺”,通俗的讲就是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如果想做好口译,仅仅达到没有语法上的错误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的“顺”是不仅没有语法上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外文的表达习惯,只有这样听者会更容易听懂,交流也会更为顺畅,也就自然避免了“中国式外语”的表达方式。所谓的“快”这应该是口译独有的特点,口译是实时动态的交流,因此作为译员必须能够迅速地脱口而出,不应该有太多的停顿以保证沟通的顺畅。另外,BÜHLER对47为译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口译翻译重要度如下(1)原语意思的转译(2)译语前后一致(3)翻译完整(4)译语的语法正确(5)译语与原语风格一致(6)术语正确。Kurz在1989年的研究显示,一些译员认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如语音语调、声音、翻译流畅度等在使用者眼中并不十分重要。从这些研究也可以发现,实际上口译最重要、最优先的应该是“准”字原则。
二、口译感悟
截止到目前,本人做过的口译已有几百场,很多人都认为我已经身经百战的“将军”,任何内容的口译都能做,也不会感到紧张。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就算是本人披荆斩棘打了几百场“战役”,可是临阵之前依然会很紧张,这或许是我的心理素质问题吧。心理障碍是口译失败的重要原因(刘和平等,199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口译的保证(唐其清等,1993)。我认为,归根到底,心理素质问题是做好口译的最基本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经历和经验的积累。记得自己刚开始做口译的时候,非常紧张,手心全是汗,声音也有些变调,有的时候由于过于紧张频频会陷入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这或许就是口译“新手”常见的反应。后来自己也不断检讨自己,认真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就我个人而言,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怕自己不会”、“怕自己翻译不了”的心理在作怪,由于潜在的这样一种心理作用,有时会导致口译不畅,给双方的沟通带来不便。口译难,口译失败后能够再次“站立起来”恐怕就更难了。自己在开始做口译的时候,有一场至今难忘,难忘的不是自己顺利地完成了口译任务,而是有好几个词不会,无法口译,给交流带来了阻碍。这次口译后,我意志消沉,缺乏自信,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再次担当口译,一个“怕”字把我打得一败涂地。
人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心灵鸡汤”的。我看了很多励志的短片、励志的人物事迹,从中汲取养分,希望自己能够有勇气再次面对口译。我相信每一位成功的译员都会有这样的难忘经历,都是心态调整的大师,都是经历了挫折—成功这样一个循环而成长,而变得意志坚强的。所以,作为一名译员,遇到些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的,心情跌落低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之后,必须以更为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站立起来。其实,那些励志的电影、小说、动画片叙述的都是同一个真理,作为一个人,应该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最终战胜敌人的、战胜困难的并不是所掌握的“武功”和“忍术”,而是一颗永远不言败的心。过了“紧张”关后,口译时究竟以什么心态来面对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平静心”。经历过百场口译后,我发现自己只有报着一颗“平静心”或者说是“平常心”才有可能超水平发挥。我越发觉得口译者的状态调整与参加体育赛事的运动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应该是“平常心”加上“享受过程的心态”。特别是口译之初,千万不要在意口译的结果,只管享受口译的过程即可。有了良好的过程,其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去。
另外,良好心态的背后更主要的是实力。著名口译学者Gile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中提出“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
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传达+协调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发现,口译者一边听一边分析的能力必须很强。还有很多学者对口译做了深入研究,如王平在1993年提出口译的步骤包括理解、转化、表达。陈菁(1997)认为口译是在有限时间内同时完成听、分析、记忆和表达的任务,颜苏(1994)提出口译包括听力、理解、表达三个方面。杜云辉(1997)认为随机应变能力有助于口译的发挥。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听力和分析对于口译的重要性。部分学习外语的学生往往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都是强项,但一提到“听”和“说”都是弱项。这似乎又显得很普遍。确实,“听力”一关很难突破。我个人认为,在听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建议泛听,一定要精听。且听力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适合自己,难度一定要由易到难。什么叫做适合自己,就是一句话中最多3-4个单词听不出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听力的练习必须持之以恒。我的做法是不论怎么忙,至少也要抽出30分钟练习听力,且一定是精听。第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第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这样一直循环往复,如果到第6遍还是听不懂,我就会仔细对照原文,把自己没有听懂的地方仔细划下来,逐一查找自己的“弱音”。“弱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耳朵还没有适应外文的韵律,或者是自己的发音还不够准确,也有可能是对方说话太快。但不论怎样都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弱音”,最好每天练习一下“弱音”的发音以强化自己的记忆。练好“弱音”后再继续听刚才的内容,直至每个词、每个字都听得真真切切就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了。
这种方法刚一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得慢,需要耐力和恒心,但很快就应该能体会到听力提高后的喜悦。建议听力不太好的同学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试试。伴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外文的把控能力就会增强,综合分析能力也会提高,剩下的就是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述。如果是同声传译,由于时间非常紧,几乎没有做笔记的时间,即使做笔记也是简单的符号而已,更主要是靠自己的短期记忆能力。如果是交替传译,建议还是要做笔记,因为有的时候说话人会说很长的好几句话,有的时候会出现记住前面记不住后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为了保证口译的顺利进行,做一定程度的笔译是有必要的。我做笔记的方式是仅记录核心词汇,词汇的记录可以是简写,也可以是符号。另外,我做了一套口译记录的模板,模板的格式是“5W和2H”,这个格式是事先做好的,口译前打印出来即可使用。做口译时,边听边在对应的“W”和“H”处填入关键词。由于“5W和2H”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口译时对照着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关键词就会较为顺利得口译出来。
三、口译的训练
个人认为,口译的训练应该以口译技能为主。如果是在校学生,应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正如Gile认为的一样,口译技能在口译实践中由学生试译、教师矫正的方式来教学,因此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最为有效。通过场景和角色的转换,可以模拟口译的真实场景,增强口译的能力和自信。如果是自学的同仁,口译技能的训练是非常不易的。口译人员不仅应该掌握相当的词汇量、语法和一些惯用的表达方式,还得让自身成为“活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口译人员得全方位、大面积地阅读各类书籍和文献,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力争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口译中应该以求实为信,流利为达,动听为雅(李德源,1997)。口译是一种技能,必须得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采用意译的方法。什么是意译呢?Seleskovitch与Lederer创建了“释意模式”,也就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用译语表达理解了的原语内容和情感。另外,Lederer在《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对成功的翻译做了如下定义:翻译中既没有语言错误也没有方法错误。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是语言错误,至于方法错误,主要指过分的语言对应翻译。什么是过分的语言对应翻译,讲的就是字字对照翻译。现实的口译情况是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实际上是很难字字对应的。如果过分对应势必会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 BÜHLER.1986.Linguistic (Semantic) And Extra-Linguistic (Pragmatic)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Multilingua,(5).
[2] Kurz, Ingrid.(1989).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User Expectations. Coming Of Age. Proceeding Of The 30th Conference Of The ATA. Washington, D.C.,Melford.
[3] Nord, C. (1991). 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Target, 3(1).
[4] Shuttleworth, M., & Cowie, M. (201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5] 陈菁. (1997). 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中国翻译, (6).
[6] 杜云辉. (1997). 现场口译实例分析. 中国科技翻译,(2)
[7] 李德渊. (1997). 口语与口译. 中国科技翻译, (4).
[8] 刘和平, & 鲍刚. (1994). 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 中国翻译, (6)
[9] 林康文. (1997). 口译浅见. 广东外事,(4)
[10] 唐其清, & 钱雄放. (1993). 对船厂口译工作的体会. 中国科技翻译, (1)
[11] 吴冰. (1995).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