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人生感悟 广场舞 “碰撞”中跳起来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广场舞人生感悟 广场舞 “碰撞”中跳起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很多人笑称,广场舞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是一种极易实现“人传人”的“中老年街头文化”。这话对,但也不全面。
广场舞作为一种乐观、开放的群众文化项目,迅速得到推广,甚至还传播到了大洋彼岸。不过,时至今日倘还说这项活动是“50后”“60后”大妈的专利,恐怕是个“误会”。当下的广场舞,内容多样、花样翻新、元素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踏着轻快的舞步参与进来。
不可否认的是,与热情动感的律动相伴的,还有始终未彻底解决的噪音扰民、争抢场地等问题。长久以来,这个“疙瘩”没有彻底解开,甚至矛盾、纠纷频发,不时引起争议,给广场舞平添了不少负面评价。
误会是可以讲明的,“疙瘩”是可以解开的。“讲明”和“解开”的方法,定不是任由其野蛮生长,也不是一概讨伐。那么,如何在这两者中寻找平衡呢?
集体主义文化的回归
下了大雪,大妈上了热搜。近日,在辽宁本溪,几位大妈铁锹开路,自发清理小区过膝积雪,腾出一块长方形空地,随后便放开音响,在大雪中纵情起舞。一众网友不禁感慨:“太狠了!真是宇宙不重启,跳舞不停歇。”
何止在东北,不论是大都市,还是小乡村,只要有场地、有音乐、有兴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广场舞展示的舞台。
“广场舞能成为一些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得益于它特有的优势。”济南一社区老年学校舞蹈教师徐畅认为,一方面,广场舞多为群众自发组织,无需专业的场地和装备,举办和参与的门槛都低,不会带来太多经济支出的压力,讲求的是“想来你就来”“跳到高兴为止”,充分尊重了参与者的个体诉求,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广场舞背景音乐多是当下最流行的热门歌曲甚至口水歌,绝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快速接受并跟拍融入,而且编排的舞蹈结构、步法也都基本照顾到了大多数缺少舞蹈基础的业余爱好者,强度低、简单易学,几乎人人都能快速上手。“任何人对于广场舞的舞台效果评价都是开放的,甚至无关乎难度、艺术性或整齐度,只要跳的人畅快,看的人开心,就是成功的。”她说。
据统计,目前全国广场舞爱好者已经过亿,40岁至65岁的中老年人是广场舞大军中的“主力”。当下,人们对身心协调发展的认同感陡增,对自身健康状况更为重视。而广场舞正是能够放松全身多关节的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心肺功能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有很明显的效果。所以人们很容易把广场舞的健身功能当成它盛行的根本原因。
但其实不然。济南市建新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广场舞组织人李森坦言,中老年人爱跳广场舞,其实是“沉迷”那种热闹的氛围。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随迁老人、进城老人面对一种较为疏离的邻里关系,有强烈交流意愿却面对社交“壁垒”。而广场舞对加入者不设限,氛围热烈友好,搭建的“文化圈层”生动而丰富,这种因舞结缘的新型社交关系,大大驱离了人们的孤独感。
消解孤独感的背后,其实彰显了广场舞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中国人本就有着集体活动的自觉意识和固有习惯。集体舞是长久以来我国劳动群众歌咏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掀起的秧歌运动如是;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的推广如是;改革开放后,交际舞、迪斯科的风行,让群众舞蹈有了更轻巧、灵动的呈现,丰富了齐舞的“形”,对“集体表达”这个“核”没有弱化。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工作中生活中娱乐中,都携带着“集体主义”的“基因”,哪怕在愈加彰显个体诉求的当下,他们也要完成一种“反向输出”。因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广场舞可以视为集体主义文化在当下的回归。
“大妈文化”之外的个性表达
现在的广场舞,不再只是“小”“散”“乱”。李森说,以济南为例,当地略成规模的广场舞团队已有不少,有实力的还会找专业人士编曲、编舞、置装甚至进行排练指导。一些小有名气的队伍,领跳教练是专业舞者、体育老师甚至是现象级网红。整个团队的齐舞水平,堪比专业团队,场面规整甚至震撼。
广场舞正逐渐打破年龄壁垒,显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部分上班族乐得晚饭后就近跳舞。“我们队伍一百多人,‘80后’‘90后’学得快,也常给动作编排出些时髦的点子、帮忙剪辑练习小样,提升了舞团的整体活力。”他说。
不只是“点缀”,自成队伍的年轻人也不少。记者在济南的几处广场都发现有方队基本是“全青年”阵容。他们装扮时髦、放出最火的流行音乐、亢奋地迈开激昂的舞步,旋转、跳跃、不停歇……与长辈的表现相比,他们的节奏快,更有力量感,迸发着火热的能量。
而谈及加入原因,年轻人似乎更多的是提升个人感受。“坐在格子间一整天,来这儿就是要完全把身体调动起来,实现解压和放松。”在一家企业做文员的董慧对记者说。“广场舞专治‘社恐’。在家只有躺着打游戏这一件事。过来跳了一个月,结识了好多积极生活的好哥们儿。”来济务工的张启佳表示。
个性表达多了,自然极大地丰富了广场舞的艺术表达力,舍弃了《小苹果》《自由飞翔》,青年一代尝试个性化定制,增加了创意,也提升了观赏性。有人将此前大火的“save”舞步与广场舞结合,有20世纪80年代流行舞步+鬼步舞的既视感,轻盈跳脱,时尚感爆棚,这种创新,更是从线上火到了线下。
“这也是广场舞向着多元化发展的一种体现。”徐畅说,一般我们最常见的广场舞,属于比较老年化的综合广场舞,音乐以及舞蹈形式以改编成快节奏电子舞曲的民歌和网络流行歌曲为主,近年来普遍流行的依托《感觉自己萌萌哒》《咖喱咖喱》音乐旋律的集体舞都属于这个类型。而年轻人钟爱的,则是音乐上融合欧美、韩国、宝莱坞和中国流行歌曲的旋律,舞步编排上糅合了来自Salsa、恰恰、嘻哈、摇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和汉族民间舞蹈的元素。这种即兴起舞、风格各异的舞姿各美其美,既凸显了年轻舞者作为个体的澎湃激情和舞蹈能力,也焕发出年轻人作为群体那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精神面貌,成为广场上所有舞队中别具一格的风景。
呼唤广场文化的和谐共生
广场舞大火的另一面,是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争议。这让广场舞陷入了有人叫好,也有人叫骂的尴尬境地。
噪声扰民问题是主要的争议之一。支持者和反对者总是各执一词。休闲娱乐权休息权的对抗,致使“你跳我投诉”形成了“死循环”。有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认为广场舞噪音对其造成影响,23.9%的人表示强烈反对,更有38.7%的人甚至采取了干涉行动。这类干涉行动中,不少颇为激进。抢夺音响、用高音喇叭干扰的方法屡见不鲜。近几年还有住户众筹网购蓝牙音响干扰器,隔着几十米就可让广场舞音响瘫痪……
对此,有参与干涉行动的人接受采访时坦言,“用了感觉不道德,但不用着实忍无可忍。”也有住户深表担忧,“矛盾不断激化,针对‘反广场舞神器’的设备恐怕不久也会横空出世。”
争抢空间是另一个矛盾点。广场舞规模日渐庞大,占用的场地也就越大,势必会造成挤占公共生活场地的情况。日前,广场舞大妈与篮球少年爆发了场地争夺的正面对抗,双方甚至拳脚相向,此事一度登上热搜,引发各方关注。还有数据显示,23%的广场舞参与者常在街道宽敞地带活动,意味着广场舞大多都活跃在人流和车流的高峰地带,无疑给出行者、舞者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再加上围观者众多,给周遭交通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确实没什么好办法。”李森坦言,他们也很被动。“只能见缝插针,采取‘打游击’的方式,背着音响设备,哪有空地在哪跳,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冲突、纠结、无奈,从侧面反映了不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居民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感并不契合。在不少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空间设计仍偏少关注特定人群的个体体验,甚至存在“凑合着用”的现象。城市空间更新的思路和步伐,有些已跟不上当下群众的新需求,导致了一些广场舞在不得已、不合适的地点跳起来。
而在尊重双方各自需求的基础上,也有许多群体和部门在寻找妙招。在江苏、重庆等地,不少广场舞参与者开始网购发射器和专用耳机,统一连着主播放源,实际感受与听音响外放无异,对周遭居民没有任何影响,成功开启了“不扰民广场舞模式”,广受居民好评。在杭州,派出所民警推广起防噪声盒子,定制木箱罩在音响外面,只一面开放,箱子内壁贴上3厘米到4厘米厚的隔音棉,声音定向投射到特定区域,其他几个面的声音经过隔音棉吸引后,音量大幅度降低。而针对场地之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体育总局等七部门则发文提出了目标,将建立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在人口流量多、健身需求大、城镇化进程快的区域优先布局,大力推动体育公园免费开放……
问题要根治,还是要建立更加自觉有序的广场文化。在呼吁相关部门开展积极作为的同时,更需要呼唤各方的同理心、强化城市文明和个人素质建设,以谦和、包容、自觉的公共意识共同维护优质的广场舞文化,实现广场文化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