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推荐10篇2021年大气污染相关毕业论文文献)

2024-03-08 10:22: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气污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推荐10篇2021年大气污染相关毕业论文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气污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期刊]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作者:张艳天

期刊:《科技风》 | 2021年第003期

链接:

wind_thesis/0201282131400.html?from=lzhh-0-1

2.[期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美艳;黄超;张长平;孙优善

期刊:《决策探索》 | 2021年第002期

摘要:为培养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坚定不移的专业使命感的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一个教学节段为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挖掘多个课程思政元素,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以成果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自评学习目标的达成,并以学生反馈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链接:

exploration_thesis/0201282821369.html?from=lzhh-0-1

3.[期刊]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分析

作者:吴明珠

期刊:《经济师》 | 2021年第002期

摘要:在全国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兰州市直面大气污染的挑战,以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为目标导向,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兰州经验",最终完成了由"黑兰州"向"兰州蓝"的转变,为我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文章总结了兰州市独具特色的大气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探讨"兰州经验"的可取可用之处,并对未来"兰州经验"的深化创新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大气治污;兰州经验;深化创新;大气治理;协同治理

链接:

economist_thesis/0201283486544.html?from=lzhh-0-1

4.[期刊]大气污染治理、资源配置结构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王谦

期刊:《财经理论与实践》 | 2021年第001期

摘要:基于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考察大气污染治理、资源配置结构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大气污染治理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资源配置结构在大气污染治理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资源配置结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

链接:

economics_thesis/0201284017977.html?from=lzhh-0-1

5.[期刊]区域大气污染的城市网络关联分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

作者:东童童;邓世成;李轩枫

期刊:《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21年第001期

摘要:选取201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大湾区城际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均呈现出较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②城际大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各城市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③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特征,PM2.5和SO2的空间溢出得到有效控制,而PM10和NO2的空间溢出具有长期稳定性.④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在大湾区城际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各城市在大气污染空间网络中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地位.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社会网络分析法

链接:

market_thesis/0201285444611.html?from=lzhh-0-1

6.[学位]基于多源数据的大气污染物空间特征研究

作者:章群英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 2020年

摘要:近地面集聚大量的小粒子污染物后,易形成雾霾天气,降低空间能见度,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尤其是其中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能被直接吸入肺中,引发呼吸系统、哮喘、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PM2.5还可改变地球辐射,影响成云和降雨过程,从而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因此研究PM2.5的来源,对国家环保部门的治污、控污和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气气溶胶中的污染粒子上升后,使得污染气溶胶上空的云中有许多的污染粒子,当污染粒子达到一定数量时,该云团被污染从而形成污染云。云中的污染粒子通过改变云原有粒子的生命周期和光学性质,影响地气收支进而改变气候变化。基于小粒子的偏振敏感性,高分五号卫星(GF-5)的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对污染云的探测具有较好的效果,是污染云的识别、传输和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  近地面PM2.5来源分析方面,区域污染主要分为外地输送、本底贡献和本底外溢三个过程。研究基于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因子分析法(PSCF)和权重浓度分析法(CWT),首先分析2018年春、夏、秋、冬京津冀三座典型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的外地输送和本底外溢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来源分析模型并验证;应用来源分析模型计算2018年京津冀春、夏、秋、冬的外地输送浓度、本底外溢浓度、本底贡献浓度和本底排放贡献率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人为要素与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和测量浓度之间的关联性并比较。在高空污染云研究方面,本文基于GF-5DPC数据,首先利用“最大值测试”与“斜率测试”对2018年5月27日中国范围内的污染云进行识别;采用风场和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污染云的来源及其传输特征;在DEM、气候类型和经济社会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中国气溶胶类型,并结合气溶胶成分先验知识获取污染云所在区域气溶胶成分,最后利用OPAC软件包和CALIPSOVFM数据证明污染云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PM2.5浓度变化主要受外地输送、本底贡献、本底外溢三个过程的影响。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外来气流分为短距离输送和长距离输送两种,以长距离输送为主。路径都是在西北、东北和东南方向偏多。PSCF和CWT分析表明三座典型城市秋冬季外来污染普遍高于春夏季。  (2)2018年春、夏、秋、冬北京市向正北、西北、正西以及西南方向输送的污染较多,其外溢污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方向网格。天津市冬季向正西、西南和正东方向贡献的污染较多;春季外溢污染比例高值转向西北、正北和东北方向;夏季正北、西北和正西方向受天津市污染影响较大。秋季污染高值转为正北、东北和正东方向。石家庄市冬季污染主要向正西、西南和正南方向输送;春夏季污染转向西北、正北和正西方向输送;秋季与春夏相比,外溢污染高值的分布方向相似,但秋季对正南方向也有较高的污染贡献。  (3)2016年PM2.5排放源清单与2018年2月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0)。春、夏、秋、冬京津冀各类污染指标浓度的高值主要分布在从京津冀西南角到东北角的对轴线上,该线主要由北京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五大城市连接而成。低值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太行山和北部的燕山山脉。京津冀四季均有85%以上的面积外地输送贡献率>50%,秋季本底排放贡献率最高值为62.2%,四季仍以外地输送为主。  (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京津冀秋冬季工厂密度、人口密度、餐饮密度和道路密度与PM2.5月累计本底贡献浓度的关联性相较于测量浓度更加紧密。各要素两两交互后解释力明显增强,尤其是餐饮密度与道路密度的交互,说明了道路和餐饮密集程度对当地污染有着重要的影响。  (5)在污染云识别中,由东到西共获取四块污染云,分别定义为污染云1~4。由风场结合后向轨迹分析可知,污染云1的外来污染主要由京津冀、济南和大连输送而来;污染云2主要受来自于青岛、济南和河南省南部三个方向气流的影响;污染云3、污染云4气流来源相似,均来自于民勤、张掖和腾格里沙漠等地区。另外,污染云1向污染云2传输,污染云3向污染云4输送。  (6)污染云1、污染云2分布在F3型气溶胶类型区域内,污染云3分布在E3型气溶胶类型区域,污染云4分布在H3型气溶胶内,均为沙尘型气溶胶,气流的输送路径证明了污染云3和污染云4的成分。  (7)OPAC分析表明污染云1~4的成分包括水溶性粒子(WASO)、矿物质核膜态粒子(MINM )、矿物质积聚模态粒子(MIAM )和矿物质粗模态粒子(MICM),污染云1~4的矿物质积聚模态的体积混合比和质量混合比均>72.0%,表明大气中细粒子含量很高,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因此再一次证明了污染云的成分。污染云1、污染云2在纬度34°~38°N之间,污染云3、污染云4在纬度30°~38°N之间,CALIPSOVFM气溶胶成分数据显示,这两个地理位置分别在0~12km和6~14km高度范围内,均为沙尘型气溶胶,因此进一步证明了污染云1~4的成分为沙尘粒子。  本文从地基—遥感、地面—高空、小尺度—大尺度三个视角分别对PM2.5和污染云进行详细分析,丰富了不同视角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来源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治理和预报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气污染,细颗粒物,空间特征,多源数据,气溶胶

链接:

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228706.html?from=lzhh-0-1

7.[学位]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作者:欧阳金

单位:湖南大学 | 2020年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强盛,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如何平衡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大气污染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基于这一研究动机,本文将从中国城市层面的城市竞争力出发,实证检验了2012-2016年我国284个城市中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首先检验了大气污染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价格效应”和“资源挤占效应”这两个作用机制来探讨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渠道,并用工具变量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内生性分析以提高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最后根据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水平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来比较不同城市竞争力水平以及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不同。  实证结果表明:(1)大气污染会降低城市的城市竞争力;(2)大气污染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渠道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资源挤占效应”,一是因为大气污染提高了城市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二是增加了治污投资从而挤占了其他方面的资源从而降低了城市的城市竞争力;(3)环境治理能有效抑制由于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负面影响;(4)不同城市竞争力水平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其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大气污染会显著降低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而环境治理能有效抑制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在不同城市大气污染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这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数据,同时也表明不同的城市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制定强度适宜的环境治理政策。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大气污染,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治理

链接:

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267807.html?from=lzhh-0-1

8.[学位]大气污染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芸汐

单位:湖南大学 | 2020年

摘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于2018年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发的高频率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为此,各地区通过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合理资产资本配置以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方式,以降低大气污染程度,进而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但这些措施是否推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改善?各地区的地理区位与要素禀赋差异性明显,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率有何差别?高投入的科技创新支出是否有效带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探讨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和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粗放式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式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不同,大气污染与经济高效增长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运用2005-2014年中国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大气污染PM2.5细颗粒物、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针对大气污染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有如下发现:(1)大气污染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从地域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相关关系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显示这两者为负相关关系。(3)第二产业带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效果优于第三产业。(4)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中介因子,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根据对中国大气污染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建议对于东中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减排政策;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关注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共享化程度,加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力度,为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优化国内外资本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效率。

关键词:城市经济,大气污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绿色发展

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268206.html?from=lzhh-0-1

9.[学位]基于时空数据的中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和潜在风险研究

作者:杨硕

单位:郑州大学 | 2019年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国内大气污染变化波动较大,分析其变化趋势对于大气污染防控有一定指导作用;大气污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下垫面人口分布状况以及污染时长因素,探究空气污染暴露强度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利;探讨复杂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作用,研究多因素气象因素下大气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有利于弥补单一要素评价结果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开展多因素空气污染问题研究,能够综合地揭示多种指标要素下大气污染风险区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基于中国环境保护部提供的3231个地区的污染物监测站点数据,以及2290个气象站点数据,采用离散数据空间化、小波分析等方法对2014-2017四年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初步研究,分析近四年我国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点,结合遥感人口分布数据,同时采用增加污染时长因素的改进型暴露强度模型进行全国暴露强度研究,再结合多种气象因子,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构建多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程度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对气象因素下全国大气污染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文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气象数据、遥感人口数据进行2014-2017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暴露强度、以及多气象要素风险程度评估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2014-2017年四年间我国的空气质量重污染区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和华北两个重污染区域,且从空间分布来看,北方的年均值整体高于南方。就空气质量年均值变化规律而言,2015年年均值最高,2014年至2015年是污染上升期,从2015年末开始全国的空气质量开始稳步回落,空气质量指数稳步回落,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 2、从暴露强度数值来看,受污染时长因素影响,暴露强度2014年数值最高,2014至2017年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从聚集区显著性水平只来看,华北地区高污染聚集效应在逐步消失,同时低聚集区也呈现减弱趋势,低污染区的稳定态势减弱,污染状况呈现时空跳跃性。经小波分析,空气质量呈现周期震荡规律,月周期震荡在20-41天,双周震荡在8-23天,以及单周震荡在2-8天。 3、对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因子分研究区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不同区域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同一气象因子在不同研究区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得出中国2017年多气象因素下大气污染风险程度空间分布,提取了高风险区所在区域,依据该研究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对照分析了高风险形成自然社会因素。

关键词:时空数据;中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

链接:

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2012058.html?from=lzhh-0-1

10.[学位]大气污染防治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作者:王聪雯

单位:郑州大学 | 2019年

链接:

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2009843.html?from=lzhh-0-1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