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公祠游记_江边鸟先贝_新浪博客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封包公祠游记_江边鸟先贝_新浪博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包公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院落组成,占地1公顷多,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气势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风格的宏伟壮观,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心雅致。
包公祠大门向前约百米左侧即是包公祠的二门,进了二门才是真正的包公祠。二门头悬挂着一块写有“德昭古今”四字的匾额,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拯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拯最好诠释和写照。
进入二门内是一座石墙照壁,照壁的作用是遮挡人们的视线,不让门外的人直视庭院,使庭院更显曲折幽深。民间传说中,照壁可以阻止不会转弯的小鬼和煞气进入宅院,保佑家人吉祥平安。包公祠这种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了的照壁却不多见,这使得包公祠更加的庄严肃穆。
包公祠的中院安静幽雅,花香四溢,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东边碑亭中立有明朝重修包公祠的《包孝肃公祠记》石碑,西边亭子石碑上刻的是《重建包公祠记》,这些都是后人对包拯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
正对着照壁的是包公祠的二殿,殿檐下悬挂着“峭直清廉”的匾额。圆柱上挂着“峭直传今古,清廉著史乘”的楹联。殿内展出的是有关包拯的正史资料。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死后谥号“孝肃”。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
走过二殿,进入了包公祠的后院,在这座青烟袅袅、清心雅致的院子里坐落着大殿和东、西配殿,这一院落是包公祠的主要建筑。这是一组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的殿堂厅阁,翠环绿绕,据说这些建筑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
在东配殿的大门外檐下悬挂着“铁面无私”的匾额,内檐下则挂着“执法如山”的匾额。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感人故事。蜡像前边摆放了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铜铡,三个等级,是皇帝御赐,可以先斩后奏。
西配殿的檐下悬挂着“白简凝霜”的匾额,廊柱上挂有“欲奉箴铭上三疏,思除弊政陈七章”的楹联。西配殿以模型和壁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包拯的历史故事及清德美政。这些壁画表现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如:“端州掷砚”、“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怒铡亲侄”、“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动,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爱国忧民、铁面无私的高贵品质。除壁画故事外,还展示了宋代的官轿、官船等工具,包拯的官服以及开封府模型。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
包公文化在我们国家非常的盛行,时时可以看到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更有很多人呼唤时代的包青天。
大殿是包公祠的正殿,这里是祭祀包拯的正堂。正殿檐下悬挂着“公正廉明”的匾额,大门前侧走廊的木柱上也有一幅楹联:“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照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似乎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拯跃然眼前,包拯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人们心中已经全然定型,成为一个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清官廉吏的化身。
在大殿内“正大光明”的匾额下,是包拯蟒袍冠戴、端庄肃穆的铜像,包拯端坐在方背靠椅上,劲正如松,正气凛然,巍然如山;他方面阔额,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双眉微蹙,若视若思,常怀以悠悠报国为民的忠正心胸。只见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似乎又能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起的动势和力威,令人肃然起敬。殿内陈列着有包公的历史文物典籍和包氏家谱,山墙上嵌着反映包公政绩的三彩壁画。大殿两侧陈列着反映包拯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文物典籍。两侧的墙上有四幅彩陶壁画,壁画分别是:“不畏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形象地表现了包拯为官一世,淡泊一生,坚守廉洁操行,永葆奉公的清官本色。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
出了大殿,穿过月亮门,来到了包公祠园东景区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那湖水碧绿,像一块翡翠,湖的周围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彻成的围栏,湖边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绿树成荫。湖面很安静,太阳照在湖面上,银光闪闪。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这湖面九米之下。湖的对岸是淮河医院的高楼大厦。
灵石苑内是假山起伏跌宕,瀑布飞流直下,小桥流水潺潺,锦鲤戏游清波,石雕精美,满目翠绿,花香扑鼻,幽雅宜人,令人流连忘返。虽说是假山真水,但表现了宋式园林的别样风景。
返回包公祠大门,上车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