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交流发言稿模板(10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两校交流发言稿模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1
(二)在朗读过程中考生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朗读作品。考生要投入到作品中去,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设身处地、寓情于心,加强形象感受,并最终外化为声音,展现给现场的评委老师。
(三)“滚瓜烂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缺乏与听者的交流,为了让评委老师听清、感受甚至产生共鸣,考生注意要放慢朗读的速度,按平均速度,五百字可以读三分钟左右。这里说的“慢”,其实是语速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则考官不是由于过快而没听明白,就是由于太慢而觉得托泥带水。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2
1.量的变化。最初是8开纸,教师绞尽脑汁,汇编成一份讲学稿,教师集课本之大成,几乎是面面俱到,但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学生反感,每节课内容完成不了,学生吃了很多夹生饭,每一次的单元测验和联考成绩也不理想,有部分老师开始有怨言,改革、改革,越改越不像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利用区组织教研活动及实地到各中学进行观摩,回来之后大刀阔斧地改,压缩成16开,内容精简,量的改变释放了教师与学生身上的双重枷锁,学生和教师在完成当天任务的同时,还留有“反刍”和“交流”的空间。
2.课堂的归位。以前教师的讲解要30分钟以上。现在都压缩在15分钟以内,以《利用尺规作图作三角形》三种类型为例,第一种类型已知三边求作三角形,我放手让学生去看、去动手操作,教师只是巡查;第二种类型两边一角(夹角),教师点拨;第三种类型两角一边先讨论,然后教师再重点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很快,教师也很轻松。
3.讲学稿上精选例题、练习题。最初的讲学稿是书本上的例题,练习题的翻版,中期的讲学稿是删减,现在的讲学稿是经过主备人下题海之后挑选的精华,做一题就是一种类型,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精髓部分,教师的辛苦换来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4.作业的减负。北师大版教材仅就练习量而言,是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要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等问题客观存在,北师大版的教材是以北师大附中为模特量体裁衣做出来的测量,我们的学生只能以它为范本进行选择吸收,作业多,学生不做(或抄),只有布置适量、可行的作业,学生才会越嚼越有味。
5.备课组教师的团队意识的变迁。最初,教师采用备课本,把上课内容程序化,内容照搬照抄,教师交流最多是“你今天上什么内容”。随着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利用讲学稿(师生共用),把备课内容落实在讲学稿上,教师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怎么突破”。现在我们的每一位数学教师,讲学稿上都写着不同的批注,教师之间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为什么这样突破”。
二、我校数学集体备课的历程
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我校数学的集体备课停留在“改革”与“应付改革”交替的阶段,教师较多延用以往的经验或照搬旧教案,即使有改革,也是新瓶装旧酒,集体备课也是人员虽然坐在一起,但多数时候都是各人忙各事,备课组长最多确定一下教学进度,落实一下上课要注意的问题,安排一下教学常规工作。学校的检查也是一种公式化的套用,是否有备课,是否批改作业等,所有的检查都是静态的。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09年),学校改革的初期。在经历了教学成绩的一滑再滑后,学校领导在反思,上级领导在质疑,家长在询问,学生在观望,教师在徘徊,各种声音汇在一起,我们要改革。学校以校长为首的改革小组,亲自到江庐中学把“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植入了我校,开始请东庐中学教师到我校上课,指导我们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我校组织人员进行回访,同时一有机会,我们就到兄弟学校进行学习,渐渐地,我校数学成绩不断上升,教师的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第三阶段(2009年至现在),突破瓶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经过一轮“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校集体备课逐渐制度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老师坐在一起,能各抒己见,备课组内经过激烈讨论后能达成共识,年轻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能很快成长,我们的数学教师不断迈出校园,到其他学校进行上课及指导备课。
三、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学情反馈,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教师二次备课,课后交流、反思。
1.学情反馈:备课组每一位成员分析班级一周情况,从讲学稿落实情况、作业、检测等角度收集素材,同时交流应对策略,并把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备课组长进行小结,并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2.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1)主备人说课,说章节地位(考纲要求),说课时安排,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渗透目标),说重难点,易错点,说教学流程,说选题目的;(2)集体研讨,定准目标,完善流程,关注细节,精选题目。目标决定流程,流程由活动构成,活动落实目标,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度。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3
《清史稿》首设邦交志,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地记述整个清代中外关系的史籍。我国正史曾设“外国传”这一门类,以记述外国地理、民俗、历史沿革为主,附带谈到与中国的交往。《清史稿》编者没有因循旧例,考虑到“明以前对外无平等礼,故史家于外国皆立传”,另外他们感到“传”这一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用来表达晚清中外交涉这一重要内容。“传者专纪一邦事实而已。志则于国际大纲。必指其要领所在。且必于事之始终本末一以贯之。”所以编撰者采纳刘树屏“邦交志意见书”中的提议,开正史之先河设邦交志。(1)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三,志一百二十八,邦交志开篇就是俄罗斯,此部分篇幅较其他国家的更长,内容更丰富,涉及的事件更多,足见俄罗斯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的地位。相比近代中国与西欧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俄交往开始的更早,发展的更深入,事件也更复杂。纵观邦交志俄罗斯的记载,中俄之间在清中后期的关系史最主要的就是围绕边界领土冲突展开的。不像远道而来的西欧列强更关注通商。中国国力强盛之时中俄两国还可以平等地就边界问题进行协商立约。而清中后期随着的势力逐渐衰微,俄国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地蚕食中国边境地区,并以武力相威胁,抢占中国领土。本文考察范围限于《清史稿》中记载的中俄早期交往的一些史料,试图通过整理辨析,回溯到两国最初平等合作的交流时期,考察当时中俄两国在平等合作关系下的外交、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清史稿・邦交一・俄罗斯》开篇介绍“地跨亚细亚、欧罗巴两洲北境。”接着就提到中俄两国的边境冲突。“崇德四年,大兵再定黑龙江,毁其城,兵退而罗刹复城之。”这就是17世纪俄罗斯对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侵扰,清政府派兵清剿俄边境分子的史实。这里出现了“罗刹”。“罗刹”来自梵文,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后出现在在佛经故事中,随佛教传入中国,有相貌凶恶、吃人嗜血、残忍嗜杀的含义。为什么用这个名字称呼俄罗斯人呢?这与俄罗斯人中哥萨克武装对中国东北地区边境居民野蛮抢掠造成的印象有关。“俄国第一次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是1643年由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领的‘哥萨克’远征军”发动的。(2)这些哥萨克远征军野蛮侵害当地居民,杀人并抢夺财物,于1646年夏季返回。《清史稿》中记载的应该就是指这些哥萨克远征军对中国黑龙江地区的第一次进犯。但是“1650年至1653年又有哈巴罗夫匪帮对黑龙江流域的再次武装入侵。”(3)清政府派军于1660年肃清黑龙江流域的哈巴罗夫残余势力,但没有及时驻军守卫,哥萨克残余和黑龙江上游的俄军汇合,占据尼布楚地区。清政府在平定“三藩”后终于腾出手来,于1685年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战役打败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的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也就是黑龙江地区的中俄边界。《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史稿》中就不再称沙俄为“罗刹”了,而改称“俄罗斯”。
其实,留心就会发现“俄罗斯”这个译名也与众不同。俄罗斯俄文书写为“Россия”,用英语为Russia、德语Russland、法语Russie、西班牙语Rissia、葡萄牙语Russia、瑞典语Ryssland、日语为ロシア读音为露西亚。从拼读来看各国对俄罗斯的称呼第一个音都不是“?藜:”的音,为何只有汉语的译名里有“俄”的音呢?参考郭文深对此问题的研究,本人颇为认同。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发生联系始于蒙古西征,“强大的蒙古帝国不仅在中俄关系史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使中、俄两国共同处于一个皇帝统治之下达两世纪之久。”从1240年到1480年,蒙古统治罗斯各公国达240年。蒙古人称呼俄罗斯“Русь”时根据蒙古语发音规则前面加o为“oros”,汉译蒙古语的这个名字就为“斡罗斯”。(4)清朝建立以后,由于边境问题和沙俄经常发生摩擦,交流中对俄国的称呼就沿用蒙古语的“斡罗斯”,后来还出现过“鄂罗斯”。直到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时,将很多外语翻译过来的地名、人名、国名等作了统一规范,正式定名为“俄罗斯”,并沿用至今。其实,清朝文献中有许多外语翻译过来的词汇是转自蒙古语的。简单举例:《清史稿》中“雍正五年秋九月,与俄订恰克图互市界约十一条。俄察罕汗卒后,…”中“察罕汗”就是清初中国对俄罗斯沙皇的称呼,来源于蒙古语Chagan Khan,意思是“白汗”,就是白人大汗。同时,俄国人也会借用蒙古语的词汇来称呼中国的一些称谓。如俄国人借用蒙古语Bogdikhan(博格德汗)来称呼中国的清朝皇帝。
《清史稿》中接下来记载“康熙间,尝遣人至中国学喇嘛经典,并遣子弟入国子监,习满、汉语言文字,居旧会同馆,以满、汉助教各一人教习之。至是,定俄人来学喇嘛者,额数六人,学生额数四人,十年更代为例。”这是早期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事件。
根据记载17世纪后半叶就有俄罗斯人被派往中国来学习喇嘛教,也就是藏传佛教。至今俄罗斯仍有一些地区信仰藏传佛教的,是从16世纪就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传播过去的。俄罗斯的卡尔梅克人在16世纪居住在中国的准格尔地区时就皈依了藏传佛教。17世纪迁居伏尔加河下游后,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并将一些藏文佛经译成了卡尔梅克文。18世纪上半叶,外贝加尔山地出现了和蒙古的喇嘛,多数住在外贝加尔的布里亚特人很快就信奉了藏传佛教。517世纪的藏传佛教中格鲁派成为主流教派并传入俄罗斯,同时俄的主流教派东正教也在向中国派遣传教使团。
《清史稿》中还记载“俄国界近大西洋者崇天主教,其南境近哈萨克者崇回教,其东境近蒙古者崇佛教。”其意思应当是俄国近大西洋的地区信天主教,南部地区近哈萨克的地区信回教,东部地区近蒙古的地区信佛教。不难发现此处“天主教”应是一处错误,把“东正教”和“天主教”混为一谈了。应该说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教仪教规方面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两者会混淆呢?这和当时俄来华传教士团的目的和行动宗旨有关,他们来华是接受的沙俄政府的派遣,主要为沙俄政府的外交和侵略搜集情报,本身就充当和行使着俄国政府在中国的外交机构的职能。传教的目的反而次之。神职人员故意淡化其教派特色,以便利用早年天主教在华形成的影响。1698年当彼得一世获悉雅克萨战俘在北京建了一所俄国教堂并有中国人受洗后兴奋地指示:“此事甚善,唯为上帝起见,行事宜谨慎,戒鲁莽,以免结怨于中国官员及在当地安营扎寨多年的耶稣会士。为此需要的不是学有根底的神父,而是谙于世故的神父,以免因傲慢而使上述神圣事业像在日本那样一败涂地。”(6)按照彼得一世的指示,当不可避免地直接面对北京的天主教传教士时,东正教传教士采取了从外表和举止上淡化自己的教派色彩的做法,刻意表现出其同属基督教的一致性。所以这一错误源于俄传教士刻意模糊其和天主教的区别,有意而为之有关。据曾在中国宫廷效力十三年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留下的一段关于第一届俄国传教团领班列扎伊斯基的记录:“我发现他举止高雅,彬彬有礼,衣着整洁。每当他从教堂外出时,胸前必要佩戴耶稣受难十字架,手持修士大司祭法杖。他是分裂派教徒,但是在我面前装出天主教徒的样子。他的拉丁文完全可以听懂。”(7)事实上东正教的教会语言是希腊语,胸前应佩戴圣母或救世主圣像胸牌而不是十字架。所以很可能的是当时编修《清史稿》的文人士大夫就不认为俄国的东正教徒和天主教有什么不同,记载中也就有所混淆。
正因为东正教的这种淡化传教色彩的做法才确保了俄的东正教使团在康熙颁布禁教令后还能独享在华传教特权。1720年前后出现的礼仪之争,1723年康熙的禁教令已经实施,而1727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却允许俄国东正教在华建堂。所以看出当时的俄国在清政府那里受到了礼遇。“在长达百余年的中国禁教时期,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俄国在《中俄恰克图条约》的保护之下,定期向中国派出传教士。”(8)从1716年至1933年沙俄政府或东正教会先后向北京派出20届传教士团,每届成员约10人左右,累计200多人。其中除神职人员还有学者、外交官及学习汉语的学生。“1860年以前,传教士团的主要工作不是传教,而是为沙俄夺取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袤土地搜集情报;1860年沙俄驻中国的外交使团正式成立以后,传教士团才开始注重一些传教的基本工作,如翻译出版神学著作,增加传教点、修道院和教堂,兴办神学校、慈善机构和养老院,发展中国籍教徒等”(9),而那已经是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除宗教交往外,俄还“并遣子弟入国子监,习满、汉语言文字,居旧会同馆,以满、汉助教各一人教习之。”由此开始了俄向中国派遣官方留学生的历史,“1715年沙皇彼得一世征得康熙帝的同意,正式向中国派遣东正教传教团。教士团中不但包括神职人员,还包括3名学习汉语满语为主要任务,学成后在俄外交部门任职的学生。”(10)他们住在“会同馆”,这个专门为外国人开办的语言学校应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外语言学校。会同馆是“是元、明、清三朝接待藩属贡使的机构。”《清史稿・职官志一》:“顺治元年,会同四译分设二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司主事满汉各一人提督之。”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教职人员。1725年俄在伊尔库茨克建立的修道院学校里,除对神职人员子弟进行必须的宗教训练外,还专门开设了蒙语课和汉语课,并于1727年更名为“蒙俄学校”。(11)首开汉语在国外的学校教育的先河,为俄罗斯汉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俄罗斯汉学的兴起培养了人才。俄罗斯汉学的奠基人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先在蒙俄学校学习,后随第二届传教士团赴北京。由于出众的汉满文功底被清政府理藩院聘为俄文翻译和俄文教师。1741年返回俄国后,进入彼得堡科学院工作,专门负责汉满语的教学和翻译。翻译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如《资治纲目通鉴》和部分《八旗通志》(因其早逝而未完成)。俄最出色的汉学家的比丘林・雅科夫列维奇・尼基塔(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Бичурин)随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九届传教士团来到北京,其汉学研究成就卓著。经沙皇批准还在中俄边境贸易重镇恰克图开办恰克图汉语学校,比丘林为学校专门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汉语语法》教科书,这些都是俄国汉语教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另一位俄国汉学的重要人物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Василий)在1840年以学员身份选派至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在北京期间,被指定进修蒙语,学习汉、藏、梵、满语。显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很快谙熟多种语言。特别要提到的是1880年瓦西里耶夫出版了其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著作,甚至早于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近一个世纪。俄罗斯汉学家表现出对中华文明的尊重与认可,在中俄文化交往中功不可没,并呈现出于不同于西欧汉学的特点。“由于俄国传教士团的汉学研究更多地为俄国政府的外交和科学部门所主导并且要努力服务于沙俄政府对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现实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所以一定意义上更客观更准确更真实。对人文社会知识的搜集整理更全面。”(12)所以前期传教士团工作的重点不是发展当地教民,宣传教义,更多的是学习汉语和蒙语、研究中国历史、文学等人文知识。
以上就是本人对《清史稿・邦交一・俄罗斯》中俄中两国交流一些早期记载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罗刹”这一名称的由来,“俄罗斯”国家名称的由来,中俄两国宗教往来,中国向俄罗斯传播了喇嘛教,俄罗斯政府向中国派遣东正教传教士团,以及中国文化交往,俄罗斯汉学形成的一些历史史实的考察。中俄两国作为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史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本文粗浅的认识能反应一些中俄早期交流的面貌。
注释:
(1)张明:关于我国第一部清代中外关系史《清史稿・邦交志》,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4月第125页
(2)(3)(4)郭文深:俄罗斯国家名称变迁考――从“罗刹”到“俄罗斯”,江淮论坛,2010年3月第105页
(5)来自中国佛教导航网《当代藏传佛教在国外》,2009年06年07日
(6)(8)肖玉秋:1917年前俄国在华东正教传教士与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世界历史,2010年第五期第33页
(7)马国贤,刘晓明编译:清宫十三年――马国贤神甫回忆录,紫禁城,1990年第2期,第170页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4
关键词:外文版;学术期刊;国际化;编校质量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1~2]。随着学术领域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需求与日俱增。外文版学术期刊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最新学术成果的窗口,其编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3]。学术期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研投入的产出绩效,其外文版作为这一绩效向全球公布的窗口,对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为世人所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文学术期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科研领域成果能否为国际社会所知晓和认可。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日益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对外交流的高度,认真做好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
一、现状
中国的外文版学术期刊起步较晚,办刊时间较短,各高校的学报基本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办外文版期刊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文版期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诸多原因,外文版期刊在编校质量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对全国外文版学术期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校质量检查,以了解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整体出版质量,从而确定今后对这类期刊的管理政策。此次抽检主要是从语言和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列入检查范围的共有148种外文版学术期刊,以差错率万分之五(含)为合格标准,合格期刊只有44种,合格率仅为29.7%。这充分说明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偏低。中国多数外文版学术期刊的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令人担忧。从检查结果看,受检期刊语言规范与编辑质量主要差错分为十类:语法差错、结构差错、词语搭配差错、用词差错、拼写差错、大小写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格式差错、语言逻辑差错和乱码。其中,前四类反映的是作者和编校人员对基本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缺失,后六类则主要表明编校工作的草率。这一抽检结果引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敦促参检期刊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办刊质量。
二、原因分析
致使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低下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较晚,重视不足
在中国,外文期刊创刊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还不到20年,同时又因为没有对外文期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中文版相比,无论在人力或经济方面,在外文版发展的投入上都略显不足。据了解,目前,在各个高校学报编辑部内,中文版的编辑人数普遍多于外文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外文版学术期刊大多处于维持状态,编辑部仅有一到两名专职外文编辑进行日常工作。人少事多,工作量大,稿件处理较仓促,往往出现赶工作的现象,这样就难以保证期刊编校质量。可见,至今外文期刊的发展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稿源质量低下
稿源的质量高低与编校质量的好坏也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质量的稿件由于作者本身已经编排的很规范,错误较少,这样往往会省去编校人员很大精力;而质量不高的稿件,需要编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加工,这不但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而且往往最终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把握好稿源和审稿的质量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到宁缺毋滥。
3.编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出版语言及刊物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外文版学术期刊的市场发行量和经济收益无从谈起,导致经费不足、编辑待遇低下,致使编辑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也造成了资深英语编辑‘留不住’,业务扎实的年轻编辑‘招不来’的局面,从而导致编辑队伍力量薄弱。外文版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与编辑的业务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合格的科技期刊外文编辑必须一方面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深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还须具备熟练的编辑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国内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缺乏既精通英语又熟悉相关学术领域知识的编辑人才,编辑队伍偏老龄化,缺乏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血液。同时,刊社缺少高素质的编校和审校人员,这也会严重影响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同时,主办单位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忽略了对刊物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的把关和跟踪,也是导致期刊编辑质量不高的重要方面。
三、对策
要改善目前的现状,对于刊社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就得针对自身的现状,整合自身的内在资源,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即不仅要将编辑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完美结合,而且要具有较高的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唯此,才能构筑起与时展同步的编辑知识体系,所编辑的学术期刊才能起到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才能与时展同步,与世界接轨[4]。
针对以上分析,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要具备这些素质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中国目前科技期刊英文编辑队伍的实际情况,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外文编辑,有效提高外文编辑业务素质?这应该是各期刊领导和编辑们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5]。
1.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严把稿源质量关
目前的刊社由于人员较少,规模较小,往往忽略了管理机制的建设。致使整体上略显松散。因此,刊社需要根据自身的人员和发展状况,加强编辑部管理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使其发展更加规范化。首先,通过严把稿源质量关和制定审读定稿制度等措施,如采用双盲法审稿制度(审稿人与作者互相不知道),杜绝人情稿件,以制度来约束,从源头上切实把好质量关;其次,通过明确编辑加工流程,严把编辑加工质量关,如从编辑初加工,到责任编辑精加工,再经过编审通读把关等。以原稿为参照,在各个过程中严格对照,来制定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期刊发展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从而从源头上确保期刊的编校质量。
2.加强编辑部人才建设
编辑部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吸纳年轻血液,壮大编辑队伍规模,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同时,要加强对编辑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不断有新的信息涌现。信息的更新、知识的更新是期刊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期刊永远充满活力。求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学无止境”的,而期刊这种连续出版物,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更不能知旧而不知新,守旧而无创新。编辑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编辑不能故步自封,光靠经验工作,要树立学习意识,注重知识积累和更新。很多老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做编辑时,觉得编辑并不难做,可越做长了感到越难;越长了越觉得自己知识积累不够。很多年轻编辑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几个月,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胜任编辑工作了,可是时间长了反而没自信了。可见,“编辑工作不是随便一个人坐下来就可胜任的,编辑远不止修修补补那么简单,其分量超过人们的想象。”[6]因此,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岗前培训等途径,使其打好编辑基础,热爱编辑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从而提高编校人员整体素质,并能在工作中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发挥潜力,从而有效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
另外,编辑部也可以通过学习较好的期刊的发展模式来改变自身的发展现状。比如,在此次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编校质量抽检中,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自然科学版)位列第九。据该刊负责人介绍,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现有编辑人员三名,其中两名为工程专业博士,一名为工程专业硕士,均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良好的理工科专业素养。此外,编辑部还聘用了一名外国专家对文章进行把关,并根据刊载文章内容的不同聘请校内相关领域外国教授进行审校。这些做法是值得其他期刊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编校工作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创造性工作,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编辑技能上随着期刊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外文版期刊而言,编辑不仅应有开放的思维,而且应有国际化的视野,以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动态,确保学术期刊的新颖性。全方位提升编辑技能,除掌握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要重视思想锤炼,加强能力培养;认清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理论素养。此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主体意识、策划意识、专家意识、学习意识和审美意识。编辑只有练好了学术内功,才有能力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争鸣,引导和推动各门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创新,提高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水平,发现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从而才有能力在繁荣学术研究中大有作为,真正发挥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子中.学术期刊要重视图像的作用[J].编辑之友,2007,(5):67-68.
[2]龚建文.在学术研究中编辑何为[J].江西社会科学,2007,(5):15.
[3]孔金平.站在对外交流的高度做好高校学报英文编辑工作[J].行政论坛,2006,(6):75-76.
[4]赵海霞,赵青娥.构筑与时展同步的编辑知识体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7-128.
[5]宋福南,柴瑞海,朱虹.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自我培养[J].编辑学报,2006,(18):62-63.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5
作为一名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援疆教师,横贯雄鸡,征途万里,带着30年的工作经验,带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着“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生激情,我来到青河这片多情的土地,奉献我的热情,奉献我教书育人的微薄之力,奉献我的爱心和真情!
三年援疆路,我一直思考、践行的主要问题就是“援疆留什么”?
夜深人静、思虑难眠。三年援疆路,我一定会立足教学,兢兢业业,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两个班90多个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青河留下一支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为了长远利益,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学科的“领头羊”。
2020年3月28日,我们援疆干部人才一行28人,踏上了青河这块热土,其中包含我们5名教师。作为援疆人才,我们5名教师同时立下了倾心、倾情援疆的志愿。在4月份的隔离期间,我们主动联系学校,在网络上开展了“青蓝工程”传帮带工作。我的徒弟是一位哈萨克女教师——哈米达老师。当时她正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还是班主任,每周26节课。我们的网络交流只能在晚上9点以后,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谈到课标的把握,再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在交流中给哈米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利用疫情隔离,时间充足的优势,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我进行了《抗疫作文》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在网络上指导教师们的作文教学。5月份,我们踏进了校园,我被分到了毕业班,担任两个民族专型班的语文课。每周16节正课,6个早读,两个辅导课,每周三两个小时的晚自习。繁重的工作加上因为疫情错峰上课的时间约束,想去八年级听一节哈米达老师的课,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这样,我还是去致远楼(我在行知楼)找哈米达老师,抄下她的课程表,挤时间去听课,然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流程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交流指导,使哈密达老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和课堂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开学伊始,我跟援疆教师中新聘任的副校长刘亚欣说,能不能给我安排七年级的徒弟教师,学校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七年级的沙吾列、玛黑拉、努尔古丽三个语文老师都争着做了我的徒弟,她们严谨认真、谦虚好学,一有时间走进我的课堂听课,然后请教各种教学疑难问题,我也很不谦虚好为人师,就毫无保留的与她们交流,适时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由于我的课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周5个早读,14节正课、两个辅导课、两个小自习),只能是挤时间去指导她们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更多的是把交流教研转移到下班后的网络上。有时为了一个教学设计,我们要反复修改多次,听课后的研讨也只能在网上进行。后来教研室为了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说一个援疆教师只能带一个徒弟,这是规定,我现在的徒弟是沙吾列老师。我秉承着积极主动带徒弟的原则,从思想上引导,实践上指导,教学过程上帮助设计,教学环节上进行打磨。每周我至少听沙吾列老师的1节课,课后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平时积极主动地带着徒弟分析教材和新课标,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分析课堂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最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教学技艺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主动承担示范课。如作文教学《说真话、抒真情》,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方法》,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方法》,试卷讲评等,探讨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与更多的老师分享。
我心甘情愿为青河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经验,也为青河县初级中学语文组的发展起传帮带的作用。2020年暑假,本校区级骨干教师鱼静静要在“阿勒泰地区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中,做三个讲座,于是我指导鱼静静老师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读写结合作文教学、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准备,设计讲座稿。鱼静静老师说,她的讲座收到了阿勒泰地区许多语文教师的称赞。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6
生活无处不成诗。为了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营造校区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专业更集中的诗歌交流平台,使好的诗歌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肯定,使更多的人关注诗歌、关注文学,宣传部决定于xx年4月中旬举办“迎春吟诗”活动。
二、活动主旨
1、弘扬中国传统诗文化,丰富现代诗歌写作;
2、挖掘有才华的校园诗歌、校园诗人,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3、推介高品质诗歌作品;
4、活跃校园诗歌创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5、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三、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在生活中写诗,在诗意中生活
2、活动时间:xx年4月 12日
4、活动对象:南阳师范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5、策划主办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团总支
四、活动说明
(一)、活动形式:诗歌征稿
(二)、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分五个阶段:
1、宣传阶段
(1)、积极争取校团委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2)、时间:4月8、9号由宣传部负责出展板一块,(注:4月1号须出红纸海报两张(张贴在小黑板上,放在活动一招募现场)
(3)、向各团总支派发宣传单,争取各位辅导员的支持与落实。
2、征稿阶段
以诗歌征稿的形式向校区全体同学征稿,让他们自由投稿。
截稿时间:****年*月底(具体时间待定)
稿件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题材不限;
(2)、体裁限定为诗歌(包括现代诗、散文诗、古典诗词等诗歌体裁);
(3)、数量不超过三首,行数不限,行列形式正确;
(4)、来稿必须使用正规a4打印稿纸;
(5)、打印版页眉处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年级专业班级、联系方式。
(6)、投稿方式:
电子稿发至:(***邮箱****)
纸质稿送至逸夫楼s500办公室
3、评奖阶段 初评由xx评委会执行,终评由xx指导老师执行,最后由宣传部公布评选结果.
4、颁奖阶段
(1)、宣传部负责举行颁奖大会,以创作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2)、颁奖时间待定,地点初定在s508。
(3)、出席颁奖大会的嘉宾有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获奖同学,并邀请老师、学生会部分干部等有关人员参加大会。
(4)、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随后由部分获奖同学自由上台谈获奖感受及创作经验,并选择适合朗诵的佳作朗诵。
(5)、由指导老师给获奖同学颁奖,并就本次活动作总结。
(三)、活动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四)、评比标准方案:
1、诗歌思想内容健康、立意新颖、文笔娴熟,思想深刻,语言意蕴丰富;
2、所有文章的评审工作将由评委会完成,并且成立监督委员会(简称监委会)对评审工作进行监督,评委会将由宣传部成员组成,由指导老师进行终评。
3、评比标准细则:参评诗歌行数不限制,要紧扣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有哲理性。作品要求写出自己真实情感,能够引起共鸣,富有真正的诗意。具体评分参照如下(百分制):
1、语言流畅 10分
2、写作技巧 10分
3、艺术手法 10分
4、意象 10分
5、主题 10分
6、节奏明快 10分
7、情感饱满 10分
8、韵律优美 10分
9、富有音乐感 10分
10、整体感受及印象 10分
(五)、评委会、监委会设置
评委会:待定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7
2期刊自建网站内容与功能统计
按照《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中对期刊网站功能的分类[3],将样本期刊网站的功能分为四项:(1)期刊信息功能:包括期刊简介、各类公告、行业动态、规章制度等;(2)网刊功能:包括印刷版过刊内容网上、网络预出版、数字期刊等;(3)远程采编功能:包括在线投稿、远程编审等在线办公功能;(4)综合服务:包括友情链接、在线留言、搜索排行、文章导读、在线订阅等。根据对27个样本网站的访问调查得出自建网站功能统计表,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以得知,96.3%的期刊实现了网刊,85.2%的期刊具有在线采编功能,同样的有85.2%的期刊网站对读者提供各项综合服务,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见2.3节)。这表明四川省高校学报建设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网刊和实现在线编审。值得注意的是,仅有63%的期刊在网站相关信息,即有37%的期刊网站除了网刊之外没有任何与本刊相关的信息,仅仅是期刊纸质版本的网络翻版。这些网站大多是注册知网域名,由知网托管,没有期刊编辑部人员做内容编辑,虽然有完备的网络采编系统,但实际使用情况难以得知。
2.1网刊情况
2.1.1网刊内容与开发存取现状
四川省内高校学报网站的网刊内容主要有目录、摘要和印刷版全文。2015年5月的统计数据(表6)表明,样本网站提供的期刊目录、摘要、全文的比例依次为92.6%、85.2%、74.1%,说明我省高校学报已有20种期刊在自建网站上实现了开放存取出版,占全省学报的64.5%。统计数据不包括在各种期刊数据库平台实现OA出版的期刊。目前四川省高校学报普遍实行的是双重模式开放存取(Dual-modeopenaccess),在提供基于订阅的印刷版同时又提供基于开放存取的网络版,在时效性方面则实行延迟开发存取(Delayedopenaccess)。部分学报对全文OA持观望态度,实行的是开放存取索引(Openaccessindexing),即目录和摘要的开放存取出版[4]。
2.1.2网络出版的时效性
统计中未发现实现网络预出版的期刊,但大多数网站实行优先数字出版[5],通过在线采编系统被录用的稿件,以单篇定稿形式先于纸质印刷版推送到知网数据库,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缩短了出版时滞[6]。而在期刊网站的均为纸质印刷版已出版内容,网刊期次更新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期刊基本实现了网刊同步,纸质版出版后随即网络版,仅个别网站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滞后。2.1.3网站的期刊目次回溯年代分布从表7可以看出,在期刊自建网站提供过刊浏览的25种期刊中,回溯年代在2000年以前的有9种,2000年至2010年之间的有6种,2010年以后的有10种。表7还显示,回溯年代较长以及OA全文收录较全面的期刊网站大多由知网提供域名,这与知网在国内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地位有关。事实上,那些未在自建网站提供大量过刊的期刊,绝大多数都在知网数字期刊平台了众多过刊内容。
2.2在线办公系统
期刊网络化发展过程中,除了期刊内容上网,传统学报期刊应逐步实现从网上投稿、在线审稿、远程编辑到数字出版、网络发行的网络化办公流程。据统计,四川省内高校学报27个自建网站上,具有在线投稿功能的网站有24个,具有在线审稿、远程编辑等较为全面的网络采编功能的有23个,占所有自建网站的85.2%。国内专业采编软件开发公司的发展,使得期刊在线采编系统在四川省内高校学报群体中得以普遍运用。尽管普遍拥有在线采编功能,但使用情况上存在较大差异。许多网站明确表示编审流程已完全网络化,但仍有不少网站还在接受纸质稿件和电子邮件投稿,可能是使用习惯、人员配置和采编系统不完善所致。
2.3综合服务功能
四川省内高校学报网站主要提供以下服务:文章检索、友情链接、工具下载、文章导读、下载排行、点击排行、被引频次排行、在线订阅、在线留言、RSS、E-mailAlert。各高校学报网站提供的综合服务情况见表8。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网站主要服务集中于文章浏览方面,而在编读互动方面的服务较少。不同的服务商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务:3家提供在线订阅的网站均由三才科技服务,被引频次排行是知网的特色,玛格泰克科技公司则提供RSS和E-mailAlert。通过各方面分析可知,四川省内高校学报网站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本校服务器或租借服务器自己进行维护的网站;一类是借助知网平台统一管理的网站。
3现状与讨论
3.1现状
根据本次调查分析,四川省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遗留了一些问题。(1)网站数量较多,但质量良莠不齐自建网站比例均值为87%,其中核心期刊自建网站比例为100%,高于国内同业水平(文献[2]显示,全国地区期刊自建网站比例前5位分别为重庆市78.4%、广东75.9%、北京68.7%、辽宁67.9%和吉林66.7%)。但网站质量良莠不齐,表现在功能单一、内容简单、互动性差,部分网站不稳定,经常出现访问错误。比如,由玛格泰克提供域名的网站有时会出现无法正确下载及打开文章的情形。(2)网刊较及时,部分实现开放存取网刊更新较快,基本做到刊网同步,并有相当比例的网站实现了开放存取。截止2015年5月,四川省31种高校学报有25种实现开放存取索引,占全部期刊数量的78.1%,占自建网站期刊的92.6%;有20种实现全文开放存取,占全部期刊的64.5%,占自建网站期刊的74.1%。根据文献显示,2007年我国高校学报开放存取比例仅为18.8%[7],2011年全国OA期刊仅12.45%[8]。数据表明,我省高校学报开放存取出版发展较为迅速。(3)编辑办公网络化功能齐备,但使用情况堪忧绝大多数网站购置了专业公司软件系统。四川省内高校学报27个自建网站上,85.2%的网站具有全面的网络采编功能,高于国内同业平均水平[2]。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不少网站并未充分利用在线编审系统,仍然沿用电子邮箱投稿、纸质稿件投稿等传统投稿方式,稿件处理和编辑出版流程的网络化还有待进一步发展。(4)信息全面性及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编读互动有待加强如XX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站不仅提供本刊以及本校的信息,还提供到相关学科网站、同类学报网站的链接,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不少网站提供访客留言板,方便作者、读者与编者的交流。但大部分网站并不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很多网站几乎没有为读者提供任何交流渠道。从技术层面来讲,留言板、论坛等是很常见的网站基本功能,实际上是编辑部未对外开放留言功能。究其原因,可能与学报编辑部的人员编制不足有关,也可能是编辑部对作者、读者工作不太重视,没有身为服务者的角色意识。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8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131-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35
1.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背景
公共英语一直是众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的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应立足于反映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002: 19),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下“实用为主”的发展基调。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又提出新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继续学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逐渐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并确立两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即首先在保证一定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听说和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能用,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涉外交流,具备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其次是将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马俊波,2010: 1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职业外语教学改革”,打破过去完全依赖教师讲授,学生重知识轻技能、重背记轻交际、重考级轻运用的教学思想与模式,把“学以能用”和“学以致用”的两大目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建设即是在校园里开设第二课堂,延伸课堂教学,学生把课堂所学带到课外进行实战演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由此培养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能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吴文华,2003: 3)。因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的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在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大背景下愈发突显其重要性。
2.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理论依据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成年人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有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两种。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三大步骤。其中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前提,只有首先获得一定的可理解的输入信息,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完成从语言学习到语言习得的过程(Krashen, 1985: 96)。Hamer则进一步指出“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认为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都很重要,应该把语言习得过程的输入、吸收、输出视为有机整体,三者全面兼顾,平衡发展。相比而言,人类学习母语比学习第二语言容易得多,因为在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交替进行(1983: 126)。生活环境成为自然语言环境,对母语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输入、吸收、输出的转换过程自然而然地循环往复。然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在学校课堂上进行。而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汉语、做翻译,学生只管听、做笔记。这种教师“一言堂”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语言的输出和反馈活动(季雨青,1986: 2)。Cohen指出,“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说话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具体环境。一般人在一个长时间稳定的自然环境下习得第一语言或者在同样环境下习得第二语言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 104)。Chomsky更是明确提出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基础。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需通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足量的实际操练才能实现。创造第二语言的使用环境使学习者获得语言运用和习得的机会。因此,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配合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实现语言的输出环节,成为练习英语最有效的途径。
3. 创设校园英语语言环境的具体措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行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大小班交替授课的模式。多媒体大班重点讲解课文语言点和文化点,小班听说课主要进行听说强化训练。每周一次外籍教师的小班授课加大课堂师生的双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参与课堂交际,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了课堂中的“小环境”。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则是英语学习的“大环境”。学院招募热爱英语学习的学生,成立校级学生社团――“大学生外语协会”,安排一名英语教师指导协会在校园内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根据Hamer的输入(阅读、视听)与输出(说、写、译)有机平衡的原理,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创设主要从听说与写作两个方面入手。
3.1 英语听说环境的创设
外语协会定期举办英语交流研讨会,邀请高年级英语拔尖的学生给会员介绍口语学习经验。协会还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英孚等)合作,不定期地由专业英语培训老师给会员作英语学习的专题讲座。由于校外的英语培训机构十分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英语培训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解决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外语协会开展校园“英语角活动”。协会学生干事为每一期的英语角制定讨论话题。为配合学校进行的高职公共英语改革,英语角不定期地举行情景扮演,把学生踏上社会后最容易遇见的工作场景(比如求职、同事相处、商务宴请、客户拜访、商务谈判等)搬进校园实战演练。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与留学生资源,组织参与者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英语的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在校学生英语整体应用技能的提高。
学校成立英语广播台。每年九月,广播台干事从全校8000多名入学新生中选拔一批优秀英语播音员,组织他们参加语音语调培训班,不断提高广播台的业务水平。广播台坚持每周七天、每天早晚各半个小时轮班为全校师生进行英语广播。广播节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校园新闻、读书心得、影视经典赏析、英语趣味知识等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所有演播稿件均由广播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广播台干事每周定期将英语广播的音频文件上传至学校英文网站,便于全校师生在线点击收听。学院英文网站组建一支通讯员新闻团队,为英文网站的“Student Life”和“News Flash”两个栏目制作文字新闻和视频新闻。小记者们穿着专业的采播服,行走在校园内用英语进行采访和录制节目,成为所有热爱英语学习的学生关注的焦点。
学院每年十一月定期举行校级英语演讲与才艺大赛。由于这是学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英语赛事,全校学生都积极参与初赛与决赛的角逐。在决赛中脱颖而出的口语优秀的学生,由英语专业老师和外教开班授课,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口语菁英参加各类市级、省级口语大赛。口语菁英班的课程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依循学生未来职业中将会涉及的工作重点流程,突显出职业教育对英语实用技能的重视。
3.2 英语写作环境的创设
外语协会创办学生自己的英文报――Campus。报刊编辑部面向全校学生征稿,由指导老师和外教审稿,择优刊登。英文报成为全院学生热身练笔的园地。指导老师从学生的投稿中发掘写作能力优秀的苗子组成写作菁英培优班,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集中训练他们参加各类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课程开设同样具有典型的高职色彩,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未来工作中最普遍接触的英文商务信函、通知、请柬、会议备忘录等,集中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并组织学生写稿汇集成专栏,向校外的英文报刊杂志投稿。
4. 校园英语语言环境取得的成就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9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两校交流发言稿例10
(一)栏目设置
周一:
一周新闻回顾:
主要播报上一周的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和国际热点问题。新闻均取材于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除了重要正面的政治新闻,我们还会有选择性插播一些发生在各国的气温轶事,让同学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放松心情。
预计时长10分钟。
音乐麦田:
周一的音乐板块主要播放一些同学点播的歌曲,同学们可通过,}为您/搜集整理,广播站在新浪的博客任意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送给老师或同学们,留下真切的关心与温暖的祝福,我们会用广播的}为您/搜集整理,音乐来缓解同学们一周的紧张情绪,给大家送去动力,让大家更好的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去。
预计时常20分钟
(二)播放时间
预计时长20分钟
二、成员
(一)成员设置及职责共35人
1、站长一名:总管所有事务,定期组织同学开会并记录,及时总结广播站的经验教训。搜集各方面的意见,对广播站的发展大计起总策划作用。
2、副站长一名:协助站长做好广播站日常工作。
编辑三名:负责收集,审阅和编辑播出的稿件,并做好记录。
播音员五名:主要负责播音工作,也可以收集准备播出稿件。
后期制作兼录音员:负责播音时的机器操作,后期制作。
小记者:各年级23个班,一年级共五人。(除初高三同学)
观察记录校园生活,奇闻趣事,报道各大学校活动,好人好事。
(附:若广播员无法播音,可有站长、副站长代替播音。)
(二)播音员条件
1、学习及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2、关心学校和集体,关注社会。
3、形象气质好,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强。
(三)(副)站长条件
2、学习及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3、关心学校和集体,关注社会。
4、组织能力强,具有一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成员选拔
1、凡本校学生均可参加选拔(初三,高三年级学生一般不予考虑)。
2、采用个人申请的方式公开选拔,所有成员都需经过考核。
3、校园广播站成员在毕业离校、转学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担任职务之际,将由站长、副站长组织选拔。
三、稿件
(一)稿件来源
1、由各班同学投稿
2、由播音员,编辑和各班小记者搜集
(二)投稿要求
1、投稿用信纸,字迹工整干净,不能有涂抹。
2、在信纸第一行上写上班级姓名及投稿栏目。
3、将稿件交给编辑和站长。
(附:若对广播站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登录校园广播站在新浪的博客留言,或把意见写好交给站长。这样,我们的广播站就能更好为同学们服务。)
(三)点歌注意事项;
1、歌曲内容健康向上
2、说明点歌的缘由,点歌人班级和姓名,送歌人的名字
3、最好能自己准备好歌曲。
四、纪律
各成员在工作中必须服从领导,随时向指导老师及站长汇报情况。
各成员必须保证学业正常进行。
开会时,各成员不得无故缺席。
五、播音注意事项
1、播音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仪器,不得损坏。
2、播音员固定时间,栏目播音,若无法播音,需向站长提前申请,找另一播音员代替。
3、播音稿件须在播音前一两天前交由站长或副站长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