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心得(实践案例:幼儿园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2023-11-12 22:2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心得(实践案例:幼儿园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心得

“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到“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象征,是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本文以大班“中国汉字”主题活动为例,探析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实践,以期为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借鉴。

爱国主义的概念比较复杂,带有一定抽象性,幼儿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内容来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幼儿可直接感知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十分关键;

从方法来看,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还原为具体的承载实体、物质表象、易于接收的信息符号等十分必要。

已有研究为我们解读了儿童的阅读包含“从图像逐步过渡到文字”等发展特点,儿童在阅读图画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和初步概念。

大班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以汉字主题为线索,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前书写兴趣,既符合其现实生活和游戏的需要,也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与幼小衔接的一部分。

此外,汉字作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汉字的起源、演变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汉字的结构规律、造字方法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书法艺术中蕴含着“方块字”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具有幼儿社会、语言、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教育价值。

因此以“中国汉字”主题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的切入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年龄发展特征,契合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特点,是实现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的适宜载体。

接下来,文章将以某大班开展的“中国汉字”主题活动为例,介绍以“汉字”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天,大三班的美工区格外热闹,原来,一名幼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征了自己新认识的汉字“山”,画面上有山有水有船,旁边是象形字和简体字的“山”,这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好奇和围观。

大家纷纷讨论起自己知道的汉字,你一言我一语中,透露出幼儿对汉字已经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经验积累。

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与幼儿共同生成了“中国汉字”主题活动。

甲骨文作为汉字演变的开端,其象形性特征明显。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这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不谋而合。

幼儿在这个阶段尝试通过以图表意、图文交叉的表征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对图文认知、汉字认知也进一步加深,提出了关于汉字起源、演变的相关问题。

教师倾听并记录下来,通过和幼儿一起商议,大家决定开展介绍自己“喜欢或认识的汉字”活动,走进象形文字的世界。

为了丰富幼儿对汉字的认知,支持活动更好地开展,教师在教室投放了图画书《三十六个字》。

《三十六个字》以图画的形式,把握象形文字“以形表意”的特点,还原文字的使用场景,把每个字的来源、构成编为一系列图文并茂的汉字故事,充满童趣。在幼儿初步自主阅读后,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三十六个字》,结合图画共同猜想画面中的“字”,共同讨论“象形字”的特点。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表達自己的想法,初步体验汉字的图形特征,感受其形象性、表意性等特点。

活动初期是幼儿轮流为大家介绍汉字,随着对图画书《三十六个字》熟悉程度的加深以及与同伴间讨论的持续,他们不再满足于独立行动,开始进一步商量如何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优化介绍内容,如图文的搭配、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

最后,大家决定结合象形字特点和汉字起源,创编汉字连环画,分小组制作属于本班的《三十六个字》。就这样,幼儿跟随自己的问题和兴趣,持续进行着关于象形字的探索。

从造字方法来看,象形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属于表意文字,是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以幼儿的兴趣为线索,从汉字的起源、特点开始,通过个人与小组的表征、创造、表达,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演变历史,了解汉字是中国人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活动过程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文化认同教育,幼儿持续的参与感、情感和思维的投入程度尤为关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熟悉感、归属感是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启蒙的重要基础。

有了关于造字起源和象形字的经验后,幼儿开始把兴趣转向了自己的名字:“ 为什么我和爸爸的姓一样?”“ 为什么班级里有的同学是同一个姓?”“ 我的名字是什么含义?”教师提议大家先回家对这些问题做个小调查,并将结果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调查结果的共性或特别之处。大家发现班级里有些姓氏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姓氏则很特别;有的幼儿发现了相同姓氏的伙伴,有的幼儿还发现了同音不同义的姓氏等。幼儿的探究热情持续升温。

于是,教师从姓的“ 汉字本义”和“ 寻根溯源”两个角度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姓。通过寻找姓氏之源,感受中国姓氏代代相传的历史感,用“揭秘家谱”的活动了解与家族有关的话题,体会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传承观念和集体意识。

大家发现,原来每个姓氏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进一步产生“那我的名字和家族有关吗?又代表了什么呢?”等新的探究问题。

名字是一个人的独特标志,教师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姓名海报,在全班幼儿面前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自己名字的由来,特别是家人赋予自己名字的美好寓意,对自己的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魅力和亲情的温暖。

随后,幼儿兴致勃勃地想把自己对名字的理解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姓和名都做成图文并茂的圆形卡片,贴在班级主题墙上,幼儿可以自由进行“找相同”的小游戏,分享自己的姓和名,增进同伴间的了解,在游戏中表达和感受名字传递的温情。

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要选择幼儿身边的、当下的内容。以幼儿的名字为线索开展关于“汉字”的探究,追寻姓氏文化,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和名字背后蕴含的美好寓意,都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的内容是真正贴近幼儿生活的、能够引起幼儿共鸣的学习和探究内容。

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常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

通过古诗学习,可以感受诗人以汉字为载体,在一字、一词、一句中凝聚的语言之美。因此,教师借助古诗将“中国汉字”主题活动的思路延展开来,由单个的“字”到“词”,再到“句”,支持幼儿在古诗词中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和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在“汉字连环画”的经验基础上,幼儿计划分小组将每一句诗里的关键事物“画”出来,制作出“古诗连环画”。活动结束后,他们对完成的古诗连环画爱不释手,一有空就会去翻一翻、摸一摸,而且还保护得特别好。

有了对古诗词在韵律、意象方面的初步认识,教师和幼儿结合大班的毕业季,用诗歌创编的方式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记录了下来。“诗”不再只是欣赏、学习的素材,也成为了幼儿表达个人想法和情感的载体,毕业季墙上幼儿的“诗歌创编”融古通今,趣味横生,童真的语言和画面更是让往日熟悉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变得特别起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课程要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对“中国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比起通过图片等形式给幼儿展示、介绍,能让幼儿将身边的事物和较深层次的情感启蒙有机地产生联结,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认识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可能真正将汉字文化的魅力由抽象变为具体。

教育的核心是关系的联结、情感的联结,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发生在每一次幼儿的实际操作、表达等真实的体驗中。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物质环境等都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

随着“中国汉字”主题活动的持续推进,班级幼儿又有了新的想法——大人们可以用手机微信打字、发表情图片,我们能不能也有一部这样可以随时聊天的“手机”呢?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实现这个愿望出谋划策。随后,教师也加入讨论,并给予幼儿多方支持。

最后,大家参考生活中卷纸的做法,用卷轴和绘画白纸在班级走廊制作了一个可滑动的微信聊天界面。幼儿可以用班级的“手机”微信聊天,聊天界面常常有文字,有代替文字的图画,还有他们自己绘制的独有表情包。

幼儿经常在这部“手机”上,发现其他人的“聊天记录”,并积极开展猜想、讨论活动,使这里一度成了班级聊天的热门聚集地。除此之外,走廊的栏杆上还挂有幼儿自己创作的成语卡片,如“守株待兔”“闻鸡起舞”“对牛弹琴”等,幼儿用自己独创的符号表达着对文字的理解。幼儿的文字符号表征逐渐从图画过渡到图“文”交叉,传达着他们对于文字表意的理解和创作想法。

将幼儿个性化的符号表征方式作为同伴互动和环境创设的素材,让幼儿进行持续性的表征、交流,能在潜移默化中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建构新认知,将个体经验转化成集体经验。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环境、材料支持,引导幼儿在渗透式的教育情境中,在与物、人、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经验,真正实现“一日生活皆课程”。

备注:“元迪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展示更多优质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