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调查 下一步创新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创新调查 下一步创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心观点/主要发现
创新驱动制造业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发生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网络式协同转变,创新领域由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模式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现为成本优势,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贸易摩擦成为常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要想保持或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创新上发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认知到创新的紧迫性。调研发现,以提升竞争力(43%)和建立驱动创新的组织文化(29%)为创新活动首要目标的企业占比高于以提升财务回报为首要目标的企业。
图:受访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目标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在某些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行,有些甚至走在前列。而此时中国制造业又面临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技术可以引进的考验,必须依靠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业创新扫描
德勤认为,创新来自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技术领域,也可以体现在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层面,各类创新活动侧重不同又互为辅助。调查显示,32%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三年开展了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创新活动,31%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19%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9%进行了绿色创新,8%的企业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尽管各界在热烈讨论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但真正开展相关创新活动的企业却占比最少,大部分企业主要还是围绕产品服务和技术领域进行创新。
在每个创新领域,我们再从五个维度深度评估受访企业的创新成果及其具体表现:
产品与服务创新
以技术先进性、用户体验、市场销售及反响、行业影响和变革性五个维度衡量企业产品与服务创新成果。
结果显示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技术、用户体验和市场销售维度表现较好,但创新产生的行业影响和变革性有限。
技术创新
以研发实力与投入、研发成果、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机制和数字技术开发及应用五个维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
结果显示企业重视建设数字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以支持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以行业促进、客户价值、财务价值、韧性及稳定性和价值重构五个维度衡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果。
结果显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在行业促进、客户价值、财务价值和韧性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但较难实现在价值提供逻辑上进行创新和重构。
管理创新
以创新性、对公司战略支持、管理成效、创新机制支持和推广性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管理的某一方面实施创新并取得成果(如信息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但尚未形成管理创新机制。
绿色创新
以节能减排绩效、绿色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及推广性、绿色创新科技基础和社会贡献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成果。
结果显示企业注重节能减排绩效及实用性,而绿色技术先进性和绿色创新科技基础相对薄弱。
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企业的创新活动在用户体验、数字技术利用、财务回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创新机制、行业影响、消费变革和价值重构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系统性创新能力建立
企业对创新抱有巨大热情,但只有少数企业显示出持续创新的能力。实施创新和持续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德勤发现成功的创新者围绕四大模块建立系统性创新能力,四大模块分别为:设定计划、管理组合、设计和放大创新以及赋能创新。
设定计划
设定计划模块的核心是为创新的交付设定一个吸引人的、可量化的目标,并将创新目标注入企业战略,融入到组织中。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通过追踪市场变化和业务绩效来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可能的机遇及颠覆性技术的影响,识别可延伸和发展的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应对和战略调整,再将调整后的方向逐层落实企业各层级,如此循环更新。
管理组合
管理组合模块的核心是定义与创新战略一致的管控和资金支持架构。创新管理组合包括三方面主要举措:
衡量指标:设立衡量指标以指导创新决策和追踪创新进度,衡量指标也需基于数据分析不断调整和更新;
决策管控:明确如何及由谁做出启动、扩展或终止创新活动的决定,根据计划进展调整度量标准和治理程序;
财务支持:建立用于创新的财政资源和分配机制。
设计和放大创新
设计和放大创新模块的核心是结合对市场的洞察,为创新的设计提供方法、系统和框架,建立推动、延伸和变革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通过研发、原型设计、试点、放大创新这一流程推进创新,其中很多企业往往在放大创新这一环节遭遇瓶颈。我们的制造业创新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在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和推广性方面表现欠佳。
放大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取得试点成功后,与其从试点转向全面铺开,不如考虑逐步拓展。企业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构建放大创新的路线图
明确拓展清单
开发共享基础设施和通用平台
发展创新支持者和实施者网络
为个性化预留空间
赋能创新
赋能创新模块的核心是设计清晰的人才、资金、工具等资源分配机制,确保企业有能力在恰当的时机提供合适的资源,加速和放大创新。而且可以通过协作形成系统性创新机制,实现可持续创新。赋能创新的机制包括能够以身作则的管理层、人才管理体系、激励措施、工具与设施支持及生态系统。
在进行研究和与客户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企业往往面临如何让生态系统发挥作用的困扰。因为制造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生态系统合作更为重要。生态系统发生作用时,将创造企业无法独自创造的价值,但企业普遍担忧知识产权、投资回报以及生态系统内的依赖关系和权益分配。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克服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
制定公开知识产权策略: 分享知识产权是有风险的,企业需要平衡这些风险与潜在的回报。通过向更广泛的参与者公布知识产权,企业通常可以激发出更多创造性解决方案和分布式创新。
构建生态系统内连接规范: 制造业的基础连接(包括物理连接、数据连接、物料流、价值流的连接)决定了制造业的生态系统必须建立在技术规范与标准之上。企业之间也需要建立信息交互的接口和规范。建立共同的规范,不仅是技术上的操作,也是管理理念的落实。
设计利益出让机制: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保护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参与项目的收益(专利与成果),也能够让资源被更多企业分享。考虑到企业的技术等级、投入,可以由大型企业担纲,设计利益出让机制。
允许生态系统动态演化: 在建设生态系统的早期阶段过度规范和全面,可能会使企业其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的过程和顺序,阻碍参与者以更有效果的方式进行互动。最好以简单的功能和尽可能少的规则开始,并通过观察参与者参与的地方和方式来演化生态系统。同时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挑战,制定应对可能出现延迟和挑战的策略,是在生态系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结语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和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制造业为创新提供大量场景。制造企业对创新抱有巨大热情,但只有少数企业显示出持续创新的能力。其实,创新可以来自方方面面,不仅有产品服务、技术领域的,也可以是流程、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方面。在这个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建议企业围绕四大模块——设定计划、管理组合、设计和放大创新以及赋能创新,建立系统性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的突破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