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取得好成绩 孩子考了好的成绩

2023-03-06 20:2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取得好成绩 孩子考了好的成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取得好成绩

关于夸孩子这事,许多父母可能会听过一些育儿专家这样支招:夸孩子不应该用抽象的夸奖词,也不应该夸奖孩子天生具有的特质,父母应该具体夸奖孩子做了哪件事。

于是,作为父母的你学会了,你知道要想孩子行为规范更好、学习更努力或者更有爱心,就应该多在这些具体的事件上去夸奖、引导孩子。

事实上,如今更权威的育儿研究认为:父母不应该夸奖孩子。不管是抽象的夸奖,还是夸奖孩子具体做了某件事,都应该杜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尔·菲科恩认为:不管是口头表扬,还是金钱、食物这些物质奖励,甚至是奖小星星、分数这些象征性的奖励都不能给孩子的行为起到推进作用,相反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另外,阿德勒心理研究专家岸见一郎,他也一直推崇不惩罚奖励的养育方式。

所以,父母必须意识到,奖励孩子是不可取的行为。

为什么父母不应该奖励孩子

你知道惩罚、威胁、逼迫孩子的行为,其实是父母利用了自身的权威去控制孩子。同样,口头表扬、物质奖励、象征性奖励,也是父母站在了高于孩子的角度去认可、引导孩子行为。

1、具体夸奖孩子某件事,只激发了外在动机,没有激发内在动机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促使、推进人们去做好某件事的前提是产生“动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无条件养育》中说到:

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喜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而外在动机是指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获得奖励或惩罚。

回到开头讨论的话题,某些育儿专家这样解释“应该夸奖孩子具体做某件事”的原因:假如只夸奖孩子天生具有的特质,比如颜值、天赋,那么可能会导致孩子“不作为”,孩子会误以为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假如使用“你很棒”、“你真厉害”这类抽象的夸奖词,则无法引导孩子具体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因此,必须把夸奖的语言落实到孩子具体做了某件事上,这样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比如,母亲会对孩子这样说:你今天帮助了某某小朋友,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但问题是,“具体夸奖孩子做某件事”这样的方法只能激发外在动机,不能激发内在动机。要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到突破,仅仅靠外在动机的推动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要激发内在动机。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养育中最重要的任务,不应该是用各种表扬、奖励去推进孩子做事,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对当前事情的产生喜爱和兴趣。

2、外在动机会侵蚀内在动机

你可能会这样认为,只要是动机都能推进孩子做事,为什么非要在意是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呢。在激发孩子内在动机同时,激发孩子的外在动机,这样不就增加了“动机”的总量了吗。

这里有一个认知误区:我们认为同时增加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那么动机的总量就会增加,孩子也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事实上心理学家认为: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增加时,内在动机就会相应的减少,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总和总是会趋于“零”。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找来两组孩子,要求他们喝一种不熟悉的饮料,第一组孩子喝完饮料之后会得到报酬,第二组孩子则没有。一周后发现,那些曾经获得报酬的孩子更不喜欢喝这种饮料。

类似的实验还有:付钱让孩子解开魔方,实验结束后,曾经获得报酬的孩子都不愿意再玩,没有得到报酬的孩子则更愿意继续花时间研究。

艾尔菲·科恩说到:

当外在动机趋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们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其实,生活中“外在动机侵蚀内在动机”的现象非常常见,比如:学生会对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点毫无兴趣,当学习阶段结束之后,他们几乎很难再对学习保有热情,很快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又比如:在企业里,员工只专注于绩效考核的相关工作内容,他们很少去考虑企业里的一些生死存亡的问题,也就很难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所以,当你过多的通过奖励去激发出孩子的外在动机,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消磨掉孩子对当前这件事的兴趣。总有一天,你不再奖励孩子的时候,他会认为做这件事情毫无意义。

艾尔菲·科恩认为:“一旦开始想着如何持续受到正面评价,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爱冒险,而冒险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当孩子们想着如何持续受到父母的表扬或奖励时,他们的心思就不会放在事情上,而更多的关注目标和结果。他们不再愿意冒险,这样也就很少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很难把一件事情做到突破。

3、表扬、奖励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在养育过程中,你想要让孩子养成更好的品行、人格,以及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你知道不能用责骂、惩罚的方式去逼迫孩子,但事实是,表扬、奖励也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家长称赞“慷慨大方”的低龄儿童,相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吝啬。

比如,家长发现孩子主动和其他孩子分享的时,他们经常会这样称赞孩子:“你今天和某某小朋友分享食物了,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是,每当得到父母的夸奖,孩子就可能会更少的去体会和他人分享的乐趣,更多的在乎父母对他的评价。那么下次,孩子发现身边没有能够夸奖他的人的时候,他就不会主动分享。

虽然你本意是为了让孩子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精神,但你却可能养出了更吝啬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有在确保能够获得表扬的时,才会作出和他人分享的行为。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孩子练完钢琴、上完画画课、上完篮球课之后就会要求父母兑现物质奖励。假如孩子对这些物质奖励的期盼越高,那么他们就不会对钢琴、画画课、篮球等产生浓厚的兴趣。

你引导孩子上培训班,本意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但事实上,长期奖励上兴趣班的孩子,很可能磨灭了孩子的兴趣,你正在做本末倒置的事。

所以,当你用奖励的方式,成功得让孩子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他人分享,主动的去上兴趣班,请不要沾沾自喜地认为你已经把孩子培养成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事物保有热情的人。

你其实是在像你的父辈当年一样,把孩子逐渐培养成只看分数、只在乎绩效,而不懂得真正享受生活的人。

如何引导孩子真正享受“做事”的乐趣

1、 重视内在动机的激发,引导孩子感受做事的“快乐”

要想引导孩子享受“做事”的乐趣,父母就不应该奖励孩子,而应该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体会“做事”带来的乐趣。

当你发现孩子出现与人分享的行为时,你不应该用夸奖的方式去激发他的外在动机,而是应该这样跟他说:“宝贝,你有没有觉得你把这玩具和某某小朋友分享的时候,比你一个人自己玩的时候还要开心!”你应该引导孩子去感受分享的快乐,激发他“与人分享”的内在动机。

假如,作为父母的你,不那么在意成绩、结果这些更表面的内容,孩子也会更加无压力地享受做事情的过程,当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时,他也学会了享受他的人生。你应该让孩子知道,原来生活如此有趣和美好,如此轻松和自在。

2、把“奖励”换了“感谢”,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除了激发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父母还可以把“奖励”换成“感谢”。如果说“奖励”是父母站在高处俯视孩子、认可孩子的做法,那么“感谢”则是父母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去认可孩子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出孩子的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

比如,一个平时调皮、好动、吵闹的孩子,有一次在公车上表现得非常安静和规矩,这时父母不应该说:“宝贝,你今天在表现的太棒了,值得表扬!”而是应该说:“宝贝,今天谢谢你在公车上要安静,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影响到其他乘客了。”

岸见一郎认为:“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认同感。”你在感谢孩子时,就是在给孩子赋予了价值和使命,孩子能感觉到自己在他人面前有价值,这种价值感会促使他们更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要知道,孩子只有体会到了生而为人的价值,才会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由父母来设定,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做决定。

你必须要明白,奖励孩子,并不能把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乐于助人、懂得分享、热爱学习的人,只有真正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生活的美好。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