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报告怎么写(如何写论文报告)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文章报告怎么写(如何写论文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科学着述。如原始论着、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着、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
但只有原始论着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的知识产权。其他论着,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本文仅就原始论着的撰写谈一些体会,不涉及其他种类的科学着述。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
1 、论文写作的要求。
1.1 题目 科学论文都是有题目的,不能“无题”.一般20字左右,不超过30字。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警叹号和问号。
1.2 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和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制订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同时列上,那就应该以作用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出差、出国、病故者的工作应一视同仁。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作者,也可以作为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但由他亲自负责或指导的也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指导者。
1.3 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1.4 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
1.5 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不是报流水帐。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
1.6 讨论 是论文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1.7 结语或结论 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
1.8 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是应该坚决克服的。
1.9 致谢 对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1.10 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2 写好论文的关键。
论文写作前应如实地全盘考虑。如实评价一下,自己得了些什么新的结果,自己起了些什么作用。应该问一下自己,这些结果值不值得写,该不该由自己来写,该写些什么,该不该这样写等等。对自己的工作既不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也不要缺乏信心,妄自菲薄。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尤其下面几个关系要处理好。
2.1 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基础,观点是灵魂,文字是外在表现。材料和观点是内容,文字是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三者的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整篇论文是由若干部分工作组成的,每一部分工作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
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形象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免得最后拿不出典型的图案。
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不要也不能回避观点。
从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灵魂。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
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
2.2 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
会写文章的人,一般总是3步过程。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腹稿后,提起笔来,一气呵成。
写出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不会写文章的人相反,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写几下就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儿找材料,忽儿查数据,忽儿补实验。忽儿撕掉一页,忽儿抄上几句,忽儿哀声叹气,搔头摸耳,咬笔杆,踱方步。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准备的状况不同。写论文的良好准备应该有3个阶段。
2.2.1 近期(写时)准备 是指实验结束后到着手写作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应该收齐材料、处理好数据、制备好图表、完成统计处理。然后打好腹稿、列出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与指导者和合作者讨论,取得共识。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
2.2.2 中期(做时)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不是做完实验后才开始考虑写文章的,而是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在考虑写文章。“题目”和“引言”部分是论证时各种思考的凝炼;“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时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在设计、实验操作进行时、阶段归纳、资料整理等过程中不断积累、整理而来的;“讨论”是综合平时的思考,同周围人员的商量,查阅和分析文献等过程后最后归纳而成的。“结论”则只须将最终结果归纳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会写文章的人,是在做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然形成最后的论文的。这全过程就是中期准备。中期准备以题目之始为始,以题目之终为终。题目结束之日,也就是中期准备完成之时。
2.2.3 远期(学时)准备 如果只是着力于做好近期准备和中期准备,往往还不能写出上乘的文章,这就要看作者的远期准备,也就是学习阶段的基础准备了。这种准备是指对研究动态的掌握,专业基础的底蕴和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分析综合等各方面能力的总体水平。这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要终生积累而就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了。
2.3 审稿与修改 一气呵成写好稿件后,是要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不仅自己应该反复锤炼,请有关人员提意见,最后还要通过编辑部请相关专家隐名审阅,并将意见反馈给作者进行修改定稿。修改时凡是属于写作规格、措词、书写和篇幅方面的意见应该尊重审稿人的意见,按刊物规定的要求修改。这方面没有必要,也不允许再提出什么个人意见。会有不同意见的是材料的处理和观点的阐述。作为论文作者,自己辛勤努力取得的实验数据当然十分珍惜,总希望在论文中尽量表达。但审稿者旁观者清,往往提出一些合并或删除的意见。这时作者应该冷静地考虑,紧扣论文题目主旨,该列入的列入,不必列入的不要列入。一篇论文不可能兼容一段时间的全部实验结果,如果把全部实验结果硬并进一篇文章,往往弄得枝叶蔓芜,纲目不清。写文章的道理无它,只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领导标新”地开出“二月花”.
审稿时也常会对所论观点提出意见,这是需要认真推敲决定是否采纳修改的。作者毕竟对自己的工作已有过长期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观点。应该说这些观点是有相当根据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解释,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有时作者自己局处一隅,想法越来越钻。
3 如何做学术报告。
研究工作结束后,既应该写成论文发表,也应该参加会议作报告。目的都是为了学术交流,扩大影响,听取意见,以利下一步工作。
容易犯的毛病是简单地将论文原封不动地在会上读一下,这样的效果是肯定不会好的。所以首先应该将写学术论文和做学术报告的区别弄清楚。学术论文是用文字表达的,学术报告是用语言表达的。
这就决定了2种表达方式的根本区别。看论文的人是主动要看的,不想看的人不会勉强去看;听报告的人不都是主动要听的,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参加了会议,才坐在那里勉强听你报告的。看论文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颠来倒去反复看,不怕一时看不明白;听报告是有时间限制的,只能跟着你讲的程序听,听不明白的问题没有机会立即解决。看论文时作者并不露面,作者的形象、风度等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听报告时作者是露面的,作者的形象、风度等都会影响读者的听讲兴趣。这些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时刻牢记这些差别,才能按语言表达的特点,作好报告。
明白了以上差别,就可以知道报告内容虽然是论文的内容,但报告的方式并不是论文的方式。报告时不必从引言到结论依次全面叙述,主要应该明确研究主旨,展示思维逻辑,突出创新结果,讲清基本观点。一次报告下来,听众能知道你获得了什么新结果,提出了什么新观点,就算是成功的了。因此,报告开头要讲清研究的背景,基础和目的。叙述时简明扼要,定位准确。实验方法不必细讲,甚至可以不讲。实验结果与讨论可以结合讲,夹叙夹论,前因后果,衔接清楚,引人入胜。能用图的尽量用图,少用表。因为图案的形象比表中的数字更直观。
幻灯屏幕上应避免大段文字,只用提纲和图表即可。
字数横向20字以内,竖向9行以内。画面设计要简洁醒目,不要花里胡梢。做报告时常用激光打点,目的是指导视线。因此,光点应与讲话高度一致。讲到哪里,点到哪里;讲完了,光也灭了。切忌将光点漫无目的地乱晃动,使听众眼花撩乱,不知你要大家看哪里。为了光点指示清楚,拿激光笔的手可以借助案桌或自己身体作依托,以免抖动。
报告完后要准备听众提问题,不要如释重负,急于下台。回答问题往往比做报告还难。因为做报告是可以事前准备的,回答问题常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作者的水平往往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得更清楚,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回答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充满信心,不卑不亢,彼此尊重。不论是具体技术问题,不明情况的问题,完全错误的问题,还是确有高见的问题都应该据实以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成功的回答一般都表现为能听准问题,迅速调动头脑中的信息储备,言简意赅地一语中的。切忌没有听清问题就文不对题地瞎答一起,也切忌漫无目标地东拉西扯。当然也切忌曲意迎合或顶牛抬扛。学术讨论应该是自由的、坦诚的,相互尊重的。
为要做好学术报告和答辩,平时加强口才的训练十分重要。现代人才学上认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但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因为只有充分掌握知识,能运用自如,而且能了解对象的水平、需要、兴趣、认识过程而能用语言沟通自己的知识和听众的需要的人才能算有口才。口才不是夸夸其谈,不是耍贫嘴,不是会吹牛,是真才实学的适度表达。因此自古以来都把“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作为高层次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见做好学术报告,是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环节,应该比较早地提到年青人面前,让他们及早在这方面下功夫,磨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