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情况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精选

2024-01-28 17:0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滑坡地质灾害情况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滑坡地质灾害情况报告

第1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1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驻马店市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低山丘陵为桐柏山脉和伏牛山脉的余脉,一般海拔为200~500米,位于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为区内最高峰,海拔983米。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丘陵和岗地。

基岩出露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西平县和驿城区,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以泌阳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层区,以南为北秦岭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太华群(Arth)、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中元古界汝阳群(Pt2ry)、新元古界洛峪群(Pt3ly)、新元古界栾川群(Pt3ln)、古生界寒武系下统(∈1)和奥陶系(O)、中生界(Mz)侏罗系和白垩系等。秦岭地层区出露的地层包括: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泌阳县羊册―信阳明港韧性剪切带以南)、新生界(Cz)(占区内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带及山间沟谷河流中)。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在各个地质时期均见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超基性―基性―酸性―碱性岩类都有产出。

区内褶皱主要发育有白云山背斜、邓庄铺―阎庄复式背斜、石滚河复式向斜等。断层主要发育有羊册断裂带、大寺断层、白云山断层、盆庄断层以及红石崖断层。

2地质灾害特征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区内有滑坡20处,崩塌32处,泥石流沟37条,地面塌陷3处,地裂缝2条。

2.1 滑坡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滑坡20 处,其中土质滑坡19处,岩质滑坡1处。滑坡的发生主要与降雨有关,部分滑坡与开挖坡脚有关,部分库岸滑坡与水位升降及渠塘渗漏有关。滑坡的物质成份多为松散碎石土及粉质粘土。多为松散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处形成的滑坡,其次为软弱基座滑坡。

(2)发育特征

① 滑坡规模小,成灾范围小;② 分布分散,人为因素影响显著;③ 滑体岩土体性质以土质为主;④ 滑坡位移距离短,位移速度快;⑤ 滑床埋藏浅,以浅层滑坡为主;⑥ 滑坡发育程度与降水关系密切

(3)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沟谷切割强烈,低山丘陵区自然坡度为20°―45°,具备滑坡赖以产生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层岩性:滑坡区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的石英片岩、变粒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古生界灰岩、白云岩;中新生界砂岩、砾岩、页岩及凝灰岩等。尤其片麻岩、片岩,其片麻理倾向与坡体坡向平行或一致时,在风化、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常导致滑坡发生。3)地质构造:造成岩体完整性破坏,尤其是断裂构造破碎带,岩体相对破碎程度较高,岩体整体性遭到破坏,力学强度降低,常导致坡体稳定性变差而产生滑坡。4)气象条件:区内滑坡绝大多数为土质滑坡,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在降雨通过土体中孔隙、裂隙、节理渗入坡体后,使坡体浸润或饱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产生动(静)水压力,降低滑体与滑床间的有效法向应力及摩擦力,增加坡体自重,水流沿滑面灌通后,坡体在自重力牵引作用下产生滑动;5)人类工程活动:区内露天采矿、建房、修路过程中的开挖坡脚或切割坡体等活动,通常改变斜坡外部形态,进而改变坡体的应力分布及临空状况,造成斜坡总体抗滑能力降低而诱发滑坡。

(4)致灾机制

区内滑坡绝多数为土质滑坡,根据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区内滑坡的形成机理如下:土(岩)体受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在滑坡形成过程中,往往充当诱发因素。坡体经降雨、风化、振动、卸荷等因素作用,节理、裂隙面逐渐扩大,受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影响,节理、裂隙(尤其垂直或陡倾节理)充水产生沿坡向的动、静水压力,且雨水径流可沿强弱风化层界面、层理面或土岩接触面等结构面贯通,一方面大大降低坡体的抗拉(剪)强度,另一方面使坡体饱水、自重增加,如果前缘临空较好(坡体遭受切坡),在重力作用下,一般会在坡顶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在两翼产生羽状剪切裂缝,经降雨、风化、重力等因素累进性破坏,最终沿滑动面快剪滑动。

2.2 崩塌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崩塌灾害点32处,其中土质崩塌25处,岩质崩塌7处。

(2)发育特征

崩塌体岩性构成主要由元古界的石英片岩、变粒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古生界灰岩、白云岩;中新生界砂岩、砾岩、页岩及凝灰岩;古近系砾岩、砂岩等,岩体裂隙、节理发育。区内土质崩塌体主要由中下更新统冲积、冲洪积、坡洪积及残坡积亚粘土、亚砂土;上更新统冲积、冲洪积亚粘土等。坡体一般结构松散,垂直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使坡体抗剪、抗拉能力大大降低,利于崩塌灾害产生。

空间分布上,区内崩塌一般发育于自然沟谷侧壁上部,交通线路两侧斜坡的中上部,居民房屋切坡处等,即坡体临空好且位能较大,易失稳崩落或倾倒的场所。崩塌灾害多发生于建房切坡处,卸荷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面开启度0.3―1.2厘米,延续深度0.3―1米,局部大于2米,多呈垂直或陡倾切割坡体。雨水易于沿节理、裂隙下灌,并在动、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加剧崩塌产生。

区内崩塌具有明显的发育特征,规模常为中、小型,土质崩塌居多。致灾因素主要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集中发育于雨季或雨季后,具突发性强,成灾概率高等特点。

(3)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区内崩塌发育地貌部位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较陡的地形坡度,坡面突兀,崩塌发育坡度一般70°―90°;坡体高,势能大,崩塌体往往发育于坡体中上部;临空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崩落空间。发育场所一般为沟谷侧壁、公路两侧高陡边坡,居民房前屋后切坡处等沿坡向临空较好部位。2)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区内崩塌形成及空间分布状况明显受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控制。西部低山丘陵区,基岩,主要为侵入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等。岩体风化强烈,构造及风化节理发育,利于崩塌形成。3)地质构造:崩塌多发生在断裂破碎带,在构造带附近应力集中,岩体强烈变形,断裂面、节理面、裂隙面等结构面均较发育,致使岩体破碎,强度降低,利于崩塌形成。4)降雨:区内崩塌大多出现在雨季,尤其是阴雨天或雨后几天里。5)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建房、采矿及道路两侧切坡等。

2.3 泥石流

(1)发育状况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三县共发现泥石流沟37条,主要以冲沟型或河谷型泥石流为主,按泥石流流体性质来分,多为水石流。

(2)发育特征

泥石流沟平面形态常呈喇叭形或长条形,剖面形态一般呈阶梯形。驻马店市西部泥石流处于频发状态,形成时间上集中于每年的6~10月降雨较多的月份,空间上集中分布于西部低山区。具有突发性强,致灾率高等特点。

(3)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区内风化作用形成大量碎石,并在坡面雨水径流、风力或重力等作用下沿坡根或沟底堆积。西部地形地貌复杂,岩体风化、构造发育等,具备崩塌、滑坡产生的自然条件,沟谷内崩塌、滑坡的产生,常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物源。境内矿藏丰富,采矿活动强烈,矿碴堆放量较大,大量矿碴就地沿沟堆放,也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物源。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诸如修路、陡坡耕作、植被破坏等均可能成为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2)地形条件:西部为低山丘陵,山体坡度25―45°,沟谷密布,切割强烈。悬殊的地形高差,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3)水源条件:驻马店市年均降雨量为939.4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河流密布,地表水源十分丰富,具备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

2.4 地面塌陷、地裂缝

据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只在泌阳县查明有地面塌陷点3处,均为小型,主要分布于泌阳县马谷田镇,成因类型为开采铁矿形成。泌阳县、确山县各发生地裂缝灾害点1处。

3地质灾害防治

3.1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

驻马店市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仅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建立以分级责任制管理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3.2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通过采取电视、广播、宣传画册等为主的多种形式开展通俗易懂的地质灾害法治教育、减灾防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及中易发区。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增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职责的自觉性。

3.3 设立基金,落实经费

依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时,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并把主要指标纳入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防治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工作和工程治理。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各类调查与评价、区划与规划、群测群防、示范工程建设、专题研究等。对于需要工程治理(含搬迁避让)的隐患点,人为诱发的本着谁诱发谁治理谁出资的原则,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国家和受益人出资治理。

3.4 依靠科技,实施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群测群防的科技含量。

3.5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领导者的职责。汛期,要认真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制,对危险的灾点,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领导须亲临现场,了解监测预警方案制订及其落实情况,安抚受威胁的群众。对于人为因素引发的重大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水利、交通、安检、城建、民政、气象等部门负责人按部门职责,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2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一、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是灾害偏重年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频繁发生。预计3—8月我省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浙北、浙西的梅雨量比前4年有增多趋势,降水集中期比较明显,全省出现梅雨大洪水的概率增大。全年将有3个左右热带气旋影响我省,严重影响的台风出现概率较大。今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梅汛、台汛期两个阶段,省内大部分地区梅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高于去年,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与去年持平。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及崩塌。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山区滑坡、崩塌、小流域泥石流。浙北、浙东南沿海平原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

(二)重点防治区域。主要是:

1.地质灾害主要易发地区。**年我省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为浙南、浙东南及浙西北山区,淳安、临安、永嘉、乐清、平阳、苍南、文成、泰顺、新昌、磐安、武义、仙居、衢江、开化、常山、庆元、景宁、龙泉、遂昌等县(市、区)需要重点防范。杭嘉湖、宁奉、温黄、温瑞等沿海平原是地面沉降易发区,嘉兴市秀州区、南湖区、桐乡市、海盐县、平湖市、嘉善县,台州市路桥区、椒江区、温岭市及温州市龙湾区是地面沉点防范县(市、区)。

2.重要交通干线及山区公路沿线。金温铁路丽水、温州段,龙丽、丽龙、金甬高速公路,金温高速公路丽水、温州段,甬台温高速公路宁海、乐清段,上三高速公路新昌、天台段,杭金衢高速公路浦江、义乌段,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淳安段,以及在建的杭徽、台缙、诸永、黄衢南等高速公路的沿途大部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存在崩塌、滑坡及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县、乡级山区公路,千岛湖等大型水库库区公路,特别是乡村“康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公路等级低,滑坡、崩塌隐患较多。

3.重点矿山。富阳市万市一带灰岩矿、常山辉埠一带石灰石矿、兰溪灵洞西山寺白坑石灰石矿、绍兴漓渚铁矿、青田钼矿、青田叶腊石矿、武义萤石矿、泰顺辉绿岩矿等矿山尾矿库及矿渣堆场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采空区存在地面塌陷隐患,开采面存在崩塌隐患。各地露采建材、石料矿山及废弃矿山,也存在较多崩塌、滑坡等隐患。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前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市、县(市、区),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的要求,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争取年内完成修编任务。规划修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操作性,并做好前后规划的衔接。

(二)做好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今年是全省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关键年,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快工作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好项目的实施,财政部门要落实好项目配套资金,水利、气象、交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要总结推广临安、淳安、永嘉、乐清、衢江、武义、景宁和龙泉等8个试点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经验,全面完成桐庐、富阳、建德、宁海、余姚、苍南、文成、泰顺、长兴、安吉、嵊州、诸暨、东阳、义乌、兰溪、浦江、磐安、天台、龙游、常山、莲都、庆元、遂昌、青田等24个县(市、区)野外调查与成果的编制,启动并基本完成萧山、余杭、瓯海、瑞安、平阳、上虞、新昌、婺城、金东、永康、仙居、江山、开化、缙云、云和、松阳等16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为2008年全面完成调查与评价任务打下扎实基础。

(三)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都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编制与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省级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要在6月底完成编制,7月初报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县级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要在7月底完成编制,8月初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各地要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落实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汛抗旱会商系统,逐步实现地质灾害处置远程会商与指挥。

(四)加快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警)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完善监测、预报(警)技术方法,建成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预报、于一体的预报系统,逐步实现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信息远程传输和网上及时的目标。深化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工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尚未开展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的市、县(市、区)要积极开展这项工作,进一步增强预报(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推动滑坡、崩塌的监测和地质灾害中短期、临灾预报工作,提高预报(警)水平和精度,今年全省要建设20—30个群专结合监测点,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同时选择10个危险性大、稳定性差、规模在中型以上,对城镇、村庄、重点工程设施、重要交通干线、著名风景名胜区构成重大威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1—2滑坡、崩塌隐患监测示范点。

(五)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各地要充分运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完善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技术档案,加强对群测群防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在今年汛期要对监测责任人组织一次技术培训,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技术含量与防灾减灾效果。

(六)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害程度、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威胁人数100人以上或威胁财产500万元以上的重大级以上的隐患点中,确定15处为**年省级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内完成勘查与治理或监测任务。各市、县(市、区)要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今年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勘查与治理。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应急排险,及时消除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要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加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与治理,落实配套资金。

(七)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极高,且又难以有效根治、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要加大搬迁避让工作力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今年全省因地质灾害需要搬迁避让的人数计划为10000人左右。有关市、县(市、区)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科学制定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的年度计划,并上报省农办与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灾害隐患点规模等级分级管理要求,在6月底做好今年搬迁避让的审核认定工作,统筹安排用地指标,保障搬迁避让建设用地。各级农办、扶贫办要继续做好**年76个搬迁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抓好今年搬迁项目的落实。欠发达地区要做好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专项经费补助的立项申请,省财政将根据省政府有关政策给予搬迁避让资金补助。各地要加强搬迁避让资金的筹措和管理,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

(八)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清当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稳定性与危害程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高、中灾害易发区,需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保证农民建房过程中地质环境安全,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的农民宅基地逐一调查,填写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统一报批。为减轻农民负担,评估费用由当地财政统筹解决。

(九)进一步加强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各地特别是地面沉点防范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30号),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宁波、温州、嘉兴、湖州、台州等市要认真开展本行政区域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并抓好规划批准后的组织实施。温州、嘉兴、台州等市要进一步加大地下水禁、限采力度,加快地面水环境治理和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开展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建设,推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效控制沉降中心区的沉降速率。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并加强监测,杭嘉湖平原、宁波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永强)地区今年实施一次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各有关市要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本年度沉降范围和沉降速率控制情况报告,国土资源部门抓好落实工作。

(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价、地面沉降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成果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0000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成果数据库的集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交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共享、有效利用与开发。各地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充实相关技术人员,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实现与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要日常工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并逐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和汛期巡查。各地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资质管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年底前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年末要对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书面报告本级政府,并抄送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列入省级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山和交通干线,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列入省级防治方案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省国土资源厅要逐点对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在汛期来临之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乡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坚持24小时汛期值班制度,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做好险情灾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各地要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探索并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充分利用“3S”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监测预报(警)水平。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带动、推广示范和技术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要深化“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利用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国际减灾日、**省防汛防台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附件

省级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1.淳安县威坪镇杜川后山湾滑坡

2.平阳县中心小学滑坡

3.苍南县灵溪镇公园山滑坡

4.文成县大峃镇下沙垟滑坡

5.泰顺县龟湖镇中村滑坡

6.磐安县安文镇溪文村滑坡

7.衢江区峡川镇失母湾滑坡

8.景宁县鹤溪镇玄坦殿村后山滑坡

9.景宁县大顺乡桂根村滑坡

10.庆元县举水乡照山村滑坡

11.龙泉市兰巨乡上湾村滑坡

12.云和县云丰乡坑下滑坡

13.缙云县大源镇郑念山滑坡

第3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模糊综合评价法;危险性;评价

1 概述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可以定量化表达的因子,又有只能定性描述的因子,而其界限又是不分明的,各因素在选址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方式也是复杂和模糊的,但它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因此,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进行量化评价,为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2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了和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1-2]。

设评价因素集为:

评价结果集为:

首先对评价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i=1,2…,m)作单因素评判,从因素ui着眼确定该事物对决择等级vj(j=1,2…,n)的隶属度(可能性程度)rij,这样就得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判集:

该m个评价因素的评价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即是评价因素集U到评价结果集的一个模糊关系,其中rij表示因素ui对抉择等级的隶属度。

给出单因素ui在评价中所起作用大小模糊集(即权向量):

由权向量与模糊距阵进行“合成”,求出评价集:

根据最大单元隶属度原则, 所对应的值,即为适宜度划分等级。

3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1 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评价是在其稳定性和危险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定,并作出初步评价与预测,分为危险、次危险和不危险三级。佛坪县有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80处,泥石流8处,现将其稳定性、险情、危险性评价结果和预测分析分述如下:

地|灾害隐患点稳定性评价:

(1)评价标准

按实施细则(修改稿)中的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崩塌(危岩体)稳定性野外判别表”将滑坡、崩塌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三级;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标准,将泥石流分为高易发(严重)、中易发(中等)、低易发、非易发四级。

(2)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判别标准,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经过对区内所有的实际调查88处灾害点初步评价,认为目前存在稳定性差的23处、占26.1%,稳定性较差的点64处、占72.7%,稳定性好的点1处,占1.2%。

3.2 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分级标准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将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进行评价。

根据调查统计和评估预测结果,88处实地调查的灾害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灾情或隐患,全部进行灾情分级评价。根据本区地质灾害的灾险情分级划分可以得到,小型的有35处、中型的有46处、大型的有3处、特大型的有4处(FP0014滑坡点、FP0018滑坡点、FP0085泥石流点、FP0096泥石流点),分别占39.8%、51.2%、4.5%、4.5%。

3.3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灾情险情,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次危险和不危险”三个等级。

根据“滑坡、崩塌危险性评价标准”,结合地质灾害点目前的稳定性和灾情险情对区内88个地质灾害点进行危险性初步评价,将全县地质灾害点划分为危险、次危险、不危险三个级别。其中有危险点39处,占44.3%,次危险点48处,占54.5%,不危险点1处,占1.2%。大多数灾害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形,且每年都有新的活动迹象。其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7处,分别为关山滑坡(FP0014)、黄家湾滑坡(FP0017)、兽医站房后滑坡(FP0018)及老气象站滑坡(FP0019)、庙垭沟泥石流(FP0085)、大湾沟泥石流(FP0096)、黄家沟泥石流(FP0109),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处于危险状态,遇强降雨时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今后要加强监测、重点防范。次危险点和不危险点多数变形程度较弱,人工破坏斜坡较轻微或其威胁小,简单治理及部分搬迁即可排除灾害点隐患。此类灾害点还要引起重视,加强监测,防止其向危险的方面演变,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安贵,张志宏,孟艳,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2]谢华,朱学峰.模糊综合评判中几种数学模型的比较[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1(04):5-7.

[3]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陕西省佛坪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7.

[4]汉中地区滑坡办.汉中地区重要滑坡调查报告[R].1992.

第4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镇地质灾害史分析,*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5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这是2010年6月28日下午,贵州省关岭县大寨村发生的惨剧。

截至7月2日上午10时,搜救人员在现场找到13具遇难者遗体,据估计,其余失踪者已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

“滑坡之前一直下大雨,到下午1点来钟,变成绵绵细雨;两点来钟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看到村子后面的山上有细石头掉下来,再过了会儿,突然山上冒黑烟,砰的一声,山就歪倒在一边――就像这座山撞在那座山上一样,然后大块大块的泥巴向下面滚。”站在搜救现场警戒线外的村民龙启才向《财经》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况,“很快,滚下的巨大山体把山边的路掩埋;接着,又把山下的房子掩埋了。”

与水库无关

村民们向《财经》记者介绍,他们村所在的地方平素会有个别小滑坡发生,但从没有大的滑坡发生,因此他们一般不以为意。

村民卓光友说,2004年,距离本村不远的光照水电站建成后,村里总是觉得地在震动。“一年有两三次,像放炮一样,震一下,房子跟着摆动。”他说村子里很多人的房子都裂了,之前也曾经向政府反映,但没有得到回复。

村民们的这种推测一时间引起不小的波澜,也引起当地官方的一度紧张。

村民们提到的光照水电站位于关岭县和睛隆县交界的盘江中游,水库总库容为32.45亿立方米,产权关系上隶属于中国华电集团旗下的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02039.SZ)。水库水面最近处,距离村庄大概是200米。

该电站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实际上,光照水电站是从2004年10月开始截流,2007年12月30日才正式下闸蓄水,而蓄水至最低可发电水位671米,更是等到了2008年7月。这些时间点与村民们描述的有出入。

在灾害现场参与调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研究员也否认了村民的猜测。他解释说:“一般水库库区常见的滑坡是‘跨线滑坡’,即滑坡的‘头’在水库上方,‘脚’在水库内。这次滑坡发生在海拔1200多米处,而光照水电站库区的水面海拔是740米,滑坡‘剪出’口高出库区水位线460多米。水库不可能导致这样的滑坡。”殷跃平于2009年5月当选国际滑坡研究协会副主席。

另一位在现场考察的灾害调查地质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滑坡与水库无关。

复杂的成因

有村民反映,早在2009年,他们就发现屋后的山体出现过裂缝,并向上级汇报过,同时也有人下来了解情况。

对于此次灾难事发地未列入隐患点,以及村民们向上级反映过山体裂缝的这一情况,6月30日下午,殷跃平在贵州当地党、政、军各部门参与的灾情汇报会上说,2009年,贵州当地国土部门确实来过这里,也发现了有古滑坡的痕迹,不过当时这一地块已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村庄的“房前屋后”,国土和地质部门没有发现隐患。

“一般情况下,大家只会防范房前屋后,直线距离范围内的滑坡,没想到这次滑坡是山体碰撞之后,转了90度弯,变线形成的。”

当日下午随后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殷跃平又向媒体解释了此次灾害的成因。

殷跃平说,从成灾模式来看,这是一起罕见的特大型滑坡地质灾害,呈高速远程滑动特征,下滑的山体前行约500米后,猛烈撞击一个小山包,然后偏转90度,呈直角状运动轨迹,偏转后形成了碎屑流。滑动距离达到1.5公里,高差是400米到500米,这种成灾模式,在贵州历史上都是没有记载过的。

至于国内是否有类似的案例,殷跃平对《财经》记者补充说,最近的例子即是2009年6月5日的重庆武隆特大滑坡,灾难造成了74人遇难。“武隆滑坡,事先预计滑动的方向是向东,结果是向北,几乎也是转了90度。”

从地形条件来看,这次事发地上陡下缓,就像一个靴子一样,叫“靴状地形”。它的高差从山顶到下面是600米,很容易形成高速远程的滑坡碎屑流。

从地质条件来看,山顶的第一层叫石灰岩,很容易发育出溶洞,降雨以后很多水渗入下去;第二层比较缓的地方是泥砂岩,也就是发生滑坡主体的地方,水渗入之后很容易排泄出来,形成富水带。这种地质结构,叫做“上硬下软”,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或者碎屑流等地质灾害。

殷跃平还认为,这次事件的触发因素是灾害发生前两天,该地区经受了罕见的特大暴雨。此外,包括事发地在内的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持续超长时间的连续特大干旱,造成土质干裂,近期大量雨水浸泡又使山体岩土松散软化,这也是这次灾难发生的重要诱因。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关岭县气象资料也显示,关岭往年年均降雨量为1251毫米。而这次事发前,仅6月27日和28日两天,降雨量就达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时至28日11时,降雨量达到237毫米,超过此前当地的所有气象记录值。

这意味着灾难发生前短短27小时的降雨量即接近全年总量的五分之一。

极端天气难预测

2008年9月,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果。刘传正所在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从1999年开始试点进行这一项目,至2008年,已查明中国700个山区丘陵县(市)208万平方公里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0.4万处。

“地质灾害不那么容易看出来,它在发生以前很难判别。”从事滑坡泥石流研究已30多年、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乔建平研究员告诉《财经》记者,“国土部门还弄过‘明白人卡’,让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明白人’,来充当地质灾害预警的责任人。”

刘传正表示,这次山体滑坡并不属于已查明的10.4万个地质灾害点之一,“这是一个遗憾的地方”。他说村民由于对小规模滑坡司空见惯,对这次滑坡没有足够的警觉。

殷跃平还说,近年来,随着极端恶劣天气的频率加剧,原本许多年一遇的“罕见”天气、“罕见”现象,也变得不那么“罕见”了,这对地质灾害的防范,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的确存在极端天气频发的现象,以今年为例,就有西南特大干旱、广东暴雨、东北龙卷风等等。

“目前国内科学界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还存在困难,主要是通过卫星、雷达等做出的图像再进行科学外推,准确性还不足。”这次山体滑坡也属于一次极端事件。

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可以预警。乔建平对《财经》记者介绍了山体滑坡的预警过程:在区划的基础上建立若干雨量站,根据降雨量来对区划结果做评价,然后定义其临界值,再发出预警。

山体滑坡预警与山洪预警做对比,后者只要降水量达到一定值,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产生山洪;而滑坡预警,不仅要了解降水量,还要把地面情况研究清楚,难度要大得多。

第6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地质灾害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等)和诱发因素动态信息。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破坏信息和时间域的连续变形破坏信息,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变形特征,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施工安全监测,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对不宜处理或十分危险的灾害体,监测其动态,及时报警,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 :

所谓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1、 崩塌、滑坡监测技术方法

1)地表变形监测

① 地表相对位移监测 :主要方法有机械测缝法、伸缩计法、遥测式位移计监测法和地表倾斜监测法。

② 地表绝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微小位移测量法、地表位移GPS 测量法、激光扫描法、遥感(RS )测量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2)深部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测缝法、钻孔倾斜测量法和钻孔位移计监测法。

3)地下水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法为地下水位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水质监测法。

4)相关因素监测 :主要方法有地声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应变监测法、放射性气体测量法和气象监测法(雨量计、融雪计、湿度计和气温计)。

2、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一般常用监测方法有: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 :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

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滑坡、崩塌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量程大、阀值报警,适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简易裂缝位移计(精度高、阀值报警、多通道,适用于岩质滑坡和建筑物裂缝监测)、简易超声波位移计(量程大、非接触、阀值报警,使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对于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简易地声监测仪(多通道、阀值报警)、泥石流视频预警仪(震动或视频变化触发工作)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三、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体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适应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崩滑体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而且监测内容比较丰富、面广,获取的前兆信息直观可靠,可信度高。其方法简易经济,便于掌握和普及推广应用。宏观地质观测法可提供崩塌滑坡短临预报的可靠信息,即使是采用先进的仪表观测及自动遥测方法监测崩滑体的变形,该方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一般情况下,突发性灾害很难捕捉到斜坡体上的短暂瞬时宏观变形形迹和其它异变现象;而累进性灾害在一定时段内斜坡体上均有明显的宏观变形形迹及其他异变现象,这些宏观变形形迹及异变现象称之为灾害前兆信息。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并进行动态综合分析这些前兆信息,对灾害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前兆,单一由个别前兆来判别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发现某一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作出综合的判定。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尽快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四、监测次数和时间

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雨季4—7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规定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mm 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一 崩塌治理工程 : 清除危岩,对于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采取爆破或手工方法清除,消除危岩隐患;对于规模较大的崩塌危岩体,可清除上部危岩体,降低临空高度,减小坡度,减轻上部负荷,提高斜坡稳定性,从而降低崩塌发生的危险程度;在崩塌体及其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填堵裂隙空洞,以排走地表水,减少崩塌发生的机会;加固斜坡、改善崩塌斜坡的岩土体结构,增加岩土体结构完整性;采取支撑墩、支撑墙等支撑措施防治塌落;采取锚索或锚杆加固危岩体;采取喷浆护壁、嵌补支撑等加强软基的加固方法;对于在预计发生的崩塌落石的地带,在石块滚动的路径上修建落石

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拦截落石;通过修建明硐、棚硐等设施来对工程进行保护。

第7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一、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惠济区古荥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强烈,致灾因素较多,致使我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危害严重。主要地质灾害是滑坡。由于我区在年预防及时,组织得力,没有一起地质灾害发生。

二、年我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区域

根据我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致灾因素,结合今年降雨趋势预测,确定预防的灾种主要为地面塌陷、滑坡,全区重点防灾的隐患区如下:

(一)郑州黄河名胜风景区滑坡隐患区。该处山体出现多条裂缝,近年来滑坡不断向下蠕动,暴雨期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危及风景区职工居住安全。

(二)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区。该处山体土质松动,暴雨期积水,威胁黄河桥村99户村民住宅安全。

除上述2处重点防灾的隐患区外,古荥镇的张定帮村(11户)、岭军峪村(4户)还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灾害隐患区,也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加强监测工作。根据人事调整和工作需要,区政府调整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区国土资源局负责汛期地质灾害的监督检查工作,对灾害危险点进行登记、建卡,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组织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古荥镇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并成立防灾领导小组,于4月19日前报区国土资源局,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

(二)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和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古荥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预报、速报”的“四项制度”。汛期要派专人日夜值班,确保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电话务必于4月19日前报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如果突发地质灾害,古荥镇和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并及时上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区国土资源局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4月19日前将列入防灾方案的主要地质灾害点巡查一遍,巡点为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监测,是否明确了监测责任人,是否制定了预测预报方式和防灾避灾措施。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巡查情况及时报市国土资源局。

(四)区国土资源局要依据各灾害点的监测情况和当地气象,结合本地区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做好临灾预测预报工作,并及时逐级报市人民政府。

第8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第9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以三峡库区万州滑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该区地质灾害资料及现场调查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用网络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基于GIS软件对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提取,通过统计、叠加、合并、分类等分析方法获得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等级图,以此为依据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危险性评价;滑坡地质灾害;网络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且频繁发生,对三峡水库调度运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1].对库区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与区划,是实现库区防灾减灾战略及保障水库正常运营的迫切需求.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国内外学者往往通过对滑坡危险性影响因素的总结分类来选取其评价指标,依据专家经验打分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多靠主观经验来确定,缺乏定量、客观、科学的方法[2-9].本文对三峡库区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分别确定了滑坡灾害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并将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进行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研究区滑坡概况

1.1研究区地质背景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属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总面积约3457km2.地处川东盆地长江河谷带,主要的地貌单元包括侵蚀堆积河漫滩、阶地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两种类型[10].研究区位于川东褶皱带万县复向斜北东段近轴部,南靠方斗山背斜,北临铁峰山背斜,川东褶皱带走向北东,形态上呈现背斜紧闭、向斜宽阔的隔档式梳状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二、三段(J2s2,J2s3),上统遂宁组(J3s)部分层位,以及不同成因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2滑坡的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滑坡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以滑坡的宏观发育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为基础,总结概括如下[11-16]:区域野外调查表明,坡体的变形发展以及最终的破坏形式都与斜坡的规模、结构类型、微地形、左右边界条件及平剖面形态等条件因素有关:对于斜坡结构,逆向坡最为稳定、横向坡和斜向坡次之,而顺向坡对斜坡体的稳定性最为不利;而局部的陡坎、峭壁、临空面等微地形也很不利于坡体的稳定性.库区蓄水和水库调度使各高程段的滑坡涉水状况不同,水位的规律性差别对斜坡体的稳定性也有较大影响.故斜坡的高程及坡高也需考虑.坡度不仅影响坡体内部已有或潜在滑动面的下滑力,也影响着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形式.同时随坡度增加,滑坡发生概率也会增大.区域调查资料表明,坡体朝向不同时,坡体上植被的覆盖度及类型也不同,坡体的稳定性也就不同.阳坡比阴坡易于滑坡的发生;阳坡岩体风化破碎,易于发生基岩崩滑;阴坡土层厚,易发生土地坍滑;阳坡易于爆发泥石流、发生基岩崩滑,阴坡土体保水,易于浅层坍滑.当河流冲蚀坡脚时,会产生众多临空面,使斜坡滑移控制面暴露,易于引发滑坡.故以坡体与河流的距离来衡量其受河流冲刷的程度,有必要作为影响因素来考虑.研究区滑坡主要发生在侏罗系的泥岩以及砂岩泥岩互层.这种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一般上硬下软,软岩易于风化且其抗剪强度较低,易于形成滑坡的滑面.不同的岩性及其组合对斜坡的变形破坏有重要影响.断层使断层带及其附近范围内的岩土体遭到破坏,从而破坏坡体的完整性,同时是提供地下水渗透的重要通道,使斜坡的变形破坏加剧,因此断层的影响不容忽略[17].

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沈芳、向喜琼等[18-19]通过对滑坡发育因素的总结分类,选取斜坡规模、坡度、工程地质岩性、边坡结构类型、水动力地质作用、软弱地层状况、构造复杂程度、变形情况、己有动力地质现象、植被发育情况、结构面组合状况、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表水体等作为评价因素指标,并拟定了各自的量化处理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上节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总结分析及每一类因素的具体特征,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主要提取以下14个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评因子:斜坡的结构(X1)、斜坡微地形(X2)、斜坡左右边界(X3)、斜坡平面形态(X4)、剖面形态(X5)、斜坡高程(X6)、坡高(X7)、坡度(X8)、坡向(X9)、与河流的距离(X10)、斜坡规模(X11)、地层岩性(X12)、植被发育(X13)、与断层间的距离(X14).在进行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时,以上的某些因素在研究区不具备分异性,或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所起的作用甚微,因此有必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再筛选,从而选取出主要指标,剔除关联度较大或对评价目标贡献较小的指标.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20-22]进行筛选.首先通过地质分析,结合专家经验和领域知识对各个指标进行人为分划和打分,将其按对滑坡危险性的贡献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赋值,并将其无量纲化.用Z-score法[20-21]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计算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用雅可比法求出特征值λi(i=1,2,…,p),由此计算出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进行综合评价时,一般主成分的个数由累积贡献率来决定,取累积贡献率超过85%的前n个主成分.由计算得:第一、二、三主成分的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6.674%,所以只需要求出第一、二、三主成分Z1,Z2,Z3即可.3网络分析模型(ANP)的建立网络分析法(ANP)是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23].继承了AHP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AHP方法的一些不足,在建立过程中取消了不合理的假设,更符合实际.虽然在确保相对权重矩阵的客观性上没有很大的改进,但在本文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使网络分析法[24-28]构建的相对权重矩阵的可信性大为提升.据前文的分析可知,该模型的控制层为滑坡的危险性,影响网络的各因素为:地层岩性、滑坡与断层的距离、坡高、滑坡与河流的距离、坡向、坡度与高程.其模型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上节确定评价指标过程中各指标的得分(式3),对各指标进行成对比较,确定每一层次中的要素对其控制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构成一个成对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见表3).

4基于GIS的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

在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时,评价单元面积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本文主要借鉴地理学中地势起伏度研究中的最优统计单元的确定方法,采用均值变点法[29],计算研究区的最佳单元面积.在GIS中调入研究区的DEM数据,对其进行不同窗口的邻域分析,窗口类型选择矩形,大小为n×n,依次计算2×2,3×3,…,30×30网格下的地势起伏度.处理上述不同网格下的数据,构建出样本序列Y,利用均值变点法[29]计算出Y的统计量S与Si的值;然后再做S与Si的差值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在第8个点时,其差值最大,该点所对应的评价单元面积为256m2,即为研究区的评价单元面积.利用GIS进行危险性评价[30-33]时,首先以课题组已建好的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库[34-35]为基础,从库中转换和派生出所需要的各因子图层.依据万州滑坡各因子图层的分布规律及实际调查统计数据,分类见表4.

利用分类后的各因子图层与滑坡灾害分布图层(有滑坡灾害发生的栅格属性值赋为1,无滑坡发生的区域属性值赋为0)进行栅格“乘”运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属性表,将属性表输出,按式(4)计算出每个图层各类别的得分大小.然后利用GIS提供的栅格计算器对不同的图层做栅格相加,得到研究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值域为-6.573827~6.132437,数值越大,反应各评价指标对滑坡的贡献率越大,危险性越高.上述方法得到结果是呈现连续分布的数值,为了便于描述不同地区的危险程度不同,将所取得的得分图进行重分类,划分为五个等级,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对于评价结果的重分类,相关文献很少提及,大都是依照个人经验,本文则主要依据随着得分的不断增加,滑坡面积所占比例的增长情况来对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得分进行重分类(如图3所示),当得分值分别增长至-2.467、-0.560、3.354及5.246时,其滑坡的面积比发生了明显的增长,据此将得分值进行重分类(见表5).按此标准分类后得到的危险性评价等级图如图4所示.从评价结果可知,万州的极高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2.89%,高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4.57%,中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6.23%,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46.31%,其中超过80%的已知滑坡分布在极高危险区与高危险区中。同时,万州区的极高危险区呈现带状分布,主要有4个聚集带:1)长江两岸极高危险区,2)以主城区为中心的高危险区,3)磨刀溪两岸的极高危险区,4)瀼渡河两岸的极高危险区,除上述几个主要聚集带外,极高危险区还在白土镇以及后山镇等地零星分布.

5结语

通过野外调查、查阅和收集资料,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并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网络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用均值变点法计算出研究区的格网单元面积,.将危险性评价的各指标及权重定量化,提高了其客观性、可靠性.将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通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获得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分布图.由于研究的范围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未考虑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的不连续性与类型的多样性,在指标量化的过程中,依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完善危险性评价体系;寻找一种更好的数据量化方法,尽可能减少指标确定过程的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陈治璇.三峡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高华喜.滑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测研究综述[J].灾害学,2010(2):124-128.

[3]张梁,殷坤龙,雷明堂,等.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报告[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02.[4]罗元华,张梁,张业成,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90.

[5]殷坤龙,柳源.滑坡灾害区划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4):28-32.

[6]任鲁川.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242-246.

[7]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3,18(4):59-63.

[8]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5.

[9]汪敏,刘东燕.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研究[J].工程勘察,2001(2):1-6.

[10]楚敬龙,王金生,滕彦国,等.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409-415.

[11]桂蕾.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发育规律及风险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12]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

[13]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0:11-30.

[14]丁少春,张勤丽,陈海洋.三峡库区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265-268.

[15]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4:103-106.

[16]陈剑,李晓,杨志法.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5,13(3):305-309.

[17]张帆,王孔伟,罗先启,等,长江三峡库区构造特征与滑坡分布关系[J].地质学报,2007,81(1):38-46.

[18]沈芳.山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GIS系统[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1.

[19]向喜琼.金沙江溪落渡水电站近坝库岸边坡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1.

[20]李艳双,珍香,闽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94-97.

[21]李靖华,耀煌.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1):39-43.[22]刘雪梅,高德彬,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4):53-57.

[23]于恒兰.综合评价的多元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3(3):93-97.

[24]SaatyTL.TheAnalyticNetworkProcess•RWSPub-lications,Pittsburgh,PA,1996.

[25]UlutasBH.DeterminationoftheappropriateenergypolicyforTurkey[J].Energy,2005,30(7).

[26]WolfslehnerB,VacikH,LexerMJ.Applicationoftheanalyticnetworkprocessinmulti-criteriaanalysisof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4:207(1-2).

[27]孙宏才,徐关尧,田平.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评估应急桥梁设计方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3):63-70.

[28]王莲芬.网络分析法(ANP)的理论与算法[J].2001(3):44-50.

[29]项静恬,史久恩.非线性系统中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0]戴福初,李军.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91-96.

[31]朱良峰,殷坤龙.基于GIS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3):82-86.

[32]新建,叶洪,李掉芬,等.基于GIS区域滑坡危险性预测方法与初步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10):1507-1514.

[33]周翠英,林春秀,刘柞秋,等.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性滑坡发生概率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6):911-914.

[34]廖瑞祥,邹良超.基于GIS的三峡库区滑坡空间数据库设计[J].灾害与防治工程,2010(1):28-32.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