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张仪的一生?

2024-03-08 06:4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评论张仪的一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评论张仪

秦相张仪是继商君商鞅,大良造公孙衍,在战国时期第三位西行投奔秦国效力的大才士子,同样为秦国建立了重大功绩。

不过相比起商鞅最终身战死三族灭,尸身还被运回秦都咸阳遭受车裂极刑的凄惨下场而言,张仪的结局可谓要好上不少。

虽然张仪因纯靠一张嘴游说各国的连横之策不受秦嗣君嬴荡所喜,但秦武王继位后还是给予张仪一笔钱财,并派三十辆兵车将其护送回了故国。

而此时的张仪早已不是当初受楚、赵两国羞辱戏弄的一介贫穷书生,他凭才能被秦惠文王先后任命为客卿,秦相,在位极人臣后又将同为秦廷重臣的大良造公孙衍排挤出走秦国。

此后张仪开启了十余年连横诸侯的游说之旅,先后游说了魏、楚、韩、齐、赵、燕六王,让这些诸侯君主亲近秦国,在此期间也因公被秦惠文王封为武信君。

赏赐五城为封邑。名震中原诸侯的张仪在回到故国后也被魏王盛情款待,迎拜为相国主持朝政,最终安享晚年,死于任上。

就事实而言,张仪在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实也遭到了清算,只是商鞅最后没能逃离秦国,而张仪却用计策顺利离开了秦国。

在秦惠文王去世后,不被新君秦武王嬴荡所喜的张仪在一众大臣日夜诋毁下害怕遭到诛杀,随即便以献计之名逃离秦国而回到了故国。就像当初秦孝公去世后,商君商鞅被一众贵族大臣针对一样,在他们罗织罪名,构陷谋反的罪名下,商鞅被新君秦惠文王嬴驷下令捉拿,为此欲逃离秦国,结果逃亡不成被迫返回封地发动部众起兵,最终商鞅在秦军征伐下战死于郑县彤地,尸身又被运回秦都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并夷灭三族。

若张仪没有及时离秦,在一众大臣不断进言诋毁下,恐怕不久后就会步了商鞅后尘,只不过结局没有商鞅那么凄惨罢了!秦惠文王去世后,对于出逃秦国的张仪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遭到清算的结果呢!

其次张仪虽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秦相,但张仪实际上更多是秦国一位主张外交连横的官员。在他任职秦国近二十年时间中,除了刚入秦国的最初几年外,其后时间不是在为秦国连横关东六国,就是在奔赴游说的路上,以至于当秦惠文王去世,新君秦武王继立之时,张仪并不在秦国。

可以说张仪在秦国朝堂上基本只有参政议政权,实际施政权力还是归于秦王等掌握实权的朝中重臣手中,而且大多时间张仪也不待在秦国,这对于王权来说并无影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功于秦而又无权于国事的臣子,最后没有遭到清算也属清理之中。

商鞅最后遭到清算除了他手握朝政实权之外(尤其是在秦孝公病重之后,商鞅更是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是秦国独一无二的实际话语人),也在于他始终不肯归隐,不愿放下手中的权力,还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颁布的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

商君商鞅,武信君张仪入秦任职经历,得到不同结局的原因

商君商鞅

商鞅单名鞅,原魏国附属国卫国人,与周天子同姓,出身卫国(卫国始封君康叔封为周武王一母同胞之九弟)公室,为卫国君后代子嗣,公孙氏,贵族以氏相称,本名为公孙鞅,也可称姬鞅,外出游历作为卫国公室贵族,可以国为氏称卫鞅,后奔秦效力因功封商地十五城,封号商君,以封地为氏,最终称商鞅。

早年学成后投效于宗主国魏国,可能之前受学于魏国西河郡(原秦国河西之地,魏文侯命吴子为将,率三晋联军尽数攻占后改置西河郡)的西河学派,加上当时魏国实力强大,乃战国初期首任中原霸主,故而卫鞅学有所成后就留在了魏国,侍奉于魏国的相国公叔座,在其门下担任中庶子一职。

这也能看出卫鞅确实有一定的才华,不然也难以投效相国府。而魏相公叔座也因卫鞅的超凡才能很看重他,但是公孙座又不想尽早的将卫鞅举荐给魏王重用,担心卫鞅会取代自己。为此一直等到公叔座病重之后才将卫鞅举荐于魏王,并直接让魏王一定要重用于他,执掌一国朝政。不过魏王认为公叔座是病入膏肓,口不择言,不能采信,为此并未当真。

恰逢秦国新君秦孝公继立,继位之初就为恢复先祖穆公西伯霸业,遍寻富国强兵之策颁布了著名《求贤令》。卫鞅闻令后便离魏西行奔秦,经人引荐,数次游说后,终于以富国强兵之策打动了秦孝公而得到重用,经过三年试用,变法预案《垦草令》初见成效,为此以职爵一体的左庶长一职正式在秦国展开了第一轮变法改革。

卫鞅实行的变法改革比魏国当初进行的李悝变法更为完善彻底,而且秦国的国势也太过羸弱,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复兴崛起,也就意味着需要触碰一些阶层的利益才能换来,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便是秦国的一众贵族,他们原有的地位,特权,土地都因变法而锐减,比如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贵族子弟无军功去宗籍;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实行等。

卫鞅颁布的一系列新法可谓彻底得罪了秦国一众旧贵族阶层,这也为他最后的惨死结局埋下了导火索。在进行第二轮变法改革前,卫鞅因变法之功和攻魏军功被任命大良造,相当于关东六国的相国一职,还是职位和爵位一体。在法成之后,卫鞅再次因功受封为商君。

此时商鞅已入秦十几载,而贵族也因不断失去利益对他更加憎恨。如果商鞅能在这时功成身退,辞隐山林,他还是能颐养天年,获得善终的,但是即便在一位士子晓明利害后,商鞅还是不愿放弃手中权力,依然用新法来逼迫贵族子弟,而这也加速了他落得惨死结局。

当秦孝公病重离世后,商鞅之前得罪的一众贵族便联合起来不断向新君嬴驷进言诬告,而嬴驷也需要尽快掌握权力,成为真正的秦君,而商鞅又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大权,为此商鞅从手掌军政大权的一国封君沦为谋反逃犯,最终战死彤地,尸身车裂,三族尽数的凄惨下场。

武信君张仪

张仪为实实在在的魏国人,出身应比较贫寒,早年师学鬼谷,学生下山后便游历诸侯之间,欲寻一国游说侍奉其君,但却先后碰壁两次,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遭羞辱,曾在楚国相府被怀疑为遭贼,偷了丞相遗失玉璧,因此被抓起来拷打了数百竹板,究其原因就是张仪家境贫寒。

好在张仪心态很好,对妻子说到“只要舌头还在就足矣”!后又去赵国游说,然而再造碰壁,连大雅之堂都未能入内,只是被安排在堂下坐着,饭菜也不是用来招待大才士子所用,而是仆人之食,原因又是贫穷,若真有才能,怎能沦落至如此地步呢!

张仪不堪受辱,最终西行投奔秦国,因为只有秦国才能威胁到这些羞辱过他的诸侯。经过游说,入秦同年就被秦君嬴驷任命为高级官员客卿一职,便写信于曾经羞辱拷打过他的楚国丞相,警告其守好本国土地,我马上就要盗取尔国城池。不久后,张仪通过游说欺骗楚王,加上秦军征伐,还真从楚国手中得到了数百里土地。

在此之前,张仪已经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国,并代表秦国出使魏国,使魏王背弃合纵盟约,重新与秦国结盟,之后又先后游说楚、楚、韩、齐、赵、燕,使五国亲近秦国,在游说韩王臣服秦国后受封武信君,赐五城。

在游说完地处中原东北的燕国后,正当张仪返回秦都咸阳途中时,秦惠文王去世,新君秦武王继立,为此任职近二十年秦相,大半时间都在游说诸侯连横秦国的张仪连重用他的秦惠文王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相比起商君大权在握,结仇于一众贵族阶级,虽为秦相的张仪对秦国基本只有功而并无过,也未得罪任何阶层,影响秦王权柄,这也是张仪最后为什么能从秦国全身而退的几点原因。

张仪最后能全身而退离开秦国除了他未立敌,未影响王权,也在于睿智,懂得急流勇退。商鞅落得凄惨结局,除了他大权在握,得罪贵族阶层之外,也在于其生性,太史公都说其残忍少恩,数次虚饰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信任后,便刑罚秦公子虔、公孙贾,欺骗魏将公子卬,最后又不听士子赵良的规劝,才最终落得惨死族灭。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