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调查报告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循环利用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有关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公认定义,但对含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这一循环经济的实质,国内基本形成了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并表现为企业乃至产业间的物料、能量和信息等的联系和共享关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思路逐步清晰、内涵不断扩大、重点有所调整的过程,表现为国家不仅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而且也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约束和激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工业“三废”利用,从1993年起开始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实际上,这些都是我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节约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我国都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特别是在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了生产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仍有较大的不同,一是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能源。二是清洁生产强调的是“从摇篮到坟墓”,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从摇篮到摇篮”,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三是,清洁生产实质上是技术手段,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社会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以经济有效、生态效率、环境友好、保护地球、技术跨越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非物质化、再利用、再循环、绿色制造(再制造)、去毒物、可降解、无害化(零排放)等为微观操作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用这一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最优化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还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社会生产活动。一般说来,经济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而言的,且总要有产业相伴随。例如,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德国和日本,与之对应的是“静脉产业”。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它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近阶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要倡导和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局限于狭义的范畴。
其二: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凡有节约或循环利用资源活动的,就可以称之为循环经济。例如,一个家庭有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活动;一幢办公大楼有节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中水、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有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系统则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的。例如,一个家庭、一幢办公楼、一个企业等,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系统。
然而,循环经济并不是“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可以往里“装”。例如,电-高能耗产业耦合(如电解铝厂建在水电站附近)、资源的深加工等,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企业会考虑的产业活动,不应算作循环经济。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围绕提高资源效率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国以来,为了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倡废品回收利用,各种废金属、废橡胶、废电池、废牙膏皮、废书本等几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__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 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下,我国一些企业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下脚料的回收、冷却水的回用等措施,开展了企业内资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20__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约为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约为56。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城市的一些包装材料,如烟酒的包装大纸盒等的回收已形成于供货相反的废物流,即由零售商返回批发商,批发商再集中返回给生产企业以再利用;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这些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不仅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也改善了一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全国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20__年,全国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企业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约500亿元,在发展调整中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废旧物资社会回收网络。
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国都有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维修队伍,一些企业开展了包装物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品更新后旧型号配件停止生产后的供应,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也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充分利用旧货资源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末端治理”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但也有循环经济的内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形成产业链。20__年全国有40多家利用垃圾发电或热利用的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沿海地区形成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
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好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我国利用世行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预防能力。
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14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的园区建设各具特色,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经济学史研究表明,公元900多年我国唐代珠江三角洲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探索,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联系角度看,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物质代谢型、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规划,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山东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在20__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马凯同志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 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到20__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将在近期《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总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在工业生产中预防环境污染。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要求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并搞好产品的设计,使其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20__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要求。20__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的意见。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国节水技术大纲》等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到20__年,陕西、辽宁、江苏等省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先后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贵阳市颁布并实施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这些均为各地依法推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环保产业等,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工作。为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例如,199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将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根据国务院36号文,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两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并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利废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①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②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③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④一批城市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的建设,治理生活污染。总之,国家采取了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包括价格、税收等适应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循环经济的术语虽然近年来才进入中央决策层视野,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古今中外皆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因为,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均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于我国先秦的天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老庄的顺应自然、不可对自然无节制地采取行动的思想;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说,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重主体、仁学、自修之天人关系说;管子的将天视作为自然本体意义的“人与天调”的思想,以及荀子的制天、用天的思想等。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荀子早在20__多年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早就出现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甘蔗渣用作为造纸原料的生态工业雏形,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循环经济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__年重大课题研究中,设立了“循环经济在我国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举措”研究。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循环经济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专项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专题。科技部立项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软科学研究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成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先领域。例如,世界银行支持全国人大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框架研究、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德国支持贵阳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所有这些,将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一些规划追求画“圈”。事实上,如果不计成本任何废物均能变成有用的原料,即“废物变原料”是要投入的;同时,有些产业链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如“疯牛病”的出现就与不恰当的蛋白饲牛有关。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目 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存在很大困难。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十分迫切。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人民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
(六)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工作体制不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总之,尽管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开展研究,为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具体思路、方案设计和制度保障。
四、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实行我国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受发展阶段所限,国家的很多宏观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个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微观行为抵消了。根据国外经验,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自动产生,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借助于立法手段来强行改变企业的行为,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
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资源消费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资源的消耗,就不可能建起高楼大厦,也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的目标。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向的进出口政策,形成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组织编制规划,加强宏观引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制定“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节油、节煤、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做好空间规划,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交通模式,是宏观层面上的、带有根本性的资源节约手段,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尽快全力推动国土综合规划工作的开展。否则,不合理的、地区间恶性竞争态势下产生的城市和交通体系一旦成型,不仅长期浪费能源,改造起来也要大量投资。
3、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国家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政府起表率作用,将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指标纳入指令性的指标,要求各级政府坚决执行;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 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办公用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重复使用及废弃后主动回收等。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规范职责范围,在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成本原则,避免“政策失灵”。
4、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采用市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二是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地方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拿走了。这种情况,应予纠正。
深化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
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实行阶梯水价制度,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如人均每天100升)为基数,多用水翻番收费,在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切实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使价格信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减少电力的浪费式消费。适时开征燃油税,减少大排量汽车快速增长、以及以低油价支撑沙石等低价值商品运输的现象。
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鼓励到国外建原料供应基地、合作开发及进口国内急需的大宗矿产品,鼓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在国内建加工园区并满足国内市场,以保障国内市场的需要。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一个完备通畅的信息共享体系,保证不同产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交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通过举办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技术成果展示会等,加快资源效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建立信息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信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担保等新机制,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消耗资源的用户与政府或行业协会签订节约自愿协议;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热和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降低资源费用支出。
5、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研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的技术,链接工业、农业和社区的物流和能流,确保获得最合适的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避免走弯路。
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并纳入对干部的考核,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6、加大示范工程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应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用发展的思路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东南沿海城市,应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作为重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经过几年努力,使企业的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在行业层面上,当前应抓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行业,如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先行启动,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利用的耦合和循环利用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的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
7、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氛围
篇2
一、强化节能目标责任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和《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监察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定期公布我区各街道、能耗情况;加强对各街道和列入我区的重点用能企业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各街道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街道办事处应于每年月日前向区政府提交上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同时抄送区政府节能办。区直有关部门和列入我区重点用能企业应于每年月日前向区政府节能办提交上年度推进节能工作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其他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目标考核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街道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企业应于每年月日前,向所在地节能主管部门提交上年度推进节能工作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各街道节能主管部门于每年月底前将考核结果连同企业自查报告报区政府节能办备案。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并纳入各街道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确保全区年万元GDP能耗比年下降12%。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能源推动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要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益为重点,积极发展国际贸易、金融、会展等生产型服务业;以满足人民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加快提升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旅游、娱乐、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科教、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业,进一步加快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壮大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同时,充分利用国务院支持建设海西经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为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新上的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对实施生产许可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高耗能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严格生产条件审查,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
三、加强六大领域节能
切实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和民用、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重点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强节能管理,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五新产品”,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积极推进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节能监察(监测)及能源审计工作。建立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重点用能企业应在每年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并于每年2月前上报区经贸部门进行复核。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和节能诊断活动,查找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电源点,改善电网结构,减少输电损耗,加强电力生产环节的节能控制和管理,提高电力生产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降低能耗和线损率。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标准和规范,开展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节能建筑材料和产品,加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力度,发挥节能示范项目带动的作用,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车辆淘汰制度,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车辆,鼓励使用能耗低、性能好、排放少的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加强运输市场节能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农产品加工生产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开展零售、餐饮、宾馆饭店节能试点。加强政府机构等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按照节能标准改造公共机构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用品;带头采购低油耗汽车,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推进公共机构节电、节油工作,加大LED、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区6家重点耗能企业“十一五”完成节能量1622吨标准煤。
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进一步加大对节能改造、节能技术研发支持,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节能、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应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加强节能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绿色照明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应用与开发。支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推进节能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五新”产品应用;加强台技术交流与合作,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等各种项目推介平台,加大节能产业招商力度,大规模寻找、选择、推介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企业加强节能自主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服务支撑,全面提升企业节能自主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项目3项。要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咨询、设计、评估、诊断、培训等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市场,发挥社会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人才、信息、融资等优势,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形式的节能服务,推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载体,以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示范,以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为抓手,有效降低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化工、印染、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对纺织、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管理基础工作,强化单位产品耗水量定额管理,完善考核体系;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促进水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对化工、纺织、鞋服、建材、机械、冶金、建筑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提高材料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调整原料结构,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积极推广竹材并寻找其他代用材料;加大对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减少对新木材的需求;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减少过度包装,推广易回收利用、易降解、易处置的包装,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过度包装。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进一步推广利废墙材产品、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废旧物质的回收管理,鼓励企业使用再生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物资,加大对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动风能、太阳能、沼气、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每年组织实施省、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项。
六、完善节能政策措施
一要继续完善促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示范工程、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等手段,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法制有效保证的机制,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二要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后年节能量达5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按照节能量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合同能源管理,对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服务机构,其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经项目验收合格,按照投资总额给予适当的补贴。循环经济项目按技术先进性、投资强度、示范带动性和效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三要认真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配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落实好符合条件的与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有关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四要鼓励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加大力度,做好我区企业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工作,推动我区备案的节能材料和产品在我区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申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目录,积极参与政府节能采购活动;完善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继续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扩大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购列入国家节能产品、设备清单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鼓励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提高节能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五要加强政银企合作,强化金融机构与节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沟通,及时、有效地对接节能、循环经济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建立金融支持节能与循环经济信贷投资分类管理制度,重点支持节能技术改造、重点行业节能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示范项目建设、节能与循环经济公共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对鼓励类项目,按照信贷投放原则,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六要实施节能、优化水电、提高高效洁净机组负荷率,提高水能利用率。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优先安排高效、污染排放低的机组发电,保证热电联产、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利用的发电机组并网运行。
七、加大节能基础建设
一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和今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强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节能监察(监测)执法力度,强化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二要组织重点耗能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建立能源测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企业内部节能计量核算工作。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用能单位要按照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加强特种设备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和指导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三要认真组织开展单位GDP能耗统计与监测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能源统计调查体系,落实能源统计公报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能源管理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统计制度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月报制度,积极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制度。进一步明确能源统计职能,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配强能源统计人员。四要建立和完善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区政府成立节能中心,配备专职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配备完善节能检测设备,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人员,拨出专项经费,配备完善节能检测设备,提高节能服务能力。组织开展节能监测,实施节能诊断,发现节能潜力,为企业提供能效管理和优化改进方案的咨询服务。四是建设、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要明确承担节能管理职能的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八、开展节能宣传培训
篇3
为了论述方便,首先简要一下内部控制审计的分类。组织内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可能都针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更多情况是对其中部分展开。按照涉及内部控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1 、业务循环内部控制审计,所谓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是指对某个业务循环实施的控制,这种审计按照经济组织的业务纵向展开,专门审计业务循环内部控制; 2 、非独立部门内部控制审计,这种审计专门针对某个不独立的部门或机构所涉及的内部控制,所谓不独立,是指财务上不独立,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也不单独核算; 3 、独立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这种审计是对经济组织所属的独立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独立单位是指财务上独立的,可以是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也可以是子公司,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分公司,它们自己本身可能有一套内部控制,同时还要执行经济组织作为整体的内部控制。这三类审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在审计程序上,由于独立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相对较复杂,程序最全面,因此以下即以其为蓝本讨论。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其他审计中作为审计程序的内部控制评价应该有相似之处,因为毕竟两者都是以内部控制为焦点而展开,但由于服务的目标不一致,在程序上也有差别。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是: 1 、了解与记录内部控制; 2 、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3 、实施符合性测试; 4 、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作为一种单独开展的审计,了解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这些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因为对内部控制需求越强烈的经济组织,其规模越大,这是必然的;在大规模的组织里,管理高层、各个下属机构的诸多具体的基本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都熟悉。了解基本情况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条件,否则无从下手。同样大规模的组织内既存在针对整个组织的控制,也存在针对某个部分或某个下属机构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可能都熟悉,因此了解内部控制也是必须的。在了解内部控制阶段,还必须初步分析所了解信息,以初步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规划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程序。接下来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样,实施符合性测试,以获得遵循性的评价,同时最终确定健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归纳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
总结上述,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为: 1 、了解基本情况; 2 、了解内部控制; 3 、实施符合性测试; 4 、提出审计报告。下面即以该程序为主线展开讨论,其中提出审计报告在内部审计报告中讨论。
(二)了解基本情况
了解基本情况,是了解所要审计内部控制所涉及单位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是展开审计的必要准备和基本条件,着整个审计的过程和结果。这些基本情况包括: 1 、单位所属的行业和沿革(着重于管理沿革); 2 、单位组织结构、各机构的人员规模和岗位结构; 3 、单位资产规模、生产经营或专业服务的特点规模; 4 、主营业务及辅助业务类别、业务量; 5 、财务机构及其工作组织;等等。这些基本情况可以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查阅相关文件、会计和统计资料等来获得。
基本情况获得后,审计人员就要适当利用自己专业判断,确定以下: 1 、业务循环及其大致内容; 2 、必须控制的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 3 、内部控制应有的严谨程度; 4 、审计应该投入的人力及分工和时间预算。确定业务循环及其大致内容实际是划分业务循环的过程,确定的是审计展开的主线;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是必须控制的,确定它们就是确定审计的重点;内部控制的严谨程度是与独立单位的规模相关的,规模较小的单位内部控制程度就相应较低,衡量标准就不能太高,实际这就是确定衡量标准的,提出设计意见时必须考虑;确定投入的人力和时间预算是为了保证整个审计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审计质量。
下一步工作是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上述基本情况获得后审计人员所确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范围,即业务循环及内容,审计的重点,即必须控制的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审计组人员构成、分工和时间预算。这个计划在以后审计过程中还要适时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业务循环的划分。业务循环的划分是将若干个关联的经济业务或管理活动组合在一起。 2001 年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其中这些经济业务就是基本的业务循环划分,但有多样化的趋势,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提出预算管理、资讯管理等管理作业。业务循环是以后审计程序展开的主线,了解内部控制和符合性测试都按照它来组织,因此划分业务循环影响到整个审计的组织、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说业务循环应按下列原则来划分: 1 、覆盖单位所有业务及其各个环节; 2 、每个业务循环能反映出所涉及业务的共同性质特点及其全部过程; 3 、有利于审计的组织安排。
(三)了解内部控制
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
要了解内部控制,首先要解决内部控制的构架问题。 1988 年美国 AICPA 提出内部控制结构即控制环境、控制结构和会计系统,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即采用这种观点。 1994 年 COSO 报告提出内部控制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作业、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结构的纵深,在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在内部环境上更注重员工的素质,增加风险评估强调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分析相关风险,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将会计系统扩大为信息与沟通,更强调信息的内部传达, 增加监控要素将内部控制的执行纳入进来。由于 COSO 报告提供出的内部控制很全面,更加接近内部控制的本质认识,而内部控制的建设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本文认为,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采用 COSO 报告的观点,以它的框架为指导,同时鉴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落后的情况,应更加注重控制作业和监控,即如何建立起健全有效的控制程序与政策以及它们的实际执行,在控制作业完善的带动下,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也逐步完善,同时逐步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员工素质,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体组织结构,使控制环境得以改善。
由于内部审计充当监控的主要角色,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履行监控的职责,因此了解内部控制阶段对监控的了解可以置于次要地位;又由于风险评估的风险是管理层和作业层控制目标因内外部风险因素影响而不能实现的风险,对它进行评估后设置相应的控制作业来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要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评价控制作业是否能控制住风险,实现控制目标,实际就是风险评估过程,因此风险评估不做了解,而在接下来的分析工作中进行。由于控制作业实际就是控制程序与政策,为了理解直观起见,本文就称其为控制程序与政策;由于内外部信息和它们在单位内外部、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流动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因此信息与沟通可以合称为信息系统。总结上述,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要了解的内部控制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与政策及信息系统。
如上所述,了解内部控制以业务循环为主线展开的,即按业务循环逐个循环了解,这些循环构成单位整体,这是横向的;同时针对每个循环的控制,分别去了解它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与程序、信息系统,这是每个循环的控制的纵向构成,是纵向的了解。横向纵向的交叉了解构成了解内部控制程序的骨架。
了解控制环境是了解影响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因素,提供内部控制构成基础好坏的证据,同时为分析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性好坏的原因提供证据素材。了解控制环境的内容实际就是控制环境的内容,按照 COSO 报告,控制环境包括: 1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 2 )、员工的胜任能力; 3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 4 )、管理和经营方式; 5 )、组织结构; 6 )、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式; 7 )、人力资源政策。这里主要是针对各个业务循环所涉及的部门、人员、方法来说的,其中第 3 点是针对整个单位,实际在了解基本情况程序中就已进行。
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就是了解控制目标实现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它是了解内部控制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每个业务循环都可分为若干个作业,而每个作业都要设置若干控制程序和政策来控制,我们本文把这些作业称为控制点。比如制造业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可分为接受定单、核准信用、发运商品、开具发票、应收账款与记录、收款、退货及客诉处理等作业。在业务循环的划分阶段,已经取得了业务循环大致内容的了解,在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阶段,应进一步了解,去获得足够信息来进一步确定业务循环内的各个作业,然后针对每个作业,去了解所采取的控制程序与政策。
了解信息系统只要是了解单位内外部信息记录载体,以及沟通方式。外部信息载体包括记录市场份额、法规要求和客户反映等信息的资料,内部信息载体包括业务申请审批报告、各种分析报告、进行控制作业形成单据、会计资料等等。沟通方式包括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簿、口头交流、管理示例等。
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可采取的方法与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中的一样,大致查阅控制文件和控制信息记录载体、询问有关人员、观察作业的进行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等等。
初步分析健全性和有效性
在对内部控制获得了解后,就可以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分析,以规划将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初步健全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哪些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或作业应该设置控制而未设置。这些业务在了解基本情况中已获悉,而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作业则在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中已了解,通过了解控制程序与政策能知道它们是否设置控制。
初步有效性分析主要是针对控制程序与政策而实施的。这实际就是初步的风险评估。初步有效性分析首先要分析确定各个业务循环、各个作业的控制目标,然后再分析所了解到的控制程序与政策,看它们是否能实现控制目标。对于控制有缺陷的可以提出初步的改进意见。
初步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后就可以规划将要实施的符合性测试。一般来说对于以下情况就可以不进行测试: 1 )对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初步评价为无效; 2 )在了解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已知对某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未得到遵循; 3 )在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已知对某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得到很好遵循; 4 )虽对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设置控制但未发生相关业务。而以下情况就可以考虑进行大范围的测试: 1 )相关业务大量发生的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2 )相关业务虽不大量发生但涉及金额相对较大的业务循环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3 )控制程序相对复杂的控制。规划结果应记入审计计划,并对审计计划做相应调整。
记录内部控制
制度基础审计理论中记录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文字叙述,调查表,核对表,流程图。本文认为作为记录方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采用。对于控制环境的记录,一般是文字叙述,按照上述控制环境的几个方面来记录。了解基本情况程序也采用文字叙述的方法记录。记录要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记录内部控制主要是记录控制程序与政策和信息系统。采用的方法以上四种都可以采用,但以调查表最为常用。在本文中,即讨论调查表改进和特殊运用。
一般,调查表的调查是有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自行设计的,但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本文认为,鉴于我国内部控制薄弱和人们对内部控制该如何知之甚少的情况,调查表应该引入标准内部控制作为导引,以配合政府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标准内部控制是指针对某个业务或作业由权威部门设计的标准控制。比如 2001 年财政部发布的《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是标准的内部控制。对于各类型单位共有的业务或作业,如货币资金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融投资业务等可由财政部门制订统一标准;对于具有行业特性的业务或作业,如生产循环、销售及收款等主要针对制造业,则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分别制订,供不同行业采用。在调查表中引入标准内部控制,要从权威部门制订的针对各业务或作业的标准内部控制中,按业务或作业内部若干个控制点抽取提炼出对控制点的标准控制程序和政策,作为调查表的调查内容。调查控制程序和政策时就循其进行。同时由于引入了标准内部控制,对单位特殊的控制程序和政策可能就无法调查得到,而那些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调查表与文字叙述结合起来,加入单位实际做法的叙述。结合的方式就是在每个控制点控制调查内容下面单设一行,用来记录单位的特殊做法。
(四)符合性测试
1 、符合性测试的实施
符合性测试包括设计测试和执行测试,设计测试即健全性和有效性测试,执行测试即遵循性测试。健全性和有效性在了解内部控制程序中已做过初步,但由于了解阶段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彻底,如通过询问得知对投资业务的控制,但是讲述人所述是否真是如此,是否全面,需深入了解,还由于有效性健全性初步分析结果需进一步获得证据确证,如通过分析认为对某控制点设置的控制能达到控制目标,但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因此需要通过测试进一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证据来确证。执行测试是符合性测试的主体,主要是检查内部控制是怎样执行的。
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测试,主要要做如下工作:1 )更深层次地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作出更准确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2 )获得进一步支持健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评价结果的证据;3 )检验在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阶段所作的重要专业判断和分析。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测试,要特别注意如下事项:1 )对业务循环和关键控制点设计的控制是如何具体组织于实际的;2 )控制是否一贯执行;3 )是否由控制规定职务的人来执行,其中后两个是重中之中。
《独立审计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提供了三种符合性测试,即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三种方法可单独或合并使用。本文认为符合性测试方法应以检查为主,同时辅以观察和询问。因为控制执行一贯、规定职务人执行是重中之重,而控制执行中留下的审计轨迹亦即控制信息载体能反映出这两者,检查控制信息载体就能了解到这两者,在检查的同时通过观察和询问获得控制具体应用的证据。检查控制信息载体,即针对每个业务循环所涉及的单证、报告、合同等控制信息载体,抽取其中部分,检查执行各个控制点下各个控制程序与政策留下的记录,推断出是否得到全面一贯的执行。抽取工作采取属性抽样技术来进行,基本与内部控制评价中的相同。样本量的大小根据了解内部控制阶段的规划确定,样本采用随机选样或系统选样的办法选取。
2 、遵循性评价
遵循性评价主要针对控制点控制内的各项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的实际遵循情况是个程度概念,遵循与不遵循只是它的两个极端,本文认为对遵循性的评价应采取评级的办法,以更好的反映遵循程度。遵循性级别最好分为四个到六个等级,等级太少难于准确衡量遵循程度,等级太多难于把握等级之间的差别,由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级别;每个级别还应确定应提的审计意见,如遵循性分为 A 、 B 、 C 、 D 四个级别,被评为 A 级的,提出执行较好的意见, B 级提出应加强的意见, C 级提出应重点加强的意见, D 级提出特别提示加强的意见。评级时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属性抽样结果,同时综合考虑通过观察询问得到的控制应用于实际的情况,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评判其遵循性级别。
本文认为,评定级别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要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进行评级提出各种加强意见是为了实现督促内部控制执行的审计目标,而发现控制具体应用于实际中存在的,以及发现因控制未很好执行而导致财产损失、信息失真、效益下降等问题则是为了检查内部控制执行。对遵循情况评级后评价时更应注重建设性意见的提出。
3 、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通过设计测试既可能获得健全性和有效性初步评价须修正的补充证据,又可能获得确证初步评价结果的证据,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工作一是综合了解和测试两阶段所获得所有资料,对健全性有效性作出最终评价;二是针对不健全和控制无效或有缺陷的地方提出审计意见。
健全性评价主要针对重要或经常发生的业务或作业,主要应注意三种情况: 1 、控制文件中没有规定控制,测试程序中也未发现实施了控制; 2 、控制文件中没有规定控制,经询问相关人员得知设置了控制,但经测试没有实施控制; 3 、没有控制文件,其他了解方法也不能得知是否设置控制,但经测试已实施控制。前两种情况就应对相应业务或作业提出控制不健全的意见,后一种应认为实际是健全的 , 但应提出健全控制文件的建议。
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未采用标准内部控制而实施特殊控制的情况,对采用了标准内部控制的也要做简要分析,因为标准内部控制可能不适于单位,而且一些控制政策需要按照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制定。有效性评价首先要分析确定对各控制点实施控制应达到的目标,本文认为可以在内部控制系统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控制点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对现金收入的控制程序,根据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目标,分析确定其目标为保证现金收入以真实金额真正流入单位,根据保证信息记录的真实完整确定控制目标为保证现金收入都真实无误的加以记录,根据提高运营效率确定目标为提高现金流入单位的速度,根据保证遵守国家规章确定目标为遵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相关规定。各个控制点控制目标不一定与控制系统目标一一对应,有些系统目标对某些控制点可能不适用,如采购验收这一控制点的控制目标就与“保证遵守国家法律规章”无关,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目标确定后再分析控制点控制的各项措施是否能达到控制目标。
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财产损失、效率低下、违法事件等问题,应特别注意分析其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原因,如果是因健全性和有效性导致的,那么这些问题既是健全性有效性初步分析的确证,又是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设意见的重点。
健全性有效性评价的重点在意见的提出,是为了实现补充完善、再生内部控制的审计目标。对有效性的评价实际上是有效性分析和改进意见形成的混合体,分析的过程中意见也就可以有针对地提出,而且改进意见是目的。健全性的评价实际是确定未控制的业务或作业和针对其建立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工作在后者。可以看出有效性评价和健全性评价在基本方法上是一致的,都是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因为有效性分析和改进意见的提出实际也是在确定控制目标、分析风险、提出控制措施。因此内部控制建立方法是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对实现审计目标的要件。
关于内部控制建立的具体方法本文不再详述,只提出一点意见。本文认为,在健全意见和有效性改进意见提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标准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方法的运用。标准内部控制前已述及,为配合政府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特定业务或作业,应注意运用相应的标准内部控制,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这对健全性意见的提出更具实际意义。内部控制方法在前述 2001 年我国财政部发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有规定,它们是: 1 ) 组织规划控制,包括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不相容职务设置,不相容职务为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 2 )授权批准控制,包括确立合理的授权批准范围、层次、责任和程序; 3 )文件记录控制,包括机构职能和授权批准权责文件、岗位说明书、业务程序手册、业务处理凭证、会计资料系统,或类似的文件,以及这些文件的宣传认知; 4 )预算控制,包括预算体系的建立、编制和审定、指标的下达和落实、执行授权、执行过程控制、预算差异的和反馈、预算的考核及奖罚体系; 5 )财产保全控制,包括限制接近、定期盘点和核对、记录保护、财产记录控制、财产保险; 6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职工聘用、培训、考核、轮岗、奖惩、晋升、解聘; 7 )风险抵御控制,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8 )内部报告控制,包括生产报告、经营报告、财务报告、特殊事件报告,以及报告的处理; 9 )信息系统控制,包括系统组织和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文件资料、数据、安全控制,输入输出控制、处理控制。这些方法对建立和改进意见的提出能发挥出指导和衡量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报告
与其他审计报告一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也是对审计结果的。在提出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应重新检查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做如下一些分析: 1 、 是否了解研究了单位所有重要控制; 2 、所作分析判断是否得到了测试的证实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3 、是否遗漏了其他需要考虑的最终评价的客观事实; 4 、最后的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是否适当,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5 、出现了那些因内部控制导致的重大问题,哪些人员严重违反内部控制且已致严重后果;等等。审计项目负责人还要复核审计底稿,之后就着手准备撰写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一些细节问题只要通知当事人或主管人员就可以,不必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还应便于理解,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专业术语尽量用易懂的词句代替。关于报告内容本人认为应包括如下: 1 、单位基本情况简介; 2 、内部控制体系介绍; 3 、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及具体意见; 4 、因内部控制导致的重大问题及有关人员严重违反内部控制且已致严重后果的事实和处理意见。其中关于健全性有效性遵循性评价及具体意见只反映存在问题的各个控制,运行良好的不必反映。报告格式本文认为无须固定,只要能充分反映出上述内容即可。
篇4
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少,要加快发展必须上一批重工业项目,而目前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如陶瓷、水泥、造纸、铝型材等都是高耗能项目,加大了我市节能工作的压力。2009年,全市节能任务非常艰巨,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一方面必须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为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及省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完成我市既定的节能任务。
做好2009年全市的节能工作,必须做到“六个结合”,一要把节能工作与促发展结合起来,要把节能作为促发展、拉内需、扩投资、保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相协调;二要把节能工作与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把我市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要把节能工作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工业化与节能相协调;四要把节能工作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中,严把项目的节能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引进高能耗产业,实现产业转移与节能相协调;五要把节能工作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大节能先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自主创新与节能相协调;六要把节能工作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对外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行之有效的节能新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对外开放与节能相协调。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工作的相关部署,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节能降耗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33%以上的预期目标。
2009年,全市节能工作主要任务具体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节能考核体系,推动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是完善节能考核指标,实事求是考核企业节能完成情况。针对部分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经营不正常造成产品单耗不降反升的情况,对企业*年节能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根据省的要求对企业节能目标分为年度节能目标和“*”节能目标累计完成进度两个考核指标,各占20分,超额完成对应目标的适当加分。两个考核指标得分相加达到40分,视为完成*年节能任务。
二是加强协调做好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节能能力。对有专门节能管理人才的重点耗能企业,加大节能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能管理水平;对暂时缺乏专门节能管理人员的企业,指导其加强与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合作,协助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改造等工作,确保企业完成既定的节能任务。
(二)实施节能市场化工程,为拉动内需作贡献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耗能产品、设备。要加强节能监管,要求用能单位按照能效标准的要求,淘汰超过能耗的产品、设备,对未超过能效标准但耗能较高的产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为节能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腾出空间。
二是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及节能先进技术、工艺。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发动和组织企业申报国家节能财政奖励项目和省节能专项资金项目,加快推进我市节能技改的步伐。
三是建立健全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对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提高我市节能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服务机构协助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节能量审核以及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四是建立政府节能专项资金,加大我市节能技改和节能工作的扶持力度。利用节能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增强各地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和节能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我市节能监测分析、监督管理等能力和推进各地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五是继续推动节能对外合作。逐步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培育参与计划的伙伴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港资企业积极申报“清洁生产伙伴计划”资助。
(三)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程
一是指导和督促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抓紧组织完成实施方案,争取尽早取得成果。鼓励实施工作进度较快的试点单位,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新一轮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废旧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在企业全面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新技术、工艺或产品创新专利,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管理、创新生产和运营模式等途径,在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上树立行业典范。
二是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在推进省试点单位工作进度的同时,鼓励开展循环经济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争取*天富新合纤维有限公司和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内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同时建议省撤消*市鼎湖区莲花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省循环经济试点计划。
三是组织*高新区制定《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在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循环经济工作的范围及深度。组织园区节能管理部门和企业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在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方式方法。
四是在重点地区和行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计划下半年有针对性在高新区等循环经济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对重点耗能企业、有代表性的港资企业进行专题培训,促进重点耗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水平,逐步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培育参与计划的伙伴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省清洁生产企业。
五是在今年5月及10月,组织符合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条件的企业及认定期已过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减免税,减少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节能攻坚战
1、实施完善节能“三个体系”行动计划
一是完善节能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以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落实节能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是完善节能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我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季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分析,实行“一季一报送、一季一分析”,及时全市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三是加强节能统计监测。开展全市以及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预警监测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和分析各地和重点企业能耗变动趋势。对各重点耗能企业、各地上报的节能统计数据,加强监测,确保数据质量。
2、实施节能监察行动计划。
一是实行企业节能监察行动。制定2009年全市节能监察行动计划,把节能监察任务予以分解落实,发挥市、县(市、区)两级积极性,实行市、县(市、区)联动,推动全市节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对节能目标完成不理想、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耗能企业作为重点的节能监察对象。
二是开展节能专项监察检查。根据节能监察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节能专项资金项目进展情况、公共机构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能耗限额、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落实情况等专项节能监察行动和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情况、重点行业企业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情况等节能专项检查活动,依法促进各项节能法规、标准以及政策的落实。
三是加大节能惩处力度。建立节能监察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每半年向全市通报各地节能监察进展情况。落实惩处措施,对浪费能源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3、实施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计划。
一是建立健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工作网络。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管理负责人、能源管理和统计人员及联系方式进行重新填报,健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工作网络。
二是组织对新纳入的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写节能规划,下达节能目标,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切实纳入当地节能部门的管理。
三是加强对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加强对市重点耗能企业的协调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配备能源管理负责人,夯实节能统计、计量等基础,积极帮助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确保企业完成下达的节能目标。
4、实施节能宣传培训行动计划。
一是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每周少开一天车、减少电梯使用、普及使用节能产品等十一项全民节能行动,形成全民节能的强大声势,积极推动节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
二是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及早筹划2009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营造浓厚的节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加大节能培训力度。实行分类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市重点耗能企业参加省举办的节能知识培训班,同时结合本市实际,加大节能培训力度,开展各类的节能培训班,以全面提高我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
5、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行动计划。
一是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系。按照省的要求和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承担我市公共机构节能牵头工作。建立由各地、各部门分管领导、联络员参加的节能工作体系。
二是编制出台市公共机构节能“*”后两年计划。按照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经贸委的要求,编制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后两年计划。
三是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通过对全市公共机构用能状况的调查分析,启动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市节能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四是开展公共机构用能统计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公共机构用能统计,全面掌握公共机构用能状况,加强监测分析,及时提出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的政策建议。
6、实施节能统筹协调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对各地节能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节能形势分析制度,各地经贸部门要健全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季度报送制度,及时通报各地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篇5
关键词: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保障。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就“实践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主题,以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贯彻十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投资39432.79万元,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产蛋2293.2万公斤,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投资27943.98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 万公斤,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 74.6万公斤,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推广核桃经济林 “礼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结合各地实际,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多措并举,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企协),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根据环保质量,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中低产地区、强化高产地区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篇6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关资源、环境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愈显得迫切。
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资源环境的核算研究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建立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并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联系。在这方面的进展,集中体现在联合国1993年SNA修订版中,以及与之相应的统计方法的发展。
在微观核算领域,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下称ISAR)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进行了多年的考察。从1990年起,环境会计问题都成为ISAR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ISAR带动下,“绿色会计”或称“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的热点问题。
1991年,ISAR调查了222家跨国公司,评估各公司遵循其环境报告披露建议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历次调查的结果和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情况为基础,总结了环境管理中的问题,记录环境影响的公司会计问题,提出了在当前会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会计披露的变化,以及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
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1993年,联合国在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对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届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会计。大会主要围绕会议秘书处提供的“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有利和有碍于跨国公司采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因素”、“跨国公司环境绩效指标与财务资料的结合”、“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展开了讨论。
在一些发达国家,与企业财务会计实务最早相连的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显示,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绿色化、节能化”意识日益被政府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
同时,全球各会计职业团体也为建立和推行环境、成本管理作出努力: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的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征求意见稿。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资源披露信息方面可操作性方法。
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还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方面。该机构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审计中的环境问题”,论述财务报告审计中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法规、审计程序、专家意见等问题。
(二)各国行动
日本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之一,加之自然资源匮乏,大多数能源依赖进口,举国上下对能源安全具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建立节能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相应措施全面而细致。日本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两倍,但在资源消耗上,单位GDP消耗的石油不到中国的七分之一,消耗的电力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1951年,该国制定《热管理法》,又于1979年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其间数次修订,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扩大适用范围。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先后制定《包装容器再循环法》、《家电产品再循环法》、《建设再循环法》、《食品再循环法》、《汽车再循环法》等一系列再循环专项法律,并于2000年制定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明确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和基本制度。针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该国于2001年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要求电力经营企业每年必须使用一定量的新能源电力,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此背景下,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三十多年来坚持新能源战略,1993年,日本政府将上述三个计划合并成了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
“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七大领域: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等。其中,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太阳能是最受重视的研究项目。
实施新能源战略时,日本政府确定了激励导向、政策导向、价格导向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在“战术”层面确保新能源战略付诸实施。
(1)激励导向。日本政府每年要为该计划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2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1997年至2004年间,日本政府向用于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工程投入了1230亿日元的资助金。
日本政府成立的新能源机构的使命是为进行多种多样的新能源开发提供基础性的调查研究情报,同时负责就新能源政策有关问题向国家建言献策。以日本新能源机构为平台,日本各类企业纷纷就新能源合作开发展开了合力攻坚的各种活动。很多大企业都是这个机构的赞助会员,赞助企业会员遍及汽车、数码家电、钢铁、电信、银行、商社等各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合力攻坚的成果为赞助会员优惠享有。由于赞助会员面非常广,因而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各行各业所共享,从而惠及整个国家。由于政府全力支持,社会资金也大量投入“阳光计划”项目,使日本的新能源节能产业很快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2)价格导向。“阳光计划”实施期间,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直补”政策。太阳能发电在日本兴起时,由于用户少,导致成本高,功率3000瓦发电设备的价格约为600万日元,这够交几十年的电费。但是日本政府态度非常坚决,对每户住宅太阳能电
池板采取补助制度,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户渐渐增多,市场价格随之大幅下降,新能源市场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目前,围绕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正在形成诸多相关产业。仅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领域内,就有硅片、太阳能电池制造、光玻璃原材料、变流器以及架台等周边产业,此外还有住宅厂家、一些电器设施店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产业既从中受益,又成为整个新能源战略的细节支点。
实施新能源战略,对于日本这样资源缺乏的国家,其意义自不待言。目前,日本进口的石油比1973年降低了16%,经济总量却增长了一倍。日本利用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48%。与此同时,该国工业大幅降低石油消耗。日本钢铁公司作为日本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从1974年以来,对石油的依赖已经降低了85%,目前的石油仅占该公司所用燃料的10%。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有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大幅增加。
德国
德国西南部有一家名叫维克托利亚的宾馆,这是德国首家零排放无污染宾馆,被评为“世界上对环境最友好的私人宾馆”。
“绿色”宾馆换装节能灯,仅此一项,电灯的耗电量就骤减80%;节水,淋浴龙头全部换成节水型的,浴盆也按人体形态重新设计,在不牺牲舒适度和洗澡乐趣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量30%;采用集隔音、隔热、保暖三位一体的新型玻璃;以地下水循环系统替代空调;在屋顶安装太阳能集热光板,承担为旅馆供热和发电两大任务。此外,宾馆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环保和节能措施。比如:房间的“迷你”酒吧就比传统的冰箱节电30%;厨房采购的食品全是健康的绿色食品……店主人自豪地说:这种宾馆在当地仅此一家。维克托利亚宾馆减少了大量能耗,几乎不对环境造成一丝危害,同时也没有影响宾馆正常生意。
维克托里亚的“绿色”是德国全社会为努力节能降耗的一个缩影。
德国能源匮乏,除了水源较充足以外,其他许多重要能源基本依赖进口,石油几乎100%通过进口,天然气80%依赖进口。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约能源便成为德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90年代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发展,而德国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15%。
早在1978年,德国就修改过一次建筑节能标准,使得其后建设的建筑能耗比老建筑减少60%以上。《能源节约法》还制定了德国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新规范,其特点是将控制建筑外墙、外窗和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改为控制建筑物的实际能耗。
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开发商必须出具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这得益于2002年2月生效的德国《能源节约法》。按照这个法规,新建筑的允许能耗要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
2004年8月,德国出台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保证20年内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给予一定的补偿。新法规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
为此,德国继续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德国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还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逐年递增,2004年就突破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0%。
除了行政手段,德国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控企业和公民的日常行为。
从2002年起,德国开始对燃油和电力消费征收生态税。这项举措起源于1998年,当年德国社民党和绿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探索制定更深层的环保方针政策。1999年,德国开始实行生态环保税收改革,目的是降低能耗,鼓励新电源技术的研发,并创造面向未来的新就业机会。
政府适当地提高了汽油和建筑采暖用油的税率。环境税收改革的同时逐步降低雇主和雇员须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开始进行的,还将生态税与企业和个人的其他税收负担的优惠相结合。实行这样一套复杂而巧妙的税收杠杆政策,大大提高了能源的价格,促进社会各界节约能耗的积极性和各种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也不增加消费者负担。
此外,该国的部分地区制定《水法》,利用价格杠杆鼓励节水。在首都柏林,水费的70%用于废水处理,30%用于供水设施的建设。与废水的有害程度相对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目前,全德国抽用的地下水仅占地下水总量的10%。
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高压煤尘焚烧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等新的矿物能源发电技术不断开发升级,从而使能源发电效率不断提高。1999年,德国电力生产部门传统矿物能源的平均有效利用率为39%,这一比率2006年已达到46%,预计到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到55%。
出于环保考虑,德国政府从2000年始逐步放弃已初具规模的核电,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到2010年使“生态能源”发电量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以上。
英国
英国政府先后在2003年和2007年能源白皮书,预期到2050年将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并在2020年之前取得显著进展;保持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英国的节能工作在企业层面,对高耗能行业已经实施了气候变化协定和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对非高耗能行业将引入碳减排承诺方案。其他考虑中的措施包括所有商业建筑在建造、出售或出租时都要有能源状况证书,能源供应商在未来五年内为商业用户提供先进和智能的计量服务。
在家庭层面,将继续改善现有住房的能源效率,平均家庭每年可减少0.5吨碳排放,并计划自2016年起对新建住房实行零排放强制要求。此外,政府还建议提高家用电器标准,促进能源供应商与家庭用户合作开展节能降耗,推广智能计量表和实时能耗显示,以及对新旧住房引入能源状况证书。在交通领域,英国政府支持欧委会关于新车能效强制目标的意向,推动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同时加强与业界及消费者的合作。在公共部门层面,计划到2012年实现中央政府办公房产碳中和,并推动节能型福利住房和公共部门建筑资助计划以及政府采购能效标准。
致力发展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是中短期内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包括微型发电、区域供热、热电联供和以生物质能为燃料的供热等技术,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能源同步发展是英国政府的发展方向。随着未来20年部分核电站和火力发电站陆续关闭,英国政府确立了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0%、到2020年达到20%的目标。为实现清洁能源的目标,政府还鼓励对大型发电项目实行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以及在化石发电项目中进行碳捕捉和储藏技术的商业化开发。为进一步发展新的低碳技术,英国政府将与私营部门共同建立能源技术研究所,至少投入6亿英镑用于资助未来lO年的研发项目。
保证能源安全。自2004年起英国已成为能源净进口国,2006
年英国能源净进口量达5240万吨标准油。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加是英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一方面致力于更经济地开发和利用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鼓励小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强调继续使用本国煤炭对能源结构多样化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支持建立有效和透明的国际能源市场,扩大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开放,同时加强多双边国际合作。此外,英国政府还努力改善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通过未来能源供需信息和分析帮助企业做好商业决策,并计划改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体制。为保障天然气和电力供应安全,英国政府还将继续采取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的政策优化和制度安排措施。
在英国,环境报告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区范围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专家号召企业要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和专门的环境审计。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是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这个报告讨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实现环境目标中的财务数量化和市场动力,这个报告还偏重于宏观政策的研究。
1990年,Rob Gray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的支持下,对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出版了《会计人员绿色化:Pearce之后的会计职业》。这是ACCA“会计人员的绿色化”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Gray在书中阐述,今后会计人员应是“环境管理”中的成员。“环境管理”的功能包括:环境审查、政策/目标发展、生命周期评估、BS7750标准及环境审计ISO、遵守法规、环境评估、环境标志的使用、废弃物最小化;发展和投资于更好的清洁技术。
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的一项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
针对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没有共同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花园国家”新加坡历来重视节能环保。尽管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政府仍规定,与旅游业相关的饭店必须首先落实节电措施,否则不准开业。该国法规规定,商店卖场的照明最高为25瓦/平方米;招牌照明采用镜面反射板,安装时间控制开关,减少灯具使用数量和耗电量;建筑走廊的照明白天采用自然光,安装时间控制开关;一旦发现灯管出现黑化现象应立即更换,灯具、灯管每月应清洗一次,以维持灯管光的输出效率及美观。新加坡政府还特别规定,凡是购买省电装置的用户,可享受固定资产折旧期为一年的优惠,从政策上支持节电产业和优质产品发展。
今年3月,新加坡政府耗资1000万新元进一步推展节能措施,以20万新元为上限,为当地超过半数的制造业公司和建筑物提供补贴,帮助他们雇用能源专家进行审计与顾问工作,目的是帮助制造业公司、建筑物业主和经营者了解公司或建筑物的能源使用量,并就可以推行哪些提升能源效率的措施提供建议和咨询。目前,当地大多数公共建筑都采用了智能化用能设备管理系统,其中新加坡内政部、外交部、环境部、警察总部等政府机构大楼每年约可以减少能耗30%。
印度尼西亚于2007年7月中旬颁布新的能源法,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存度。同时签署总统令,号召全国上下开展节能运动,通过节油、节电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来缓解印度尼西亚面临的燃油短缺危机。
新的能源法将与该国2001年的石油和天然气法及2007年的地热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互补。印度尼西亚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基燃料约占52%,由于原油产量下降,政府计划到2025年将石油等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减少到20%以下,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增加到33%和30%。可再生能源预期占比到17%。
篇7
职高会计专业是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会计工作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力求突出专业特点,通过实习:
一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是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力;
三是为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
二、实习内容
为了达到本次实习的目的,特将本次实习内容概括如下,供广大同学在实习中参考:
1、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概况。如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
2、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如所设置、使用的会计科目;账簿种类;会计核算形式;主要会计报表的种类(包括内部报表)、编制方法及应用等。
3、调查了解实习单位成本管理情况。如开展全面成本管理的现状;制造费用发生的内容、部门及其分配;期间费用的种类及年度发生额。成本预测、决策的内容及方法;成本费用计划的编制、成本费用的控制内容和方法、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等。
4、调查了解实习单位税收筹划情况。如企业三种流转税、所得税及印花税等的征纳与管理,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具体运用等。
5、调查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如会计机构设计、会计科目账户设计、工资、材料等核算制度设计等。
6、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三、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时间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四、实习方式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次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将对实习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
五、实习要求
(一)实习期间,应每日记录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
(二)虚心向企业财会人员请教,尊重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
(三)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己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矿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四)实习期间,应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五)实习期间,务必与各指导教师及辅导员保持及时沟通和联系,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及时告知指导教师及辅导员。
六、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会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及学生实习调查报告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定成绩实行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实习考核分两部分进行:
(一)实习小结和实习表现考核。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并进行阶段性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后请所在实习单位的主管领导对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进行鉴定,由主管部门签章。
(二)实习调查报告的考核。
实习调查报告必须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其形式可以是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分析报告或论文。
七、实习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选题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所学专业方向,题目不宜过大,以能够集中阐述本专业某个经济现象为原则,报告题目字数限20字内,题目自选。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中具体某个与你专业有关的经济现象的观察、辨别和思考的能力。
2、运用所学过的某一方面专业理论,对某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学生在运用某一理论的同时,写明理论渊源,决不可以断章取义,管中窥豹。
3、实习调查报告的结构合理,论点鲜明,语言表述准确,语句通顺。
4、实习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等内容,一般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1)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小会计大理财》。
(2)前言:写出实习实践活动的参加者、主题、时间、地点。然后可用“现将此次实习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从而过渡到正文。
(3)正文:写出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实习活动的评价。
(4)结语:写出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5)落款:署名并标注完成实习调查报告的时间。
注意: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必写“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样,而要写明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会计实习计划书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及学生顶岗实训、零距离就业的要求,通过校企联手,双向互动,大力建设与校内实训内容体系相配套的会计专业校外实训。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地领悟现代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素质要求和团结协作精神,尽快适应专业岗位环境。
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及学生顶岗实训、零距离就业的要求,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财会专业学生的第三学年安排外出实习,要求学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业务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一、实习目的
会计专业实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培养坚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学习后,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学校安排本次岗位实习。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要求
(一)实习前准备
1、要求每个同学在实习前要把两年来学过的知识复习、回忆一下,以达到温故和巩固的目的,尤其要对会计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2、要求每个同学实习之前要对自己实习的重点有充分估计和把握。即事先要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也学得比较扎实的题目,以便在实习中搜集材料,为实习报告的写作做准备。
(二)实习过程的要求
1、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要求各位同学,根据实习单位的接收情况,事前分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和探讨。
2、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服从带队老师管理,并要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调查、熟悉实习单位(或部门)的业务情况,明确现有长处与经验,分析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如实习单位情况能与本人的毕业论文选题相联系,可搜集有关资料为撰
4、在实习期间,学生要服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安排,遵守学校及实习单位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如劳动纪律、保密制度),尤其要注意安全。要主动与实习单位和个人搞好关系,要虚心向实际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5、按时上下班,参加单位考勤,服从指导师傅的指导,遵守单位的安全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有事须向指导师傅和带队教师请假,获准后方可离开。请假三天以上须由系领导批准。
6、虚心向指导师傅学习,勤练多问。认真记好日记。注意公德,树立良好形象,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实习后要求
1、请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写一份鉴定(另附)。
2、每一位学生书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了解企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的现状
1、企业概况、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财务部门职能及企业经济核算体制;企业资金的运作情况;审计工作的流程。
2、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企业的内部审计状况。
3、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循环——筹资、投资、运营资金、成本及利润分配管理,及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方面的应用,重点了解企业在资金和成本管理方面的特色。审计的监督情况。
4、了解企业财务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目前与国家财政、税收、投资制度改革的关系。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情况。
5、了解审计业务承接与计划制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制定。
(2)审计计划的编制。
(3)审计实施阶段实习。
(二)熟悉会计、审计的基本方法
1、深入单位,请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围绕实习内容介绍情况,了解实习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审计的组织程序及会计工作组织情况,如会计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查阅财会资料。
2、了解实习单位计算机在会计、审计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3、会计账户设置。了解实习单位开设的总账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户、账户的开设原则及各账户核算的主要内容。
4、复式记账法。了解实习单位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使用情况和在该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及各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5、填制与审核凭证。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审核方法和传递顺序等。
6、登记账簿。了解账簿的基本要素、账簿的形式、账页的格式、账簿的启用方法、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方法、更正错账的方法、平行登记的要点和对账、结账及更换新账的方法。
7、成本计算方法。了解实习单位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8、财产清查。了解实习单位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及各种实物的清查方法,学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9、编制会计报表。学习编制企业对外及对内报表。
10、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步骤,参与实施审计程序,运用审计方法,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包括:
(1)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了解与记录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编写管理建议书;
(2)实质性测试:
①抽样技术在实质性测试中的运用
②货币资金审计:现金审计、银行存款审计、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③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应付账款审计、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④生产循环审计:存货成本审计、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应付工资审计、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⑤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主营业务收入审计、应收账款审计、坏账准备审计、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⑥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长短期借款审计、债券融资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长短期投资审计、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11、了解审计报告的编写,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质量的控制。
四、时间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7月16日开始实习。20XX年8月16日结束。实习时间共四周。
2、20XX年9月3日开学,开学后第二周上交毕业实习报告及鉴定。
五、实习成绩评定
(一)毕业实习成绩依据以下四方面内容来决定。
1、实习报告的成绩。
2、实习单位鉴定。
3、实习抽查情况。
4、实习日记。
(二)学生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
学生专业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评定。
(三)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报告要按时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是衡量实习效果和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旦发现抄袭他人的实习报告,按不及格论处。
2、实习报告内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实习单位概述和生产工艺流程。
(2)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状况。
(3)具体实习内容及完成工作的情况。
(4)实习体会或收获。
3、实习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实习报告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行文流畅,符合逻辑,文字简练。
4、实习报告格式要求:排版打印。
一级标题:宋体,小二号字,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4号字,加粗;
篇8
关键词:指标体系分析 趋势研究 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各领域投资建设步伐的加快,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环境、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资源污染并存的现状使得其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及时了解和把握北京市城镇居民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居民资源节约指数,从居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资源节约行为、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多个层次角度对北京市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为有关部门拟定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环境资源政策背景介绍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北京作为中国首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全面推行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目标的长期发展战略,要注重城市建设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并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发展的长期战略。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同时加快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污染减排改造力,从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结合相关政策发现,北京不但注重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以此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
二、北京市城镇居民资源节约指标体系分析
1.指标体系架构分析
为了建立符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节约指数,在整体的指标体系中,将居民资源节约指数作为一级指标,把资源节约意识指数、资源节约行为指数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作为二级指标,通过综合上述指标体系形成整体环境资源评价的有效支撑。在整体指标中,资源节约意识涉及对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两方面评价,资源节约行为涉及对个人、企业与政府三方面评价,资源循环利用涉及对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回收与节能产品使用三方面评价。
2.城镇居民节约指数趋势分析
居民节约指数从2006至2012年的数值依次为:66.8、71、70.7、72.9、76、66.4、68。从资源节约整体情况分析,发现从2006年至2010年居民节约指数稳步上升,在2011年出现拐点且数值下降较明显,2012年指数再一次得到回升。对于2011年资源节约指数的转折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调整。2011年是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现状,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有效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内容涵盖水资源循环、阶梯电价收费、废旧金属回收与加强管理、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使用等改革方案。由于国家加大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所以在更高标准要求下,指标评分结果与前几期相比较会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是由于指数评价体系内部调整。为配合形势政策调整,2011年资源节约指数体系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改善,在保持涉及原有资源节约意识、资源节约行为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基本内容的同时,扩充了资源循环利用涵盖范围,引入节能产品使用指数,从而达到强调新能源利用的目的。新指标引入导致体系整体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对最终指标评分结果产生影响。
3.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居民节约指数总指标与二级指数间相关程度可以发现,废旧资源回收指数与总体指数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51,证明了废旧资源回收指标的调整对于整体指数会产生较大影响。资源节约意识与资源节约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925及0.737,与总体指数也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同时资源节约意识指数与废旧资源回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4,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在两个指标间具有共同因子,因而建议可对指标体系稍作调整,从而达到提取共同因素、减弱变量相关性的目标。
4.调查因素分析
在对资源节约行为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从水、电、天然气和公共等四类资源进行研究。通过资源使用情况发现,公共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公共资源指数逐年上升表明其节约程度的提高,水以及电力资源指数一直维持相对较平稳状态,没有大幅度波动。天然气指数表现出逐年小幅波动下降,通过分析7年间的数据说明:社会集体对公共资源使用的节约意识有所提高,对于天然气的节约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对个人、企业以及政府进行资源节约行为的调查中,从历年情况分析,个人资源节约意识普遍较强,企业和政府相对稍弱。
三、政策调整建议
过去7年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表明,为实现将北京建设成为绿色节约无污染城市的目标,应继续加强对于水、电等资源节约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尤其是媒体报纸的宣传力量,建立更加完善的节约资源法律法规,使资源节约理念贯彻于社会生活中,使群众对资源节约的认识深化,使资源节约的新举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鼓励政府部门及企业参与到资源节约行动中,并建立奖惩制度。在制度措施上,对积极的节能行为予以奖励,对浪费行为给予教育和惩罚,促进节能行动的自主性和全民参与性。同时在高校中要强调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群将会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由此可以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贯彻对学生资源节约的教育将会对建立资源节约长效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探索挖掘资源循环与废品利用的新型方法,把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载体。要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扩大节能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渠道,增加消费者对其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同时控制产品价格,使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相对同类产品具有突出的性价比;对采用节能技术和推广新能源使用的生产企业要相应的给予政策扶持和补贴优惠,加大对节能产品生产行业的扶持,拓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市场,促使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文举,丁立宏.《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纪宏,丁立宏.《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启富,张传宝.《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黎明,王华强,张晓珍.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2009,
[5]刘黎明,孙娜娜,武云.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2010
[6]刘黎明,李宇,郑冰.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2011
篇9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节能宣传,健全管理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提高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圆满“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企业响应、社会认可的能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二、节能目标
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率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6%,全面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20%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1、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创新县能源办工作思路,增强主动性,提高协调能力,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能源管理的牵头作用。选好配齐乡镇能源管理专干,举办一次乡镇能源管理专干培训,提高能源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推动乡镇能源管理工作。开展重点能耗企业能源管理岗位督查,督促企业设置能源管理岗位,配备能源管理员。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重点能耗企业、水电油气消耗、节能产品开发生产、落后产能等四项专题调查,摸清全县能源生产、消耗情况,建立全县能源数据库。同时,围绕我县循环经济和高耗能企业两个课题,开展专题调研,撰写二篇调研报告,提供领导参考。
3、认真编制节能规划。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当前实际情况和未来五年发展态势,认真开展能源工作调查、分析、预测工作,加强部门衔接,认真编制“十二五”县能源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科学合理。
4、强化能源执法工作。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宾馆酒店招待所执行市政府通告、空调温度设置、重点用能单位配备能源管理员、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执法行动,增加执法频率,提高执法效果,扩大执法影响。
5、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实施电厂、海旭实业余热利用工程;争取政府支持,继续做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配合市能源办实施光明村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和星级宾馆酒店智能电子卡管理工程。
6、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把好项目准入关口,提高项目节能准入门槛,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二是做好电余热、废渣等资源循环利用协调工作,推进循环产业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循环示范园区。三是配合县政府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依法关闭电镀、化工、水泥、粘土砖等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7、加强能源信息报送。掌握国家能源政策,总结节能典型经验,了解能源工作动态、及时向县、市相关部门报送我县能源工作信息,做到全年向县报送信息不少于30篇,向市报送信息不少于20篇。
四、主要措施
1、开展能源宣传,扩大能源工作影响。一是召开全县能源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年能源管理工作,明确节能考核,交流节能经验,表彰节能先进,提升县能源办和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力。二是创新能源宣传模式,利用短信、广告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增强能源危机意识,努力营造节约资源氛围。
2、争取政府支持,健全能源管理机制。一是争取政府在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节能技改项目贴息和节能示范单位奖励;二是争取政府批准实施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办法,对新、扩、改项目一律实行节能评价,力争将节能评价工作列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
3、强化节能考核,落实节能工作责任。细化对乡镇、部门的节能考核指标,力争考核指标科学合理、便于操作。严格实行节能考核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增强乡镇、部门节能工作责任。通过节能考核推动全县节能工作。同时,精心组织省、市百家能重点能耗企业节能考核,进一步做好市对县年节能考核的迎考工作。
4、突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考核办法,申请调整省、市百家重点用能单位名单,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开展能源审计,指导并规范市百家重点用能单位按时报送年度《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跟踪电厂、黑麋峰电站、中航飞机起落架等企业能耗情况;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指导、监督和服务,充分发挥重点用能单位在全县节能降耗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篇10
第一,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产生了冲击
动态联盟,虚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it技术的催生下在e时代越来越普遍。it技术的诞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及交易费用,因此,在传统经济中,以企业代替市场进行交易的方式在新经济时代有所改变。企业间的动态联盟以半市场、半企业的交易方式,以半松散、半紧密的组织结构,和其不确定的生命周期令人耳目一新。从会计学角度来看,动态联盟无疑对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产生了直接冲击。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货币的盛行,对货币计量单位假设又是一个挑战。
第二,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第三产业及信息产业必将成为对世纪新经济的支柱。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迥异于工业经济时代
传统产业虽然仍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但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土地、资源及借贷资本的依赖性开始下降,转而依靠资本市场、网络经济来拉动经济发展。zi世纪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是当代主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需要创新会计计量与确认的手段。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对创新金融工具进行反映。此外,知识资本及人力资源是发展新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确认及计量模式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厂房等有形资产,这无疑为现代会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三,管理思想发生彻底改变
随着当代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加强与拓展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正进入了一个加速的阶段。以顾客为导向来优化企业价值键及作业管理的思想已全然取代了以往“大财务小生产”的狭隘思想。it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结合的方式及设计思想日臻完善。从mis到adss一再到基于网络技术的 mrp、erp以及电子商务,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的经营战略目标,企业的经营战略理论的创新使当代管理会计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
核心竞争力理念的诞生,标志着人们新的经营观念的形成。人们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传统途径——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转换到通过培育、维持并不断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这使得经营管理当局不可避免地对自身的价值优进行审批,对业务流程进行在组。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经营范围与规模上的“大而全”,“小而全”,而是主次分明地将企业经营重心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及维持上,摈弃了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最终产品优势无关的生产与经营环节上,追求技术垄断而非多元化经营。
综上所述,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设定的目标、功能与范围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共党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it技术紧密联系起来。本文试图从如下五点进行探讨:
一、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反映企业内部信息转向共同反映相关的企业内部与外部人息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由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组成,主要是反映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按复式记帐的原理,遵循公认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循环来反映会计核算信息,其目的是对外提交财务报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把财务会计从单纯地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借此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支持。但当代管理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亚当·斯密及福特等人所倡导的劳动分工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现代化的集成管理思想所替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各业务循环及过程不仅在组织内部相互关联,还超越了一个工厂或企业的范围,扩展到供需链、供需网。企业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对企业行为的研究也从企业内部延伸拓展到企业外部。借助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通过相关的外部信息与指标来衡量内部管理效率,如顾客满意程度,重要顾客价值等。也与同在一条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间增加了解,以跨越组织边界共享信息,搞好供销链管理。除此以外,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间关系发生转变;由以往相互竞争向当今共生互利、竞争与合作发展,从而产生了动态联盟、虚拟企业、b2b电子商务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企业在联盟之前选择联盟伙伴,一方面要参考传统的财务指标,另一方面,有关联盟各方的人力资源、研究开发能力、管理状况等信息也很重要。可见,采集及系统分析及评价组织外部信息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也将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重要功能之一。此外,现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及时获取外部信息。前不久,企业还在热衷于大规模地兼并与收购上下游的企业及相关产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来达到规模经济、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依靠多元化经营,规避产业风险。可越来越多“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经营的失败似乎说明这样的经营方法是不可取的,发展、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间分工合作,大力发展“外包”业务,形成企业间协作的群体。
二、由单纯计量与处理货币信息向反映与处理多元化信息方向发展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反映非货币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质上是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按会计循环有选择地处理相关的货币信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特点在于按特定的会计科目对财务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与报告。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创新技术、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等非货币性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定期披露。传统的计量标准与手段对非财务及非经济信息无能为力,不能将其量化为货币信息纳入财务报表的披露范围。尽管近年来会计实各界理论界对改进企业报告作了很大努力。但这些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财务报告、被罚越来越“详细”的报表附注,似乎有信息堆积之嫌,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使现代企业处于一个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在决策中,
我们需要把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综合起来,需要多元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所以,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传统会计报告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不能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因此e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应转为事件驱动式(event dirven)的结构,它基于业务活动而不是从特定的gaap的视角来反映会计信息,能一次性地、适时地、完整地集成所有的业务数据,而不是任由数据分散存储、重复存储于多个耦联度低的信息系统中,避免了数据分散与缺失的现象。在处理时,立足于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能对信息进行多维处理,避免了不同信息系统在不同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处理所造成的混乱状况。卡普兰所著的《综合记分卡》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解决了如何对非货币信息进行计量的问题,把对战略目标实施的监控及适时调整与协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中,以优化作业链与价值链管理。
三、将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与会计组织的改造结合起来
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体现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如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还需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及会计组织结构模式进行反思与改造。现有会计业务流程模式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基础之上,其特点是会计信息的录入、处理和报告集中于财务部门,相对独立于其他业务流程。会计循环为400多年前意大利数学家巴其阿勒所创造,它是一个环环相扣,前后继起,结构简单的循环过程,通过平行登帐、总帐与分类帐相互核对等方法来保证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与完整。该模式历经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发展,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现行的会计模式中,没有多大改变。然而在400年间,管理手段不断创新,it技术不断发展,加之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越来越复杂,使我们必须对会计循环——帐务处理过程,也即传统的手工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纸制的凭证与文档传递与集合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改造。应该说,体现在会计循环中分类汇总、复式簿记的思想在现阶段仍然是适用的,但其实用方式应该改变。会计组织机构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信息处理的流程的安排。传统会计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边界分明,这使得会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之间相互独立,会计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在职能上相互独立。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结构伴随着业务流程重组,已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改造为横长纵短的柔性化扁平化的组织。数据集成处理的模式也要求业务人员与会计人员互相沟通与协调,发挥团队精神,避免信息处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复及滞后现象。因此,使基础会计循环自动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bpr及组织结构的改造,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有质的改进。使以反映为主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转向反映与控制并重。
四、从it的视角来更新内部控制观点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目的在于减少与消除管理风险的产生,然而,永远适用的内控模式及制度是不存在的,它将随着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文化、结构、业务流程等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从人处理到计算机处理,从纸张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到电子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这些数据处理方式的变化必将使当代内部控制的观念与模式发生变化。
首先,原来会计循环中一些为确保数据正确的重复记录和重复核对机制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这些主要用来防范手工处理数据发生错误的手段在edp系统中显得次要甚至多余。
其次,it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到与传统业务流程相适应的内控原则及措施。如“不相容职务不能由同一个人来执行”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通常利用职责分离的方式来相互牵制与检查业务的执行。但在采用it技术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人在执行业务的同时也适时地记录该数据的现象,这无疑和上述的原则相悖。其实it技术带来的自动控制处理一包括业务执行过程和信息处理过程,分离乃至替代了原来人所担当的角色,从而消除了同一个人执行几项不相容活动的风险。
再有,内控制度的设计应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外部独立审计师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及符合性测试,查错防弊的模式,重视对适时业务处理的控制。传统会计制度的安排,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较注重防范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风险,如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但对业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依靠事后分析与检查来进行。随着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处理及反映过程的整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用历史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显得愈加滞后无力,因此要将会计信息系统与各业务循环过程通过it技术有机地整和在一起,从而利用适时信息处理机制来健全企业的预警系统,以防范业务过程中的风险。随着审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完善以及鉴证系统准确性的提高,由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对商业风险的事前控制。商业风险的预防将比查错防弊更为重要。因为未来审计师所面对的不再仅仅是独立的会计循环了。
五、拓展未来会计服务行业的业务范围
当代是建立在内控基础上的审计,未来财务报表的年度审计业务仍然会是外部审计师提供的一个重要服务,但随着企业再造工程的进行,未来业务流程与会计流程的整合,使传统审计业务的重点发生转移——由“结果”审计转向“过程”审计:传统的审计业务从审计对象角度而言是一种“结果”审计,也就是说它主要是就委托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即会计业务流程的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然而,网络财务下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会更加依赖于其数据的生成过程。因此,审计重点必将由“结果”转向“过程”。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追溯会计数据的生成过程,要关注会计业务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并要对此进行分析,鉴定及评价。就它们能否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发表审计意见。可见,未来的审计业务将是“穿透”会计业务流程所进行的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有机结合,必将大大拓展其服务范围:既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也能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服务。
此外,随着未来大规模按需适时财务报告模式的实现,财务报告的生成基本上是自动完成的,未来审计师由对企业报告进行定期的审计转向对企业数据仓库中信息及其处理过程的可靠性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