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的策划具体是做什么的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剧本的策划具体是做什么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入影视工作做在职编剧的一年来,从自己写到加入/引导团队去合伙攒项目,对于剧本创作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也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方法论。最近不断的去复盘这一年的工作经验,去粗取精,以期来日。这些经验比较初级,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进步的起点。创作是件需要穷尽一生去努力去自我超越的事情,愿时时自省,在追求巅峰的路上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不断进步。
仅针对委托创作/IP改编。这些项目里,编剧更倾向于跟随市场、实现资方意愿的一个工具。暂时不讨论原创/自主项目。
一、前期沟通、策划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会有一个资方,或者是IP的版权方寻找编剧和制作团队。他们会”面试“一些编剧,看能不能在创作的思路上达成一致。而我所在的影视制作公司有时候会把我们当作前期策划推出去,先进行几轮沟通,或者拿一个大概的方案给对方看,如果觉得ok就可以进一步推进。
这个阶段,对个人能力的主要要求是:
1、对项目的理解能力
相对来说比较感性,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自己认知事物的坐标系,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
知识储备,来源于平时积累,知道的越多越好,不管什么领域的知识,对于编剧来说,都有可能会用到。就算不做这个领域的内容,还有可能混搭使用,味道更好~
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比方同样一个命题,同样的资料,一千个人可以写出来一千个版本。但好故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自我认知坐标系依然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观察、思考来不断完善。
快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块,勤奋大于等于聪明与灵性。如果不知道选什么素材、写什么、写不出来,就去看书看资料。
比如,去年策划的一个项目,资方是某行业龙头,希望拍一部剧来该行业十几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史。在这个Idea的基础上,需要找编剧沟通。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资方都是广泛撒网的。编剧此时去沟通,类似于竞标性质,又有一些面试的成分。所以,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推进,前期的准备工作做的越充足越好。
在去沟通之前,我先阅读了该公司Boss写的书,对他们的理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找了很多该行业相关的书籍、纪录片、影视作品去观摩,对该行业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基本了解。
因为资方暂时没有明确的想法,所以在去之前,我大概有了两套方案。这两套方案对比性很强,一套偏强情节大女主爽剧,一套偏现实主义时代剧。设计这样两套方案的目的是,他们可以把自身类型的优缺点通过对比来强化,便于缩小资方的选择范围,更好的定位出精准的需求。因为资方的需求有时候只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如果通过沟通去捕捉、确定,将这种感觉具体化,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结果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很好的建立了资方对我们的信任感,并提高了沟通效率,资方展现出了愿意合作的意向。
2、谈判、沟通能力与临场反应能力。
这几项软实力,但是可以通过上述充足的准备来弥补的。准备工作做的越充足,越容易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在沟通时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比方说,在项目沟通时,资方提到了一个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对标作品,而因为我做了很多功课,马上可以讨论提炼该对标作品中资方看中的元素,并且横向、纵向举几个类似的例子举证,这是最简单、直观、效率的沟通共识的路径。也是做一个编剧的基本素质。
同时,精简表达的能力非常重要。
比如一般都需要跟对方做编剧阐述,阐述的时候,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迅速的get到亮点,这项能力就非常非常重要。
跟职位越高的决策层沟通,越需要简练表达。相对来说,执行人员尚会事无巨细的沟通创作细节,但是到了需要跟拍板的人汇报沟通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几句话切中要害,把一个剧最能吸引TA的地方迅速抛出来,而且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说出对方最关心的点。因为他们的时间很宝贵,而且大多会更注重市场回报方面的问题,所以除了剧情的亮点之外,稍微提一下剧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更加容易赢得信任与好感。而即使是跟时间相对充裕的执行人员沟通,先快速的抓住对方吸引力,并尽量思维导图式的引导对方的思维,也是提高沟通效率的很好方法。
3、真诚。
看似与实力无关,但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有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
不管是态度上的真诚,还是去之前做足了功课,对项目有足够的了解和完整的思路,让资方觉得你是有诚意的。这一点有时候甚至比实力更重要。因为编剧能力的好坏,不是单从作品可以判断出来的,也许一个知名编剧只是徒有虚名的资源掌控者,也许一个岌岌无名的小编剧是只缺一个机会的小黑马。如果通过简短沟通,可以与对方构建基本的信任感,会为合作加分不少。
如何真诚,第一就是充足的准备,第二就是交流的态度,第三硬实力吧,比如专业团队、教育背景、以往作品等。
4、沟通后的复盘。
沟通之后,一般会有一个出文字产品的要求,方便下一次沟通。这个文字产品可能是针对上次沟通的一个策划案,也有可能是一个基本的故事梗概。这个东西也决定有没有下一次沟通。
比方说,聊得挺开心,一写出来,资方发现根本思维不是一个频道/文笔太差/错别字太多/卷面太不讲究等等。算了,继续面下一个编剧。
或者写出来资方觉得挺好,在沟通基础之上,还多了些惊喜。好了,这小姑娘这么认真,就是她了。
这个阶段,个人有一个很笨的方法,就是每次沟通会根据录音整理出来一份文字的会议纪要。
会听出来很多当时没有get到的潜台词,以及遗漏的微小信息。
同时,录音是个好习惯,方便以后扯皮的时候有理可依。
根据录音对沟通进行复盘总结,也更有利于快速推进,减少重写的次数。
PS:前期策划阶段是挺苦逼的,因为有可能谈10个项目,一个也成不了。就像一次次相亲,一次次抛出希望,却不知道会不会有故事。但是,既然爱这一行,就忍了吧。明知必败,也要奋勇前行;十年饮冰,也要保持热血沸腾!
二、创作预备阶段
假如策划阶段比较顺利,可以往下推万字大纲+分集+剧本了。那么,还是需要先做进一步的准备工作的。
1.深度的资料调研
开始写一个东西,特别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除了积累创作素材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应的世界观的建立。这个世界观不一定要非常写实,但一定要是一个逻辑自洽的闭环。
比如,写一个有科幻元素的故事,就需要架构一个科幻体系。
写一个武侠故事,就需要对基本的武功门派以及武侠价值观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
比如,写特警题材,对于他们的队伍结构、装备配备、国内外近年来相关大案都要有了解。
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多看纪录片。特别是没有条件采风的时候。
因为纪录片相对真实、接近生活。里面至少人都在说人话。相关的影视作品可以参考,但要小心被带偏。
2.采风
这个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的有,有的没有。
涉及到需要对行业、职业有深入了解才能写得好的剧本,就需要有一个实地考察采风的过程,这个采风主要是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现场体验一些工作环境,第二是为剧本收集素材,验证一些素材的真实/可取性。
对创作会很有帮助。而准备工作做的越充分,采风能得到的就更多。
采风之前:一份思路清晰、详细的访谈大纲必不可少。
单从创作角度而言,采风的大纲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对要写的东西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所以需要针对行业设计问题,第二是要对剧作有所帮助,所以要针对剧本已经有的创作成果设计问题。
而除了对项目的帮助之外,采风也是很重要的自我成长的一环。如果有采风机会,一定不要懒。是最好的扩充自我素材库的机会。
以上这些,都是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看似与具体的写作无关,但是,功夫在诗外,同等水平之下,做过这些功夫,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含金量更加高的。哪怕只是写一个2000字的故事梗概,在剧作之外花了多少心血,对方是可以看出来的。特别是懂行的人。
另外,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情况,这几项先后顺序并不是固定的。比方说采风有可能是在策划阶段,也有可能是进入具体的剧本创作阶段。
三、创作阶段
到达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前期的沟通已经做的比较顺畅,跟资方在创作方向、故事梗概上达成了一致。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小团队一起搞事情了。
团队一般由一位主创编剧领导,主创责任重大。第一,要保持好与资方的沟通,及时反馈创作中问题。第三,自己要定好调子,做好一部分剧本的范例。第三,要根据团队人的特点、手速合理安排分工。第四,要随时盯着大家,不要写偏了。
具体操作起来很繁琐,劳心劳力,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项目可以按照所有人的预期顺利进行,以及减少我们自己重写的成本。毕竟,影视剧的商业属性不可忽视,写剧本跟写小说不一样,不是自己想写啥就写啥,要对投资方的钱负责,要对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像、后期等等所有这些上下环的工作人员。最重要,要对自己的良心和观众负责。
大概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的团队协作/管理经验:
剧本创作的完整/常用流程是一句话故事——千字梗概——万字大纲——分集大纲——前3/5集剧本——全剧本。
一句话故事
如果把整个剧本比作一棵大树,一句话故事就是种子,整个剧本都要围绕这一句话展开,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源起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同时,一句话故事也是很好的校验核心创意的工具,如果一句话故事提炼不出来,基本说明这个剧本创意、故事核还不够明确,后面多多少少容易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一句话故事基本在前面所述的策划阶段完成,需要与资方反复确认,达成高度统一。但在每个创作阶段,均可以回头反推。
千字梗概
然后千字梗概就是大树的主干了,是对整个剧本的一个简单的内容介绍。它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主要的故事背景、人物、故事走向交代出来。这个阶段故事可以不用太完整,重点在于把整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点抛出来,结尾可以是开放式的。字数也不宜太多,最好控制在1500字以内。
万字大纲
万字大纲,就是在主干的基础上长出主要的支杆,基本可以窥见整个剧本的全貌。它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主要的角色、故事的走向、主线情节交代清楚,需要注意的是万字大纲仍需要牢牢围绕主人公去讲,把主线讲清楚,这个阶段倒不必把配角、支线副线讲太多,以免喧宾夺主。
还有一个比较常讨论的问题是万字大纲要不要写的像小说。因为一般学院派的编剧比较惜字如金,大纲写的越简练越好,基本整个篇幅都是在讲事件和情节,对学院派风格比较认可的制片人会比较认可这种干练的写法。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初级阶段,简练的写法是比较难的,因为同样的篇幅,字字干货就意味着情节量大、言之有物。而小说式写法比较容易用春秋笔法和状态描述糊弄过去,在初期会相对好写一些。但是到了后期,还是需要学会对大纲进行润色。前期摒弃小说式描写的原因是,在功力不够深的时候,自己也容易被粉饰性的文字带偏,但是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就可以在故事讲清楚的基础上,做一些润色,优化阅读的体验感。说到底,大纲的目的是为了跟资方进行沟通交流,到底应该写成啥样并没有标准答案,先把故事讲清楚最重要,文笔的润色可以锦上添胡,但不能雪中送炭。
分集大纲
分集大纲,是在每个支杆的基础上长出层次更加丰富的小分支。基本上就是每一集剧情的梗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分集大纲并不是对万字大纲的简单扩充,它需要解决事件的逻辑,时间空间的逻辑,比如实际剧本是有一些非线性叙事的,但是在万字大纲阶段,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概括性,仍是按照线性叙事的,但是到了分集,就需要把实际剧本中的叙事模式写清楚。
分场大纲
分场大纲,基本就是详细的剧本轮廓了。如果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合作比较默契的人合伙写剧本,这一步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团队人比较多的情况下,先把分场写出来,方便集体作业,不容易出现两集之间画风差距太大,或者上下集衔接不合理的情况。
剧本
做完前面流程,最终到了剧本阶段。剧本,是给这棵大树添上叶子。枝干决定了整个剧本会不会走歪,最终的文学剧本决定了整个剧本的风貌。
几个人一起写故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画风不统一,包括整体的风格走向、节奏、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为了方便大家统一,最好有一个或者几个对标作品,而且对标作品的切割要精准。
团队分工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分阶段,把每个阶段主人公的成长任务、感情节点码好,然后团队几个人各自负责一个阶段的案例收集,每个人负责一小块故事,之后再由我汇总统稿 。这样的好处是多线并进,速度比较快。但容易出的问题一是衔接,二是风格。这就需要提前把整体的调性反复的强调统一,我采用的方法是组织一起观看对标影片。而对人物的理解,比较方便的做法是,确定一个演员形象,大家可以对人物更容易有个具象化的了解,比方说,同样写一个职场新人,周冬雨和赵丽颖的形象特点就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条件,在理解人物性格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些类似作品的混剪,更方便大家构建一个具象化的统一形象。跟策划阶段一样,所有这些看似是创作外的工作,但实际可以避免很多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整个创作过程中,只有最终的剧本是作为成品变成影视剧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的交流工具的,所以只有剧本是最终展现出来的劳动成果。但是在剧本出来之前所有的过程文件也恨重要。
因为影视剧的变数比较多,很多项目做到一半夭折,所以有的编剧就练就了一身能写出好大纲的本领(包括我),但是到了写剧本,就暴露出来很多问题。
我在影视公司工作一年的时间之内,参与策划的项目有10+,但是真正动手写的剧本只有3万字左右了。所以也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在一个编剧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实际更多的是在做影视策划的工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担心自己的剧作水平会下降,就开始改善工作方法,和加强平时的自我练习。
改善工作方法:以前顺序是写完万字大纲再写分集再写剧本,现在在尝试写完万字大纲先写前3集剧本再写完整分集再写完整剧本。
平时的自我练习:小短篇的练习,1500-3000字的剧本场景练习,保持自己对视听语言的敏感度。
毕竟,编剧是一门手艺活儿,一天不练,手就会生,最起码,要保持码字的速度。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
以上都是方法论,相对来说更倾向于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一种工业流程。真正写出有灵魂的作品还是需要更多的自我内修。不管技巧和流程多么娴熟,作品有温度有诚意才会真正的打动人,所以,永远保持自己的表达冲动,和对创作的天真,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像修炼武功一样。
用我最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我一生,追求武道,七岁开始习武,尔后,孜孜不倦,以毕生的精力,追求武道的巅峰。为了追求武道,我这一生,也没有娶妻生子,也不嗜酒,抽烟。我毕生都在如履薄冰,谨守自己的精神,不浪费一分一毫。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武道的巅峰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限的巅峰,必须要如履薄冰的行为,才能有机会攀爬上武道的巅峰。”
这段话写的是修炼武术,但是创作亦如是,只有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
愿用一生去为故事书写灵魂,至死方休。
愿早日成为著名编剧,再回首笑自己今日的幼稚。
201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