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考的感想 我的国考心得 4次国考2次上岸

2023-08-08 21:4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国考的感想 我的国考心得 4次国考2次上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国考的感想

时近七月,2017国考的硝烟逐渐散去,2018国考的大幕静待开启。回望每一年的国考,那2张试卷,1次面试,就可以把一个人捧得很高很高,也可以把一个人摔得很惨很惨。但,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战争!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对于我们来说,既然选择了考公,便只会不舍昼夜。

楼主参加且仅参加了4次国考,2次上岸,2次未进面。回首这几次国考,每一次都会从论坛得到新收获。楼主自认跟坛子里的考公牛人还相差甚远,不才将自己的国考心得做一总结以回报论坛,同时希望大牛批评指正,以免误人子弟。

一、国考经历

第一次,行测70+,申论60+,总分130+。第二次,行测70+,申论60+,总分130+。第三次,行测70+,申论40+,总分110+。第四次,2013年,行测60+,申论60+,总分120+。

在此做一声明,不论楼主的行测成绩,还是申论成绩,跟公道里那些行测75+甚至80+、申论65+甚至70+的诸多牛人相比,都谈不上高。所以楼主不敢妄谈自己有什么经验,只是把楼主这几次国考的心得分享出来,谨供考友参考。有不到之处,还望大牛多多批评指正,以期向大家还原最真实的国考,帮助更多的坛友上岸。

二、备考心得

前两次国考时都是应届生,准备的时候心态比较放松,没有总结什么心得。最近这两次国考是楼主初次上岸几年后参加的,比起上学时心智成熟了许多,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总结心得就是做到“四个一”:

1. 一种谁与争锋的气魄。既然选择了国考,选择了这个职位,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论坛里常有这些现象:报考某部委,比例很高,发帖求安慰;每天关注报名人数,频开水贴进行直播;进面后人肉对手,再次开帖求安慰。试问,如果你报考职位比例很高,如果对手很强,你就不考了吗?与其在论坛上寻求大家的安慰,自欺欺人,倒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做题上。楼主报名后,就只有一种心态:这个职位楼主一定要努力考上,即使考不上,也要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楼主上学时喜欢看《足球小子》,里面大空翼所在的南葛队队员在赛场上经常会喊“让他们见识一下南葛队的真正实力!”在国考的赛场上,不需要胆怯,不需要任何人的安慰,需要的只是自己一颗强大的内心,是“放马过来吧”的一种霸气。有了这种霸气,在遇到瓶颈时,我们才有突破的勇气;在走进考场时,我们才有必胜的底气。正如人民日报2013元旦献词——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迎难而上,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后来完全可以居上!

2. 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考研时,同学对楼主说,考研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道上只有你自己,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你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对手的情况,开始时你会精神十足、信心百倍,慢慢地,你的耐心一点点被磨掉,信心一点点的消失,许多人会逐渐选择放弃。考研如此,国考又何尝不是呢?报名的时候人数有100多万,到交费的时候会少一些,考试的时候又少一些……在整个国考的备考过程中,楼主一直牢记这样一句话“成功和失败看似很遥远,其实却仅有一步之遥,这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是选择咬牙坚持还是无奈放弃?其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点在楼主准备面试时感触颇深。在准备面试的一个多月里,楼主每天坚持背十八大报告,看人民日报,练真题。不夸张的说,每天中午坚持上YY或者看报纸,困了用凉水洗把脸,实在熬不住了躺下来歇20分钟,每天晚上做梦都是背报告、评论、答案,每天早起头都是晕晕沉沉的。这段时间,身体严重透支,体重降了近10斤,但楼主硬是咬牙坚持着,当得知自己通过面试的一瞬间,绷紧了一个多月的神经倏然放松,身体似乎一下子跨了。

3. 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上大学时喜欢玩《大话西游》,里面北俱芦洲土地的一句话用在国考再恰当不过——“能来到北俱芦洲的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同样道理,敢报部委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辈,没有两把刷子,更进不了面试。YY上一位考友的签名“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时时刺激着楼主的神经。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楼主(笔试)把真题做了一遍又一遍,(面试)把十八大报告里面的常用词句背了一遍又一遍,确保对国考常见题型、常用技巧了然于胸,确保对妙语佳句信手拈来。因为楼主始终信奉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自己尽了最大努力,结果失败了,那是技不如人,输得心服口服;而如果是因为努力不够、功夫不到家而输给对手,是多么憋屈的事情!我们既然比不了别人的天赋,那就以辛劳的努力来弥补,勤能补拙是我们战胜对手最好的资本!

4. 一种淡然处之的心态。从楼主上岸几年后再次决定国考,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昔日舍我其谁的霸气,有的只是患得患失的忐忑。“我一定要考上!可是这次我能行吗?”这种心态困扰了楼主很久,也一度影响了复习效率。楼主向同学打电话寻求帮助,同学只强调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国考靠实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靠运气,报名、笔试、面试各环节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那句俗语:“做最好的努力,最坏的打算”。众所周知,应届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比在职人员高,我想除了应届生年轻、脑子活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大部分应届生不像在职人员那样十分看重国考,只是把它当成找工作的一种方式,心态比较放松,所以容易出成绩。国考最要不得的心态就是“想赢怕输”,最需要的心态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楼主最近这次国考之所以行测低于70分,就是因为压力过大,做题时瞻前顾后,以致于26道题没有做完。所以,把握好心态,降低期望值,我们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行测心得

1. 快还是稳?对于每一个立志行测得高分的人来说,求快还是求稳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又快又稳当然是最佳选择,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能在做到某一点的同时适当兼顾另一点,就已经非常不易了。楼主的做法是求稳不贪快。具体来说,做一道题就要努力保证做得有把握,一道题有把握了再做下一道(当然,实在不会的常识题只能迅速跳过,不在讨论之列)。对于一道题来说,楼主读一遍选不出答案的话,会耐心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直到选出最有把握的答案为止。其实前3次国考,楼主每次都有20道左右的题做不完,但楼主的行测分数都能保证在70+,就是因为楼主拼的是正确率,而不是一味求快。当然,楼主的方法只适合楼主这种慢性子,对于急性子的人来说,求快反倒是更好的办法。所以,楼主再次强调,这个帖子只是楼主的一家之言,是心得,而不是经验,还是希望各位坛友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 数量关系?!到底该不该重视数量关系?这是令诸多考友为难的问题。关于数量关系的分值,众说纷纭,论坛里有无数帖子包括大牛的经验贴讨论这个问题。说实话,楼主也不知道数量关系的分值到底是高还是低。虽然楼主对论坛里筱月叹息、抹香绿茶这样牛人无限膜拜,也做了大量数量关系题弥补自己的短板。但现实中,楼主的做法是:4次国考只有第一次是先做的数量关系(插一下:之所以第一次考公先做数量关系,是因为本科毕业时忙着考研,一个准备考公的同学会时不时拿着数量关系题让我们来消遣,所以裸考的楼主只接触过数量关系题,而且那时自认为自己的数学还不错,所以很傻很天真地先做数量关系。考场上才发现自己的那点数学对付高考还凑活,对付小学奥数那真叫心有余力不足啊),剩下3次均没有时间做数量关系,换言之,就是全蒙!但楼主的行测依然能够得到70+(最后一次国考60+是因为状态实在太差,资料分析有7道题没做)。楼主说这些的目的,是告诉那些数学不好的同学,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数量关系仍然没有提高,那就别再纠结,果断放弃,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自己擅长的题型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在蒙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蒙B还是C,楼主近两次国考后都会对答案,15道数量关系题,选ABCD的数量基本是平均的3-4道,所以好好利用最后的宝贵时间对着一个选项速度涂答题卡吧。

3. 真题!真题!只做真题,不做模拟题。模拟题的质量跟真题简直没法比,而且答案的对错你敢保证吗?这时也许有人说国考从不公布标准答案,真题的答案也不保证对啊。但是,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国考真题是各个辅导机构都会研究的,绝大部分答案是一致的,可以说就是标准答案。我们不排除每年国考都有几道题是有争议的,但这不影响真题的价值。而你做的模拟题呢,充其量也就出题的这一家辅导机构研究答案吧?楼主最后悔的就是2009年毕业时时间充裕,真题都做完了,买了几套模拟题来做,真题完全扔一边,真正上考场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做真题的感觉全没了。所以最近这2次国考,楼主就只做真题,国考的真题做完了,就做山东、江苏、浙江、上海近5年的真题,这些资料论坛里有的是,不用花钱又节约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4. 千招巧不如一招精。真正用心国考的人大都看过辅导书,楼主也不例外。辅导书里面的解题方法不可谓不精巧,但真正要在考场上熟练运用,却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练习。楼主2009年国考是第一次系统复习,辅导书上的解题技巧让楼主大开眼界,图形推理点线面元素种类旋转翻转、直除法估算法等速算技巧让楼主窃喜,以为掌握了这些方法在考场上一定如鱼得水。但真正到了考场了,有限的时间、紧张的心情,根本容不得自己把这些方法一一使用,看到题目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最终结果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技巧”,踏踏实实练习才是王道。一种答题技巧,经过大量的练习,将其转化成自身过硬的素质,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技巧再多,如果不能娴熟运用,也只是如花瓶一般——好看但不实用。

5. 答题顺序。之所以将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个,是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身的长短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而不是盲目膜拜他人。楼主的答题顺序是言语理解(40分钟)-常识(10分钟)-逻辑推理(40分钟)-资料分析(30分钟),以上均含涂卡时间。之所以没说数量关系,上面楼主也提到了:没有时间。在此楼主强调一下资料分析的重要性。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了楼主常识和逻辑推理的时间安排跟真题上的参考时间是完全一样的,言语理解比参考时间多5分钟,资料分析多10分钟,这15分钟恰好就是数量关系的时间。之所以将数量关系的时间分配给资料分析,是因为资料分析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题型,一来它有标准答案,二来经过练习可以迅速得到提高。楼主从日常真题练习到考场,都要求自己的资料分析最多错2道,实际上楼主也基本做到了,这也许就是楼主放弃数量关系而依然能够得到70+的原因之一吧。

四、申论心得

1. 申论不一定需要准备。经常看到一种观点:申论准备的时间越长,答题时感觉越好,分数往往越低。虽然有些极端,却也不无道理。楼主2012年国考,申论认真准备了一个月,半月谈、人民时评不知道看了有多少,美妙的句子背得滚瓜烂熟,答题时用的“小词”那叫一个拽,结果分数叫一个惨:40+。总结原因就在于,准备的越多,写作时受到的禁锢也就越多,想当然地把材料跟诚信、和谐社会等大而空的主题联系起来,自己觉得站位很高,殊不知已经脱离材料太远,给考官的感觉就是你的文章是早就准备好的,能得高分才叫奇迹呢。于是楼主破罐子破摔,2013年国考基本没准备申论,到了考场上跟着感觉走,每一道题都从材料中找答案,不求用语多么华丽,句式多门磅礴,站位多么高远,只求紧扣材料,按部就班,反而能得到60+。虽然不高,但总算及格了。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告诉道友,不必一味跟风看枯燥的半月谈、人民时评、新闻周刊之类的,如果自己实在看不下去这些高谈阔论,倒不如将这些时间花在行测上更实在些。

2. 学会抄材料。上面提到答题紧扣材料,怎么体现紧扣材料?就是材料中的原句原词,给考官一种熟悉的感觉。论坛里有个帖子用的词非常到位,“概括”而不是“归纳”。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楼主的感觉是,有些关键词必须来自材料,而不是自己自以为是的归纳。这一点在2013年国考申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讲解妈祖还是缸窑,都只能靠从材料中提炼,由不得自己发挥。

3. 平时多练笔。不一定非得练习申论中常见的议论体,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我所在单位的大笔杆子告诉我,写作这种东西是相通的,某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公文写得好,写小说也是一把好手。细细琢磨也是,写得多了,感觉自然就有了,遣词造句上就不会捉襟见肘,逻辑结构上就不会混乱不堪。所以,厌倦了申论那“八股文”的风格,平时可以多写写随笔,不知不觉自己的申论水平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最后,以冰心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心得,与各位坛友共勉:“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看看论坛上国考牛人们一摞摞的复习资料,一张张的准考证、火车票,一个个挑灯夜战的身姿,或许我们会从中看到将来的自己。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