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建筑特色可浓缩归结为“四句话”:三吴都会风范、江南水乡特色、中西交融风格、东方园林典范。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获取并整理了78个杭州典型历史特色建筑的实证资料作为研究基础素材。在此基础上,又将历史特色建筑分为园林特色建筑、民居特色建筑、工商特色建筑、宗教特色建筑、公共和其他特色建筑等5个领域,组织专家进行分类研究、案例剖析,对历史特色建筑的形式、元素、符号、材料、色彩、工艺、气质等要素进行了提炼并对下一步如何传承、创新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1.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基本特征
杭州的传统建筑既有历史古都皇家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的朴实无华,更有开放胸怀,汲取传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和气势,无处不蕴含着自然和谐、精致细腻的人文气息,也铸就了杭州历史建筑“天人合一”、“格古韵新”的独特风韵。
⑴“三吴都会”风范。
北宋词人柳永,善于描绘城市风光,其词《望海潮》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杭州的城市景象,透视出城市形象,建筑风貌,建筑理念的丰富历史信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绘出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近看屋外街巷河桥美丽,透过微风轻摆的门帘可见屋内院落园林精致,一幅怡然安详的宜居景象。远望城内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处处透视出美丽的都市风光。
⑵“江南水乡”特色。
江南水乡文化是在人们适应和利用水乡泽国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孕育出中华文明体系中最独立完整的亚文化体系,尤其是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堪称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奇葩。
空间布局: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
建筑形式: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建筑小品: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清静淡雅,白墙、黑瓦,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建筑韵味:丰富多彩,优雅别致,清新灵秀。
建筑装饰: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
⑶“中西交融”风格。
杭州保留有较多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杭州近代以来,以“中道西器”(建筑功能、技术是西方近代的,建筑形式、风格是中国传统的)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求新的理想模式,不断地融合、传承、吸收新的文化形式,巩固自有特点创新发展。终究形成近代杭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求新求变,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睿智哲理。
⑷“东方园林”典范。
西湖文化景观在将西湖自然山水“文化”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对自然的尊重,其巧妙的手法使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西湖的建设发展,始终与城市的建设相依相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建设理念: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建设方法:尊重自然,点化自然。
建设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融于自然,重塑自然。
建设效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2.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人文气质
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人文气质为天人合一,建筑与西湖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三面云山一面城”独特的山水城市环境 ,城景相依,处处为景,景观无处不在。杭州的建筑就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 ,依湖而居、枕江而卧,城中有景,景随城生,城市、风景、建筑,精致和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随性而理性的建筑方式,尊重自然,融于自然。
3.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与文化相互交融,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传承。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乡文化、杭商文化、市井文化、西湖文化等等,渗透在一座座杭州历史特色建筑之中,赋建筑予文化内涵,塑造建筑形象,提升建筑品位,而文化精粹则因这些建筑的传承而得以发扬光大。
4、杭州历史特色建筑元素传承与创新
(1)传承创新理念
纯粹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功能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一般只在特定的地段建设使用。单纯的“复古”建筑不符合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也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和民族形式的“杭州建筑形式”,在建筑功能效率最大同时,实现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切不可浮躁的重复模仿复制,抄起照搬老路。
(2)传承创新思路
现代建筑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千篇一律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建筑使城市形象黯然失色;过于烦杂,五花八门的“仿欧”后现代建筑,令人浮躁,与杭州传统建筑“优雅别致,清新灵秀”的建筑意境相悖。要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度发掘,并使它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杭州历史建筑以其多种多样的时代和地域的鲜明特征,具备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
(3)传承创新要求
传统结构型。突出杭州传统建筑形式特征,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持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的细节,基本是把传统和地方建筑加以简单化处理。(如北京香山宾馆、杭州仿宋式建筑)
传统象征型。这种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运用传统、地方建筑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如杭州大学老校区教育建筑)
功能扩展型。使用传统形式,扩展成为现代的用途,比如教育机构、大型旅馆、度假中心,这些类型的结构是传统、地方建筑以往没有的,这就形成所谓的“扩展”,扩展是指功能的扩展,而形式上则是传统的。(如菊儿胡同住宅群)
传统符号型。用传统符号达到标识的作用,来强调建筑的文脉感。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家的手法相同,只是标示的符号不同。(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4)传承创新途径
●“形式”的复制
对有特殊地位的传统建筑作还原式的恢复性保护,使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得以维护,达到全面再现历史建筑形式的目的。严格按照古建筑法式,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分割、外观设计以及建筑细部样式,通过复制和仿制等手法,重现历史建筑。杭州胡雪岩故居修复就是成功范例。胡雪岩故居按照“修旧如旧”、“原状复原”的要求,无论是宅邸园林布局,还是砖雕、石雕、木雕、堆塑等细部处理,都是修复者以宅院尚存建筑、民间老照片以及现代测绘方法留存下来的图样等为依据,对历史建筑进行严格的复制和复原,再现了这座豪宅当年风采。胡雪岩故居的复建,已成为东方木结构古建筑复制的成功之作。
●“元素”的提取
对传统建筑典型构件的应用,使现代建筑富有传统建筑的基因。在一些现代建筑中,虽无传统建筑的形体特征,但其屋檐、门廊、窗框、梁柱等细微处,却具像或抽象地透露出了若干传统建筑符号,反映了传统文脉的延续。如胡雪岩故居的屋檐、门廊、窗框、梁柱等;又如杭州黄龙饭店建筑组群,虽是完全是宾馆式的现代建筑,但由于每幢大楼屋顶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屋檐,各幢大楼之间又布置了传统的江南山水园林小品,使整个建筑组群,既具江南特色,又具现代气派。
●“符号”的引伸
以历史建筑有代表性的“视觉模式”作为符号,采用现代理念,以联想、隐喻的方式再现传统于现代建筑之中。如运河广场的建筑。又如杭州游泳健身中心的白色大篷布屋顶坡盖上,作了数条浮雕式的曲线,俨然勾画出中国传统大屋顶的轮廓,虽然没有任何具像的符号,却让人品味到的是现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姿。
●“材料”的应用
采取与传统建筑相同或相反的外墙材料,使得现代建筑既具有鲜明现代个性,又融入于历史环境之中。如杭州的交通银行大楼,只是大面积地采用与近代欧式建筑常用的石材作为外墙,材料与颜色的一致性,见到这座现代建筑,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旧杭州的欧式银行建筑风格。
●“色彩”的延续
在传统建筑氛围中的现代建筑作品,采取与传统建筑相同外墙色彩。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色彩上的相同或相似,使新建筑与老建筑、旧环境“和谐”相处。如杭州一些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建筑群,采用青砖、灰砖作为外墙贴面,一些多层住宅建筑屋顶“平改坡”,则采用了黑灰斜坡屋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旧杭州的清水砖墙、四坡灰瓦屋顶的近代民居建筑。有时在颜色基调与传统建筑基本相同情况下,渗入小块墙体色彩的变异,也会产生一种动感和生机。有时大胆采用与传统建筑对比色彩,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不但不会破坏整体效果,反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力量。
●“工艺”的进化
对已经成为遗址、废墟的历史建筑,在保存历史“遗存”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材料、运用现代工艺进行复建,使恢复的历史建筑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就是用现代设计工艺复建历史建筑的成功范例。新塔按照世界遗产保护“可逆性”原则,采用了全钢结构,对雷峰塔遗址实行架空支撑,起到了“整体保存”效果;采用现代的铜雕工艺对塔身中瓦片、斗拱、装饰柱和塔尖等进行装修,起到了防雷、防静电、防腐蚀、防台风作用。新塔采用铜制建筑工艺,发展了中国的传统铜雕文化,相比传统的木制品,铜制品更能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地表现雷峰塔原有宋代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采用全钢结构工艺,能不再重蹈被毁倒塌的复辙,使新塔能够更牢固,也能更多地满足人们登塔眺望西湖全景需求。
●“环境”的复原
对历史建筑当时的人文环境同时进行还原,是对历史建筑、传统民俗活动的整体恢复。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整饰就是典型的实例。清河坊街区以原建筑为样本,对传统清末民初商铺建筑进行修复,使修复及重建的传统商铺建筑 ,保持粉墙黛瓦,棂窗木楼,甚至连梁架、柱子、构件、镂花的风格和式样都与原物一致。同时,将街道还原为清一色的青石板路,街两旁建筑的内外装修也与传统风格相协调,并恢复了“河坊街邮局”、“胡余堂国药号”、“方回春堂”、王星记扇子等“老字号”商铺;又增设了钱币、陶艺博物馆,雅风堂、荣宝斋等特色博物馆。而且古董商铺古韵十足,古装茶馆铜壶斟茶 ,纺布织坊木车纺纱 ,街头商贩摇鼓卖糖,古街人群熙熙攘攘,似乎将人们带回到了旧时杭州的生活岁月里。
●“气质”的传承
对传统建筑外在体形的提炼与概括,使新建的现代建筑具有传统建筑风韵容貌。一些现代建筑虽未采用周围传统建筑群相同的形体和形状,但只因其采用古典式的造型,使其在气质上与传统建筑的格局、使用性质、文化氛围相一致,丝毫无模仿之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形不似、而神似”的效果。杭州湖滨景区的改造,即按照“似曾相识”的理念,既不标新立异,完全抛开湖滨原先的风格、符号和元素,也不搞貌合神离的假古董。新湖滨的建筑外观、材质的选用,骑楼、亭廊的设置,不求建筑形态上的相似,而是追求旧湖滨“气质”上的神似,以达到“不似旧湖滨,胜似旧湖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