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3-04-12 19:5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摘要:分析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坚持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网上网下,双管齐下;校内校外,多方联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占比高达99.3%,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时代已然到来。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这一全新的媒体格局,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1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

受制于现实世界获得信息和经验的有限性,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最为信赖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来源,获取媒介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时代更是让信息突破了时空、物理、主体和功能尺度,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情绪、思维角度、价值取向乃至行为模式。媒介素养是人们在获取海量媒介资讯和信息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识别选择信息的素养,即在网络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辨识与分析能力;网络信息生产的素养,即负责任地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素养;自我约束和保护的素养,即在虚拟网络空间注重提高个人警惕性,懂得个人信息保护,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

2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操作技术娴熟,功能利用不足

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触网时间早,有娴熟的互联网操作技术,能无师自通地操作各种版本的电脑系统、各种型号的智能手机及应用程序。但总体来看,由于媒体娱乐功能的过度发展,“交友聊天”“消磨时间”成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新媒体的主要动机,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开展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只占少数。互联网功能极其强大,不仅可以和传播信息,更能产生新的思想和知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对娱乐、社交功能关注过多,没有主动利用其他功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服务,缺乏利用网络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看法的意识。

2.2缺乏自我约束,手机依赖症凸显

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逐年上升,手机上网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但一种因对手机过分依赖痴迷而产生的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手机依赖症可谓是“网络成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变种,也是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异化的重要表征。相关调研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部分学生甚至表示自己“离不开网络,放不下手机”。在课堂、图书馆、寝室甚至是行走的途中,随处可见低头族,他们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手机而偏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出现人际关系冷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能力变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及个人发展上遇到障碍等问题。

2.3甄别信息能力弱,对网络谣言免疫力低

网络上的信息海量繁杂,存在一些垃圾信息、网络谣言。一些未经证实的传闻借助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与渗透机制,在随手点赞中大肆传播。这些信息对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危害极大。

2.4网络语言出现低俗化,存在网络暴力倾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发紧密。新的语言不断涌现,新词、新语、新用法层出不穷,显示出智慧的调侃、创意的批评。与此同时,一些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被广泛传播,如“操泥马”“尼玛”等词语同音利用;网民自我丑化的一些词汇在网络空间疯狂传播[2],如“潘俊薄奥滩琛钡取M络语言由于不走寻常路、个性范十足、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而深受广大学生网民的“追捧”。网络低俗语言的流行不仅造成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还带来了语言暴力。当被问及是否曾隐身匿名加入某一组织或者群体对他人实施过谩骂攻击、人肉搜索、道德审判时,11.8%的被调查者(调研对象为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答题人数为509人)选择“是”,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这种低级的语言快感有可能让学生丧失起码的道德感,导致整个群体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3]。

2.5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网络社交平台,QQ、微博、微信等成为大学生喜欢使用的聊天交友软件。利用微信进行诈骗、人身伤害等案件频频见诸媒体,究其原因,与很多网络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并不太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对网络诈骗缺乏辨别能力。此外,网络规则意识也是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的媒介素养之一。在网络空间,规则意识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空间,但绝不是没有规则、制度约束的空间,更不是个人恣意妄为的法外之地。造谣传谣、诽谤中伤、恶意炒作,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部分大学生认为匿名可以不考虑后果,存在侥幸心理,这是明显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的表现[4]。

3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

3.1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的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定向作用,为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指导,不至于迷失道路和方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正确的理论观点应对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袭[5]。

3.2网上网下,双管齐下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学生的网上活动与网下行为紧密联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应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做到网上网下,双管齐下。精心打造网络平台,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一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抓好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新媒体运营机制,从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大学生的现状、需求出发,转变话语方式,重视用户体验,使宣传更生动、更接地气、更能产生共鸣;二要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核心,整合校内新媒体平台,形成校园新媒体联盟,提升校园新媒体的活跃度、传播力和覆盖面;三要运用好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党政干部、教师要想方设法进入学生的“朋友圈”“好友圈”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通过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性讨论和深度分析,将网络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抓好网下的现实教育和管理活动: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增强理论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可信度和实效性;二要改革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其主体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三要建立违规惩戒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公约和惩罚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正确规范使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3.3校内校外,多方联动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文化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护航,也需要主体行为的自律;既需要学校发挥主力作用,也需要个体的自觉自省,需要各主体相互联动。就国家层面而言,一要坚持党对网络的领导权,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依法管理新媒体,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网络安全;二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体现正能量的网络话语体系,分层次、多角度、最大程度地凝聚网络主流民意,“网”聚人心、引导舆论,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权;三要完善互联网治理体系,用法律和秩序规范互联网企业的行为,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媒介素养教育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就社会尤其是相关互联网企业而言,一要打造“商业模式+社会责任”的新形象[6],把提升网民素养视作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积极作为。二要强化媒体自律,在“我是谁”上保持清醒,要以事实为依据,切不可为博眼球而断章取义;在“为了谁”上找准方向,做好信息选择、过滤、屏蔽,帮助网民更好地识别、选择网络信息;在“依靠谁”上坚守立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弃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就学校而言,一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将对网络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帮助引导学生从“消极的电子设备消费者”变成“智慧网络人”;二要发挥高校人才集聚的优势,形成一套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及相关问题的系统理论和实施方案;三要强化高校作为社会文化高地的自觉意识,既要培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又要形成高校先行、辐射社会的良性循环,让媒介素养教育在净化社会网络环境、提升公民整体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彰显成效[7]。就学生个体而言,应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规范上网行为,文明使用网络语言。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增强批判意识,理性地面对社会言论,不盲目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避免被各种信息所裹挟,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做网络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前线,2019(4):5.

[2]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EB/OL].(2015-06-02)[2019-07-29].

[3]朱四倍.网络语言暴力比低俗更值得警惕[N].法制日报,2015-06-04(7).

[4]王茹.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4):22-24.

[5]宇文利.网络时代价值观教育的转型与适应[J].高校辅导员,2017(3):3-6,22.

[6]蒋芝英.新媒介场域公民道德审美教育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2):55-59.

[7]蒋广学,徐鹏,张勇,等.试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围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3(12):4-7.

作者:滕进芝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