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历史名人及遗迹(山西太谷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2023-09-27 17:5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太谷历史名人及遗迹(山西太谷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太谷历史名人及遗迹

山西太谷名人|武殿旺收集整理

古代、近代:三十位

现代、当代:三十位

谷历史十大文化名人:

中华第一哲人朝韩始祖——箕子;

晋国大夫辅政太傅——阳处父;

春秋亚圣孟子之母仉氏——孟母;

北齐中书令骑兵参军——白建;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晚唐状元四辅之首宰相——白敏中;

五代后唐一代乱世大将——李嗣昭;

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牛天畀;

近代华北第一支名笔——赵铁山;

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

五大入相首辅:商纣太师箕子、春秋晋太傅阳处父、北齐中书令白建、唐朝同平章事白敏中、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点击进入

五大出将元帅:北周骠骑大将军冀俊、后唐大将李嗣昭、后蜀名将庞福成、清朝川北总兵牛天畀、清朝台湾最高武官将领温有哲。点击进入

五大文化名士:春秋孟母仉氏、盛唐诗人白居易、唐朝文学家白行简、清朝探花温忠翰、近代书法家赵铁山、晋剧表演艺术家乔国瑞。点击进入

五大历史名臣:唐朝大理少卿白季庚、元朝户部尚书武祺、清朝封疆大臣温承惠、清朝内阁中书温忠彦、清朝大名府知府武蔚文。点击进入

五大晋商名人: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票号创始人员成望、晋商曹氏发迹人曹三喜、晋商总商会长武炳虞、晋商著名财东曹中美。点击进入

五大武术名师:明朝太极宗师王宗岳、宋氏形意拳宗师宋世荣、车派形意拳宗师车永宏、山西六合心意拳大师李述贞、宋氏形意拳大师宋国祥。点击进入

太谷当代文化名人|

革命英雄:太谷早期抗日领导者——武光大;国民党爱国抗日将领——程继贤;榆太路西县委书记——胡光;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位烈士——张万椿;太行区群英会“杀敌英雄”——程联如;为太谷撒热血的革命烈士——马定夫;为太谷奉献青春的抗日英雄——阴杰;附录太谷民间抗日人士——释常广

现代将军:共和国开国少将——吴效闵;

现代政要: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前国务院商业部副部长——郭今吾;前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聂向庭;山西省政协秘书长——阎根生;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葆;

现代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启仁;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任——张佩义;

当代书法家:中国著名书法家——任杰生;当代著名书画家——郭丰宝;

当代艺术家:祁太秧歌老艺术家——王效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一级演员山西省杏花奖——刘丽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美云;

著名影视演员:亚洲电影影后——李冰冰;

海外名人:美国哈佛大学的硕士——孔令侃;美国石油大亨——孔令杰;

除以上王效端、白美云、孙贵明还录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刘双寿、籍红玉 、董燕燕。

祁太秧歌五大名旦

备注:吾信(武殿旺)个人收集整理,如有异议不参与研讨,仅供参考。

山西太谷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太谷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中华第一哲人朝韩始祖——箕子

箕子(约公元前1173——前1080年),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榆社),爵为子,故称箕子。商王朝的贵族,是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后裔,纣王的叔父,官太师辅朝政。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哲人”。《古今姓氏辨证》云:“箕氏,出自子姓。商之季氏,封其父师为畿内侯,谓之箕子。其地太原阳邑县箕城是也。”

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越来越荒淫残暴。比干、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纷纷向纣王进谏,纣王执意不听。比干因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无奈之下,箕子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发为奴,隐而鼓琴自悲为乐;一说“箕子漆身为厉(麻风)以避杀身之祸”,后来纣王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箕子周武王灭商之后,命如公将他释放出来,并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请他归顺大周,但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章中详细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洪范》篇实际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后,造访箕子时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的记录,也是箕子写下的治国纲领。在这篇文章中箕子已经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汉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造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晋国大夫辅政太傅——阳处父

阳处父(?~前621),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姓。阳处父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晋文公九年(628)。楚国派斗章到晋国请求讲,晋国派阳处父创楚国回访,晋楚两国恢复了正常交往关系。晋襄公即位,升太傅。阳处父领军攻蔡国。楚国派子上前去救援蔡国,晋、楚两军隔着泜水(在河南省境内,今称沙河)对峙。阳处父欲罢兵回师,又怕楚军乘机追主,决定设计替退楚军。他派人对子上说:两军对峙耗时费财,你如果想打,那么我后退三十里,让你过河布阵。否则,你后退三十里,让我过河布阵,咱们再战。楚军恐渡河时晋军袭出,使自退三十里,晋军过河布阵。阳处父就散布阵楚军逃跑的消息,并安全撤兵回国。楚军方知上当,也只好回国。子上回楚后,被诬“交贿退兵”而被处死。

晋襄公七年(621),晋国调军队,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副帅,出征南方诸族。阳处父一则因为赵盾确有才能,重用赵盾对国家有利;二则因自己曾是赵盾之父赵襄的部下,心里偏袒盾,便以襄公之名,私自调换了中军主帅,让赵盾宰率领中军,狐射姑为副将。狐身姑对阳处父把他从中军主帅降为副帅一直耿耿于怀。当年,晋襄公死后,狐射姑乘立嗣混乱之机,派人暗杀阳处父。阳处父犯后,葬于九龙山之原(一说今和顺县,一说今忻州市九原岗)。

亚圣孟子之母仉氏——孟母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并州三徙乡(今太谷仉村)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太原府志》和《榆次县志》“孟母故宅,在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州)人也。其地有三徙乡”。明代学者谈迁《枣林杂俎》一书也有“孟母故宅: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据《榆次县志》记载:“三徙乡:在县南,为南要(村),为王村,为荣村.”可见“三徙乡”是在榆次县境南部。乾隆四十年《太谷县志》卷二“沿革”记载:“金(世宗)·大定(1161—1189)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乡三千七百五十户来属.”由于朝代更替和地理区划变动,原来属于榆次县的“孟母遗迹”被划归到太谷县范村镇和任村乡管辖。据《太谷县志》卷三“乡里”记载:“孟母仉氏”之姓命名的“东仉村”和“西仉村”建有“孟母庙”。西仉村北面有一道山梁名叫“孟母梁”。“东西仉村”乃是属于同一个“仉”氏家族生存居住的两个村庄,“孟母仉氏”就是这一家族的女儿。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教子《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北齐中书令骑兵参军——白建

白建(?—576年),宇彦举,生年不详,卒于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县)。北朝北齐兵马大臣。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王朝,白建初任大丞相府骑正曹。这是掌兵马的官员。任职期间,他遵于职守,“典执文帐,明解书计”,被同僚推重和尊敬。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殷继位,白建擢兼中书舍人,后又任大丞相骑兵参军。

6世纪中叶,与北齐毗邻的突厥一跃成为强盛的国家,同时对邻境国家进行掠夺和战争。北齐河清三年(564年)突厥入北齐境内进行抢掳,北齐的良马分布在代(今山西代县)、忻(今山西定襄)一带。因避突厥抢掠,白建负责将良马“合数万匹,在五台山北柏谷中避贼。”使良马免受损失。突厥退后,白建又将马分散给附近的军人饲养,马匹健壮骠肥,毫无损失。白建受到嘉奖,相继被授以尚书、特进侍中,中书令。北齐武平七年(576年)白建卒,“赠司空。”

白建“虽无他才,勤于在公”,在北齐王朝很有威望。他与右仆射、尚书令唐邕共同掌握兵马,曾显赫一时,为时人敬重。北齐连年战争,军队中骑兵的位置尤其重要,“王业始基,戎寄为样重。”白建所掌的骑兵省的位置更具首位,加之在管兵马方面他又是行家,能尽职尽忠,为当世“荣宠之极”。白建深得统治者赞赏,有“并州赫赫唐(邕)与白(建)”之誉。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太原阳邑(今太谷县),白建之后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均及进士第。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等。

晚唐状元四辅之首宰相——白敏中

白敏中(792-863),晚唐名相,籍贯并州阳邑(今山西太谷县),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字用晦,白居易从弟。唐穆宗长庆二年状元及第。会昌初,为殿中侍御史,转户部员外郎。李德裕荐为知制诰,授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李德裕罢相,乘机排之,为时论所非。大中五年,出为邠宁节度使。六年,迁西川节度使。治蜀五年,颇有政绩。十一年,迁荆南节度使。懿宗即位,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辅政。

白敏中辅政期间,在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作为镇抚大臣,前去安谕党项,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临行时,唐宣宗亲自在安福楼为他饯行,颁玺书慰劳,赐通天玉带,以神策军护送,允许开府命士,礼遇如同裴度平淮西。军至宁州,诸将已破党项及羌,白敏中征求军士们意愿,可弃战为农,从南山并河按置屯保,连绵千余里,又开通萧关至灵威的交通要道,且耕且战。白敏中徙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发展当地骡子军,修复关碍,使山河完整,加强了西南边区的防御,治蜀5年,因劳加兼太子太师。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唐懿宗派人挟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计议。

白敏中自幼好学,不善言谈,承学诸兄,擅长诗文。长大后,诚信笃实,看重友情。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六位皇帝,位及宰相,在治国、治军上都有杰出的建树。

白敏中一生身居要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后由于足疾自请退出。

五代后唐一代乱世大将——李嗣昭

李嗣昭(?—925年),汾州太谷县(今山西太谷)人,五代时后唐大将。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

本是农民的儿子。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中郁郁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买下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短小精悍,年轻时好饮酒,克用命其戒酒,遂终身不饮。为衙内指挥使。光化三年(900年)出兵山东,攻取洺州,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嗣昭退兵。

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同周德威与后梁军队大战于潞州,双方坚持一年有余,德威战死,唐庄宗率银枪军快速登上无石山,以迷惑后梁军,李嗣昭则从侧面发动快攻,大破后梁军。

天祐十九年(922年),唐庄宗在望都被契丹包围,晋军出入多次,尚不能解,李嗣昭率三百骑兵突围救出庄宗,秃馁的部队退走。晋军奋力攻击,追到易州,获毡裘、毳幕、羊马不可胜计。四月二十四日,嗣昭代替阎宝进攻后梁镇州张文礼时,头部中箭,嗣昭忍痛拔出,再以该箭射死敌兵,返回营地后,当即去世。

在唐代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后梁与后唐的争战异常激烈。唐天复元年(901年),后梁攻破河中夺取普、绛,慈、隰等地,乘胜大举进攻,包围太原。李嗣昭每天都以精锐部队出击敌人,终使梁军退出太原。李嗣昭复取汾州、又将慈州、隰州等地夺回。同年,梁军向西进犯京师,围攻凤翔,李嗣昭则乘机进攻梁的绛州、蒲县等地梁将朱友宁、氏叔琮率兵10万迎战,李嗣昭被迫退走。梁军于是又围太原,慈、隰、汾诸州又归梁。在这种形势下,李克用恐惧异常,计划出走云州,而李存信等则劝他投奔契丹,只有李嗣昭据理力争,以为不可,加之刘太妃也赞同李嗣昭的意见,李克用才中止出走。李嗣昭不分昼夜,每每以奇兵出击梁军,最后击退梁军,收复汾、慈、隰诸州。这期间,镇、定二州都以绝晋而附梁,晋外无大兵援助,内失数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终得以渡过危机,李嗣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牛天畀

牛天畀(1717~1773),字馨宜,清太谷人。以武进士授蓝翎侍卫,累迁四川川北镇总兵。定边将军温福疏陈天畀战功,请署贵州提督。木果木大营溃,天畀力战死之,谥毅节,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乾隆七年(1742),中武进士,授兰翎三等侍卫。十三年,出为江西兴国营都司,晋湖北德安营参将,迁湖南宝庆协副将。三十二年,擢湖北襄阳镇总兵。丁母忧,回籍守制。服满,初四川川北镇总兵。

清廷集大军征讨金川,率兵赴木坪,协助提督董天弼进剿。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大军自达木巴宗分三路攻资哩。与侍卫阿尔苏纳领兵在玛尔瓦济山巅与金川土司人马激战三昼夜,攻克十座卡寨。清军围姿哩,先与参赞五岱分攻南、北两山,失败。后偕侍卫乌什哈达攻取阿喀木雅山寨,打通孔道。之后,与参赞大臣阿桂分兵再攻南、北两山,敌军大溃,遂克资哩。又收复自得尔苏山顶河岸以北地区。继沿达克苏山麓进攻布郎郭宗,取德木达碉寨三座、石卡七个。随后,与章京德保相继攻布郎郭宗和底木达,俘小全川首领僧格桑之父泽旺。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大军攻噶尔拉,与副都统乌什哈达、总兵张大经冒雪登山口两峰,夺其碉。定边将军温福疏陈牛天畀战功,请署贵州提督。六月,木果木大营被金川土司人马攻破,将军温福遇害,牛天畀力战重伤,不治身亡。谥“毅节”,世袭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名列入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

近代华北第一支名笔——赵铁山

赵铁山(1877—1945),字昌整,号柴翁,山西太谷城内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曾有“华北第一支名笔”的称号。

早在20年代,赵铁山就享有“南吴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他在书法艺术上独特的创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统一境界,在当年以及多少年之后都是有口皆碑的。

赵铁山从小酷爱金石书画,五岁读家塾从师于梁一斋。始学欧阳率更之法,继由塾师史卓如导学篆隶。由于他无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书字课被塾师叹为“天纵”,并断言“他若加以学力,将来必书法名于一世。”后来事实的发展,诚如塾师史卓如之所料。天才加勤奋使青年时代的赵铁山就学贯乡里,书法尤为人称赞。到了中年之后,名驰三晋,更显辉煌。49岁为孙中山先生撰写挽联,参加了全国书法展,康有为大师定评为“誉冠华北”。

赵铁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批拔贡之一,但他不屑为官。“立品直须向白壁,读书何必志青云”是他人品的真实写照。他一生非常敬仰傅青主的人品气节,而他自己也是一位爱国持节、刚直不阿的儒家文人。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日记中写道‘冲国今日,唯你与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片赤子之情,日本人曾请他当维持会长,他严辞拒绝。为了对付日本人的胁逼,他不得已而假死。此事传到西安,文化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连蒋介石也送了花圈表示悼念。当他真的去世之后,他的人品和作品直到今天还被后人称颂不绝。友人称赞他说:“就死易,全名难,当年之不死而死,正今日之死而不死也。”

综观老先生的书法成就,就是天赋加勤奋的结晶。先生主张“学古之意,意贵有形,我书之意,意责无形”,他博陶百家酷似百家。然而又不单纯追求形似。着重在取各家之神韵。同时,他还注重字外功夫的修养,兼长绘画、金瓦深通经史、诗文,博学多艺,融于书法起到了书外观物、法外取意的作用。赵铁山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也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愧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孔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

1901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辛亥革命后,曾任山西都督阎锡山的顾问。1924年赴广州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厅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之后赴南京,历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1907年秋,孔祥熙学成归国,直接返回太谷故里,创办了当地第一所中学“铭贤学校”(英文名为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他自任该校校长,兼教史地、体育,并四处聘请外国传教士及其他人才为教师,开设数学、生物、矿物、国文、音乐、经史等课程,培养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新式人才,从而为太谷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作出了一份不菲的贡献。

1936年西安事变时,孔祥熙力主和平解决。抗战开始以后,孔更曾一度任行政院长。抗战初期各界对孔的财政政策尚无大怨言;但到了抗战后期,民间对孔祥熙及其家属亦官亦商,利用权力进行投机及发展私人资本大感不满。而美国人亦留意到孔家不正常的敛财手法。1944年傅斯年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不久,孔被免去财政部长职位。1945年孔再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1947年以宋霭龄病重为由赴美国定居。1948年辞去最后的中国银行董事长职。

1947年秋,孔祥熙以陪护宋霭龄治病为由,由上海赴美国纽约定居,从此再未踏上中国大陆一步。两年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蒋介石率残兵败将退踞台湾。又一年,蒋介石宣布复任“总统”之职,并聘孔祥熙为“总统府”资政。12年后,孔祥熙因思念中华故土,由美国赴台北定居至1966年。同年,他改变在台北颐养余年的初衷,飞返美国求医。 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因突发心脏病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

孔祥熙是祖籍山东曲阜,祖上在明末迁往山西太谷。孔子家族自乾隆年间之后就一直未修家谱,他们这一支系自孔闻美便未能入谱。民国初年,孔祥熙路过山东济南,结识了与孔府血缘关系较近的八府长孙孔祥勉,请其代查族谱,通过孔祥熙提供上溯几代的名字,查实属于孔氏“六十户”中的“纸坊户”。孔祥熙得知自己孔裔身份后十分高兴,以德国设计的青岛电话机械纲络蓝图一份酬谢孔祥勉,日后常以孔子七十五代孙的身份示以众人。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