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论文开题报告 论苏童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苏童论文开题报告 论苏童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苏童,原名童忠贵,是新时期30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与余华、格非、马原、洪峰、北村、莫言等一批作家不断以新的创作形式与方法突破前一代有“文革”经历的作家的阴影,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对于他的评价也比比皆是。例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苏童是新时期30年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研讨苏童的作品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很好的总结。”南京大学教授吴俊认为:“苏童是“文革”后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其在文体演变上,是一个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代表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不随流俗坚持文学立场与文学原则、坚守文学精神的作家。”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认为:“苏童以自己20余年的持续性的、纯粹性的小说创作,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艺术创新的勇气,从先锋小说始,在长、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以出色的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气质,对历史的诗性描摹,对生命、死亡、颓废的表现,构筑了与众不同的独具风貌的文学文本世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写作的诗学品格,创造了独特的小说美学。”由此可见,苏童的小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苏童是一位颇有才气也很有成果的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他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 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等中短篇小说,以变幻莫测的先锋叙事技巧和颓靡浓郁的抒情风格引起文坛关注,与余华、格非等人一起被视为继马原、洪峰之后的先锋派主将。但不久之后苏童的创作风格就有所转变,先锋的实践激情越来越少,传统的美学韵味越来越浓。1989 年底发表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特别是经张艺谋改编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苏童成了红极一时的青年作家。之后苏童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等,中篇小说《红粉》、《另一种妇女生活》等,其中长篇小说《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对于苏童小说研究的书籍专著不是很多,但国内相关的期刊论文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并且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有谈小说叙事模式的,如张学昕的《苏童小说的叙事美学》、王发奎与刘玉平的《论苏童小说的生命叙事》、张应中在《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等;有谈死亡现象的,如李康在《论苏童小说中的死亡现象》中提到的:“苏童讲述的死亡故事几乎看不到一种立场和价值,仅仅是描述着香椿树街、枫杨树乡村以及更为缥缈的历史所幻化的色彩,记录着欲望世界里死亡的影像,一再进行着他的‘意象主义写作’,化重为轻,让这些‘过去’更显出如烟往事的效果。正如王德威所说,他的写作‘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淘空了的’。而死亡,只不过是苏童构造自己南方世界生活的一个符号。”此外,还有马炜的《苏童小说的死亡叙事》、吴芸芬的《无法迷离的生命归宿——论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等;有谈孤独、救赎的,如闫兰娜的《孤独体验与情感缺席—— 论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李永新的《孤独的灵魂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张丛皞与韩文淑的《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等;还有谈逃亡的,如周新民的《生命意识的逃逸——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冯爱琳的《突围与陷落—— 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摩罗与侍春生的《逃遁与陷落——苏童论》等。
当然,不同于上述概括性、综合型的论文,有具体针对某篇小说的,如《流氓无产者的情欲世界——以苏童<米>中的五龙为例》,《性别歧视在文学语言中的映射——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还有几个作者与作者的比较,如《论苏童、毕飞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鲁迅与苏童》。对于苏童自身的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不少,例如孙其勇《试论作家苏童童年生活对作品的影响》。通过考究相关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苏童的小说的确值得研究,在小说故事的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内涵。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到目前为止,对于苏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