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后感200字左右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2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几天坚持看完《学会提问》这本书,不得不说其枯燥,但更应该说的是其中内容很干货,很讲究思维角度。书中有专门举例进行讲解每个概念,概念较多,但认真读,一定对养成批判性思维有所益处。废话不多说,请看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内容较多,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谢谢~
第一章主要讲解了本书的目的及两种思维方式。
首先本书旨在鼓励你学习一项技能:批判性思维。每个人在面对宗教和政治问题时都能自主判断,决定自己可以信什么不信什么,可以买什么账不买什么账。
市场促销员、游行策划者及各种世界观的倡导者,只会向我们提供用来让我们做决定的关键信息,最终的结果就是打造出一种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而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的人,常常会向我们解释他要我们这样做的种种不利之处。
专家多少还是为我们提供合情合理的观点,为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提供了材料。但自己必须要做能工巧匠,对那些主张加以剪裁取舍,将它们整合成自己的决定,才能做个有主见的人。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一旦我们对自己作决定时所处的环境有了清晰的把握,就要直面重大的责任:必须要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信念和结论。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倾听/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评判,后做出回应,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
批判性思考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1自主决断。
2好奇心。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需要多听多看,真正用心去听用心去看。
3谦恭有礼。哪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犯下一堆错误,认识这点,就有理直气壮的根据,积极主动地和其他人交流。
4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虽我们想尊重倾听其他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不分轩轾,都有价值。
5让对话进行下去。最重要的:当你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时,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1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2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优缺点及区别
海绵式思维:常见,充分吸收水分。
优点:1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获取的知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相对而言被动,并不需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有条有趣时,更显成效。
它有极严重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它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互补。我们认为你一定愿意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忽略什么。
要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一定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淘金式思维需你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页的边缘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他时刻与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互动,目的就在于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并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参与,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演说者和听众之间展开的对话。
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愿意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你首先得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1正确提问会带给人不快。为维系社会关系,必须要了解谈话对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注重策略。
2思考过快。
所谓慢思考:使用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说过的话。
刻板印象会取代“慢思考”。接触任何主题前,都带有一定的信念或思考习惯。形成刻板印象时,会断言因某个人属于特定集体中一员,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
3有一系列的思维习惯会限制和背叛我们。
晕轮效应[1]:对一个人的认识会决定我们怎样去接受和评价他的观点。
如有人在生活的某个方面有一技之长,会在大脑里给他“涂上一层光环”,以为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也有过人之处。这样一来,我们就特别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比如说,有名人天生擅长跳舞,并且性格好。然后,人们在听到她因为染上毒瘾而要到戒毒所接受强制治疗时,就会感到特别震惊。
信念固着:即我们总是带着各种观点“上路”。一部分原因是对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
总以为自己周围的人都偏执得不可理喻,只自己不偏不倚,这种不幸的思维习惯可能也使我们要为此负责任。总是以为我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人都是戴着雾蒙蒙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
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偏见,而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
可得性启发:获取和处理额外的信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所谓可得性启发指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这种可得性启发和另一个有害的思维习惯紧密相连,就是近因效应。作为我们思维基础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
例如,尽管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现一场空难以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几个月都不敢乘飞机出行。单纯一场空难在他们的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就要远远大于系统的安全数据所揭示的真相:其实让他们铭记在心的空难,出现的概率要多低有多低。
答非所问:大家彼此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对于批判性思考者来说,关键在于只要有人给出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这种行为马上就会将大家的注意力从开始讨论的问题上引开。然后,它开始引出另一场全新的讨论。
不管怎样,“慢思考”都很困难,如果有人不让我们专注于一个问题,那么我们提出有效的批判性问题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一厢情愿思维之所以会如影随形,因为我们惯于否认的思维模式常常出现。总是自我陶醉并忠于自己。自我中心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
第三章主要讲需要找到论证的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要成为批判性思考者,首先必须练习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论题的种类
描述性论题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要描述世间万物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存在方式。
它们在图书、杂志、互联网、电视节目中较为常见,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存在方式及其秩序的好奇。
规定性论题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它们提出的都是关于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它们需要的是规定性的答案。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寻找论题。通常可以在文章的正文中找到论题,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标题中就可以找到它。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结论逐步推断出的,来源于论证。结论是一个个观点需其他观点来支撑。批判性思考者首先要问:作者或演说者想要证明什么?交流者的主旨是什么?”两个问题答案都是结论。
所谓结论即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接下来关心的问题:根据支撑这一断言的材料,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
第四章主要讲理由是什么
只有在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我们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如果作者有个结论希望我们接受,那他不但会提供各种理由来说服我们相信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还会说明为什么他的理由能够证明这个结论。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理性,其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各种信念是否都有适当的证据来支撑,尤其当这些信念有一定的争议时更是如此。
为结论找到其支撑理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关键问题:理由(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或根据)是什么? 开始质疑的过程:找出理由第一步,是接触每个论证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第一个问题:“为什么?”
确定一个人的论证结构时,应把每个好像被作者拿来支持其结论的想法当成理由,即使你并不相信它其实能为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持。批判性思维这阶段,你正在设法找出论证之所在。因为想对提供论证的人尽量公平,要利用施惠原则。如果作者或演说者相信他正在摆事实讲道理,支持自己的结论,那么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他的论证过程。
论证本身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论证必有其目的。人们之所以展开论证,目的是希望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事或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行事。因而论证需要别人对它做出回应。不论我们的反应是类似于海绵或淘金者,一般总会做出回应。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需要依赖批判性思维来判定一个论证的质量高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两者当中如果有一个我们找不到,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评价这一论证的机会。我们找不到的东西,自然也就无法对它做出评价。
最后一点:需要进一步加以强调和说明。心急展开批判性思考并没有什么意义。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如: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显示;·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理由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论题的类型。很多理由都是提供证据(指人们用作证明的一些具体信息,以证明他们想宣布为真实的某件事。)的一些陈述。“需要用哪一类证据来证明这个断言?”后再确定是不是可找到这样的证据。应该知道,并没有一套统一的“证据代码”,可用在所有严肃的论证当中。在我们打算评价前,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接下来的章节几乎都是侧面从论题及论据的内容两个角度出发
比如第五章 查找明确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即哪些词语是模棱两可(有歧义指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的?体现了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主要是寻找可能存在的关键词及其歧义。
第六章主要是了解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并在论证中寻找。重点是找出假设,后思考其质量高低。价值观假设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当作者对社会论争采取了一种立场,他们通常都会选择一种价值观而排斥另一种价值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倾向或者说价值取向。描述性假设就是“定义性的假设”,即一个可能有多重意思的术语,我们想当然地认定其中的一个意思。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作者还通过一些例子,介绍了找到价值观假设及描述性假设的提示,找出价值冲突的有用技巧就是反串。
第七章论证中有没有谬误。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介绍了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如“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等,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第八章及第九章主要从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等来源出发,来思考证据的效力如何。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需要证据,但证据的效力却很少有人注意。
比如说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所以个人经历常会导致犯下“以偏概全谬误”。一次突出的经历或者几次同类经历可能说明某个结果有可能出现。
比如说,你可能遇到过几个人声称因为他们没有系安全带,所以在出车祸时得以保全性命。但这类经历却不能说明这样的结果具有代表性或极有可能发生。当你听到自己或者别人说:“嗯,以我的经验来看……”时,一定要当心。
·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它是真的?·能证明吗?
找出事实断言。a描述性的结论;b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c描述性的假设。
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科学研究和互联网使用;我们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第十章有没有替代原因。所谓替代原因,即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介绍了什么时候应去寻找替代原因,替代原因的说服力,评价替代原因等。
当我们发现替代原因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东西当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第十一章主要介绍数据可能存在的欺骗性。如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困惑的平均值;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通过省略信息欺骗、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等。
第十二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有些只想告诉我们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的人,就会告诉我们所有这些积极的特点,而且不厌其详,活灵活现。但他们会隐藏那些结论的消极方面。
薯片一直作为既好吃又酥脆的食品热销,但是它们所含的热量非常高,并且含有多种防腐剂,这个信息却没人提。因此,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的九个小提示;我们需要知道信息中确切的数字。
第十三章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介绍二分式思维方法,如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结论。
如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绝对的“不是”来回答。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他们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
两面还是多面?寻找多个结论,创造多种解决方法作为可能的结论的重要性。让思维更灵活,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到最后的你非常棒,但坚持付诸行动的你,一定会逐渐养成一种批判性思维。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但读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变成行动(比如看完一本书,想想书中的信息是否可信)坚持下去,我们会看明白世间的许多事,也会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参考
^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消极方面的特征,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