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初读感受(读懂“动态”中的宁静之美——《牧场之国》文本解读)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牧场之国初读感受(读懂“动态”中的宁静之美——《牧场之国》文本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牧场之国》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兼具诗的节奏和意境的散文,将荷兰牧场上动物的悠闲与安详、人们的平和与从容,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
品读这篇文章,一段段往下读,最好。
第一自然段,看似普普通通,不过是概括了荷兰的主要特点而已,但却隐含着表达的逻辑。“是……也是……”的句式,在一定的语境中,并不仅仅是揭示并列关系,而是要强调后者。这句话就是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如果改成“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那就是在告诉读者,接下来要铺开来重点写的,是荷兰何以被称为“花之国”了。
承接第一自然段对“牧场之国”的强调,第二自然段很自然地将目光聚焦到“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那儿,遍布着黑白两色的花牛。第三自然段写的还是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这次作者聚焦的是“成群的骏马”。第四自然段仍然写的是这绿色的草原上,作者将目光从体型庞大的牛和马转移到了小动物身上,带着读者欣赏了“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牧场之国”里,放牧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应该也离不开放牧的人。第五自然段就顺理成章地写到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在傍晚展开的,夜幕降临时,就结束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一段只用了一半的篇幅写人的活动,且人的活动也是从容平和的,一半篇幅写人的活动结束后牧场的宁静——作者有意要强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生机勃勃还是安宁沉静,牧场都是属于动物们的。牧场之国,是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王国。
一路读下来,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鲜明的——由衷地表达了对“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为什么作者这么欣赏“牧场之国”呢?肯定不仅仅是这儿有大片大片的牧场,牧场上有成群结队的马牛羊等动物,而是这里的牧场给人带来的“感觉”——动物是自由、安闲的,环境是自然、宁静的。牧场之国的这些特点,就在作者描写的画面情景中,就在作者的词句表达中。花牛“专注”“仪态端庄”“无比威严”;骏马“膘肥体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绵羊“悠然自得”,猪群“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小鸡、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人的活动时间是那么短促,仿佛人们都不愿意打扰到牧场上的动物们,不忍心破坏了牧场自由、安闲、宁静的氛围。
行文思路上,作者仿佛并没有做特别的构思,却又匠心独运。描写的是牧场,却用一条鲜明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重复出现了四次,一唱三叹,反复强调,情感逐次加深,最后以这句话结尾,留下无穷的回味。作者仿佛担心读者只顾着跟随他的描写欣赏牧场景象,忘记了这是荷兰独有的风景,这是荷兰之所以是荷兰的标志。这一唱三叹,又似乎不仅仅是在赞美和强调,因为我们发现,作者自己并不是荷兰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向谁强调呢?想象一下作者创作时的读者意识,这句话就有了更丰富的意蕴——是告诉曾经和他谈起荷兰的朋友,自己所见所感的不同;是向希望了解荷兰的友人特别强调荷兰牧场的独特;是来到荷兰,感受了荷兰牧场自由、安闲、宁静之后赞叹之情的自然流露……到底是哪一种呢?即使没有确定的答案,这样的猜想判断,已经让读者和作者有了更深切的共鸣。
二至四自然段描写牧场上的动物,都不经意地提到是在“绿色”低地和草原上,让读者在想象牧场上的动物和它们的自由、安闲时,脑海当中始终铺展开一片广袤的“绿”。
讨论了文本本身,再来看看作为一篇“课文”,《牧场之国》被编排在“这一个”单元的价值。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编排三篇课文的目的就体现在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会“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进而以三篇课文的内容主题和表达特点为启发,激发“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兴趣,习得相关的写作方法,培养相应的写作能力。
具体到“这一个”单元中的“这一篇”,其学习价值又如何定位呢?结合前面对文本内容和表达特色的解读,联系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一看课文描写的“景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牛群的专注安静也好,骏马的自由不羁也好,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然安闲也好,几乎没有一句描写的是“静态”,因为这些动物都是鲜活的,都是生动的。但它们的鲜活生动不是热闹的、嘈杂的,而是悠然的、安闲的,给人宁静的感觉。简单地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对应每一段的写法,或用“静态美”和“动态美”来概括牧场景象,是力所不逮的,因为文中的事物是动态的,给人的感受却是宁静的——作者抒发的情感又是强烈的。正是因为这“动态”中让人感受到的宁静之美,给作者带来了震撼,所以才忍不住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样看来,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最值得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图像化策略),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景中感受体验,发现和体会动态中的宁静之美,并通过一唱三叹的抒情语句领悟作者的构思之妙;从知识习得角度看,就是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突出特点;从语言表达的理解和习得角度看,文本中别具情趣的描写,大量给读者带来“宁静”之感的词句,值得细细品味和诵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