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禽流感最新消息2020【精选】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欧洲禽流感最新消息2020【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年9月,英国,由于禽流感的暴发,海鸟尸体被冲上了海岸。图/IC photo
近日,据新京报援引路透社报道,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与欧盟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数据,6月以来欧洲陆续发生了大规模的禽流感,已经影响了欧洲37个国家,从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到乌克兰,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理范围。
欧洲这次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目前已经有近4800万只禽类被扑杀。如果疫情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影响到今年的圣诞,欧美人将度过一个缺少火鸡和禽类的节日。尤其是今年夏季以来,美国和加拿大也已相继暴发了严重的禽流感疫情。
但是,这还不是此次禽流感的最大威胁,其最大的危害是蔓延到人,再次引发人类相关疫情。因为,禽流感是人禽共患病的一种病毒,而且已有前车之鉴。当此之时,各国都需对此次欧洲禽流感疫情发展变化予以高度重视。
此次欧洲禽流感可以感染到人
早于2009年初,H1N1禽流感开始在美国大规模暴发。随后,H1N1禽流感疫情迅速扩展到214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总感染人数约7亿到14亿人,有明确统计的死亡病例约1.85万人,但WHO称,实际死亡人数约15万到57.5万。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几乎影响欧洲全境的疫情,最先可能是由野生鸟类感染禽流感,通过鸟类迁徙,再传播到家禽。2022年6月至8月期间,在欧盟国家野生鸟类中检测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英国野生鸟类中,也检测到1727例禽流感病例,分布在406个地点,涉及59种鸟类。
调查表明,大西洋沿岸海鸟繁殖地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野生鸟类,尤其是燕鸥和海鸥因禽流感而大量死亡。同时,圈养鸟类也发现大量感染禽流感病例。WHO报告显示,与2021年同期相比,今年6月至9月在家禽养殖场发生的感染数量是去年的5倍。
当然,并非所有的禽流感都对人有致命性,这要看禽流感的种类。流感分类有三个,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类和多种不同动物;乙型流感病毒仅在人际传播并引起季节性的疾病流行;丙型流感病毒既可以感染人,也可以感染猪,但病情通常较为温和,而且很少有报告。
禽流感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是一种人禽共患型流感病毒,其中的甲型H1N1和H3N2等亚型既可感染禽类,也可感染人和猪。2009年的H1N1禽流感最初也称为“猪流感”。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欧洲发生的禽流感疫情是H5N1引起的,加拿大联邦食品检验局 (CFIA) 已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WOAH) 通报,境内确认出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WHO报告称,在全球范围内,2003年1月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863例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的病例,其中455例死亡。
▲2022年9月,法国布列塔尼大区北鲣鸟栖息地受禽流感影响严重。图/IC photo
我国也需谨慎应对但不必惊慌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最早于2020年10月在欧洲国家出现,是由H5N8禽流感病毒与H1N1及H3N8等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而来。
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该新型H5N1病毒在西欧、北欧和东欧多国的家禽和野鸟中流行,传播至多个非洲国家,从2021年9月起到现在,陆续在欧洲多国引起禽流感,并传播到亚洲和北美洲多国。因此,此次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禽流感疫情,也是此前疫情积累变化导致的大暴发。
基于现实和历史的因素,欧洲对目前发生的禽流感表现出担心,也因此十分重视。显然,其他国家也应谨慎对待欧美这波禽流感。因为,这一情况有可能会像2009年的禽流感疫情一样,迅速蔓延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
这首先需要我们的卫生部门和WHO及时沟通,通过WHO的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GISRS),密切监测禽流感及其他人禽共患型流感病毒,评估此次禽流感的风险并提供预防方式。
农林和卫生部门也要对候鸟进行监控,它们往往是禽流感传播的真正来源。与此同时,也还要改进家禽养殖业方式。因为,我国家禽养殖业60%处于散养状态,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疫情的扩散。
对于个人来说,在有禽流感病例的地区,进入市场应避免直接接触活禽和动物,对于禽类食材只要正常烹饪,就足以杀死其可能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因为,只要加热到70摄氏度以上,禽流感病毒就会死亡。
而且,禽流感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人只是轻症,通过休息和对症治疗,一般一周就会痊愈。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早就医。更比新冠疫情乐观的是,目前也已有上市的禽流感治疗药物,理想状况下是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之内用药,治疗效果最好。
另外,我国今秋普遍接种的流感疫苗也能帮助人们提高免疫力,预防这波可能从欧洲蔓延而来的禽流感疫情。因此,对当前的欧洲禽流感疫情,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谨慎应对,但也无需过分紧张。
撰稿 / 张田勘(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