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综述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历程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器官移植综述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历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编者按 1960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开启了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探索的征途。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发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石炳毅教授团队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医学同仁详细介绍了50多年来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发展、改革和规范化进程,展示了中国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1.起步探索阶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阶段,老一辈专家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许多当时尚属年轻的移植外科医生赴国外学习,带回了欧美的先进经验。当时开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尝试,但是移植器官的供体来源主要为死刑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越来越需要指南和规范来保证器官移植的科学和健康发展。
2.发展建设阶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WHO西太区高级别卫生工作会议上承认了当时中国器官移植的供体主要来源于死囚捐献,并表示中国将大力推进器官移植体系的改革,发展公民自愿的、无偿的器官捐献,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使用死囚捐献器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进入发展建设阶段,开始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2006年,原卫生部出台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确立了器官移植机构实行技术准入制度;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条例》重申了中国器官移植必须遵循WHO关于人体器官移植的指导原则,借鉴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法规,对涉及人体器官移植过程的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2011年,中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器官买卖列入刑法打击范围,增加“器官买卖罪”,加强了移植领域法制化建设。201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修订,明确要推动器官捐献工作,探索了慈善机构等开展人道主义救助的机制。
根据《条例》规定,原卫生部于2008年对器官移植医院进行了审查和准入,将有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从原来的超过600家精简到了164家,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年度审查。同年建立了肝移植和肾移植受者的科学登记系统,用于登记和考核移植项目的医疗质量。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临床指南和规范:共发表23部临床诊疗指南,于2010年结集出版在《临床诊疗指南——器官移植学分册(2010年版)》中;编写并出版了包括肝、肾、心和肺移植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
2010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试点,于2013年2月25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移植医疗机构建立器官获取组织和器官捐献办公室。结合实际情况,我国的器官捐献建立了由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器官捐献的宣传、协调和见证的机制,设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迄今为止,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培训、认证专职协调员2516名,逐步建立了高效、专业、遍布全国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成为器官捐献阵线的主力军。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器官捐献的发展,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三类标准,即Ⅰ类(脑死亡后器官捐献)、Ⅱ类(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Ⅲ类(脑心双死亡后器官捐献)。同时,组织修订、更新了脑死亡鉴定标准和临床规范,最新一版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包括成人版和儿童版)于2013年8月出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立“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2013—2019年共培训合格脑死亡判定专业技术人员3643人,覆盖中国大陆所有省区市。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和建立了有利于器官捐献的法规和机制,如2016年国家交通、航空、铁路等六部门联合建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保障人体捐献器官顺利转运。
2011年,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COTRS)研发并上线运行,分配的优先度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采取区域、病情危重程度、血型匹配、组织配型匹配、稀有机会以及器官捐献者直系亲属等优先原则。2013年8月,在总结分配系统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规定所有捐献器官必须经过COTRS系统分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系统外擅自分配捐献器官,确保人体捐献器官公平、公正、公开可溯源的共享与分配。
随着器官捐献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公民逝世后无偿自愿捐献器官逐渐占据移植器官来源的重要部分。基于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于2014年底宣布,中国将于2015 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器官捐献将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唯一合法来源。该举措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国际移植社会的赞扬。
3.科学规范阶段(2015年至今)
经过近10年的改革,一个公平、透明、阳光的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的大气候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2018年,中国大陆器官捐献达到了6302例,实施器官移植手术20 201例,百万人口年捐献率从试点之初的0.03增长到了4.53,器官捐献和移植手术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提升型发展转变。基于原有器官移植受者科学登记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6年建立了相应的器官移植的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国家的医学质量监控、监督和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于2017开始探索了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并于2019年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号召器官移植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计划。中华医学会启动了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和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工作:2018年出版了《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规范(2017版)》;同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在2010年版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规范》的修订工作,目前已修订并发表86部规范,正准备结集出版。
中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建设,得到国际器官捐献与移植界长期的支持和帮助。从2006年开始,世界器官移植界的许多专家来中国进行帮助和指导。2016年,在《中欧教育合作联合声明》的指导下,中国和欧洲的10所高校及多所医疗机构联合向欧盟委员会Erasmus+项目申请了中欧器官捐献领导力培训与专业输送计划,提高了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识。
2015年以来,我们多次邀请国际专家来中国见证器官捐献的全过程,中国在器官捐献工作的透明和公开的事实给参观见证的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对中国的器官移植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开始认可中国的器官移植体系建设和改革。2018年3月,在联合国与梵蒂冈教皇科学院共同举办的“践行伦理行动”会上,黄洁夫教授首次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器官移植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被誉为“中国模式”。会议认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的经验可以供世界上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借鉴。同年8月,在马德里召开的第27届世界器官移植大会期间正式成立了由中国提议建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器官捐献与移植特别委员会”,来自中国的两位专家参与了由31名专家共同组成的委员会,为世界器官移植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19年12月6—8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WHO、国际器官移植协会、各大洲移植协会和62个国家移植协会的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盛赞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发展的成就,肯定了“中国经验”在移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发表了《“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昆明共识》。
结语
我们将不懈努力,建设一个完善的符合伦理和WHO准则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努力攀登器官移植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高峰,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在国际社会上展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形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 石炳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