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林业调查报告范例)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林业调研报告最佳范文(林业调查报告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1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2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也种植蓝靛植物。据康熙《阳春县志》记载:“槐蓝长茎如睩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如槐,结角长寸许。今人所种者槐蓝也,有种于山,有种于家园者名为火蓝,其靛较佳。”可见阳春县曾在庭苑和畦圃中种蓝,很好地利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也方便就近采蓝制靛,用于生活生产。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上冤》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无论是种植在山间还是种植在田地,槐蓝的栽培都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可见云浮县用条播法种植槐蓝。在山间种植槐蓝,“或以草木灰为基肥”,在蓝草成长过程中需“除草一二次而已”。而种在田间的槐蓝则需要“则施水肥三四次”。云浮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云浮县种植的槐蓝一年也超过我国北方地区所种的“岁可三刈”的蓝草,达“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下冤》关于台山县种蓝的记载:“云种法则将地犁耙松碎起三四尺阔之平畦,行条播法,行间距离约一尺,春分前后播种,除草施肥二三次,大暑前后收获,上等者可得蓝《八九担,收后再施肥除草一次,至霜降前后又收一次,名蓝芽约得蓝《二三担。”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到“浸种”的步骤,但也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广东台山县种蓝是采用作畦条播的方法,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也同样注意施肥和锄草,这与《齐民要术》中的种蓝方法类似。可见,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植蓝靛植物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种蓝技术。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蓝沿用了传统种蓝方式,采用条播作畦等耕作方法在山地、田地和园圃中种蓝。考虑到广东的生产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田地和园圃中种蓝应比较普遍,一般不具备规模,只是对其他种蓝模式的有机补充。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另有一种影响更大的种蓝方式要要烧畬种蓝,及颇具广东特色的种蓝模式要要林蓝套作。
烧畬种蓝
畬,是“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释为刀耕火种,烧畬即烧荒种田,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烧畬种蓝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烧成的富有有机质的灰烬作为基肥,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种植蓝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些有机质灰烬能够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种有机矿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种植在这种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快速、茁壮的生长。《天工开物》中的种植菘蓝的方法应该就是烧畬种蓝法。广东山地较多,平原面积狭小,使广东难以发展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大田种植蓝靛植物的模式,广东相对于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又开发较晚,生产力相对落后,采用“烧畬”进行农业生产是当时最为实际的生产方式。而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地带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毁以作粪肥的植物资源,这也为“烧畬种蓝”这种蓝靛植物种植模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烧畬种蓝”这种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多山的粤东、粤西、粤北的主要种蓝模式。
雍正《连平州志》记载:“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刈,耕犁合起,一岁计三收矣。平原无剩土,峻岭高陂亦锄秅,片片若鱼鳞,即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畬种蓝,伐木种香蕈。”“山多田少”是对连平当地的真实描述,“深山无人处”的茅草树木被焚毁之后形成灰烬,富含营养的有机质,可作为粪肥使用,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植物一般能生长良好。韶州府种蓝,同治《韶州府志》记载:“二月种,五月收,产山石间,宿根在地,可供两年,采而沤之为靛,其值颇高”。可见韶州府当地是在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必然得毁林开荒,这种种蓝模式与烧畬种蓝也有很大关联。而种植的蓝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发芽长出新《的菘蓝。佛冈境内也可能种蓝,道光《佛冈厅志》记载:“阴阴山在观音堡界,雄奥幽邃,产山茶故名,又出蓝草,近村多以磓茶刈草为业”。渊佛冈直,军民志孕员缘怨冤惠州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罗浮之种蓝,象山之烧炭,焚刈不遗余力,山几秇矣。嗟乎,灵区异境顾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见当地为种植蓝靛植物而烧山毁林,境内的罗浮山由于烧畬种蓝及磓薪、烧炭等农业生活生产活动,导致“山几秇矣”,“若此其濯濯也”。
烧畬种蓝在契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时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烧畬种植蓝靛植物也确实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宣统《高要县志》记载:“蓝,草本,《作深青色,磓《沤池中,化成粘胶,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岁售广利者数十万斤。”道光《恩平县志》记载:“靛,渍蓝成之,甚为山农之利。”这也促使农民不断种蓝。官府对蓝靛种植课以比农桑用地都要高的税赋,除了有保护粮食作物用地的意图之外,也是蓝靛价值高昂的侧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窑科则”中也明确规定“蓝靛地每亩科靛八两。”这里就明确给出了乾隆朝蓝靛地的纳税额度。又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记载:“农桑地每亩徵银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蓝靛地每亩徵银二钱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将蓝靛地征收的税额和农桑用地的税额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蓝靛地赋税要远高于农桑用地,侧面说明了“蓝靛值昂”。清光绪《潮阳县志》:“农桑地六十二亩一分九厘五毫,每亩科丝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蓝靛地一亩一分二厘,每亩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阳县的蓝靛地纳税同样比农桑地高。#p#分页标题#e#
但大面积的烧畬种蓝会实实在在地带来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比如山体被砍光、烧光,导致山体濯濯如童山,以至于朝廷颁布一些禁令,限制农民烧畬种蓝,保护当地山林和涵养水源。清代清远县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老熊笔架等山坡。康熙五十七年,赖梦奇籍照种蓝农民何茂显等呈控经知县孙绳祖批云,笔架蛇子老熊坑查旧案,原秈润水官山,自应仍行封禁不许砍伐种蓝,所给赖梦奇之照,即令缴消复饬差逐散示禁在案。”由此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当时的官府就意识到了烧畬种蓝的危害,官方对一些重要的水源山林地实行封禁以保护当地的水源安全。当民众在被封禁的山林里烧畬种蓝的时候,当地官府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和被破坏地带进行了查封,甚至缴销种植蓝靛植物所必须的相应生产资料,以打压当地的违法烧畬种蓝行为。但是由于种蓝利润非常高,所以仍然有农民不顾朝廷禁令而违法乱禁烧山种蓝。据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花尖馬鞍二山坡噎噎乾隆四十二年廖姓砪违禁烧山种蓝,生监朱汉朱湘等在聊秔知县丁云铭李广府牌行封禁。”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嘉庆二十一年,山民复招聚工丁焚山种蓝,监生钟开俊、生员黄嘉会、绅士三十余人,具控知县李承莲示禁在案。”在嘉庆二十一年的这起违法烧山种蓝的事件中,当地士绅表现十分积极,和官府一起来处理蓝农的违法种蓝行。但这并没有阻止烧畬种蓝的行为不再发生。两年后的“嘉庆二十三年,山丁邱锦连等籍旧蓝根仍行栽种,监生钟开俊等复控经现署邑侯张阴饬令邱连等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不得复行伐木烧炭种蓝害田等弊。仍给示遍谕绅耆勒石,永行遵守”。为彻底地打压烧山种蓝的非法乱禁行为,当地官府决定这次“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以此来彻底清除当地的烧畬种蓝行为。苛捐杂税繁多,而种植蓝靛植物巨大的获利空间,使得农民在烧畬种蓝与山林封禁保护水源地和森林的斗争中,迫于生计往往偷偷烧畬种蓝。这种矛盾也导致在朝廷不断强调山林封禁的情况下,陆续又有百姓违禁烧畬种蓝。烧畬种蓝主要分布广东的山区,这些地方的人民倚照当地地形地势,因地制宜采用烧畬种蓝模式进行蓝靛的生产,可以节约在肥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烧畬种蓝不是最为理想的种蓝模式。烧畬种蓝对于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地植被的破坏十分巨大,和其他毁林行为一起容易造成水资源的非正常枯竭,所以一般不被当地官府所允许。
林蓝套作
山林在被砍伐后,重新种上树木在前几年都较小,对水土的保持能力不强曰树木与树木之间的裸露空地足够用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蓝靛植物喜阴,一般植株都不是很高,而不断成长的树林能够为其遮挡一部分阳光,易于蓝靛植物的生产,而且蓝靛植物一般需要大量施肥,蓝靛植物不能吸收的肥料,可以很好地被树木吸收,反过来促进树木的生长。蓝靛植物在生长周期中需要多次锄草松土,这也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广东多山的地貌,也适宜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这些都为广东形成林蓝套作的农业模式提供了可能。
广东林蓝套作主要是马蓝、槐蓝与松树、杉树之间的套作。林蓝套作确切见于民国时期的一些资料。据民国时期林纯煦、卓正丰、何庆功、冯英才等人完成的《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中有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蓝靛以西山特别区为多,每年出产约在千担以上,每担值银七元至十四五元,南北二区亦有少许出产,其蓝靛有山蓝火蓝二种,山蓝《大约一寸左右,《边略似锯齿形,其干高约尺余至二尺,种植地以山间植衫之空地为多,间亦有种于田间者,为多数皆在种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时均种山蓝。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从中可以得知云浮当地种植马蓝采用了与杉树套作的模式。种植杉树的山间空地足够用来种植马蓝,随着杉树的长大,可以为马蓝遮挡多余的阳光,而且也达到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效果,而种植马蓝需要浇水施肥,这也可以使马蓝无法吸收的肥料被杉树给吸收,反过来促使杉树的快速生长,所以马蓝和杉树套作这种立体的森林农业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而且种植蓝靛植物时,需要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多次锄土,既促进了马蓝生长,也有利于杉树根系的扩大。但马蓝不能一直与杉树套作,等到杉树长大之后,这种农业模式就可能不再那么有效,所以“为多数皆在种杉之山,于初二三年时均种山蓝。”
与杉树套作的情况也同样见于《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中有关“广宁县”的调查,而且当地还有蓝靛植物与松树套作方式存在。民国《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续编》对广宁县农业状况的记载有:“蓝靛,亦工艺植物之一,分大《细《二种,种于松杉之间。种法则在春分前后将地松碎每距离二尺开一小坑,将种子条播其上覆以薄土俟其生长而三寸即行间拔令其每株距离约二三寸许施肥一二次至大暑前后收获。”。可见,蓝靛植物与松树和杉树都可作间作。结合云浮县林蓝套作的情况,记录中所种的蓝靛植物“大《”的应该是马蓝,而“小《”很可能是槐蓝。林蓝套作的模式虽然在广东并不多见,但是颇具特色,也具有良好的多方效益。林蓝套作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光照等自然资源,增加经济产出。同时,在山地种植树木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复合式的立体山林农业,相比较“烧畬种蓝”而言,无疑更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
结语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行程式评估;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园林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设计思维和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教学工作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随着园林行业的内涵拓展及课程体系的发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考核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理论考试是主要的考核形式,课程中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过程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同时造成学生注重期末考试,忽视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等问题均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园林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才是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以考试环节的改革来带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改革是本课题目的所在。本次课程改革以行程式评估代替单一考试考核,强化过程考核为导向,创新考核制度,增强学生自主性,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程内容,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更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拟采用的行程式评估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模块化、细化,既能够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的。
二行程式评估解读
行程式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进行的动态及系统性过程评估,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教室讨论活动、学生学业分析等方面展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行程式评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要求教师要从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强调学生角色的转变,强化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调查总结,自己探索问题,教师倾听、引导他们对当前问题表达看法并提出思路,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三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调整学时安排
现有课程实验学时安排相对较少,仅12学时,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偏少,因此重新调整实践课程学时安排,将实验课学时增大至24学时,通过实地植物种类调查及植物景观项目设计两个部分重点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而理论课学时减少,保证总学时不变。
2.完善教学内容,划分教学模块
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把课程内容划分为4大模块,从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际问题演练3个阶段的教与学,细化每一阶段的评价方式及评分标准,形成由考核形式改变带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教学程序改革,具体模块及方法见表1。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授课内容的改革,进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导向法、体验式教学、案例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改教学成果的输出方式,探索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及方法,为培养更多全面的园林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案例教学法
植物景观要素是园林要素中唯一的、有生命的要素,随着地域、气候、土壤等环境的差异,植物种类、配置模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学生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案例环境来解读设计步骤、方法、分析角度,还要随着行业内涵的演变来增强案例的时代性与代表性,让学生更感兴趣,更直观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2.项目导向法
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给学生布置实际的、有实践价值的项目来完成,要求学生以项目实施为设计目标,在一定时间内以全套完整规划图纸的形式去提交规划设计内容。
3.情景体验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现实的园林绿地去调研,在真实的场景去体验,从小气候调查、周边环境解读、人文环境访谈等方面,去掌握植物景观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4.头脑风暴法
这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教师安排具体的设计任务,学生根据目标和任务自行组队,团队内部自己安排角色与分解任务,对场地现状进行讨论与解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
1.考核内容及方式的调整
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对实践技能的应用情况,还要增加学生对场地问题分析解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考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考核,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考核方式分为三种:团队协作能力、答辩能力考核、评价成果考核。
2.考核比例的调整
(1)出勤(10%):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病假、事假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5分,若不出勤学时达到1/4学时将不计成绩。(2)理论知识及课上讨论(10%):课堂表现及提问,课上讨论。(3)场地调研(10%):对设计案例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踏勘,并分析调查现状,分组讨论总结出石河子地区适宜的园林植物种类,对实际案例进行现状解读,并完成调研报告。(4)案例汇报(10%):小组合理分工并进行讨论,总结案例中代表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征。(5)方案设计练习(40%),其中:完成植物造景项目的场地分析及现状解读(10%);总体布局(方案)(10%):要求方案主题明确、空间比例合适、功能完善,具有一定创新性及实用性;设计表达(10%):图纸表达规范,能全面反应设计意图,图面从构图、色彩、比例、层次等多方面反映艺术设计感;综合(10%):要求通过图纸逻辑关系、幻灯汇报等方式综合表达出整体设计思想,使设计内容具有完整性。(6)快题考试(20%):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植物造景设计专项训练,快速构思完成总体方案及效果图表达,具体要求包括:根据场地特点选择合适园林植物树种、完成植物配置空间功能划分、注重图纸表达的艺术美感等。
3.评分标准细则制定
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查阅,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分别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针对环节有:案例汇报幻灯评分标准、调查报告评分标准、方案文本评分标准及快题考试图纸评分标准,针对团队有组长评价的评分标准和组员评价的评分标准,做到每个环节、每个团队做出的工作都有详细的评分依据,加强了评分的公平性。
4.教学成果展示的改革
在授课期间规范学生作业,可完成课程设计作品展,并展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自信心及成就感,并将其做成作品集,作为网上展厅的重要内容,增加专业的知名度。在学期末的园林工程实习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场地,搭配植物空间,栽植养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并全面地增强学生对于场地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
四总结
(一)本课程以行程式评估为导向,通过强调过程评价来丰富考核形式,最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要通过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动态评价,具体通过场地实地踏勘、项目前期分析、主题构思、图纸表达、创新性、团队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增强考试形式的多元化,增强公平性,最终增加学习主动性。
(二)细化考核的内容、形式及评分标准,增加了作业的规范性及考核的公平性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调查报告、实地调研、小组讨论、方案设计表现都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将评分标准细化,公布给学生,增加考核的公平性。根据任务,布置明确的任务书,明确每项作业的任务要求,统一作业规格及要求,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设计任务及成果形式,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三)由考核评估的形式改变带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细化教学过程,带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系列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生讲的机会,增强表达能力
根据课程内容,细化和分解学习环节,使得不同环节得到不同能力的训练。比如沟通表达能力训练,体现在多个环节中。在现场踏勘结束后,要求学生分组探讨对场地的不同理解,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同事还需要通过分析图纸将思路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图纸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在方案草图设计阶段,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设计思路,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设计最终成果阶段选择优秀的学生通过PPT来正式汇报,既增加其成果表达的形式,注重其在口头表达能力上的提高。
2.倡导教师引导学习,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手段
不断进行拓展学习,增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改革重点是强化学生过程学习的投入性和主动性,因此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了不同模块,可根据踏勘后、案例讲解后、理论知识点总结后,分别根据内容抛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准备专题,教师根据专题推荐合适的资料获取渠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3.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给学生布置真实的、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来实践,选取的项目特色均涉及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全过程地把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设计锻炼的实战性及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与行业的接轨,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本次改革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性质及要求,以行程式评估代替单一考试考核,强化过程考核为导向,根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及环节,细分教学模块,强化实践教学;选取详细的考核指标,创新考核制度,建立完成的行程式的考核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导向法、体验式教学、案例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改教学成果的输出方式,探索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新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有学习能力的园林专业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琴,孙皓,陈烨,等.高等工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01):46-49.
[2]王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嵌入式”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44-45.
[3]邵炜丹,徐永顺.行程式评估教学在高校家具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132-133.
[4]杨淑梅.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87-88.
[5]尹豪,袁涛.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06):70-73.
[6]郝培尧,李冠衡,尹豪,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1):68-70.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品位、增进居民福祉为核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认真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岸景观化、庭院花园化,力争在2020年把我镇建设成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国家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从2019年起,通过2年努力,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任务,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五大类44项46个指标全面达标。
1.构建完备的森林网络体系。全镇林业用地面积保持在3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82%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公路、铁路等适宜绿化的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江、河、湖、库等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新建立的高标准农田按照《生态公益林技术规程》建设农田林网,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2.构建优质的森林健康体系。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单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以上;绿化使用全冠苗木,严禁移植胸径20公分以上的天然大树;
3.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森林湿地博物馆为重点,利用植树节、森林日、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节日,每年举办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在学校开设参与式、体验式森林城市生态课堂;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公众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5%以上。
5.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编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并颁布实施,森林城市创建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措施有力。将森林城市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奖补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业务培训;积极开展森林社区(小区)、森林单位、森林园区、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创建活动;森林城市建设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主要工作
统筹镇村两个层级、城乡两大区域,重点实施森林城市建设六大工程。
1.通道绿化工程
(1)抓好昌吉赣高铁和东昌高速两侧的森林“四化”工程。要融入森林景观设计理念,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彩叶、珍贵树种搭配,对郁闭度0.5以下的山场林中空地、沿线重要节点进行补植补造,栽种有色树种;对沿线矿山及荒山荒坡荒地进行复绿;对坟墓进行绿化遮挡,打造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的森林景观带。
(2)巩固提升高速公路连接线、105国道精品绿化工程。督促经营主体搞好林苗养护管理,树苗保存率必须稳定在98%以上,并积极引导林苗企业在林下套种花灌小苗,提高景观绿化效果。此外,要清除道路沿线两侧100米可视范围内山林中影响林分生长的杂灌、藤类、枯倒木、枯立木、病腐木及矮桩断梢木,彻底清除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山林、田地上的茅草。对道路两侧山场生长良好的树种以及稀梳林地杂灌中有培育前途的针阔叶幼树要予以保留,采用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
2.村(分场)绿化美化工程
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沿线,以及乡镇(洋峰街道)所在地、重要景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为重点,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统筹规划,样板带动,整体推进,引导农村居民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开展植绿护绿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绿化。确保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风水林、风景林得到有效保护。一是抓好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提高绿化率为主要目标,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坚持乔、灌、花、草有机结合,加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利用空坪隙地尽量建设一个面积1亩以上的公共游园或绿地,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村庄。二是抓好宅旁绿化。村民住宅绿化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采取栽植乔木、林果、灌木、花草、攀援植物进行绿化。对面积较大的庭院,以栽植优良林果为主,配以观赏类花灌木。对面积较小的庭院,以设置花坛、花池为主,配以少量林果树,户均栽植胸径5厘米以上的全冠乔木不少于5株,实现户户有绿、一户一景。三是抓好路旁绿化。依据不同道路状况及立地条件,选择樟树、桂花等适宜树种,采取乔木型、乔灌木结合型、灌木型等绿化方式,对自然村落范围内以及连接自然村落的道路进行绿化,建成秀美村庄风景线。四是抓好水旁绿化。以村庄溪流为主线,兼顾水库、水塘、湿地,选择池杉、水杉、柳树等适生树种,在水系周边建设宽窄适宜的林带或湿地小游园,打造与当地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的乡村风光。
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营管并举、量质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行近自然林经营,重点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优质良材、国家储备林,全面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增强森林综合效能。
(1)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国有林场为重点,通过联营、场外造林等模式,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一批乡土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等高品质的国家储备林。
(2)退化林修复。以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林相残败、遭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优先对象,按照退化原因和退化程度,通过“封、抚、补、替”等措施,重点做好针叶纯林和残次林的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和生境,提升林分质量,恢复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3)森林抚育间伐。以过疏过密亟待抚育的中幼龄或处于竞争和质量生长阶段的林分为主要对象,针对性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修枝、补植、割灌除草等措施,间密留疏、间针补阔,改善林内光照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林分质量。
4.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1)严格自然保护地管理。以生态红线为总抓手,全面铺开森林督查工作,按照“一园一法”“一区一法”要求,逐步完善并严格落实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保护和建设,打造一批亮点。
(2)严格森林灾害防控。深入推进“平安林区”建设,坚持将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病虫害防控作为事关生态安全和林区平安的大事要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松才线虫病防控政府主体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到人到岗,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1‰以内,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和谐稳定。
5.特色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1)油茶产业。围绕“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加速推进油茶基地建设、茶油加工体系建设、茶油品牌建设、产业链条建设、交易体系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林富民的绿色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2)林下经济产业。以车前子、草珊瑚、黄栀子中药材种植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大林下产品加工,打造林药为主体、林菌、林禽、林畜、林下采集加工齐头并进的林下经济产业新格局。
(3)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把金果世界旅游集聚区和海木源景区建成森林康养和森林体验基地,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6.森林文化建设工程
(1)加强生态科普基地建设。在青铜文化公园、大洋洲青铜博物馆等生态知识宣传教育设施和场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2)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制定并完善义务植树管理办法,鼓励认捐、认建、认养、认管林木和绿地,倡导种植各类示范林、纪念林、冠名林,丰富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3.12”植树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义务植树尽责率。
(3)组织举办森林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树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筹划举办一系列森林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4)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出台古树名木规范化管理制度,完善全县古树名木普查、登记、建档工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标识标牌、二维码信息,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和落实管护措施,依法打击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开展“新干十大古树名木”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生态文化价值。
(5)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森林社区(小区)、森林单位、森林园区、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企业、绿色工地、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等创建活动。
四、实施步骤
创建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验收,分四个阶段实施。
1.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3月)
(1)搭建工作机构。明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领导机构,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
(2)开展摸底调查。组织有关人员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3)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4)编制总体规划。通过招标确定编制单位并组织编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
2.推进实施阶段(2019年3月—2020年6月)
(1)召开动员大会。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召开全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2)全面组织实施。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场分头组织工程和项目实施,确保创建工作得到落实,高标准完成所有任务。
3.申报验收阶段(2020年6月—2020年9月)
(1)汇编资料。将创建工作主要环节的各类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各类林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造林绿化工程规划,相关文件,各部门城乡绿化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以及技术总结报告、森林城市指标体系调查报告、总体工作总结整理汇编成册。
(2)自查自纠。各部门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开展自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对照有关标准全面开展核查,形成详细的核查报告。
(3)查漏补缺。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业局领导和有关专家到我镇指导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根据专家意见落实好整改完善措施。
(4)申报验收。向国家创建组委会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验收。
(5)迎接考评。做好各项迎检工作,接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评审验收,全面完成创建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林长办,负责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创建日常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各村要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村要按照创建工作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将任务分解到工作组、到具体人,对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牵头单位、牵头人员、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统筹兼顾,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创建和迎检各项任务。
3.广泛宣传发动。各村要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宣传,制订年度宣传计划和工作方案;利用城区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创建内容,广泛宣传创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5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
1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
2城市林业的效益
2.1生态效益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2社会效益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
2.3经济效益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3.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3.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6
1.1蚕食红树林,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最可怕的杀手
围涂建地发展水产养殖同时,有“海岸保护神”之称的红树林也开始以惊人速度为人类所蚕食。据统计,从50年代到90年代,九龙山区域红树林短短的40年间锐减了近70%,这中间有相当部分与水产养殖的发展有关。毁林建塘养虾行为近两年即使频频被媒体曝光,但还是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迅猛发展的海水养殖业正日益成为九龙山区域红树林最可怕的杀手。
1.2导致物种间结构失去平衡,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附近渔民在围海养虾,喜欢在堤埂种植一种叫无瓣海桑的外来红树植物,目前已经十分泛滥,造成了对本地红树物种的生态挤压,破坏了物种间的结构平衡,将危及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这种局面极有可能引发结构性生态灾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广东雷州九龙山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社区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广东雷州九龙山国家湿地公园由于受到围海人工养殖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并且政府管理和个体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质就是湿地资源管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矛盾问题。因此,采取湿地资源社区管理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他不仅可以充分协调管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关系,还可以避免在湿地公园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等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现象发生,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发展,维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2.1能调动当地居民保护湿地资源的积极性,使管理主体与参与主体二者关系相互协调和谐统一
对于九龙山附近渔民,如果他们从保护红树林湿地的行动中得不到收益,对红树林湿地保护就不会表现出多大的兴趣。片面强调保护是一种不公平的状况,由于当地社区村民失掉了一些发展的机会而遭受了损失。在短期内,当地社区村民应该通过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补偿。当然,利益的最终来源还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居民在湿地公园管理处的组织下,参与湿地公园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并作为一个集体利益者来承担责任和行使义务。
2.2社区管理强调了社区成员的作用,突出了在湿地资源经营管理过程的参与及主体地位
社区管理突出了社区成员在红树林湿地资源经营管理整个过程的参与及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的决策权和受益权相统一,可有效地避免在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的乱砍滥伐、非法捕猎和过渡围海养殖等机会主义行为。
2.3节约政府管理和资源保护成本,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节约政府管理和资源保护成本,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促进人类生活与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是实现“人地共荣”、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3广东雷州九龙山国家湿地公园的社区管理模式
根据社会化管理的内涵和原则,结合广州雷州九龙山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红树林湿地保护过程中,公园应该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密切联系,形成以公园为主导的社区共同管理的保护网络,建立“两位一体,社区参与,共同管理”的管理新模式。两位一体,就是公园与当地社区,通过协调和沟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涉及全局长远利益方面,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社区参与,就是当地社区通过对公园内资源保护和利用重大问题的共同决策,充分参与公园的管理工作,达到共同管理公园的目的。共同管理,就是当地社区与公园共同管理湿地资源,使保护管理工作不局限于公园管理局,而是扩展到众多社区,由众多社区管理的节点编织成保护网络。
3.1湿地公园管理中社区参与者的组成
湿地公园社区管理参与者可划分为以下几类:①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附近区域农民,以海上捕捞为生的渔民;②与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资源管理有直接利益的调风镇以及下属村委;③参与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的企业;④进入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旅游者;⑤红树林湿地公园社区的支持者,如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和个人团体、发展援助组织和个人环保公益爱好者。⑥负责湿地公园资源的管理部门———林业部门。
3.2社区共管主要内容
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全方位的工作,涉及部门多,地域范围广且复杂,仅凭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很难达到保护效果。因此必须结合湿地区域的实际情况,让老百姓参与一起管理,才有可能真正达到保护效果。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管理需注意与湿地公园周边群众建立牢固的共生关系。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管理局作为直接管理机构,为提高周边社区群众的自然环境和湿地资源保护意识,使其自觉参与项目区的保护与管理,除了经常性的组织开展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也要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帮助周边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推广农林科学技术,为社区群众寻找并指导替代生计项目,扶持社区发展经济,以逐步减少周边社区对项目区资源的依赖,逐渐缓解乃至最终消除对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环境压力,为实现红树林湿地公园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多做工作。
3.3社区共管实施
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管理局作为组织单位,成立社区共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调风镇镇长担任,成员由湿地公园相关领导、湿地公园范围内各村村长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社区共管活动。在社区共管领导小组下,各村分别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代表、村干部、乡干部组成,其职责为:组织制定共管公约和共管协议,收集整理社区基础数据和资料,分析社区矛盾冲突和需求,编制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和社区资源管理计划,设计社区发展项目,并监督实施;在社区开展公共意识和资源保护教育活动,在社区建立并管理社区发展基金,开展社区资源保护示范活动,对社区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4总结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7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发论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2.基于作者群特征的论文分析
分析论文作者类型可以发现,中高级职称及博士作者贡献的高被引论文均低于10%,硕士及其他职称作者的论文高被引率达到11.61%。91篇高被引论文中,硕士及其他职称作者贡献率超过60%,而高水平作者论文的零被引率却高于全刊整体零被引率。见表1。分析稿件来源可以发现,校内来稿比例不到一半,但高被引论文(13.79%)高于校外(6.65%),其零被引率(7.48%)也略高于校外(5.61%)。该学报基金文献比例高达95.93%,部级基金资助比例接近53%。就高被引率大小看,表现为部级资助>省部级资助>无项目资助>其他资助,高级别项目资助论文表现出较好的引用价值。从零被引率看,无项目资助>部级资助>其他资助>省部级资助。部级基金资助论文的零被引(6.66%)并不低。
3.基于学科分布的论文特征分析
该学报主要刊登林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园林学、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与研究简报。在2010—2015年刊发的909篇论文中,林学类占75.36%,园艺学占8.03%,高被引论文中林业类占73.63%,园艺类和农学其他学科尽管发文量不高,但高被引论文较多,集中在果树栽培、植物生理生化等方向。见表2。该学报2010—2015年间共收录其他学科论文89篇,零被引率达10.11%,在零被引论文中的比例占15.25%,远远高于高被引论文和期刊平均零被引率,农学其他学科零被引率也较高(8.06%)。
4.基于同行专家审稿意见的论文质量分析
提取该学报2010—2015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专家审稿意见可知,高被引论文得到的创新性认可(4.10)高于零被引论文(3.97),专家对高被引论文文字表达水平(4.13)的认同也高于零被引论文(4.00)。但在“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上,高被引论文与零被引论文并无明显差异。总体而言,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的总体评价(3.12)与高被引论文(3.11)相当,但给出的发表意见中,多数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3.00)需要“修改后发表”,高被引论文(3.24)则得到更多肯定。见表3。
三、讨论与建议
1.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分析该学报高被引论文可知,有无基金资助不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唯一决定因素[5],但是是重要因素。高被引论文大多来自重点学科,契合当前研究热点的论文通常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基金资助。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显示,高被引论文关注研究问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回答提出的科学问题或假设时立论依据充分,试验设计科学合理,论点导出逻辑清晰,文字表达精练准确,不仅专家爱评,读者爱看,同行也爱引用。大量森林植物学(森林碳汇)、林木育种、森林测计等研究论文高被引,说明学报选题与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研究方向一致。2013年后,植物土壤修复特别是重金属修复的研究高被引论文激增,可能与我国土壤生态退化严重有关。研究植物的生长与选育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体现了该学报依托高校与优势学科共同成长的办刊思路。该学报大多数高被引论文来自校内,一方面说明学报与作者短距离、及时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报与论文作者所在团队的良好互动和相互信任,这对学报系列论文的持续引用非常有利。该学报大部分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来自硕士,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刊发论文的积极性及其论文的质量均不突出,一方面是受硕士研究生扩招,高校要求硕士生在核心期刊作为毕业要求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认为,论文质量与作者职称学历相关性不大,硕士研究生的硬性需求可能是高被引论文比例高的原因。研究性论文作为领域内的原始文献,集中了研究方向内的最新知识,是贡献期刊被引率的主要类型。而综述类论文是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最重要的素材之一,信息量大,可参考性强,适量发表高水平的综述类论文有利于提高刊物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力[6]。
2.学报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
该学报2010—2015年的平均零被引率为6.49%,随着发表时间延长,零被引率下降,至发表5年后趋于稳定。结合专家审稿意见可以发现,大多数零被引论文综合意见为“修改后发表”,这说明零被引论文在文章质量上的弱点其实不太明显。不同研究群体对“零被引论文的数量与论文的发文数量、可被引用论文的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持不同观点,如刘武英等[7]认为此关系为正相关,而伍玉等[8]认为无相关性,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论文是否有基金资助、作者来源及学历等,也不是造成文章零被引的原因。零被引论文的产生更大程度上受学科门类的影响,同行在引用时更倾向于引用专业期刊的专业论文。因此,编辑在选稿时要把握好比例,尽可能突出学报的专业特色。新纪录报告、调查报告和研究简报零被引率高,主要是由于方法简单、理论水平不高、参考价值不大,对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较小,但有一定的科普价值,有利于学术传播。因此,期刊编辑要结合实际来稿情况,在把好文章质量关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刊发。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林业工程监理;造林绿化;作用与地位
0引言
工程监理在造林绿化中的全方位应用,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率,虽然依托于林业造林绿化的广泛需求经过了一段快速发展期,但是仍存在着较多的内、外部问题,制约着监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这使得造林绿化的整体过程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管,从而出现较多的问题与缺陷。基于此,需相关负责人分析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与实施对应的解决策略,并充分尊重监理的权威地位,以此来推进造林绿化的稳步发展。
1林业工程监理相关内容
1.1林业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我国现阶段的林业工程监理以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学为基础,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已经度过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且随着各项监理技术与理念的成熟,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但是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实现应用与发展,而造林绿化是项目招投标的新形式,其现阶段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林业发展需求,因此加强监理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大部分的林业工程监理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且林业管理单位难以实现对监理单位的有效管理,因此要发挥出监理的实际效用,需林业局进一步健全监理管理机制。
1.2林业工程监理促进造林绿化进一步发展
林业工程相比与常规工程来说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施工周期集中、地域分散、施工面积大,常规形式的监理模式难以满足林业造林绿化管理需求。因此这要求林业工程具体负责人分析造林绿化监理需求,引进先进的监理制度与监理技术,规范监理流程,以自身所需的形式进行全过程监理工作,这对于造林绿化的稳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3引进高水平的监理企业
林业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单位本身具备一定的监理功能,但是在很多细节以及专业性方面难以做到位,因此造绿绿化工程负责人通常会选择招标的形式来引进最适宜与自身造林绿化工程的监理企业,依托于其专业理念以及专业技能实现对造林绿化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监理,从而较大程度地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率[1]。
2林业工程监理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
在造林绿化中,林业工程监理在各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在此不能进行完全涵盖,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2.1协助林业管理者完成相关管理工作
在建设林业各项生态环境中,各地区相关负责人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资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林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对其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把握与解决,而专业监理企业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长弥补林业管理人员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整体的管理过程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以此来团结协作完成系统的造林绿化工作。此外林业造林绿化行业发展较快,行业人才集聚短缺,只能从其他行业进行林业管理团队的补足,但是这部分人员本身的技术、素质等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工程监理可实现该项问题的快速解决。
2.2提升树木种植质量以及成活率
林业工程项目通常由国家以及地方部门共同投资完成,建设单位的整体能力以及建设水平与造林绿化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联系,且造林绿化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因素,很难对所有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将监理企业引入造林绿化工程,可实现对工程的全过程监理,使得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最大程度的满足造林绿化需求,有效提升树木种植质量以及成活率。这需监理企业把握以下四点:其一,确保林地质量以及规范化建设。监理企业可对造林绿化中出现的质量差、不规整、不规范等土地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此类土地问题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造林需求。其二,保证幼苗质量。在施工前对林苗进行细致检查,明确其满足设计图纸需求,对其中存在质量不过关的林苗及时清理,以此来提升林苗种植的有效性。其三,保障林苗栽培质量。对施工工人的栽培流程进行全过程监理,并通过信息化技术与科学栽培流程进行比照,监察施工工人栽培技术是否规范,对于施工工人存在的与规范流程不同的施工操作提出自身的质疑,在得到施工工人合理的解释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骤,如此可较大程度的避免因施工工人个人失误造成的对林苗的损伤,从而提升林苗的存活率。其四,在林苗完成栽培后,还需对后期的浇水、管护过程进行监理,保证施工工人按照林苗生长所需进行必要的浇水管护等。监理流程一般形式为:林木栽种前预防、林木栽种时监督与管理、林木栽种后进行细致、全面的验收。
2.3保证造林绿化进度
林业工程有着季节性的特点,要保证林苗具备较高的成活率,就需保证造林绿化在一定工期内完成,否则反季节的林木种植将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相比传统形式的计划经济,林业中的造林绿化工程通常采用招投标这种较为灵活的工程建设机制,在与投标单位签订合同后,按照合同规定的造林绿化区域以及工程建设周期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如此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造林绿化工作。监理企业的参与,可保证造林绿化建设企业在合同规定期限内顺利完工,并最大程度的维护林业工程本身的各项效益[2]。
2.4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林业造林绿化工程资金由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承担,监理企业可实现这笔资金的合理配置,这需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监理企业足够的信任,使得监理企业全面负责资金的调配,但需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以及方式,以此来保证资金往来的透明化。此外造林绿化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所有款项都需监理企业经手并开具支付凭证,对于不合理的申请款项,监理企业可不经相关部门同意直接驳回,以此来保证资金往来的合理化。
3林业工程监理在造林绿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3.1内部问题
内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其一,监理企业本身的人员结构难以满足造林绿化工程监理需求,部分监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达标,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在监理经验方面有着较大的欠缺,难以按照造林绿化工程监理需求展开系列工作,从而导致造林绿化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二,监理企业一般会同时监理多个林业工程项目,这使得监理企业必须不断缩减各个工程项目的监理人员,从而很容易导致分配的监理人员综合职业素养不足而难以完成对应的监理工作,或者是难以达到理想的监理效果。其三,监理企业未装设专业的监理设备实施,从而使其难以实时监测林苗的成长状况,不能及时发现林苗所受的病虫害,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理时间。其四,监理企业业务能力较差,未形成系统化的监理流程,从而导致监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错漏[3]。
3.2外部问题
其一,监理费用低。现阶段监理机制还处于完善阶段,监理标准不一,且林业工程基本都是在野外,交通费用高、监理面积大、地点分散,所需监理费用也较高,但是在实际监理时,却因受关注程度不高,使得被投入的资金不足。其二,施工企业、建设企业与监理企业间关系较为混乱,建设企业未对监理企业表示出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下属部门而胡乱指挥,施工企业未按照监理企业的相关命令进行相关的操作。
4林业工程监理的优化措施
4.1做好监理预算
监理企业在进行工程监理前,首先根据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所需进行费用的预算与验证,以此来保证各项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具体的监理费用应根据工程的专业调查报告而定,并根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监理内容制定对应的收费标准,如此能够保证监理费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4.2摆正监理地位
要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的稳步推进,需摆正工程监理位置,维护其权威性,施工企业在施工流程、施工整改等方面都需参考监理企业的建议,对于监理单位要求整改的各项施工内容需严格执行,以此来实现造林绿化工程的顺利、高质量完工。此外,建设企业在进行拨款时,还需监理企业所签发的证明才能使用对应的资金,以此来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4]。
5结束语
实现林业工程监理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并保证工程监理的权威地位,可有效提升当前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率,这对于造林绿化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泳斌.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39.
[2]赖小龙,曾绍维.林业生态工程特点及监理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7(4):65-67.
[3]罗桂强.浅谈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5):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