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科学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94-02
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能在医疗、制药、食品等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从事开发应用、生产管理,成为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各学校面临的挑战。Seminar教学是国外大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我学习和思考,整理题目,向教师和研讨小组介绍一个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讨论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度认识和对基础知识在应用中的理解[1-2]。Seminar教学是由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主导型教学的发展,本文对在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中进行Seminar教学进行讨论。
一、Seminar教学的基本结构
Seminar教学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学,是一种研究小组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是欧美大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某一个学科或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在Seminar中相互讨论。导师要将讨论的相关主题告诉学生,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基础铺垫,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和研究兴趣,将选定的专题做充分准备,成为这一专题的主讲报告人。报告人要求阅读大量书籍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对专题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并将相关资料提前交给教师和其他同学阅读。教师和其他同学要求阅读相关文献,在Seminar中提出问题并讨论[3]。一个典型的Seminar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主持人介绍本次讨论主题及涉及的基本问题。(2)主题报告宣讲,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介绍专题的背景知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针对某一研究进展发表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研究内容。(3)教师对报告进行补充和简略的学术评述,引发提问。(4)针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提问和交流。这一部分是Seminar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充分展示小组成员们对学科的认识、学术积累和思辨能力。所有成员都可以向报告人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研究者的论点、数据提出意见甚至质疑,报告人应充分回答问题,并对疑问进行解释、补充。达到加深学科理解,激发讨论的目的[4]。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强调学生阅读、现场报告、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核心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间产生最大限度的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最佳效果。
二、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Seminar教学的实施准备和必要性
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成为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最佳的教学模式是Seminar教学法,所以在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实施Seminar教学有必要性。生物系各专业每年招生约为30人,高年级生物专业本科生设有自主实验课、实验设计课,所以在人数和课程设计方面,实施Seminar教学有合理性。高年级学生们平时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实验过程中常遇到一些难点问题并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因此,在高年级生物专业学生中开展Seminar教学是相当适宜的。下面对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Seminar教学的实施进行具体分析。
1.Seminar教学准备。第一节课,教师应向学生做一个正式的Seminar报告,内容可以为一个研究方向或是一个综述,让学生对Seminar教学有一个初始的理解认识。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Seminar课程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备选题目、每节课主持人和报告人安排、成绩考评标准以及关于各个题目的阅读文献。
Seminar教学的精华在于报告人与听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充分的准备是Seminar教学的基础。每次Seminar之前,指定的报告人根据Seminar的内容拟定好主题,一般在2~3周前将主题、参考文献和要讨论的内容公布。根据生物实验的特点,Seminar主题可以是能够解决现存问题的新技术,也可以是阅读文献中感兴趣的综述或是学科最新进展的文献报道等。学生需要将内容做成Powerpoint讲演稿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对其进行修改,力求内容准确,讨论深入。教师要严格做好审查工作,主要注重:(1)基础知识的整合和准确;(2)文献的深入整理、精要概括和问题的提出。
2.Seminar教学过程。Seminar是小班教学,课堂上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Seminar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每次安排两个学生进行报告。在Seminar上,学生按照之前的选题,论述某个研究论文,从研究的构思、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们在报告人介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这个课题的理解,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倾听、参与讨论外,还要引导发言,控制讨论节奏,力争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最后,由教师对课堂内容做出总结和引申。为增加学生对每次Seminar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Seminar的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次Seminar针对专题都要准备两个问题,在报告结束后将问题提出,公开讨论。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重在自由讨论和参与,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扩充、主动思维得到锻炼[5]。在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者应该填写提交总结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专题讨论内容、专题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个人针对这方面知识提出的问题、学到的知识。通过对一个专题的系统性、条理性地分析说明,得到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深入掌握一个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3.Seminar教学成绩评定。Seminar教学成绩的评定打破通常的以考试作为考查学生成绩的手段,把学生成绩的评定落实到报告内容、报告表现、书面报告和出勤率四部分。报告内容和报告表现可以由每一个参与者在每堂课要提交的表格中给予评价,并站在听众的角度给予中肯的意见,充分体现Seminar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平等。书面报告所涉及的分值比重应较大,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学生在期末上交的书面报告应该有对自己报告专题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个人观点的表达。出勤率是根据学生出勤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两方面构成,由教师评定。
三、Seminar教学优势
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甚至探索者,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6]。Seminar教学从整体上培养并提高生物专业学生阅读、表达、思考和写作等基本能力,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资料查阅,学生使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逐步熟悉各大数据库系统,为学生今后完成学位论文,进行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Seminar教学没有限制的教科书,而是充分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的各项资源,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充分的背景知识,并学习独立思考分析,最终得到自己的观点。现场讲座中,报告人需要条理清楚并有逻辑地表达出经过大量阅读后得出的个人观点,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拥有自由的话语权,报告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质疑,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锻炼批判性思维。Seminar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并得出观点,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对于生物专业本科生来说,使用现有知识对一个生物学和医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索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而Seminar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在医科院校生物专业本科生中开展Seminar教学,符合培养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Seminar教学中学习的内容多为理论应用在具体生物学和医学问题的现实例子,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生物学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有助于提高培养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管玉青.积极推广Seminar教学方式[J].医学与哲学,2007,28(1):58.
[2]刘存宝.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3):64.
生物科学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文献调研、相关技术发展水平、具体实验室条件、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决定,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论述了以问题作为开题报告中心和整体思路的观点,分析了开题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1开题报告的作用和整体思路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硕士研究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三个学期末或者第四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开题报告,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会议评审《开题报告书》.暨南大学2002年1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并启用新版开题报告书的通知》.一般,对开题报告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同意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需要修改报告.有的要求书面回答开题报告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对于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通常只有一次重做报告机会,而且在一个学期以后.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则认为不宜进入论文阶段,通过中期筛选淘汰.有的单位还要求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尤其对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可是,对如何做好开题报告的文章很少见到,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博士生开题报告比硕士生开题报告要复杂得多,以下只针对硕士生开题报告加以论述.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不同.在科研中,重点项目要求写可行性论证等报告,一般项目写开题报告,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由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编写,涉及深度和广度都远大于硕士生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目的也不同,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选择论文研究题目、辨认难点、确定技术路线、怎样计划安排等,重在科研程序的训练.对应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过程,开题报告相当于《设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阶段.中物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包括3个大的方面: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参考文献.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案包括:(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3)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4)预期的研究进度.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因学科不同,格式有所区别,但主要内容和关注点,却大同小意.结合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生近年的实际情况,对开题报告看法如下.按照东北林业大学史济彦老师[1]的观点,从课题选择到论题选择体现了选题的整个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其总步骤是: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开题报告.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在开题报告中反映出来.对没有太多实际经历、在相关知识方面积累较少的研究生,要作好论文研究,必须首先做好文献调研.虽然受到该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具体实验室条件、指导老师等因素限制,但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充分掌握文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值得学生付出艰苦努力.问题是指事物的实际运行状态和期望状态的差异,是与存在、发展、创造、成果等相关的一个概念.马斯洛[2]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不应该以方法为中心.波普尔的理论中,认为科学研究起于问题,止于问题.这二位科学家,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表述不同,对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的看法却是相同的.文献调研的目的,除了掌握情况,丰富知识,提高文献综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在研究生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之初,就要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在文献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研究生,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问题做毕业论文,因为硕士研究生尚处于科研培养初期,且时间有限;但是,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如何开拓新研究领域可以是问题,如何解决分歧可以是问题,如何提高部分技术指标也可以形成问题.没有能够较好地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就谈不上深入,这与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研究内容扩张,以数量掩盖质量不足,列举了许多难度不大的内容,而需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的却讲得较少.特别是有多年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受完成工作任务观念的影响,容易提出过大的研究范围,在开题报告中需要纠正.文献深入调研后,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学位论文选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没有实际的科研经验,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了解不够,要同时兼顾现实性与研究价值,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这一具体如何选题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是重要的.反映在开题报告中,学位论文选题不仅要有较大意义,而且具有可行性.科研条件良好的单位,为研究生提供的选择范围更宽,学位论文选题若能够结合研究生的特长与兴趣,促进研究深度,则是更好.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研究目标,但我们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过分注重,规定得太具体和死板.其原因是,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未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不同,评价研究工作的水平是复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能力,而不同于完成规定任务.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确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直接作用.研究内容中各种各样的单元技术让学生实际地掌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程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一边用一边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重复能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应是具体而翔实的,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使用相关技术.研究内容体现了学位论文量的特征.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处,体现了学位论文创造的特征.在文献调研和导师指导下,关键技术的辨别是不困难的;但是,确立技术路线与开展可行性分析,涉及多方面技术发展水平、文献调研、实验室条件、研究的共性和个性、创新、决策、逻辑和想象等,是开题报告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全面地开展具体研究.技术路线与论题选择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定了学位论文的最终选择.在开题报告之前,文献调研的同时,研究生应该尽量熟悉实验室情况,尤其是相关系统和关键设备.在研究生提出研究进度后,需要指导老师修改确定,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另一方面是向指导老师学习怎样制定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会上,如何安排完成研究工作通常讨论较少.实施方案对实际有效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3开题报告的评价
不同学科的开题报告侧重点不同,对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一种评价标准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0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展动态,10分;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20分;研究方案,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10分;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30分;已有工作基础,10分;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5分;参考文献,5分.检验开题报告优劣的最终标准是实践结果.在学位论文完成以后,回首开题报告,可以看出科技情报是否收集得全面深入,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成果是否明显,结果和设想有多大差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研究过程中,对照开题报告和实际进展,能够不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则开题报告这一阶段的培养作用就达到了.我院2001级的一位应届本科毕业的核物理专业推荐免试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根据学生特点,论文选题确定为d-t中子穿透铁球伴生γ射线泄漏能谱实验研究,涉及加速器、液体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mcnp计算程序、n-γ分辨、核探测电子学系统、屏蔽设计等基础单元技术.研究工作围绕γ射线泄漏能谱,采用实验方法,辅以理论计算,以如何获得精度更高的系列核数据为中心,对研究生进行系统训练.实际情况与开题报告计划一致性良好,在执行过程中按计划顺序进行.今年5月份答辩时,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中,该论文是唯一获得全优的.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开题报告范文第3篇
经过遴选,研讨会总共安排学术报告25 个,报告内容涵盖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科技问题、LED植物工厂、农业照明光源与灯具、现代农业照明应用效果、智能照明装备、光质生物学、光测量和光健康等方面,研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热烈地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的概念、发展现状、国家需求、重大意义、应用潜力、产业发展动力、产学研结合方式等制约农业照明发展的重要问题,指明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拓展并做实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链条,研讨成果对推进现代农业照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7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农业照明委员会理事长杨其长研究员和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王晓英研究员先后对大会的召开致辞。随后,杨其长理事长做了题为《LED植物工厂应用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植物工厂”的背景、概念、关键技术、功能拓展、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植物工厂的发展思路,重点解析了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随后,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宋昌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闯道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崔锦教授、复旦大学点光源研究所陈育明副教授等人陆续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主题。中国之光网CEO洪兵先生专题介绍了中国照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代表也依次穿插做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自的农业照明新产品、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7月19日上午,首个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文科研究员带来,报告题目为《设施园艺半导体照明研发中的科技问题》。刘文科研究员在报告强调了农业照明在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以及在调控完全人工光农业生产(如植物工厂等)的必要性及重大作用,提出了农业照明和农业半导体照明的定义与特征,指出了农业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及其复杂性,并系统总结了农业照明研发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生物科学开题报告范文第4篇
浙江大学杨卫校长出席招待晚宴并致欢迎词。大会组委会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荷兰、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国家的11位著名科学家在各个专题分别发表了主题报告。此外,47位专家和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报告,会议期间会场还展出了67张学术墙报。大会报告和学术墙报比较全面地报道了当前大麦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动态和重要进展。为鼓励在大麦科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和在校研究生,大会委托国际组委会评审出优秀学术报告奖和优秀学术墙报奖,来自英国JamesHutton研究所、拉脱维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4位报告人荣获“青年优秀学术报告奖”,6张墙报荣获“优秀学术墙报奖”。
该奖项评委会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KevinSmith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本次会议共收到140篇摘要和36篇全文,结集出版了《第11届国际大麦遗传学学术研讨会摘要》和AdvanceinBarleyScience两本会议刊物。
(1)大麦发展和经济专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PeterLangridge教授首先发表主题报告,他以“WhyWeUseBarleyforResearch”为主题,阐述了大麦科学研究、生产及利用对世界粮食和经济的影响。来自巴西和德国的研究者分别发表了大麦在巴西和欧洲的种植历史、生产及贸易的报告。大麦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食品、饲料和啤酒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探讨。
(2)大麦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专题。以色列海法大学EviatarNevo教授以“AdaptiveEvolutionofWildBarley,HordeumSpontaneum,andCropImprovement”为主题,总结了他几十年来有关野生大麦进化及遗传改良的研究成果。来自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研究者分别报告了他们在野生大麦收集、遗传多态性以及重要基因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大学的研究者报告了我国研究者在野生大麦种质鉴定、遗传分析和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野生资源具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和遗传多态性,加强野生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可以丰富和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通过杂交解决栽培品种缺乏优异基因的瓶颈。野生大麦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的植物资源,已成为国际大麦研究者关注和合作研究的热点。
(3)大麦利用与产品专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eoffFincher教授以“GeneticsofCellWallsinBarley:ApplicationsinHumanHealth,MaltingandBiofuelProduction”为主题,发表了细胞壁和大麦品质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大麦成分在人类健康、啤酒工业和生物质能源中应用的报告。澳大利亚研究者汇报了他们有关大麦淀粉酶等位基因变异鉴定的成果。我国农牧科学院的代表和与会者分享了地区青稞大麦的利用和大麦食品。大麦不仅是啤酒工业的原料,大麦籽粒含有丰富的益于人类健康的成份(如葡聚糖),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有保健作用。大麦籽粒品质性状和利用,已成为农学、食品和医学等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
(4)生物胁迫专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RientsNiks教授以“GenesThatDetermineVariationinBasalResistanceofBarleytoRustsandPowderyMildews”为主题,总结了大麦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意大利、德国和中国(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这一专题上,报道了他们在大麦条纹病、白粉病、黄矮病和花叶病毒遗传抗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采用QTL分析、GWAS遗传分析以及图位克隆的方法,与病害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已鉴定,但目标基因及其抗病机理尚在研究中。
(5)非生物胁迫专题。西班牙莱里达大学GustavoSlafer教授以“PhysiologicalTraitstoBreedforHighYieldinaWideRangeofEnvironments”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麦生理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以及培育高产大麦的生理学基础。德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报告了他们在大麦非生物胁迫(干旱、土壤盐化、酸铝毒害和低温等)生理和耐性机理上取得的进展。“Deepphenotyping”非生物胁迫检测新技术、V-PPase(HVP10)参与盐胁迫下离子转运和MATE家族基因参与耐铝毒害等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6)新育种方法及育种改良专题。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PatrickHayes教授以“PlantBreedingandGeneticsProgram,SchoolofIntegratedPlant,Soil,andInsectSciences”为主题,阐述了大麦遗传育种程序中作物、土壤和病虫害之间的关联及解决方案。美国、英国、德国、乌拉圭和澳大利亚的育种家报告了他们在大麦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成果。随着测序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等遗传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大麦育种中,对大麦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改良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传统育种结合分子遗传学技术促进大麦新品种的育成,是当前大麦育种专家的共识。
(7)大麦生理专题。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功能基因中心MarkTester教授以“UnderstandingandManipulatingSalinityToleranceinBarley”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麦耐盐分子机制及提高大麦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方法。英国、德国、拉脱维亚和科威特等国家的研究者汇报了他们在植物激素、开花时间、种皮发育、花粉形成和染色体重组等生理发育过程和现象的研究进展,为揭示大麦春化、裸大麦和棱性等生理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8)育种成功经验专题。西班牙莱里达大学Jose-luisMolina-Cano教授以“TheSpanishNationalBarleyBreedingProgramme”为主题,分享了西班牙大麦育种所取得的成就及大麦育种计划。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者分别以商业杂交大麦育种程序、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用于耐酸铝育种和澳大利亚大麦分子育种为主题,交流了他们大麦育种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国际育种同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生物科学开题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 仿真实验 设计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0-02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学科,贯穿于药品研发、生产和临床使用等过程的各环节,解决药物源头发现、药物开发、质量评价、生产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及上市后再评价等全过程的重大科学问题[1-2]。药物分析课程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各种分析方法及仪器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开展药物分析工作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将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项目及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而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有些实验受仪器设备套数的限制而只能以演示为主,很难保证所有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因此,受实验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局限,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课前缺乏预习,进入实验室甚至连实验讲义都不携带,直接按照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照葫芦画瓢”地进行操作,不能主动参与其中。再次,在实验报告书写中,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异常不能正确分析和讨论,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能培养出他们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及教学内容的基A上,采取“重新整合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引入仿真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等措施。
1 整合原有验证性实验,巩固基本实验技能
验证性实验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科学实验入门的基础。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理解实验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原始数据、认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改编而成,精选“比色或比浊法检查一般杂质,薄层色谱法检查特殊杂质,红外光谱法鉴别药物,氧化还原滴定法、双波长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的重金属”等实验内容,让学生按《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常规的药品检验操作进行实验,掌握常规分析器材如移液管、滴定管、薄层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如电子天平、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可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同时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进一步理解、掌握及深化延伸课堂所学知识。
2 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老师所给出的实验题目,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可以活跃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性潜力得到发挥。老师提前1周给出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对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小组内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一套实验方案;利用5学时的时间让每个实验小组选派1名同学汇报实验方案,各小组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汇报内容展开讨论,经过充分交流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再查阅相关资料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用品清单,实验老师提供清单中所需的实验用试剂和仪器,在具体实施实验方案时,利用5学时的时间学生按照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并完成实验(包括器具清洗、试剂配制、仪器校正与调试、测定与计算等);最后,小组中的各成员一起分析和讨论并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要求以小论文的方式撰写,阐明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并针对实验中的收获及所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 采用仿真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普通院校,由于受到教学开支的限制,大型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配置数量极少,一种大型仪器只能配置一套,这些仪器实验一般以演示为主,这就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实践,仿真实验的应用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老师先利用多媒体通过仿真实验的演示来熟悉实验设备、操作过程、数据处理等整个环节,然后再指导学生在仪器上进行进样操作、结果分析等。如:在涉及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实验中,由于受仪器套数及实验学时的限制,流动相的配制和脱气、设备的启动与排气泡、设备冲洗等操作都是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完成的,学生对这些操作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通过播放仿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流动相配制、流动相脱气、设备连接、设备启动与排气泡、样品分析、设备冲洗等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最后在仪器上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
4 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报告应格式规范,书写工整,表述科学、简洁、严谨,报告应完整地记录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结论、讨论等。教师应在首次实验课上详细讲解报告的格式及内容,并讲解实验报告书写时的规范用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坚决杜绝抄袭实验报告和任意涂改数据的现象,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5 结语
通过重新整合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采用仿真实验、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实验改革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应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