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论文发言稿(萌新参加学术会议/论坛准备发言PPT,该注意些什么)

2024-04-06 20:0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术会议论文发言稿(萌新参加学术会议/论坛准备发言PPT,该注意些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术会议论文发言稿

1

基本盘

昨天收到我们科研团队成员发来的消息,说她(在读博士)投稿的论文被会议举办方选中了,需要她去参加本次学术论坛,做会议发言,然后还会有本学科的重量级嘉宾参会并对发言进行点评。

先给出我理解这个问题的基本盘:

001 PPT的内容主要来自论文,是论文的浓缩。

002 PPT的功能是帮助听众(包括点评嘉宾)更好地理解论文。

003 当然,PPT也对发言起到提示和辅助作用。

004 此外,PPT的形式也能体现发言者的气质和品位。

有了上面这个基本盘,就比较容易给出有关发言PPT的注意事项了。

2

结构设计

可以从研究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假设)——研究方案的设计(包括研究方法)——主要观点的铺陈——研究结论的呈现这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PPT,而这四个方面,也构成了我们的发言结构。

001 研究议题的提出

也就是把“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议题进行研究”的客观原因与主观意愿做一个说明。所对应的应该是论文的“问题的提出”“选题缘起”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些文献综述分析,以及提出研究假设。

002 研究方案的设计

也就是回答一下“我是怎样研究这个议题的”。因为论文已经完成,所以这个设计不是研究事前的各种计划,而是对已经告一段落的研究进行客观复盘。显然,呈现这项研究的客观过程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回顾啊反思啊,内心体验啊这些,尽量不说,说得越多,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就越容易被质疑。

比如,我就看过有学者在发言的PPT里插入多张自己在景点田野现场的摆拍照片,其实这是很不专业的表现。

003 主要观点的铺陈

论文中肯定要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同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自己的观点引领之下展开研究的。而提出研究假设,本身也是一种观点,一种需要验证,证实或者证伪的观点。因此,在PPT中呈现这些观点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是论文中的干货,也非常有助于听众和点评嘉宾理解我们的论文。

004 研究结论的呈现

没有研究结论的发言,就缺少了灵魂。就好比通宵翻阅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翻,看了300多页,最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最后三页纸被撕去了——我们用了一整夜的时间,读了个寂寞。

千万别让我们的发言PPT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会让我们的发言成为大型翻车现场。

3

内容取舍

根据上面这个结构,这四点内容,先拿出一个浓缩版的论文“小样”——以此作为PPT文字内容的基础。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这个小样是以发言的时长来“等比例”浓缩论文的。也就是说,不管会议方给我们限定的发言时长是20分钟、10分钟还是5分钟,我们的发言结构和PPT的结构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论文最核心的内容不会被遗漏。

一般而言,我们日常交流的语速大概是每分钟200字左右。当我们做发言的时候,语速往往会比平时说话快10-20%(越紧张说话越快,或者卡住……说不下去了了了),也就是每分钟可能要220-240字。因此,我们在做内容取舍,形成论文小样的时候,要在字数上有个参照。

比如,会议方给我们的发言时间是不超过10分钟。那么,我们可以按9分钟来做准备。这样就是240字(对,按照上限做准备为妥。会议场合越正式越严肃,我们越容易紧张,就越按上限做准备为妥),乘以9分钟,等于10000字(抱歉我数学不好)。

20分钟,5分钟,也以此类推,相应地来进行准备就好。

注意,发言还没说完就被主持人叫停,就约等于发言失败了。虽然现在的学术会议/论坛上的发言有很大弹性,气氛也相对宽松,但占用超出规则的时间毕竟显得不够得体,尤其当我们还是萌新小白的时候。

至于如何做到“等比例浓缩”,亦即不管会议方给我们的发言时长是20分钟、10分钟还是5分钟,我们发言的结构都不受影响,可以参考《金字塔原理》,那里有非常深入的讨论。

4

要点提示

为了便于听众和点评嘉宾了解我们论文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还要在论文小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把经过这次筛选后的内容,展现在PPT里。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001 不至于从头到尾就是照本宣科。

其实在会议/论坛的发言上就是念PPT,甚至朗诵PPT,这……其实是有点滑稽的。不多说,自己想。

002 不至于让听众和点评嘉宾看不到重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满屏满眼的都是字的PPT就不是PPT了,那是逐字稿。逐字稿会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发言者克服紧张,但消极后果也是极其明显的:

第一,我们不会通过会议/论坛发言得到任何锻炼。客观地讲,我们的朗读或朗诵能力可能会因此提高,但这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错失学术成长的机会了,哪有在学术会议上训练自己朗读能力的?这脑回路……再说这也特么太奢侈了(原谅我爆粗口)。

第二,我们不会给与会听众和点评嘉宾留下任何好印象。事实上,一个连头都不抬,以“沉浸式阅读”的行为艺术来呈现的发言,只会让听众和点评嘉宾觉得发言者——能力不足,萌新小白研零零零漆,情商为负。

因此,进行二次筛选,让PPT里的内容变成“要点提示”,既可以确保非核心/低价值的内容不会对听众和点评嘉宾造成干扰,也可以让我们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一个积极正向的好印象。

5

形式优化

PPT的形式和它所展现的内容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套用杨澜的那句话,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当我们还是初入学界的晚辈小生,优化PPT的形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如何优化,专门介绍这方面的书籍啊、文章啊、视频资料之类的太多了,比如秋叶大叔之类的(没有植入广告,没收广告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精力情况,八仙过海吧。

这部分不多谈了。

6

提前演练

PPT是用来辅助发言的,听众要听的是我们的发言,点评嘉宾要透过我们的发言来点评我们的论文。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不能舍本逐末,仅仅死磕PPT本身。

发言才是真正的重点。

因此,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建议看着制作好的PPT,打开手机上的计时器,多演练几遍我们的发言。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话说老踏自己哪怕到了现在,只要时间精力允许,也会在会议发言之前做个大致的演练的。以前这项工作经常是在高铁座位、卧铺铺位、候机大厅、酒店房间里完成的,现在外出参会基本没有了,但演练终究还是要演练的。

在演练中,有可能发现的问题包括:

001 PPT的内容或形式干扰了发言。

这就需要调整PPT或者调整发言,让两者相匹配。

002 发现自己的语速较快,PPT的内容较少。

比如20分钟的发言时间,自己演练发现10分钟就讲完了。那显然是需要降低语速、增加内容的。我的建议是,把我们的发言时长控制在规定时间的90%上下还是有必要的。提前太多结束,是不专业的表现。

003 发现自己的语速较慢,PPT的内容较多。

把上面这一点的建议相反化就可以了,不再赘述。拖延时间太久,甚至到了被主持人叫停的程度,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最后提示:如果PPT不能发挥辅助发言的作用,与我们的发言相得益彰,为我们的发言锦上添花,那么这个PPT就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导致各种尴尬。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到你。

更多干货推文,请来我的公号老踏科研联盟、青椒计划UP。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