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风险研判报告

2024-01-19 04:5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风险研判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政治风险研判报告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1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两类重点人员风险研判工作,现将风险研判报告格式规范统一,各司法所可以学习参考。

一、报送时间

定期开展风险研判,做好研判记录,形成研判报告,研判报告在每月15日前报送电子档,纸质件司法所留存。请各所按规定报送。

二、报送格式

在研判报告中需要明确重点人员的分类。经研判无重点人员的,按附件1格式报送;经研判首次列为重点人员的,和续报重点人员情况的,按附件2格式报送。重大紧急情况,及时报送。

2020年8月6日

附件1

**司法所

关于两类重点人员的研判报告

(**年**月)

区司法局:

*年*月*日,我所对辖区**名社区矫正对象和近五年来**名刑满释放人员情况进行了研判,本月无需要重点监管和重点关注、帮扶的两类人员。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2

一、基本情况

佳木斯市区现有7家燃气企业,天然气门站两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三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5座,天然气加气站四座在用(另有两座歇业)。现有天然气管线总长度815公里,居民用户250025户,工商服用户2957户,现有天然气管线总长度815公里,居民用户250025户,工商服用户2957户

二、安全风险分析

燃气行业安全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1、燃气场站设施安全运行风险。主要由于燃气设施失查、失修、失测,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站内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引发。

2、燃气管道泄漏风险。主要由于管道腐蚀、老化,存在质量缺陷,外力破坏等因素引发。

3、燃气用户安全使用风险。主要由于燃气用户燃气具不符合国家标准,胶管质量不合格,胶管连接不紧密,未按安全规定程序操作,私自改动燃气设施,报警器和切断阀缺失或失效等因素引发。

三、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及应急处置

为切实做好国庆期间燃气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督促落实各燃气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针对国庆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各燃气企业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对可能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进行逐项排查、逐项整治,不放过一个隐患;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和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防范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现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1、进一步强化燃气场站安全管理工作,节前开展一次全面安全生产大检查(已完成),节日期间再进行一轮安全检查,确保燃气场站国庆节期间不发生任何问题。

2、监督督促管道燃气企业认真做好燃气管线巡检、巡查工作,每日一次全覆盖巡检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3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律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COSO同时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我国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采用了COSO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将其表述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构建要素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全体员工都被包含在内部控制之下,这对企业员工整体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对职业判断作了如下定义:职业判断是这样一种判断,它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人进行,在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之内,以必要关注、客观和正直态度作出的判断。具体到会计职业判断,就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职责范围内的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根据此定义,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会计交易事项,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要受到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会计职业判断具体表现为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等。事实上,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是会计活动的一个特殊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会计职业判断既是一种人类行为,同时又是一种职业活动。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行为,企业有必要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活动的特殊过程和职业判断主体的会计行为,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客体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结果或者质量又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而,在会计职业判断活动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措施贯穿于会计职业判断活动的全过程,必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重要内容。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也因此成为会计职业判断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二、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和多变,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如货款的回收、未决诉讼等,这些业务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了风险性。为了有效防范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判断控制和监督机制,把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形不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针对同一会计事项,会给出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目的是使企业能够更加公允地披露其会计信息。由于这些处理方法各有特点,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同,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因此在会计职业判断中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从而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性显得更加重要。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利益主体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公司质量机制存在缺陷会使权力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当局的外部干预,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从而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水准。可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会计人员进行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会计职业判断活动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三、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构建要素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企业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会计职业判断内部环境取决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会计职业判断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及所采取的措施。会计职业判断的重大失误与舞弊往往源自于薄弱的内部环境,企业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财经法规为基础,制定会计职业判断的决策规则,明确相关人员在会计职业判断的识别、执行、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判断机制。具体而言:董事会应负责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否合理及运行是否有效,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负责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指定独立于执行会计职业判断人员之外的人员复核会计人员所作出的职业判断,并将意见分歧向适当层次的治理层或管理层报告。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甄别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或舞弊风险,分析其原因,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将因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或舞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三个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由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判断风险评估,以充分识别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会计职业判断错误;新业务、新交易的出现,需要进行新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基于舞弊目的,不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或作出明显不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新的关键会计人员或财务主管加入,他们可能对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有不同的认识。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新的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颁布,导致同一事项在新准则下采用不同于以往的会计职业判断;自然灾害、法律诉讼等外部非正常事项的出现,导致企业需要进行特定的会计职业判断。

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针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应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价风险对会计职业判断造成的影响。将评估后的风险与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相比较并最终确定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防止因为个人风险偏好导致会计职业判断结论的重大错误。对已确认的会计职业判断重大风险,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予以有效控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消除会计职业判断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或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包括:

(1)授权审批制度。授权审批控制是指对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权限进行控制。授权审批制度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对于重要的结构化会计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应根据分级分类归口管理的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授权给相应的部门或岗位;对于重要的非结构化会计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应实行特别授权,交付给具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机构或人员去完成;对于重大的非结构化的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应当特别授权给具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多个机构或岗位组成的团队,必要时应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寻求协助。值得一提的是,会计职业判断不应仅以执行人员的职位来划分权限,而应主要根据执行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授予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权限。

(2)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是指通过业绩评价来规范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职业判断行为,进而实行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企业应当明确会计职业判断的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对会计职业判断含有重大失误和舞弊目的的执行人员,应不再让其担任职业判断的工作,并予以批评、减薪、降职直至辞退等惩罚措施;对在会计职业判断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执行人员,应予以相应的奖励。

(3)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就是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具体而言,企业应当将授权审批和执行职业判断的工作分离,避免出现自己授权,自己判断的独断行为。将监督审核和执行职业判断的工作分离,由于执行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专业性,自我复查往往很难发现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错误,因此应由执行人员以外的胜任人员履行监督审核的职责。同时,针对会计职业判断中可能产生的舞弊等特别风险,企业还应当特别授权具备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专人对可能涉及特别风险的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监督,此时将监督审核岗位和执行职业判断岗位分离更容易及早发现舞弊。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搜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信息与沟通连接了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其他四个基本要素,是有效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保障,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有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根据这一要求,企业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地搜集、传递与会计职业判断及其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及其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充分和可靠。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或定期的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负责内部监督的机构包括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内部机构。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对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制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各个监督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保证与之相关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因此无法提供绝对保证。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包括:第一,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产生错误或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的失效。例如,执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可能进行了错误的会计职业判断而未被发现。第二,可能由于多人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被规避。例如,管理层为了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利润指标,故意高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此逃避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造成的利润下降。

[本文系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S07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4

广告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省级卫视是一支发展空间既受中央电视台挤压,又有地面频道正面围攻的电视队伍。然而,省级卫视因为具有全国覆盖的基础条件,加之近年来定位的清晰和优秀栏目涌现,已经成为广告主媒体选择考虑的重点。

多年来,电视台和广告客户之间都是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考量频道与栏目的。然而,对于广告投资者来说,当发现收视率低于投放预期的时候,造成的经济和时间损失已经不可挽回。即便是经济上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减少投资风险,而在市场竞争中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是无法确估并获得补偿的;相反,一个频道的潜在价值如果没有被发现,则很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因此,如何评估省级卫视频道的广告投资风险成为许多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

CTR媒介策略研究部推出的省级卫视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报告,旨在帮助广告主和省级卫视经营者们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广告投放风险评估指标,从而为广告主和电视经营者之间对广告投资的价值及风险程度达成可测量的预期。

报告认为,判断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的关键因素既不仅是现在的收视率表现,也不仅是历史的收视率变化,而是支撑这些收视率指标变化的观众态度和收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视频道广告投资价值的预期风险指数。

广告投资价值及风险评估

报告通过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由于几年来不断膨胀的 “急功近利”的心态,省级卫视的广告投资风险正在从隐性向显性转化,一些仅通过电视剧等外部资源刺激收视率的手段而获得收视率增长的卫视频道,如果不能对自身频道的品牌漏洞做重大弥补,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收视泡沫的破灭,收视率将严重下滑。同时,一些长期致力于栏目品质提升的卫视频道,由于在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造成与其品牌价值相比,收视不足的情况,它们极有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经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后)出现惊人的跃升。广告投资者如果不能看清不同频道收视率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资风险将不可避免。

在收视率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简单地说,就是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健康度来衡量,是一个频道从观众认知到收看,再到形成满意度及感受,最终成为忠诚观众的转化过程。在调查的指标上看,通常包括频道知名度、不同阶段的收看率、卷入度、满意度、期待度、推荐度等指标,这些指标经过再次计算和加权,得到频道的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结合收视率表现,就可以得到广告投资价值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卫视频道在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收视率表现三项指标的排名中,位次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些频道还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呈现的是中国省级卫视频道在现实收视率与品牌发展预期之间的落差。品牌价值指数、广告投资风险指数和收视率表现所表征的意义分别是: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现状即收视率产生的基础、品牌价值的变化趋势即收视率下滑的风险预期、媒体本身的收视现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一个卫视频道的品牌竞争力和未来收视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判其广告投资风险和广告投资价值。

广告投资风险的化解

广告投资价值的提升和风险的化解是广告主和电视媒体经营者更为关心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根据观众调查获得的品牌健康度诊断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因为品牌健康度包含了很多诊断的指标,对于一个频道来说,这些指标的表现一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劣势立即改善、针对优势继续发扬,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广告投资风险,为广告主营造一个高价值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广告投资回报平台。

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品牌健康表现数据处理过程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观众转化接替模型,每个卫视的品牌指标绝对表现和观众的相对转化率就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来(图一)。

A、B、C三个不同的电视频道在观众认知、行为、态度以及情感忠诚度之间的转化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认为,黄色箱体的面积越大,其品牌越健康,转换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强,反之,品牌越不健康,转换和抗风险的能力越弱。而对于上述三个卫视,B卫视的品牌健康程度最高,观众的转化能力最强,所以,收视率高且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广告投资风险最低;而C卫视不论从品牌健康还是观众转化上看都存在问题,所以其收视率的预期是值得怀疑的,即使该频道通过短期刺激的方式,在收视率上取得不错的表现,但根据价值回归的原理,该频道的收视率一定会有很大的下滑,广告投资风险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把收视率和广告投资风险指数按照三分法形成图二所示的一个矩阵图就会发现,在绿色和黄色区域之间的电视台,它们的投资价值和稳定预期要比在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电视台高。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5

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机制是人民法院在刑事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中,承办法官(由承办法官提出,合议庭或审委委讨论确定)根据当事人诉求、证据、案外因素、裁判环境等诸多具体情形,分别作出风险评估意见,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包括风险防控方案、执行方案),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我国,建立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机制既是刑事审判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司法需要,它的建立既可以起到预防或减少刑事审判风险的发生,同时也是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避免或减少刑事审判引发次生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需要。本文将从刑事审判工作特点及刑事审判风险现状入手,预设建立一个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机制模式,以期起到预防刑事审判风险的作用。

一、刑事审判风险评估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依法裁判原则

刑事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都必须严格依法,确保公平、公正。刑事审判向非法律正当性要求作出让步,虽可满足一方一时一事的诉求,但最终损害的是法院的公信力、法律的权威,法治将是空谈。刑事审判风险不能成为法官作出裁判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法官依法作出实体判断的理由;不能哪方人多势众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较大,司法天平就向哪方倾斜;不能以舆论赞声一片的理想状态,作为衡量刑事裁判质量和结果公正的标准。刑事裁判不能以当事人乃至社会舆论对刑事裁判的接受、服从还是反对或抵制,以是否有影响稳定的风险为转移。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只是为了识别和认定案件处理可能产生何种风险,产生多大的风险,目的是为了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二)一案一评原则

进行刑事审判风险评估确实会产生成本,如果用过高的成本防范过低的风险是不理性的,但是刑事审判风险一旦发生,其社会成本及造成的损失往往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笔者还是主张一案一评,但是应当分级别分案件风险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估程序,来降低过高的风险评估成本。

(三)事前、源头预防原则

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预防,如果风险事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很容易使法院陷入被动之中。因此承办人应当尽力收集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各种信息,并逐一列举,并将所收集到的或者预知的风险全部报送相关组织(合议庭、审委会)或者领导(院、庭长),由特定人员或者组织根据相关材料、证据进行风险评估,讨论后确定风险等级,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就是相关风险责任人或者责任组织应当充分预测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做到事前评估、积极预防。

(四)系统化原则

应当建立系统化、全流程的刑事审判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将风险防控制度化、常规化。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从立案、审判到执行的各个环节均应进行风险评估,并在相关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化解风险事件。各环节的承办人应当随时排查、收集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因素,逐项登记于《刑事审判风险评估信息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将经由相关组织或者领导讨论确定采取的措施填于《刑事审判风险防控措施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上述两表均应随卷宗(副卷)材料流转,本环节确实难以化解的不稳定隐患,由下一环节继续实施,办案风险隐患以层层分解的方式得以化解。

(五)防范最大风险原则

风险的评估要做到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十分困难,由此要求对案件风险进行评估,应当以可能发生的最大风险作为评估原则,充分分析各种风险系数,从最坏的角度出发,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刑事案件。风险评估责任人应当用最细致的工作态度,本着预防最严重风险案件的工作作风对待每一个刑事案件。承办人每接手一个刑事案件,都应当充分重视案件可能发生风险的各种因素,不应当漏掉每一个细节。

二、刑事审判风险等级

一级为特别重大风险,如当事人可能采取凶杀、爆炸、自杀等极端行为,或者可能采取聚众闹事、游行示威、围堵人民法院或法官等行为,或者事件的处理将对法院系统(或者司法工作)产生明显的导向性作用;二级为重大风险,如可能发生重大事件(例如:当事人赴省进京越级上访等),或者当事人的上访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事态扩大、影响不良等,或者事件可能引起重大舆论事件,或者事件的处理结果对本辖区可能产生明显导向性作用;三级为较大风险,如可能引发静坐、下跪、请愿、滞留、吵闹、辱骂或殴打干警等影响审判法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或者被告人在押解过程中可能脱逃或发生人身安全事件的;四级为一般风险,如可能引发一般上访事件,或者当事人庭审中可能情绪激动,或者旁听的当事人近亲属众多等;五级为无风险,即案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小,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案件。

三、承办法官应当特别注意考虑的因素

(一)充分听取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的意见

刑事案件从立案到审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被告人的心理变化,被害方对案件的态度等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可能中,检察院的承办检察官,在法官接触案件前,对案件是最了解的,其对案件审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已有一个初步的评估。此时承办法官应当向检察官了解其接触案件前存在的潜在风险。

(二)充分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及其近亲属的意见

承办法官应当充分了解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经济赔偿能力(包括被告人的近亲属是否愿意代为赔偿),被告人为取得被害方的谅解所作的努力,被告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心理预期等因素。对被告人来说,特别是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其供述存在反复或者被告人反映其遭到刑讯副供的,应排除一切怀疑。

(三)充分听取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意见

承办法官应当充分了解被害方对案件处理及对被告人赔偿数额的心理预期(特别是涉及被害人死亡、伤残或者被告人手段特别残忍的刑事案件),被害方是否谅解被告人的行为,此外被害人家属或者家族与被告人家属或者家族之间是否存有旧怨,双方之间是否达到了民间必争一口气的地步等因素也是发生刑事审判风险的重要因素。一旦法官对上述因素考虑不周,被害方对裁判的预期产生较大的差距,其不满和误解就可能被无限的放大,刑事审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四)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影响及社会关注度

近年来,刑事审判(特别是涉黑涉恶等暴力犯罪)特别容易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引发的网络媒体舆情又具有突发性、传染性、破坏性等特点。如果法院对此应对不当或者在裁判时考虑不周,其发生刑事审判风险的可能性极高,法院很可能在舆论的旋涡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五)严格把握基本案情。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是

刑事审判的生命,承办法官根据在案证据构建起的法律事实经得起质疑才是其根基,所以承办法应当对在案证据严格把关,排除一切案外因素的干扰,避免错案的发生,对案件事实负责。

四、刑事审判风险评估程序

刑事审判是一个延续的不断变化的程序过程,所以刑事审判风险评估不能采取一次性的静态评估,而应当实行定期、动态、分阶段的多次评估。

(一)立案阶段

立案阶段,立案庭负责接手案件的法官,应主动向检察院了解案件已经存在的潜在风险,充分撑握案件形成的背景,将相关风险信息填于《登记表》。然后由庭长根据风险信息确定风险等级,如果为五级风险的由庭长签字后附卷移送刑事审判庭,如果为四级、三级风险的报送分管副院长确定采取的措施,如果为二级、一级风险的由分管副院长报院党组讨论确定防控措施。立案庭待分管副院长或院党组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后,填写好《报告表》,如果在立案阶段就能够采取的化解措施在立案阶段就应当化解,然后将《报告表》附卷移送刑事审判庭。也就是说立案庭移送刑事审判庭的案件必须附有《登记表》和《报告表》,否则刑事审判庭可以拒收案件。

(二)庭审阶段

刑事审判庭承办案件的法官,在开庭前应当将所撑握和了解的风险信息填于《登记表》中,在开庭前提交合议庭讨论并报庭长签字确定风险等级,如果确定的风险为五级直接由合议庭确定庭审方案,如果确定的风险为四级、三级报分管副院长确定庭审方案,如果确定的风险为二级、一级由分管副院长报院党组确定庭审方案。如果为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就由独任审判员会同庭长讨论确定风险等级。承办法官应当将最终采取的庭审方案填于《报告表》中附卷。或者刑事审判庭可以成立风险评估小组,专门负责四级以上案件的风险评估。

(三)宣判阶段

宣判应当是刑事审判最易引发风险事件的环节,当事人或者社会公众对案件的一切期待都在这个阶段揭晓,所以此阶段应当最为警慎。因此,宣判阶段的风险评估应当同案件的判决产生过程同步进行、同步评估。承办法官应当将可能产生的风险信息、前两个阶段所作的风险评估及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效果一并填入《登记表》,在汇报案件时一并提出。首先合议庭在讨论案件时就应当对案件风险一并讨论,并记入合议庭笔录。如果认为宣判后可能引发的风险为五级的由合议庭报庭长及分管副院长签字即可,如果认为宣判后可能引发的风险为四级以上的由合议庭报庭长签字后,由分管副院长报审委会讨论研究应当采取的防控措施,并将审委会讨论情况记入审委会笔录,装入卷宗(副卷)。如果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则由独任审判员会同庭长讨论确定风险等级,并记入审理报告后由庭长和独任审判员签字,如果经由审委会讨论的记入审委会笔录。

(四)执行阶段

由于案件在宣判阶段就已制定了执行方案,因此,执行阶段就要严格执行宣判阶段制定的方案。但是,刑事案件随时都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如果执行人员在执行时发现变化因素,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发现风险等级可能提高的应当在采取临场措施的同时及时报送分管领导确定应对措施。

五、刑事审判风险评估的责任追究

(一)承办法官应当承担的责任

首先,应当确定追究承办法官责任所应把握的原则。一是不能因此提高承办法官的职业风险,而应当使承办法官的职业风险得到适当的分担、降低,避免承办法官由此产生倦怠逃避、机械麻木、紧张、担忧等职业心理。二是避免行政领导权的强势介入,产生承办法官、合议庭不能主导案件结果却在承担责任,或者行政领导权隐性介入,由承办法官“背黑锅”。

其次,承办法官应当承担的责任。按本文设计,承办法官(包括立案、审判、执行法官)的义务只是收集可能产生刑事审判风险的相关信息,因此,承办法官只对风险信息负任,如果在承办法官填写《登记表》时已客观存在的风险信息,承办法官能够收集而没有收集或者收集明显错误的风险信息,并因此产生了刑事审判风险,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其提供的风险信息承办法官只有在明显的、应当关注的致错问题上失职,才应承担责任。此外,在因错案引发的风险事件中,如果根据在案证据判断,承办法官在案件汇报时存在漏报、误报案件重大事实,并由此引起案件重大事实认定错误的,承办法官应当承担案件事实认定错误的责任。当然应当综合案件情况看,在合议庭讨论案件时,如果承办法官提到相关事实,或者提出相关证据补强方案,但是意见未得到合议庭、审委会确认的则不承担责任,或者在由于新证据出现导致原审裁判事实认定错误的也不能追究承办法官的责任。

(二)院、庭长应当承担的责任。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判断 审计 注册会计师 实务

一、引 言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正常、有序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审计人员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合理保证者或控制者。要胜任这一角色,保证审计工作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比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就是职业判断能力。

二、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的职业判断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之前,都应当与委托人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在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就委托目的、审计范围有无限制、审计收费,以及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协助的工作等约定事项进行商议。这一阶段需要运用的主要审计职业判断如表1所示:

表1 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的职业判断

二、审计计划阶段的职业判断

审计计划阶段是审计实务的开始,拟定审计计划一方面是审计工作程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1.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在审计计划阶段,初步判断重要性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审计任务的性质:审计任务的性质不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也不同。有的审计任务对审计质量的要求高,相应得应该确定低一些的重要性水平;而有些审计任务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太高,重要性水平可以判断得高一些;(2)被审计单位的规模:重要性水平是从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的角度来确定的,而不同规模企业的错报或漏报程度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同数额的错报或漏报,对于规模大的企业来说可能算不得重大,而对于小企业则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规模大的企业来说,在不考虑错报漏报性质的前提下,可以规定一个较高的重要性水平,而对于小规模企业则要规定低的重要性水平;(3)错报或漏报的性质。重要性的考虑不应仅仅停留在金额的角度,还要注意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如果一项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项目本身具有重要性,即使它的错误程度达不到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同样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对于这类项目一般要降低重要性水平。

2.计划阶段分析性程序中的判断

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主要是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审计实践己经证明,很多审计诉讼案件中,注册会计师之所以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或舞弊,导致失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情况了解不够充分,仓促上阵。在美国“证监会”调查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虚饰案件中,竟发现有“%涉及公司高级管理阶层,这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高级管理阶层过去的背景不够了解或对企业高级职员从事业务活动的环境制约程度等的研究不足所致。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时,注册会计师首先要选择分析性程序的方式和确定运用的程度,然后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重大交易和事件,接着需要判断产生异常波动的原因,这是分析性程序的核心,也是实现分析性程序目标的关键。

3.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

(1)对可接受审计风险的判断:现代审计已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审计风险的概念十分重要。现行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风险的大小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由于审计人员计划承担多少检查风险将会影响到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初步审计策略,所以审计人员需要首先通过判断确定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然后求出计划检查风险: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①企业所处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企业可能因而受益,而有的则会使经营陷入困境,陷入困境的企业,其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会高一些;②交易和审计项目本身的因素:不同的项目或交易,重大错报风险是不同的。对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不经常发生的交易或者容易被挪用和盗用的资产,审计时要特别小心;有的交易或事项在处理时本身就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如坏账损失等,审计人员要考虑到这些项目可能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职业判断

审计实施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对审计证据的判断

(1)审计证据数量的判断:审计中的许多判断都要以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取得的审计证据越多,判断就会越准确,结论越可靠,但审计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审计证据数量的判断应该兼顾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审计成本。一般来说,对审计证据的数量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等因素;(2)审计证据的质量判断。审计证据的质量可以从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来理解,越是从可靠来源取得的证据、越是与证明的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越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也就越高。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来讲,一般原则是从被审计单位外部取得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取得的证据可靠;审计人员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直接取得的资料比通过他人间接得到的资料可靠;内部控制健全时产生的资料比不健全时可靠;经过审计人员审计过的资料比未经审计的资料可靠;距审计事项时间越近的资料可靠程度越高;如果资料可以相互印证,则可以大大提高可靠性;(3)审计证据种类的判断:审计证据的种类与审计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审计证据的取证成本各异,因而使得审计效率不同。一般来说,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取证成本也会越高,审计效率就会下降。

2.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中的审计职业判断

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主要在实质性程序中使用。在实质性程序中,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运用分析性程序,所以注册会计师首先要就是否使用分析性程序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只有当采用分析性程序比采用详细测试更有效率和效果时,注册会计师才应该用它来代替其他审计程序。在运用分析性程序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估计预计价值,还要对审计数据偏离预计价值的原因进行判断。

3.对具体会计事项的判断

会计准则中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判断的情形主要有:①资产减值的判断: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②固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净残值、无形资产受益期间的判断;③收入确认中的判断;④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政策变更中的判断;⑤关联方交易有关的判断;⑥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的判断;⑦或有事项的判断。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职业判断

这一阶段的审计任务主要有汇总调整审计差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选择恰当的审计意见,相应的,所需要的判断主要有:

1.未调整审计差异的重要性判断

审计人员在执行实地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重大错报,进入审计报告阶段以后应将被审计单位的没有改正的重要错报汇总,而后把未调整的重要错报的合计数与确定的总体重要性水平对比,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当然,也要考虑错报的性质,一些错报尽管金额很小,但可能被认为是重大错报。因此,未调整审计差异的重要性只能是根据具体的环境,在考虑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

2.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

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因此,在国际审计准则、美国和我国等许多审计准则中都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判断。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审计人员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对企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企业一般应该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其他方面寻找是否有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因素。

3.选择恰当的审计意见

选择恰当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在综合以前的各种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最终判断。按照我国的审计准则,可供选择的审计意见有四种: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每一种意见都有其发表的条件,审计人员应根据前述判断的结果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状况属于哪一种类型,并发表相应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加]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K・梅森.胡志颖,刘刚译.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常志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彭毅林.审计职业判断的特点及合理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9).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思考

国际上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是在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风险评估,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从揭示风险方面看,风险导向审计与现行审计方式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弥补现行审计方式的不足,因此在人民银行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显得尤为必要。

一、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轨迹

2011年,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标志着内审转型工作全面启动,并将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作为内审工作转型的第一任务;与此同时,牵头组建了风险评估课题攻关小组,在认真梳理与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央行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人民银行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人民银行内审风险评估框架的雏形基本形成。在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人民银行风险评估实践在各分支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得到了稳步推进。为加强转型成果推广与应用,进一步推进风险评估工作,2013年7月,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讨论修订风险评估初步框架,下发《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建立了人民银行风险量化评估模型,规范了风险评估程序。郭庆平行长助理在转型工作总结会议上指出,各级内审部门在制定审计方案、实施现场审计、编写审计报告过程中,注重应用风险评估方法,更好地做到了“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从总体上看,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经基本确立。

二、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本确立

经过三年转型,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努力运用转型五项理念,但对于“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审计人员的认识有待转变。一方面,未能全面认识到风险引导审计不仅可以运用用至审计计划的制定,而且应拓展延伸至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现场的实施、审计报告的编写等过程。另一方面,按照机构层次和职责分工,制定审计计划是总行层面考虑的,分支机构尤其是分行层面以下的省会中支和地市中支主要承担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于审计计划制定缺少必要地主动性,因此,风险引导审计理念未得到较广范围、较深层次的实践探索。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按照惯性思维与以往审计经验,认为在审计实施和报告阶段已关注了重大审计发现,做到了审计关注风险,没必要再进行复杂的分析评价。

(二)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评估中需识别的风险事件既包括影响业务目标实现的固有风险事件,也包括影响基本控制目标实现的重大内控缺失问题。在风险事件识别过程中,一方面应以评估对象的业务目标为逻辑起点,参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的风险分类方式,全面识别影响业务目标实现的固有风险事件。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被评估业务流程,理解被评估业务的基本控制目标,进而识别重大内控缺失问题。内部控制具有层次性,通常根据业务重要性和固有风险强弱,设计实施不同层次的控制流程、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与此对应的控制目标也分为基本控制目标和具体控制目标。在风险评估工作中,仅需识别影响基本控制目标实现的重大内控缺失问题,不需识别影响具体控制目标的一般内控规范性问题,以避免识别出的风险失之于详细、琐碎,难以分析利用。

(三)评估依赖参与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

开展风险评估更多的依赖于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对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在审计方案制定阶段开展评估,需评估人员了解制度、近期审计中发现及相关检查的情况。一般意义上来说,能够熟悉上述三方面的人员,往往都是审计经验比较丰富的审计人员,恰恰这部分人员由于审计“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于对照制度去制定审计内容,对于风险评估中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感觉有点畏难。在审计实施阶段,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查深、查透问题,而且也需要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审计手段对确定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审计,往往容易出现出现追求审计进度牺牲审计重点的情况。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照影响程度标准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再次评判,对审计人员尤其是主审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

虽然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已基本成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基本确立,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提高风险评估的客观性

风险评估更多情况下依赖于职业判断,对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如何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是不断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量化赋值计算得出一个剩余风险的数,但这个数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即便算到小数点后两位,也不代表对风险的衡量就更准确。要想使风险评估更准确,必须在评估过程上下功夫。

(二)改进风险评估的适用性

风险评估适用范围是内审部门,是内审部门对人民银行各项职能和业务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活动的重要依据。下一步将此方法推广至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开展自评估,风险评估方法适用性、合理性和效果性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提升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性

从风险评估量化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评估人员在识别出风险事件、做出风险等级认定后,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因此,适时加快推进评估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让评估人员跳出复杂的计算过程,使评估真正回归到风险事件的识别、判定风险等级等主要环节,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发挥评估工作的作用。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8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项目投资的风险较大,搞好可行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确保工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笔者联系当前石油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实际,就此问题进行如下研讨。

1 做好论证评估

石油是主要能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安全、与发展,其利润非常大,但是与之相应的投资额度也非常大,且工程周期一般比较长,所承担的投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作为石油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投资项目论证评估的重要性,要切实做好投资项目的估算。投资论证评估是做好石油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首要工作,也是决定可行性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措施,优化策略。一是注重对方案的论证评估。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加强调查,做好预测、计算,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出多个投资方案。对净效益和利弊进行分析、计算和权衡。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方案,从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出最佳方案。二是注重评审制度建设。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评审前期论证,如果发现投资效益不高,就不能通过。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修改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优为止。

2 做好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根据资料,采用相关方法,对投资额进行估算的过程。这是做好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投资估算额是最高限额,是控制设计概算的依据,任何设计概算都不可突破这个限额。从我国投资估算来看,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从生产能力角度进行估算,或从比例、系数、指数、指标、分类等方面进行估算,这些方法所使用的范围、估算的精确度等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是采用准确度高达投资估算法。根据可行性研究对估算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实际需要,就必须选用准确度搞的投资估算法,一般用指标和分类两种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在同一行业中,因为地区差异性,在定额、费用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不同地区材料品种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是改进估算编制法。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读,在采用指标估算时,可以用主要工程量代替单价指标,以此和地区综合单价相乘,就能得到单项工程量的投资,然后按照系数做出相应调整,就能估算出项目的投资数额。

3 做好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投资的决策性文件,是判断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结论是对项目技术是否可行、竞争及获益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分析论证资料,既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依据,也是在工程寿命周期内进行事故责任追查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厂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经过批准后,就是详图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从而获得许可。从变形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来看,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及广度。要以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外环境为基础,确保分析论证的全面性,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经济评价的科学性。故此,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托付举报资质等级的单位。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监理制度的制定,拟定有效的实施措施。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全程监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编制。

4做好风险防范

因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故此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制定出预防性的应对处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一是严格根据石油企业特点论证多种风险。根据石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到投资风险,如从勘探、投资环境、工程建设、市场及不可抗击的风险等。二是在进行经济评价过程中,从对财务评价影响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将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风险等级进行揭示,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策略。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决策树、敏感性、概率分析等方法,做好定量处理,以此确保决策的准确与科学。三是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构建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好权重体系,量化分析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价与判断。在做好可行性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写好综合评价报告,这样就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标准、地点、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角度,对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9

关键词:coso-erm;体育营销;营销风险;风险管理框架

体育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模式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参与到其中。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国际大型赛事陆续在我国举办,进一步激发了我国企业投身到体育营销的热潮中。然而,在变化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体育营销却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依据美国coso-erm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就企业体育营销的风险特点、风险防御、应对及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述

自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1992 年以来,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2004年9月,在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 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整合框架》(简称coso-erm))。

coso-erm所强调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以一种全局的风险组合观来看待风险,是一套更加全面的过程化管理模式,力求实现主体在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四个目标上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层面。而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个相关联的要素都适用于四个层面的目标,每个层面目标都于八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以内部环境为平台和基础企业制定和确定科学的目标为起点依据确定的目标,企业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项识别对相应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作出风险反应,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对风险采取控制活动。当然,在每一个环节中,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 并对其他各要素随时进行修正。这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个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该框架“为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研究讨论企业风险管理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用同样的的语言和标准统一规范企业风险管理暨内部控制。”[1]本文将coso-erm的理念引入到体育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对我国企业参与体育营销实践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二、企业体育营销内涵及其风险

(一)企业体育营销的特点

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是当今最受世界瞩目的全球性活动,其国际化、政治化、市场化、大众化以及商业和娱乐化等综合特征,使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关注度和巨大的影响力。“体育营销集受众广泛、意义非凡、运动理念、公益价值等多种特点于一体,企业与体育赛事的结合,自然容易快速提升品牌、树立形象。”[2]其“兼具健康动感、娱乐价值、社会责任、爱心等元素,越来越能赢得广大企业主的青睐,从而能直接吸引顾客注意、产生购买产品的意愿和动机,并最终进行购买。”[3]“体育营销具有别的营销手段所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以其特有的公益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优势成为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营销传播方式。”[4]可见,体育营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每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会,每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5],有着普通广告3倍的回报率。这就是奥运的魅力。“85%的观众认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是行业翘楚,80%的人认为奥运赞助商专注于质量和完美。”[6]100多年来,以奥运会为主的体育赛事的举行,同样也伴随了著名企业体育营销的发展历程,壳牌石油、可口可乐等当今世界知名公司几乎都曾涉足其中,在体育营销方面长期不懈地投入并取得了巨大的回报。

(二)企业体育营销风险的特点分析

“体育营销是一种风险系数很高的实践活动”[7],不是每个体育营销的参与者都可以成功。“据统计,在赞助亚特兰大奥运会的200多个企业中,大约只有25%的企业得到回报,有些企业只得到了一些短期效益,更多的企业是血本无归。”[8]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伤退”,其代言的品牌遭受重大损失。2009年,老虎伍兹“性丑闻”事件,使他及其赞助商的股票持有者的集体损失为50亿到120亿美元。“分析报告明确显示,虽然老虎伍兹这样的名人代言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但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也相当大。”[9]

1.风险来源渠道广。体育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透过体育,人们感受和体验到人类精神价值的高度认同感。尤其是世界性体育盛会,更是将这些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使得体育营销过程非常复杂,覆盖的专业领域之广、面对的受众之多、相关的组织机构之庞杂,是其他营销形式不能企及的。众多因素增加了体育营销的不确定性,使其出现和发生风险的来源因素较多,导致企业体育营销风险发生率高。

2.风险种类多。由于构成企业体育营销的组成元素多,也就决定了其风险种类分类范围广。譬如,有来自企业自身的风险,有来自营销过程的风险,有来自体育营销载体的体育事件本身的风险,还有来自属于外部复杂环境下的风险。显然,传统的风险分类不足理清企业体育营销的分类。

3.风险持续时间长。在应用体育营销的方式时,往往更多企业更加重视和看重体育营销的整个过程,企图透过营销方式,使更多的受众认识企业、认可其品牌,增强品牌的美誉度,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达到品牌的推广和产品的销售。这个营销过程往往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譬如,可口可乐与奥运会的合作自1928年起至今不曾中断过,因此伴随的风险时间就长。

4.需要的投入高。无论采用赞助还是明星代言的营销形式,费用都是非常高昂的。以明星代言为例,刘翔从2008年一级代言单价达到1 500万元人民币,伍兹为耐克代言的费用为每年1 000万美元,可见,这些顶级的体育明星代言的费用相对都比较昂贵,还要再加上广告制作、、推广等后期更加高昂的费用等。

5.可控性差。在借助大型体育竞赛进行体育营销的活动中,对于竞赛活动的进展、赛事水平、运动员成绩、裁判员执裁、兴奋剂等可能发生的风险,企业均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几乎束手无策。如代言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言行、训练和竞赛的成绩、可能服用兴奋剂、犯错甚至犯罪等具有不可控制性,导致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大量的现实表明,因代言人的原因产生的身体和道德风险极难控制,即便是有相应的合同制约,要想防范和有效地制约,难度也非常大。

三、基于coso-erm设计企业体育营销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路

大型体育营销过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受到的影响层面众多。如企业自身问题的多样性、体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体育营销过程应对对象的庞杂性、媒体传播的不可控性、外界环境的不可预计性等,都给营销活动带来许多的困难。影响体育营销的因素有“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产业利润、监管政策、可用资源、技术变革、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购买者偏好、国内经济、公司对外部力量的回应以及公司对生产、渠道、价格、促销的控制等。”[10]通过科学的预测,风险是可以避免或减缓其危害的。

(一)意向-判断阶段

该阶段包含coso-erm组成部分中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和目标设定(objective set ting),操作过程以企业内部环境为平台和基础企业制定和确定科学的目标为起点。

企业对某一项体育营销的投入有初步意向时,不同企业体育营销目标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展国际市场业务、促销产品等,存在着单一和多元的目标需求。但是,企业预投入的体育营销项目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对企业投入的意向进行分析、判断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是事前风险管理、决定是否采用体育营销形式以及判断各种风险来源和存在的关键阶段。

该阶段,市场调研部门根据企业采用体育营销形式所要获得的收益目标为出发点,针对消费者、竞争者、公司、环境以及要投入合作的体育事件等的调研工作,把相关信息、资料汇总后交由经营管理部门,再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整理出可行性报告,报给相关主管,直至最终由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主要分析投入后该项目是否产生正收益,如果判断结果是一项投入的机会,获得正收益的可能大于损失,则进入下一阶段。显然,调研的实质就是排除各种风险,是企业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项识别。

(二) 选择-实施阶段

该阶段包含coso-erm组成部分中事项识别(event s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response)。依据确定的目标,企业对影响目标的体育营销风险进行事项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对体育营销的相应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作出风险反应。管理层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方式 ,把风险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以内。

该阶段是开始具体选择、实施投入的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体育事件作为体育营销的最核心的关键点,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目标消费者与该项体育事件有关系的相关群体等。因此,体育营销过程的焦点不能偏离体育事件本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理清并锁定市场细分,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把握市场定位,并设计合适的战术营销手段。从而,实施合理的产品设计生产、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拓展畅通的分销渠道和制定创新有效的促销活动的体育营销组合。

该阶段是具体营销实施阶段,也是风险来源因素最庞杂的阶段,因此,要对风险来源因素的把握要理清主次,针对关键点进行分析,要围绕体育事件产生的各种促销形式、广告宣传等是重点。其一,要有效利用前期营销投入取得的资源,加强营销手段的创新,提升促销效果。例如,可口可乐采用的火炬接力、火炬手选拔、奥运中国行运动路演、创意网上火炬传递等营销手段。其中,仅网上火炬传递就有高达到6 200万人参与。这些营销手段堪称体育营销的经典案例。其二,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广告媒体的选择、内容设计、投放时段等环节都要精心设计,避免产生负面效果。该阶段以提高消费者认知度为理想目标。

(三) 投入后-风险控制阶段

该阶段包含coso-erm组成部分中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和监控(monitoring)。该阶段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对风险采取控制活动。当然,在每一个环节中,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则要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 并对其他各要素随时进行修正。

一个好的营销投入,由意向到判断决定投入是个严密而精细的过程;而投入后阶段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往往存在的好机会却由于风险的管理不善而导致严重的损失。因此,在该阶段,对投入决定后的风险控制是管理的重点环节。体育营销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直到某项营销项目完全结束后才能停止。譬如,2008年刘翔“伤退”即是企业应对风险的一个最好案例。该事件中,多数赞助商措手不及,并没有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举措。但是耐克公司显示了精湛的运营策略以及很强的应对风险和危机公关的能力。事发次日凌晨,在报纸头版以刘翔退赛为题材的耐克广告出现,动作迅速!“爱比赛。爱拼上所有的尊严。爱把它再赢回来……”一段煽情的文字,加上刘翔的大头照,耐克在力挺“飞人”的同时也打赢了一场公关战。这正是赞助商耐克火线换上的新广告,当天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媒体显著位置上都投放了该广告[11]。可见在体育营销风险投入后的反馈处理上,企业的风险预案和应急措施的重要性。

四、企业体育营销风险管理的应对原则

(一) 预防性原则

风险是不确定的,预防风险始终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前提,而前期的调研工作最重要。风险预防的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风险管理与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体育营销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不但要重视显性风险,同时更要重视隐性风险的管理。

(二)全面性原则

体育营销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要渗透到企业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中,包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其核心就是要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 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依据coso-erm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基础,为企业提供一个处理不确定性和减少风险的管理框架,以提高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

(三)合作与独立性原则

企业内控机构应满足垂直管理的要求,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部门由上级单位风险控制部门直接管理,上级单位由决策机构负责,从而实现内控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当然,各部门间要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更要创造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力求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以便使企业经营管理系统高效运作。要求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同时保障效率。但是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保障等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专业化原则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江明华博士曾警告说:“中国企业盲目进入这个领域是很危险的。因为对此有研究的人都不多,知道怎么做的就更少了。”因此,企业在制定体育营销策略时,一定要尊崇专业化的原则,聘请相关专业咨询公司、公司、媒体公司等协助。同时,体育营销的成功必须还要有大量相关体育营销、体育学专家,以及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广告传播、风险管理专家等通力合作。尤其是参与大型综合运动会的营销活动,如奥运会等。

(五) 综合性原则

企业参与体育营销的目标要做到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与联想度的效果统一,确实需要很大的技巧与智慧。在品牌定位与体育营销所体现的企业文化价值的内涵是否匹配,投入高昂的费用收益在哪里,是产品销售量提高了,还是提升了企业知名度,还是发挥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或者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和熟悉,这些均需要必要的评估、考核与信息反馈。如果企业一切均不得而知,就一定会在巨大的风险来临时遭受危机。

参考文献:

[1] 周玮,王卉.basel与coso风险管理理念差异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1):54-58.

[2] 惠民,孔国强,褚跃德.体育营销的内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37-43.

[3] 梁强,司金鹏.体育营销提升企业品牌资产作用机制及策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43-45.

[4] 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1):75-78.

[5] 李慰祖,李青.论我国企业参与奥运top计划的意义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42.

[6]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刘钊.体育营销:高风险掘金[j].电器,2008,(2):18-20.

[8] 张艳艳,张炳发.浅谈体育营销[j].山东纺织经济,2008,144(2):61-63

[9] 路透社美国迈阿密12月29日电.伍兹代言公司损失或超百亿[n].参考消息,2009-12-31(6).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10

司伟(1983-),女,山东梁山人,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关于审计收费问题,很多学者已经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真正决定审计收费的应该是审计风险。本文首先提出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审计风险入手,根据审计期望报酬率模型来确定审计收费的大小。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 审计市场

一、审计期望报酬率

审计服务是审计人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业务,是带有风险性质的服务。风险是指在审计意见得出后,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而要求审计人做出赔偿,以及审计人故意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被监督部门发现而承担相应责任。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资产,因其具有风险性,理论上应该适用于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首先根据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提假设,增加如下假设:一是审计具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有讨价还价能力或定价能力。根据这项假设可以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由审计风险来决定。二是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假设类似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指审计市场价格公开,信息对称,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信息不真实导致超额利润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真实价值,即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审计风险的价格。三是存在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在现实中是没有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的,但是审计风险很小几乎为零的被审计单位还是存在的。如经济效益很好的国家垄断行业,本身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信息造假风险都很低,声誉和信誉也相当好,基本可以看作无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的模型:审计期望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其中,审计期望报酬率是指注册会计师希望得到的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是指对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时所要求的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补偿审计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由该模型可知,如果要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先要知道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和审计风险补偿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根据审计市场上的数据得到;审计风险补偿率要计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审计市场均衡状况下审计风险的价格来确定。从模型中可以发现,公式的数据都是审计市场均衡下的数据,这主要依赖于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审计市场与优化供求关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模型的使用和规范审计收费。

二、审计风险

(一)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导致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是这样定义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类审计风险。而这类审计风险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不仅应包括未能揭示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应包括对本来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审计实践中前一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此时注册会计师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普遍采用前一类风险,而忽视后一种风险。在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下,审计风险的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来自修订后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

相比普遍采用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中的风险模型,笔者更倾向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的比较著名的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因为这一模型体现了贝叶斯统计决策理论思想,对定量分析更有帮助。该模型为:

(二)狭义的审计风险对应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并没有归入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之中,但可能发生并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因此,在狭义的审计风险中,笔者将这类风险也考虑在内。相应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等式右边的两项检查风险是相同的,都是审计人通过合理的审计程序未能正确评价财务报告的反映情况,出具与事实相悖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且在将重大错报和正确披露两种情形下分别作出相反判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这样模型可以简化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两项检查风险是不同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应更为常见。由于审计人的谨慎程度不同,对风险的喜好也不同,厌恶风险的审计人会加大正确披露情况下的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相反则会加大重大错报情况下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现实中重大错报的检查风险较高,因为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承担的责任更重,公众最关注的也是重大错报的情况。在检查风险不同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可能性×检查风险(1)+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2)。从这一角度也将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进行修改,审计风险就变成两项条件概率的和:

(三)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尼丝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虽然出具了正确的审计意见,但因为客户关系使自身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或遭受直接损失。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中,因为一般假设:在被审计单位正确披露的情况中,审计人能持续为该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业务。所以,只有在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时才有必要考虑经营风险。在论及广义的审计风险时,将狭义的审计风险称作审计意见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就包括审计意见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确定审计风险时应分开确认。而且对于审计期望报酬率而言,也不应该简单包括两者所决定的报酬率。

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在审计市场中的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可以简单表示为以下关系式:审计经营风险=审计市场系统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其中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是整个市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国家宏观大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引起,是不可分散的,因此前文所提到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即由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相应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的无风险就应理解为审计活动无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则是指审计单位自身经营特点以及业务安排造成的具有个体差别的风险,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方式、合理安排业务、消除客户依赖性的方法来尽量降低。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系统风险不应强加于被审计单位,因为这部分风险是审计人自身因经营问题所造成的,不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因此审计期望报酬率中不应包含此风险对应的报酬率。但对于系统风险,是市场环境所致,需要相应的补偿审计人才能持续提供服务,其对应的最基本的报酬率即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综上所述,对于审计风险补偿率,仅包括审计意见风险所要求的补偿率。

三、审计风险的确定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原本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小,且损失很小,所以在分析审计意见风险时对这类风险忽略考虑,仅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科学的确认方法。确定了重大错报风险后就可以根据现代风险审计模型确定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财务报告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引入战略管理理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阻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的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管理流程和经营业务流程,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程序;衡量和评价流程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明确重大错报风险内容后,接着确定各个审计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程度。由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较大差异,所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点时将对二者进行分别确定,其具体内容见(表1)、(表2)。由于(表1)中各种风险所占比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只是出于直观说明的需要,并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数据仅作参考,但所列示的各项风险点应该比较完整,具有参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比例以及权重基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经验,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资本市场所反映的情况综合考虑得出的。因此,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因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重大错报风险地确定需要良好的计划和较高的成本,这样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在审计市场及资本市场比较有效的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成本会处在较低水平,基本不会影响审计收费。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德尔菲法,选择审计人员和专家,对影响审计风险的各要素根据重要性程度赋予分值从而建立调查表,对审计人员和专家通过调查表进行单独调查,重复多次,最终综合所有意见确定权重。

(二)检查风险的确定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意见风险后,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最终得出检查风险的大小,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意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计算出的检查风险可以确定相应审计范围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成本随之确定,结合前文所确定的审计期望报酬率,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收费金额。

四、研究结论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11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版权所有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No.14和SFASNo.131的差异在于,SFAS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No.14和SFAS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风险研判报告范文12

【关键词】 审计报告; IAASB; FRC; 毕马威;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096-05

一、审计报告新准则的改革要点

自2006年以后,审计实务界出现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进行改革的全球性浪潮。这一浪潮起源于对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反思,即传统的标准化简式审计报告是一种简单的“合格/不合格”(pass or fail)模式[ 1-2 ],它几乎不包含与客户公司和审计过程相关的特定信息,因此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只有非常有限的信息价值(information value)和沟通价值(communication value)[ 3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审计报告的不感兴趣和不满意。在2013年4月《福布斯》杂志举办的主题为“审计的未来角色”高峰论坛上,有代表甚至认为“当人们逐页阅读年报时,他们从不阅读的一页就是审计报告”。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审计职业界开始探索对于审计报告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审计过程的透明度。

在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主要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均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其审计报告改革项目。IAASB的审计报告新准则对于传统的审计报告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其目标主要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透明度以及可理解性,它将审计报告的“生产者导向”转变为“消费者导向”,即不再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决定向报告使用者传递什么信息以及如何传递,而是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决定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具体而言,审计报告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改革要点:其一,在保留“合格/不合格”模式的基础结构、不改变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关键审计事项”(Key Audit Matters,简称KAM)段落,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透明度;其二,对于投资者高度关注的持续经营事项,在审计报告中强化披露,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认为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用一个单独的段落对此进行说明,同时对被审计单位“侥幸脱险”(close calls)的适当性进行评价;其三,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业务合伙人的姓名,以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人面临的风险约束;其四,改变审计报告的布局,使审计报告的阅读和理解更为容易,包括将审计意见段提到审计报告的最前面以提高投资者的关注度,允许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等标准化表述放在审计报告附录中或者仅提供官方网站中相关内容的链接;其五,对管理层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说明,包括阐述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于持续经营事项各自承担的责任,在审计报告中提供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准则遵守情况的声明等。表1对审计报告的传统模式和新模式进行了比较。

二、详式审计报告编制的技术难点

IAASB审计报告新准则适用于会计期间截止日为2016年12月15日及其后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现已正式开始实施。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12月23日印发《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新的审计报告准则自201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分批执行。目前,审计报告新准则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较多经验的国家首推英国,其财务报告理事会(FRC)在2003年了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ISA(UK and Ireland)700,其实施已有三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从IAASB审计报告准则修订过程中各界的讨论以及英国FRC审计报告新准则的实施经验来看,详式审计报告在编制时主要面临如下技术难点。

(一)如何编制审计报告的关键审计事项段

IAASB审计报告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在新制定的准则ISA 701《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从与治理层沟通的事项中将其中最为重要者在审计报告中以“关键审计事项”的专门段落进行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审计人员识别出的最主要的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U;二是与财务报表中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相关的审计判断;三是本期发生的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究竟哪些事项构成关键审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有很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如果该披露的事项未加披露,则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透明度的改革目标难以达到;如果披露的信息过多,则有可能导致“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即审计报告由于披露过多无关信息而导致其使用价值降低。

(二)是否以及如何在审计报告中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以及确定的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和具体审计范围

IAASB建议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报告风险应对措施和相关的审计结论,但没有作出强制要求。FRC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以及确定的具体审计范围如何。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审计过程的透明度,但专业性较强,是否披露以及如何披露还存在较大争议。

(三)是否以及如何在审计报告中对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进行评价

在IAASB最初的改革方案中,本打算增加“审计师评论段”(auditor's commentary),这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最“解渴”的方案[ 4 ]。然而,由于担心“审计师评论段”会导致审计人员突破审计的鉴证职能,增加分析或咨询职能,模糊管理层责任和审计责任,IAASB最终放弃了这一改革方案,并要求审计人员不得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管理层没有披露的“原始信息”(original information)。然而,由于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对于财务报表编制有着重大影响,其是否公允、客观、可靠,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有用信息。IAASB虽然放弃了在审计报告中添加“审计师评论段”的改革方案,但鼓励注册会计师以恰当的方式对管理层作出的关键估计和判断进行评价并发表意见。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往往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并恰当表达评价意见难度很大。

(二)充分准备,积累经验,持续改进

毕马威为了顺利编制2013年的审计报告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积极参与IAASB、FRC准则制定并发表评论和意见,事务所内部对审计报告新准则的研究与讨论,对审计业务流程及相关控制措施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等。在这种情况下,毕马威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审计报告编制中的主要技术难点,有效化解了审计报告新模式的潜在风险。毕马威在审计报告的编制中反映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卓越的专业能力,还体现在它能够积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例如,2013年审计报告中,其他事务所出现了用图表方式表示审计范围的良好做法,这一经验被毕马威汲取并运用于2014年的审计报告之中。

(三)做好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的大力支持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全部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构成,4位委员每年均积极履行职责。毕马威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通畅的,在审计委员会每次开会之前,其主席都会与毕马威的项目合伙人提前会面,而整个审计委员会每年至少会与毕马威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管理层不在场的场合单独会面一次。审计委员会主席会与毕马威项目组的高级成员深入讨论关键的会计政策、判断和估计,还与其高级合伙人小组讨论同一层次的英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先进做法。对于2013年开始编制的审计新报告,审计委员会非常支持毕马威开展实验和创新,而不是按照审计准则的最低标准行事。毕马威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了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大胆创新可能遇到的阻力,为编制并提供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创造了重要条件。

毕马威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出具的2013年和2014年审计报告堪称审计报告新模式的典范。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认真研读这几份审计报告能够对如何解决审计报告新模式中的技术难点、防范其潜在风险获得重要启示。不仅如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借鉴毕马威的经验,在运用审计报告新准则之前认真研究、充分准备,对审计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在执行审计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与客户公司审计委员会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并赢得审计委员会大力支持;在编制审计报告时恰当运用专业判断,审慎解决专业难题,力求审计报告包含决策有用的信息和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

[1]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Release No. 2013-005[EB/OL]. http:// , 2013.

[2] 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1):60-66.

[3] MOCK T J, et al. The audit reporting model:current research synthesis and implicat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3,32(1):323-351.

[4] 唐建华,张革.增加报告信息含量 提升报告沟通价值:国际审计报告改革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4):20-26.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