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发展概况 中国遥感卫星及技术发展现状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遥感的发展概况 中国遥感卫星及技术发展现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在前面的话:最近在写毕业论文,理一下思路,如果对大家有帮助,请点赞,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评论留言。(ps:可能烂尾)
一、引言
中国的第一个遥感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而中国的地球遥感卫星技术应用始于1979年。1979年10月,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发总署(UNDP)共同组办的,由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以MSS卫片影像土地利用和土壤目视解译”培训班。这是我国遥感与信息技术的起步。该培训班共有国家、省属24个单位,32人参加(从有关资料中可以明确的学者中有李德仁、王人潮、严泰来等,欢迎大家补充),启蒙了我国第一批遥感学者。
二、我国遥感卫星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卫星和传感器。卫星是平台,传感器搭载于平台之上。我们可以把卫星理解为自拍杆,传感器则是相机。信息的接收是由传感器完成的。比如高分一卫星,上面搭载了两种传感器:WFV和PMS两种不同的传感器。
在介绍我国的卫星之前,需要简单提一下卫星的分类。卫星的分类有很多方式,包括轨道,高度,分辨率等等。由于其他分类会造成某些概念的混淆,在此,我们只提两种分类,轨:和信息接受方式。卫星按轨道可分为极轨和静止两种,按接受方式可分为被动(以光学卫星为代表)和主动(以SAR卫星为代表)两种。
卫星的另外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四个分辨率:空间、时间、光谱、辐射,这四种分辨率相互制约,且和轨道、传感器密切相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选择适合的分辨率。而我国的卫星可归纳为三个系列: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
陆地卫星
资源系列卫星
资源系列卫星是中国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 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相继发射了“资源一 号”至“资源三号”3 个系列 (Li 和 Cao,2010)。 其中“资源一号”系列逐渐形成两个分支,一个是中巴 合作的“资源一号”CBERS 系列,另一个是国内 独立研制的ZY1业务卫星系列。CBERS-01、ZY-2等均属于资源系列。该系列卫星主要服务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 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国家重大工 程等领域。需要指出的是,资源系列卫星正在逐渐淡出相关领域的应用。
高分系列卫星
高分系列卫星来源于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 重大专项计划 (简称“高分”专项)。“高分专项” 计划于 2010 年 5 月启动,在 2020 年建成中国自主 研发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系列卫星覆 盖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到雷达、从 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种类型,最终 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 高精度观测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全部完成发射任务, 主要服务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国家安全、资源 调查与监测、环境监测与评价、城市化精细管理、 国家战略规划支撑及重大工程监测等国家级综合 应用领域。高分卫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
环境/实践系列卫星
环境/实践系列卫星包括环境系列卫星和实践 九号卫星。环境系列卫星是中国专门针对环境和 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环境一号 A/B 卫星”(代号 HJ-1A/B),“实践九号 A/B 卫星”(代号 SJ-9A/B)是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规划中的首发星。环境/实践系列卫星是中国对于具体领域专用卫星的探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卫星系列
中国的小卫星系列是卫星走向民用的趋势体现,其设计对于某一特定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必然趋势。主要包括“北京”系列、 “天绘一号”系列、“高景一号”卫星星座、“珠海 一号”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珞珈 一号”和“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
气象遥感卫星
气象遥感卫星是地球观测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测大气层要素变化,获取全球、 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 表特性参数,服务于中国气象、水文、农业、自 然灾害、海洋等诸多领域。风云系列卫星(如FY-1A,FY-4A)主要服务于我国的气象领域。需要指出的是,GF-5,以及碳卫星(如TanSat)也是气象遥感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遥感卫星
海洋遥感卫星主要观测海面风场、浪高、海 流、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盐度及海洋水色等境参数,为中国海洋权益维护、海域管理使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技术服务。如海洋一号 (HY-1),海洋二号 (HY-2),海洋三号 (HY-3)。
三、参考文献
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研究进展:1979-2016
孙伟伟,杨刚,陈超,常明会,黄可,孟祥珍,刘良云.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发展现状及文献分析[J].遥感学报,2020,24(05):479-510.
赵忠明,高连如,陈东,岳安志,陈静波,刘东升,杨健,孟瑜.卫星遥感及图像处理平台发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9,24(12):20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