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社工站需要准备的材料 乡镇社工站建设

2023-04-21 23:1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成立社工站需要准备的材料 乡镇社工站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立社工站需要准备的材料

如果你也想发出实务届的声音,请你填写一份简单的问卷!

笔者将在本月公布问卷调查的结果!感谢支持!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1万余个,5.3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7个省份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17个省份覆盖率已超过50%,全国覆盖率达56%。

在强有力的行政安排下,社工站覆盖率成绩惊人,不过剩下的44%还未铺展开来的应该是真的“情况复杂”。总的来说,全国局势大好,地方更是捷报频传,各地纷纷秀出傲人成绩单,形形色色的社工站运营模式让人深刻感受到百花齐全、生机盎然的氛围。

在此背景下,笔者本不该发出消极的声音,但奈何了解到社工站一线社工太太太难了,不得不从与主流不同的视角来聊一聊。

(以下内容来源于中部省份、西南省份、西北省份部分地区社工站一线社工、社工站督导、社工站评估者的反馈)

难,真难,社工站到底怎么定位?

但凡查一下民政部门的文件,多看两篇关于社工站的文章,都能讲出来社工站的定位。但实际执行中,困扰一线社工的首要问题往往是社工站的定位问题。有人可能要问,社工站建设都启动两年了,为什么还要纠结基本问题。

那我们倒真应该想想为什么呢?

这其实并不是一线社工不知道社工站是什么,而是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怀疑社工站是什么。这是文本与现实的冲突,是地方政府、支持单位、运营机构和一线社工对社工站认知上和诉求上的差异。

和多名社工做了访谈之后,对于社工站的定位,笔者也迷糊了,没有深入实务一线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期待大家提供更贴切或者更清晰的认识。

但是笔者觉得,大家可否先把对社工站的期望与要求降低一些?比如先定一个小目标:一年内争取个办公点给社工落脚,让社工有时间认识和融入社区,摸清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

毕竟社工站运营建设优等生的经验是很难复制的,地方财政实力限制了对社工站的想象空间,何不降低要求呢?例如5万元购买费运营一个站点配2名社工做一年服务,就不可能做出200万购买一个街镇综合服务中心配10名专业社工做一年服务的效果。

难,真难,方案很棒但我不会!

为什么社会工作发展这么久,一线实务服务还是差强人意?为什么我们老是讲缺乏“专业性”?

因为,社工服务项目已经趋于流水线作业了,包括社工站。

典型的情况就是,做服务方案或者项目档案材料的是一批人,做实际执行的是另一批人。有趣的是,做方案的和做执行的还互不沟通。方案过了拿到购买合同,做方案的就算功成身退了。而做执行的拿到方案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整体逻辑是什么。有的执行者甚至连方案或合同都没有见过,就开始埋头工作。方案写得很好,而对执行者来说,唯一有价值的信息是服务内容指标。

笔者认为“社工优则投”彷佛已经是一种趋势了。一名经过多年实务锤炼,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专业社工的人,往往会转向“投标”或“投稿”。优秀的社工大多都沦为了“写工”。他们身兼重任,要拼命投标,为机构生存卖力。他们要爆肝写稿投稿,要有鬼斧神工之力,包装美化服务。但他们很少有机会再深入地、持续地做实务了。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务项目,执行者往往都是刚进入行业没有多少实务经验,或者跨行做社工不太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

所以你怎么吹都可以,反正一线就是做不到。

难,真难,五社我真的联不动!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社区发展或者说社工的发展是存在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的,有的地区做五社联动没有问题,有的地区五社还“五缺二”怎么做?仅凭笔者有限的实务经验来判断,在很多地区短时期内五社联动是实现不了的。

大家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五社联不动。归纳起来无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没有权力,动员不顶用。二是没有可交换的资源,达不成利益共识。联动五社还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工可以付出时间和精力保持高频率联络、信息传达、出谋划策,但要想形成稳固的机制,是很难做到的。

就拿与一线社工关系最紧密的村社专干、基层党员来举例,社工能做到把他们动员起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另外,社区的社会组织,其他社会力量的动员难度也是相当大的,社工不生产资源,只是资源信息的搬运工,所以社工本身可用于交换的资源相当有限,自身缺乏资源,又怎么链接整合资源呢?

凡是能链接到资源的,要不就是自身很有影响力,要不就是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你是一名社工领军人物,你去社区开展服务可能链接到资源,但当你没有这些buff,你是一名普通的一线社工,你做同样的事链接资源,结果未必相同。再加之购买服务合同竞争激烈,同一个街镇的社会组织往往各自为政,要实现大家形成合力还要解决很多利益诉求问题。

难,真难,案例文章怎么编?

太急了!真的太急了!

不少社工站正式运营还不到半年,一线社工都还没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已经被要求出模式、写案例了。再这么下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快被排列穷尽了,“ABCDEFG”也不够霍霍了。

另外,就算要写,案例或者模式命名能不能卷起来?这种数字命名已经没有辨识度了,一般就三到四个数字,以“一核、一阵地、一枢纽 + 多点、多面、多元 + N大模块、N个平台、N项服务”的命名方式最为典型,例如”一五六“模式,一核五元六平台;“三三”模式,三阵地融合,三网络交织……

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新模式、优秀案例产出,这些东西产出来,除了感动自己,笔者不明白到底有什么实际价值?

相关方的逻辑好像是: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一定要你快点出个闪亮全场的模式;我没有什么想法,但我就是希望你写出点特色;我给不了多少支持,不过你必须取个好名字,整个品牌出来。

出模式、写案例,一般一线社工做不下来这事,又得让上面提到的写方案的社工出马来编。笔者也看了写案例文章或者模式文章,同时访谈了执行社工,他们相当尴尬或惊讶,用一句话来形容吧:不能说是一模一样,简直就是毫不相干。

难,真难,下个月我还在不在?

“下个月我估计就不干了。”

“我怀疑他们下个月可能会走。”

在较低薪资福利,较高工作期望,较繁琐的工作任务多重压力下,社工站的流动率是比较大的。

当问道未来规划时,不少一线社工表示,下个月我都不一定还在,还有什么好规划的?当向社工站运营机构问道社工人才培养规划时,不少机构负责人也表示,社工站流动太大,他们下个月都不一定在,当然要节省人力投入。

这个怪圈有意思:我越觉得憋屈想离开,你就越焦虑害怕投入,你越是害怕投入我就更憋屈更想离开。

对于一线社工来说,不少人失去了留下去的信心,或者一开始就没有持续做下去的打算。对于运营方来说,也许没有做好留下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但是早已习惯人员交替、工作交接、人事关系善后处理的流程。只要购买合同一直有,人来人往都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你猜,为什么一线缺人才呢?

难,真难,你行你上给我看看!

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明显的区别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你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反复操作,人为控制干预因素。但在社科领域,你没有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你不可能灵活且精准地控制干预因素。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社科领域很难存在信度较高的工具或策略。也就是说社工站的运营是差异化的、变化的、互动的。大多数地区、机构或者社工本身,仅仅是拥有运营社工站的“经历”,而非“经验”。这些经历是不能直接的、原封不动被复制或推广的。

社工站的运营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具体困难。比如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较低认知度的情况下,怎么做动员,怎么满足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覆盖面,怎么保障服务的深度与专业度……大到怎么做服务规划,细到怎么协助服务对象上户口。

一线社工是需要和期待支持的,同时也是“反感和嫌弃”支持的。

除了个别社工专家、学者、前辈在深入一线行动研究之外,大多数的专家、督导、评估者都是置身事外、远远旁观的,他们带着一揽子所谓的“经验”和“专业意见”而来,却给不了实际的帮助或支持,让一线社工尽兴而来,败兴而归。久而久之,指导、督导或评估变为鸡肋,一线社工不仅要疲于应付具体实务工作,还要保持礼貌配合各类人员的演出。实在是难。

乡镇社工站建设任重道远,欲速不达。不仅需要广泛讨论、研究,还需要更人多实际参与,深入参与。

如果你也想发出实务届的声音,请你填写一份简单的问卷!

笔者将在本月公布问卷调查的结果!感谢支持!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