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读后感200字

2023-10-24 06:1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祝福读后感2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祝福读书心得100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先生就是铁屋子中的清醒者。

《祝福》开篇先写了与祥林嫂的相遇。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似乎此刻就现在你面前,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引起读者共鸣,代入感极强,不自觉的替祥林嫂感到揪心,悲凉感油然而生,以及为祥林嫂的遭遇解读埋下伏笔。

鲁迅先生为回答祥林嫂关于生死存亡的问题,仔细斟酌才作出回答,体现出他对祥林嫂的尊重和负责。以及后来祥林嫂出事,还认为自己有责任是帮凶,有自责内疚,与鲁四老爷的淡然厌恶态度和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被人们弃在尘芥中队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的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能看出人们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对于比自己不幸的弱者,只会报以戏谑的态度,似乎表达了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低人一等,不值一提。再怎么样坏的事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好事。牺牲他人,保全自己,自私自利,不计代价。人性的黑暗面原形毕露。

接下来是,由祥林嫂的去世引到她生前的遭遇,揭示祥林嫂是如何一步步被摧残的。初讲祥林嫂,春天时死了丈夫,冬初到鲁家时正值年轻力壮,虽守寡名声不好但还有剥削的价值,老爷默认让留下了。然而好景不长,春天时祥林嫂的婆婆要把她抓回家,老爷知道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知道祥林嫂与婆婆有矛盾的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保清门面,祥林嫂被带走了。如同是商品交易一般,没有自主选择权,祥林嫂被婆婆卖到了偏远山村给人作媳妇好给小叔子凑聘礼。料不到,第二任丈夫也因病去世,在春天时孩子也入了狼腹。至此,祥林嫂再次到了鲁家。这次祥林嫂的表现大不如前,由于自己的经历,两度丧夫,还失去了一个孩子,精神备受打击。春天象征着希望,然而祥林嫂的春天总是不如意,暗示了她是一个没有春天,没有希望的人。

自己的情深意切,他人的冷眼旁观,感同身受是很难的。每当祥林嫂讲起孩子命丧狼腹时,人们总能谐谑接起她即将要说的话。一次故事可能会引起同情,再次还有点留恋安慰,多次重复的故事大概率是会厌烦的吧。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尖又冷,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祥林嫂在意嫁二夫的“不洁”,坚信捐过门槛后,才能心安理得,认为自己一切都干净了,“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此时四婶一句“你放下罢”显得如此沉重,仿佛会因此沾染上不幸。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顿时意识到自己仍是不干净的,不被接纳与尊重的,这无疑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能再回鲁家,回到她熟悉的地方是想寻求认同感吧,然而大家体会不到她的痛苦并以此作乐,渐渐的她也感受到了自己不被接纳,进而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产生怀疑,到后来他人对自己的否认也予以认同,彻底放弃了。倘若她有机会能去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境遇大概是不同的吧。最大的不幸,可能是当时的环境,没能跳出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以为自己就是别人口中的样子,对自身认知的不足与大环境下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绝望。

最后的祝福更是讽刺了人们普遍缺乏同理心,对别人的悲惨遭遇予以漠视。祥林嫂犹如空中绽放的烟花落下的灰烬,成了寞落的陪衬,大家都在忙着庆祝,没有会记得她,也不愿意记起她,惟愿自身安好。可能也是当时战乱的环境,使得人们见惯生离死别,见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团聚庆祝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日常生活中见的更多的便是身边亲朋好友的不断离去,不愿意时刻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后来更是对死亡产生免疫,不再有身边人都能幸福安稳生活的希望,这样也不会有失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牺牲他人,保全自己,这算不是为了将自身基因延续下去而作出的一系列行为?

《祝福》实际上是把作为叙述者的“我”也拉进了故事当中,同样成为被观察被批判的对象。“我”代表的是那些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年轻人,读过一点书,懂得一点道理,隐约觉察出了社会的不合理,但无意去深究,自然也无决心去改变社会,同时在经济上属于旧秩序的受益者,终于没有真正觉醒,甚至大家笑孔乙己时,自己也跟着笑”的青年形象……

看了会痛的文字,才担得起一针见血。鲁迅先生的小说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能够把迷惘混沌的人,一两笔写出他们非常真切的感情波动来,对多阶层人物(尤其是农民)感受之细腻、观察之敏锐,总结之老辣。写作风格多样,字字犀利、句句揭穿,能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当有了一点点时间的沉淀和一点点阅历的积累才会慢慢了解一点点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批判、讽刺、“吃人”等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于我,未尝不是一种警醒......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