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品类分析报告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零售业“品类分析”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超市品类分析报告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零售业“品类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与PwC(普华永道)等机构持续开展中国零售业企业供应链相关研究,4月21日,《中国零售业供应链优化手册》系列二——“中国零售企业品类分析现状调研与实施(2023)”发布。分析显示,零售市场消费品类、消费理念、零售渠道发生转变,非必需品消费变保守,“品类分析领先企业”精简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量,超市便利店发力即时性产品。
非必需品消费变保守
据CCFA透露,CCFA于2020年计划用8至10年的时间,基于零售商的七大供应链关键流程,梳理出一套符合我国零售企业特点的供应链能力提升系列实施指引。七大供应链关键流程分别为战略计划和需求管理、选品和空间管理、生命周期定价、库存计划和管理、全渠道营销、全渠道支付、实时可视性和编排调度。
2021年,CCFA发布《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准需求预测》的供应链优化手册。2022年至2023年,CCFA携手PwC、Blue Yonder再次推出基于零售商现状和展望的第二本优化手册——“中国零售企业品类分析现状调研与实施(2023)”。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零售品前五名品类、零售渠道发生转变,其中零售业线下消费受环境影响明显,近3年线下零售额波动显著;疫情推动新零售业务持续发展,网上零售额保持10%以上的增速,由品类分析出发,规划全渠道运营是零售企业的关键课题。
2021年,零售品类前五名则为金银珠宝、饮料、烟酒、化妆品、办公用品,分别同比2020年增长35%、25%、24%、21%、20%;2022年,零售品类前五名为中西药品、粮油食品、办公用品、饮料、烟酒,分别同比2021年增长12%、12%、9%、8%、7%。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消费者在非必需品的消费上变得更为保守,偶然性消费变得更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近三年减少非必需品的支出,例如服装、电子产品,报告提醒零售企业需要精细的品类分析,洞悉市场变化。品类分析可助力零售企业聚焦活跃SKU数量,降低仓储物流等成本,从而提升现金流,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超市、便利店一方面减少非必需品零售,另一方面增加以生鲜、熟食为主的即时性产品。例如今年4月中旬,主打“时时新鲜”的中百罗森湖南地区首批两家社区便利店开业,门店以自有鲜食、生鲜为主,并引进咖啡、鲜啤、奶茶等即时性产品。此外,家乐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未来家乐福将减少非即时性商品零售,增加预制菜、鲜食、生鲜等即时性产品。
“品类分析领先企业”精简SKU数量趋势显著
“品类分析领先企业”是指企业由独立的品类分析部门严格依据企业制定的选品体系、考核制度等执行。报告调研显示,在SKU数量方面,中大型超市、社区便利店、专卖店、电商的“品类分析领先企业”低于同行业“零售企业整体”。其中“品类分析领先企业”中的大中型超市SKU数量平均为6100个,同行业“零售企业整体”SKU数量为12230个,差幅达50.1%。“品类分析领先企业”和“零售企业整体”SKU数量差距最小的为电商品类,SKU数量分别为30700个、32000个。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多个大中型超市通过精简SKU数量谋转型。家乐福相关负责人在家乐福社区品质生活重心“北京双井店”开业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家乐福SKU数量由原来的2.5万精简至1.2万。2022年,作为大润发2.0版本全国首店的江苏无锡店开业,该店SKU数由原来的3万多个减少到约2.5万个,SKU数量缩减20%,主要集中缩减同质化商品、削减库存压力。
报告分析认为,大中型超市品类结构更为复杂,精益的品类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聚焦活跃SKU,从而提高单品贡献,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电商不受门店货架制约,普遍SKU数量较其他业态更多。
新京报记者 于桂桂
编辑 王琳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